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意識現象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此相應,在心理學的理論體係中,意識理論也是一個處於非常重要地位的根本理論。心理學中其他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解決,都是和意識心理學理論聯係著的。比如,心理和外部客觀世界是什麼關係,心理的實踐意義如何,心理和物質的人腦關係怎樣,心理的發生發展問題,心理的結構問題等,這些都是任何心理學派必然要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這些心理學中的基本問題如何解決,就和對人的意識的如何理解直接聯係著。
同時,人的意識又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的所有問題當中,意識問題大概要算是一個探索起來最為困難的問題。多數心理學研究者,一般都喜歡選擇比較局部性的問題,比如某種感知現象、識記過程,作為自己探索的課題。這樣局部性的研究材料,對於理解人的意識現象可以有一定幫助。但是,隻是依據這樣一些局部性的事實,是不足以揭露人的意識的本質特點的。為著理解人的意識現象,還必須進行專門的綜合性研究。迄今為止,心理學中關於意識問題的研究是進行得非常少的。關於它的具體科學知識,人們掌握得還很不夠,在意識心理學理論中,有很多地方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驗事實材料。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正確理解人的意識現象,必須依據先進的哲學思想。不以先進的哲學思想為理論指導,就根本不可能正確解決意識心理學問題。
由於上述原因,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意識心理學理論就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一直成為由各種唯心主義的心理學理論所長期盤踞、並進行著激烈爭論的領域,一直成為各種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哲學理論從中吸取論據並據以在哲學基本問題上進行歪曲、捏造的領域。
內省心理學繼承了笛卡爾、洛克所遺留下來的關於意識的內省概念。在馮特和鐵欽納看來,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經驗的科學,它的任務就是要分析構成意識的各種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組合方式。意識的這些要素是純內部的東西,隻能通過主體自己的內省來認識,其他人是無法接觸到的。在內省心理學中,人隻是被看作一個經驗者,而不是行動者。這樣,內省心理學就使人的意識孤立起來,完全割斷了它和外界、人的行為的關係。
作為一種反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出來反對傳統的內省心理學。它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應當是意識,而是行為。所謂感知、思維,都不過是某種刺激—反應的行為而已。內省也不是心理學的方法。由於從心理學中排除了意識,行為主義心理學就從另一個方麵割斷了意識和行為的聯係。內省心理學是研究沒有行為的意識,行為主義心理學則是去研究沒有意識的行為。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實質上也是接受傳統的對意識的內省理解的,它承認意識是一種隻能通過內省、而不能客觀認識的東西,隻不過反對把這種純內部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對象而已。
19世紀中在對感覺、記憶等的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心理學是偏於唯智主義的。其中認識因素占著中心地位,至於情緒、需要、動機等則是被忽視的。它簡單地拋開認識活動所據以展開的情緒背景,隻是利用所謂“純粹思想”的過程和產物來分析人的意識。從而,和人的行為動力緊密聯係著的需要、動機等問題,就被它完全抹殺了。在它看來,人的意識不過是思想、觀念等認識因素進行活動的場所而已。
作為對傳統心理學中的這種唯智傾向的反動,出現了唯情主義的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唯情主義心理學的最極端代表。弗洛伊德認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除了意識,還有“無意識”存在。這種“無意識”是由被壓抑的欲望、本能等組成的,它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著根本的作用。至於意識,隻不過是這種“無意識”的服從者而已。由於強調了人的心理生活中的情緒體驗因素,弗洛伊德就接觸到了人的行為的動力問題。但是,他把人的行為動力隻是歸結為一些低級的、生物的、“無意識”的東西,完全抹殺了本來在人身上起著重要的動力作用的高級的、社會性的因素,比如道德因素的作用。
所有上述這些對人的意識的理解,都是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前的哲學基礎之上的。他們實質上都是不同發展階段的資產階級思潮的反映,都屬於資產階級思潮的範疇。因而,它們也就都不能正確解決人的意識問題。
蘇聯的意識心理學理論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上發展起來的。十月革命之後,蘇聯心理學界進行過反對心理學中對人的意識的唯心理解和機械唯物理解的鬥爭,提出了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上理解人的意識問題的任務〔1〕。幾十年來,他們對意識心理學問題進行了一定研究,特別是理論上的探討,積累了一定資料,取得了一定進展。這就使蘇聯的意識心理學理論走上了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階段。分析、概括蘇聯心理學關於意識問題的研究工作,對我國心理學理論建設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起蘇聯的意識心理學理論,第一個應當提出的是С·Л·魯賓斯坦的工作。對於從理論上探索人的意識問題,魯賓斯坦做過很大努力,並且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他在自己的三本主要著作中,試圖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決定論原則分析人的意識現象,從而指出它的本質特點,確定它在客觀世界的普遍聯係中所處的地位。在這些著作中,魯賓斯坦還分析了意識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2;3;4〕。
在蘇聯心理學家研究意識發生問題的工作中,比較重要的是Н·Н·拉德吉娜-科特斯的著作〔5;6〕和А·Н·列昂捷夫的《心理發展問題》〔7〕。此外,在一些主要是哲學性的著作中,也接觸到了這個問題,雖然它們不完全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問題的。
關於心理和生理的相互關係問題,蘇聯學術界曾經進行過廣泛討論。此外,隨著神經生理學領域的新材料的出現,特別是網狀結構機能的發現,近年來,人們對意識的機能定位問題、皮層和皮下結構在意識現象中的機能作用問題的興趣,比過去增加了。
在蘇聯心理學中,關於自我意識問題和“無意識”問題,是研究得比較少的。П·Р·查馬塔在《蘇聯心理科學》第二卷的一篇論文裏,比較全麵地概括了蘇聯關於自我意識問題的研究材料〔8〕。關於“無意識”問題的研究情況,比較全麵地反映在Ф·В·巴辛的論文〔9;10;11〕中。在巴辛的文章裏,特別指出了烏茲納傑學派的定勢理論對理解“無意識”問題的意義。
Е·В·肖洛霍娃在1961年出版了《哲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意識問題》,在這本書裏,她企圖比較全麵地概括蘇聯關於意識問題的理論〔12〕。
以上所談的是蘇聯心理學中關於意識問題的大致輪廓。從這個大致輪廓可以看出來,它所涉及的問題是很廣泛的,是多方麵的,在本文中,並不企圖全麵地涉及所有這些問題。我給自己規定的任務隻是,圍繞著魯賓斯坦的意識觀點,從意識和其他心理現象的關係的角度來概括、分析蘇聯意識心理學中的有關材料。從這樣一種角度出發,我把蘇聯心理學中的有關材料分別歸納為以下三個問題,在後麵依次闡述:一、意識和人的認識、體驗、活動的關係問題;二、自我意識的形成問題;三、意識和“無意識”的關係問題。
在開始具體闡述所歸納出來的這三個問題之前,為著下一步敘述問題方便起見,需要預先概要地談談蘇聯心理學中關於意識的定義問題。
人的意識問題是一個處於不同學科結合點上的問題。很多學科,比如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都要涉及意識這個概念,都要對它進行研究。由於這種情況,需要特別指出來的一點是,意識這個概念,在哲學和心理學上的用法是有區別的。在哲學中,意識是一個和物質相對立的概念,含義非常廣泛,和一般的觀念、精神、心理是同義語。心理學中應用這個概念,則是比較狹義的。心理學所研究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意識。當然人的意識是在社會意識的影響下形成、發展起來的,研究人的個體意識時,必須考慮到對它發生有力影響的社會意識。但是社會意識本身並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同時,在心理學中,意識和心理也不是等同的概念,它隻是心理的一個部分、一種形式、一個發展階段。在本文中我們所分析的,就隻是這種心理學含義上的意識問題。
在蘇聯心理學中,通常都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的論點,把心理定義為腦的機能,客觀現實的反映。這個定義對於意識來說也是適用的,因為意識也是一種心理現象。同時,對於意識來說,這個定義又是不夠的,因為意識並不等同於心理,它另外還有自己的特點。
在蘇聯的一些涉及意識問題的心理學著作中,各人給意識下的定義繁簡有所不同,但實質上彼此並無矛盾之處,大家都是一致的,隻是各人所舉出、所強調的具體方麵有時有所不同而已。在所有這些意識的定義當中,規定得比較詳細、具體的是肖洛霍娃和В·М·卡幹諾夫在《心理學的哲學問題》的報告中為意識所下的定義,隨後,他們並對所提出的意識定義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在這篇報告中,他們把意識定義為一種“高級的、跟言語聯係著的、人所特有的腦的機能,這種機能在於概括地反映現實並調節以這種反映為基礎的人的有目的方向的活動”〔13,99頁〕。
他們給意識下的這個定義是以蘇聯心理學界公認的一般的心理的定義為基礎的。它指出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的意識也是腦的機能、客觀現實的反映。與此同時,它也指出了意識不同於一般心理現象的獨特之處。
人意識到某一對象的時候,永遠是要把由這一對象所得到的直接印象跟社會地形成的、在詞中固定下來的概括聯係起來。因而,意識就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它是一種概括的反映;在意識活動中,永遠必須有言語參加。而進行心理反映的時候,就不一定要必然如此。人的意識不隻是反映現實,而且還可以調節活動以反作用於現實。人的活動之所以具有目的方向性、人之所以能夠有目的地改變自己的周圍生活條件,就是由於意識對活動的這種調節作用。
意識是一種高級的、人所特有的反映現實的形式,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具有新質的、高級的水平。這種水平是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而達到的。隨著勞動活動和言語的產生,並在它們的影響下,人腦的反映活動就產生了和動物的反映活動有本質不同的新質。
說到意識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這就涉及了動物有無意識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蘇聯學術界是存在著爭論的。但是實際分析起來,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在很大成度上是由於爭論雙方對意識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認為動物有意識的人,往往都是按照哲學上的廣義用法來應用意識這個概念,把意識和心理完全等同起來,取消這兩者的區別,從而就認為動物也是有意識的。在蘇聯絕大多數的心理學家的著作中,一般都否認動物有意識。他們認為,動物有心理,但是即使在類人猿身上所發生的最高的心理反映形式,也不能說是意識的反映。意識性,這隻是人的心理反映的特點。
一、關於意識和人的認識、體驗、活動的關係問題意識在心理學上的一些基本特點,直接地表現在它和認識、體驗、活動的相互關係之中。通過對這種相互關係的分析,意識的構成、意識的功能或作用、意識在客觀世界普遍聯係中的地位等這樣一些重要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解答。
在蘇聯的心理學家當中,從這樣一種角度來探討意識問題的,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是魯賓斯坦。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對這個問題專門進行過分析,並且通過這種分析,提出了對探討意識心理學問題頗有意義的一些觀點〔2;3;4〕。肖洛霍娃和卡幹諾夫在自己的有關這個問題的著作〔13〕中,基本上是遵循著、闡述了魯賓斯坦所提出的理論觀點。
魯賓斯坦認為,傳統的唯心主義心理學的最主要缺陷是使人的意識孤立化。在這種心理學中,人的意識成了一種孤立的、自我封閉起來的東西。它和外界現實的聯係,和人的現實生活的聯係,是被切斷了的。
魯賓斯坦反對傳統心理學中對人的意識的這種理解。他所提出來的關於意識問題的一些基本論點,就是圍繞著反駁對意識的唯心理解、克服其根本缺陷這樣一個總的目的而展開來的。
下麵分別從三個方麵來說明蘇聯意識心理學中,特別是魯賓斯坦關於意識和認識、體驗、活動的關係問題的一些主要論點。
1.意識——人對現實的認識
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有一個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論點,這就是:“意識實際上就是主體意識到客觀現實。意識就是關於在它以外的某種東西、關於跟認識的主體相對立的客體的知識。在意識到的過程中,客體是以主體的生活和活動為中介的”〔4,153頁〕。這個論點在他的關於意識的理論體係中占著根本的、出發點的地位。甚至說這實質上就是他自己給意識規定的定義也未嚐不可。
魯賓斯坦企圖通過他的這個“意識就是意識到,就是知識”(сознание как осознание и как знание)的論點,從意識和客觀現實的關係方麵來論證意識的非封閉性質,從而克服傳統心理學中使意識孤立化的缺陷。他認為,意識永遠是麵向客觀現實的,永遠是一定對象的意識。就是在關於自我、關於自己的心理的意識中,意識的這種對象性質也依然存在。這樣,他就把人的意識和客觀現實從根本上聯係了起來。因為,既然意識到客觀現實,就是關於現實中客體的知識,那麼很顯然,意識和客觀現實就不是彼此割斷而是相互聯係著的,意識就不是什麼自我封閉起來的東西,而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了。
在這裏,魯賓斯坦也指出了,意識到的過程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直接的反映,而是要通過主體的因素,以主體的因素為中介。
除此之外,這個“意識就是意識到,就是知識”的論點,也著重表明了人的意識和認識之間的密切聯係。
照魯賓斯坦看來,根據對心理的反射理解,作為心理現象的意識,首先和主要地應當是一種過程。自然,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把意識看作某種過程的形成物。而作為形成物的意識,也就是在認識周圍現實過程中所形成、並且起著作用的知識。這種作為形成物的意識,是在人意識到客觀現實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它在產生了之後,立即又加入到人隨後的意識到客觀現實的過程中,成為它的手段。因為,人總是先要具有一定的有關的知識,才能意識到某種對象。實際上,作為形成物的意識,也是包括在、存在於人的意識到現實對象的過程之中的。因而,魯賓斯坦就提出,心理學首先和主要地就應當是從過程中來研究人的意識。
不論是作為過程,還是作為形成物,意識都和人的知識緊密聯係著。意識是人對現實的反映,在這種反映當中,知識占著核心地位。魯賓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經多次地談到過這個思想。比如,“意識是人在意識到現實的過程中形成的、通過詞而客觀化了的知識的係統或總合”〔4,155頁〕。“意識的核心……是社會積累下來的、在詞中客觀化了的知識”〔3,275頁〕。
任何一種過程都有它的開始。意識既然是人意識到現實對象的過程,那它也就必然有自己的開始。那麼,人意識到現實對象的過程是怎樣開始、出現的呢?
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是像下麵這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意識和主體關於客體的知識緊密聯係著,意識隨著知識的存在而存在。當主體產生了關於某一客體的知識的時候,他也就產生了意識。可見,意識的存在,永遠要以主體從周圍環境中區分出來、在主體和客觀世界之間出現了一定關係,要以主體對客體的一定認識關係為前提條件。沒有這樣的關係,意識也就無從存在了。實際上,人意識到某一對象的機製,就可以歸結為,人把自己作為主體和這一對象區分開來、對立起來,把這個對象放在客觀事物的聯係係統之中去感知、觀察,從而揭露、認識到這一客體的意義。根據意識和知識的這種聯係,他認為,意識的產生是從主體和客觀現實、和客體之間出現了這種認識關係的時候開始的。他的這個論點,在他的意識理論體係中,也是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重要論點。
照魯賓斯坦看來,具體標誌著主體和客觀現實、和客體之間的這種關係出現的,是他所謂的“本來意義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映像”的出現或形成。①[① 映像(ОБРАЗ)這個概念,根據魯賓斯坦的理解,可以有兩種稍為不同的含義。一種含義是比較狹的,也就是他所謂的“本來意義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映像”。借助於這種映像,現實的客觀內容才能在主體麵前表現出來,現實才能表現為客體。魯賓斯坦用這種狹義的映像的形成來表明意識過程的開始。另一種含義是比較廣的。我們通常為著表明感覺和現實的關係時,說感覺(而不管是否形成了那種狹義的映像,現實在感覺中是否表現為客體)是現實的映像,就是應用映像概念的這種較廣的含義。
]這種本來意義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映像,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是對象的客觀內容借以在主體麵前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成物。隨著這種映像的出現或形成,人的意識也就產生了。人的有些心理現象隻是作為信號而起機能作用,它們還沒有形成對象的映像,因而就不屬於意識的領域,而是屬於“無意識”的領域。映像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質,它和相應的詞聯係著,並在詞中客觀化。因而,借助於這種映像,對象就可以出現在包括在詞裏的意義聯係、知識係統中。而當人通過這些意義聯係、知識係統認識了這一對象的時候,也就是意識到它了〔3,220、272-273、276-277頁〕。
在涉及意識問題的蘇聯心理學文獻中,無一例外地都要談到意識和言語的密切聯係。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也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意識和言語兩者之間的關係確實是極為密切的。意識的產生或是人意識到某一客觀對象,是通過言語而實現的;言語是意識產生的必要條件,沒有言語,就沒有意識。
與此同時,他也認為,盡管意識和言語密切聯係著,如果把它們兩者簡單地加以混淆,把意識歸結為言語的機能,這也是不正確的。他特別指出來,在蘇聯,隨著第二信號係統理論的廣泛受到注意,近年來,這種不正確的傾向已經有所抬頭。
照他看來,實際上,作為意識的核心的不是詞,而是社會地形成的知識。詞(也是社會曆史過程的產物)對於意識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隻是由於詞是這種知識的存在形式,這種知識在詞中被積累起來,被客觀化,並且可以通過詞而現實化;而借助於這種知識,人才能把所反映的對象納入客觀事物的聯係係統之中,從而意識到它。他指出,人的意識的社會製約性質,正是在它的這種和社會地形成的知識的關係之中表現出來。
而意識的病態、破壞就表現為人把當前事物列入客觀世界聯係中去的能力受到破壞。А·Л·阿巴舍夫-康斯坦丁諾夫斯基根據臨床病理觀察,報告過一些關於這方麵的事實材料。根據他的觀察,在患者身上,作為意識遭受破壞的標誌,一般都要出現定向障礙、智力障礙、軀體感知障礙等現象。而且,在不同形式的意識破壞的情況下,定向障礙也會隨著而有各種不同的表現。隨著意識病態的發展情況,定向錯誤的出現和消失表現出一定規律。在病人的意識遭受破壞時,首先出現的是時間定向的障礙,而後是出現地點定向障礙,最後,當意識遭受破壞的程度已經相當嚴重時,則出現對自己個性定向的喪失。在病人的意識逐漸恢複時,定向能力則隨著以相反的順序逐漸恢複,最先恢複的是自己個性的定向,其次則是地點定向,最後才是時間定向,他報告的這些臨床病理材料也表明了人的意識和認識之間的密切聯係。
根據上麵談到的對人的意識和認識的關係的理解,不難看出來,蘇聯的意識心理學理論說意識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這並不是意味著,人在意識到某一對象的時候,是在感知、思維之上還進行著另外一種與它們不同的反映過程。實際上,意識是隨著人的社會曆史發展過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的一種新的、高級的水平,意識性是心理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新的品質。人的意識不是某種建築在感知、思維之上的東西,而是通過它們所實現的一種高級的反映。
這裏,又涉及到了蘇聯心理學中關於意識問題的另一個觀點。在心理學史上,一些強調所謂統覺的作用的心理學理論,比如,赫爾巴特和馮特等人的心理學理論,一般都是把感知和思維對立起來,認為感知隻是一種消極性的東西,思維才是積極性的東西。與此相聯係,他們也就把人的意識和思維等同起來。顯然,這種把意識等同於思維的觀點,是和上麵剛剛談到的蘇聯心理學中認為意識是通過感知、思維而實現的觀點相矛盾並為它所反對的。在蘇聯心理學中,把人的認識看作一個統一的過程,感知和思維都是這個統一過程中起著自己應有的作用的因素。感知和思維的區別不在於一個是消極性的,另一個是積極性的,而在於它們所反映的是客觀現實的不同方麵。人的意識的實現,人意識到客觀現實,既要通過思維,也要通過感知。
我們簡要地說明了蘇聯意識心理學中,主要是魯賓斯坦的關於意識和認識的關係的一些基本論點。這些論點肯定,人的意識和認識密切聯係著,認識在人意識到客觀現實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占著核心地位。
2.意識和人的體驗
蘇聯的意識心理學理論肯定意識和認識的密切聯係,承認認識在意識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它並不因此而把意識隻是歸結為人的認識,把意識和認識等同起來。魯賓斯坦說:“知識是意識的重要的質……但是,意識和知識不隻是統一的,而且是不同的”〔2,7頁〕。
在人的意識中,不隻包含著認識,而且也包含著體驗〔4,150頁;2,257頁;13,101頁〕。
關於人的意識中的認識和體驗問題,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是針對著傳統的唯智心理學和唯情心理學在處理這一問題上的缺陷而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我們在前麵談到過,唯智主義的心理學簡單地抹殺了人的認識活動所據以展開的情緒的背景,心理分析理論則片麵地誇大情緒、體驗因素的作用,從而把人的行為動力隻是歸結為一些低級的、生物性的、“無意識”的東西。通過對這些理論的反駁,對它們的這些缺陷的克服,魯賓斯坦就構成了自己的關於意識中的認識和體驗問題的論點。
實際上,意識到客觀現實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個別的、具體的人。這種個別的、具體的人不隻是認識著,而且也在感受著、行動著。作為心理現象的意識,永遠必然要歸屬於某一個具有特定經驗的具體的主體。從而,人的意識就會有其主觀的方麵。實際上,意識通過認識過程所獲得的客觀內容,總是要作為屬於主體自己的反映、作為主體的一定體驗而存在著。因而,人的意識就不隻是認識,而且也是體驗。照魯賓斯坦在他的《普通心理學原理》中的說法則是,人的意識,在它和客觀現實的關係這方麵,表現為知識,在它歸屬於一定主體這方麵,則表現為體驗。這種知識決定於對象的前後聯係,體驗則決定於個性的前後聯係。而心理學所研究的具體的、現實的個體的意識,則是知識和體驗的統一。〔2,第1章〕除了肯定人的意識中既包含有認識因素又包含有體驗因素之外,魯賓斯坦還進一步肯定,人的意識中的這種認識因素和體驗因素彼此之間並不是一種外部並列起來的關係,而是從內部相互聯係起來的。由於自己過去的特定經驗的影響,每一個人都必然要形成一定的需要、興趣、傾向。因而,作為客觀現實反映的心理、意識就不隻是一種認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種激情的①[① 照通常的意義來理解,“激情”是屬於情緒方麵的東西。魯賓斯坦在“存在和意識”、“心理學發展的原則和道路”中應用激情這個概念,含義是比較廣的,它既包含有情緒因素,也包含有意誌因素在內。
]過程。它不僅反映著對象本身,同時也反映著對象對主體的意義、主體和對象的關係。實際上,人的認識過程總是要在一定體驗的背景上進行的。通過認識所得到的意識的客觀內容總是要和人的個體經驗、生活聯係起來,為人所估價、體驗著。人身上不可能隻有認識,或是隻有體驗。而且,它們是經常處於密切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之中的。關於人的意識中的認識和體驗的這種相互關係,魯賓斯坦在《存在和意識》中說:“心理(意識)的真正的、具體的‘單位’是主體反映客體的完整動作。這是一種成分複雜的形成物;它永遠在某種程度上包括著兩個對立的組成部分——知識和關係、理性的東西和激情的東西……的統一,在這兩者當中,時而是這一個時而是另一個表現為占優勢的組成部分”。〔3,264頁〕由於人的意識中和認識因素從內部相互聯係著的這種體驗因素,反映著主體和客觀對象之間的關係,意味著主體對客觀對象的評價、肯定或否定、企求或排斥,因而,它也就和人的活動動機緊密聯係起來。〔4,150頁〕針對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在處理人的行為動力問題上的錯誤,魯賓斯坦特別指出,人是在社會中生活的,他是社會、集體的成員和代表。對社會有意義的東西也可以成為對個人有意義的東西,從而規定著人的行為。這樣,在人身上就產生了人所特有的社會的、道德的動機,產生了新的行為動力。〔4,144—152頁〕在魯賓斯坦看來,正是因為人的意識中除了認識之外還包含有體驗的因素,而這種體驗因素又和人的活動動力聯係著,人在意識到客觀現實的過程中由存在、物質轉化而來的觀念、精神,才會又通過主體的活動而轉化為存在、物質〔4,162、255頁〕。這樣,人的意識就不隻是一種消極的反映,而是有其能動性質了。
3. 意識和人的活動
人的意識和活動的相互關係問題,在意識心理學理論中也是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人的意識的非封閉性質,有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表現在它和活動的相互聯係之中。因為,如果人的意識是和人借以改變周圍生活條件的實際活動緊密聯係著的,能夠對它施加影響,那麼,意識自然就不是什麼自我封閉起來的東西,而是具有積極能動性質、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了。
如果說,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關於人的意識中的認識和體驗問題的論點,是針對著傳統的唯智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處理這一問題上的缺陷和錯誤而提出來的,那麼,他的關於人的意識和活動的關係問題的論點,則是針對著內省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處理這一問題上的缺陷和錯誤而提出來的。我們在前麵談到過,內省心理學主張研究沒有行為的意識,行為主義心理學則是研究沒有意識的行為;兩者從不同方麵同樣地把人的意識和活動之間的聯係切斷了。魯賓斯坦在反駁這兩種理論、克服它們的缺陷和錯誤的時候,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關於意識和活動的關係問題的論點。
在魯賓斯坦看來,作為心理現象的人的意識,既是被客觀現實所製約著的東西,又是起著製約作用的東西,它調節著人的活動。而意識和活動,這是使主體和客觀現實聯係起來、不致割裂的兩個基本方麵,兩條基本途徑。意識和活動兩者之間,是從內部密切聯係著的。
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認為意識和活動的關係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個方麵是人的意識對活動有調節作用。在前一節裏說明人的意識和體驗的關係時已經談到過,人的意識中包括有體驗的因素。這種體驗因素反映著主體和所反映的對象的關係,反映著這一對象對主體的意義。從這裏,主體就產生了與所反映的對象聯係著的活動的動機,從而,人的意識也就通過體驗這個環節而和人的實際行為、活動聯係了起來。意識一方麵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另一方麵又是人的實際行為、活動的調節者。關於意識的這種調節作用,以及意識通過對活動的調節而和客觀現實聯係起來,魯賓斯坦在《心理學發展的原則和道路》中說:“意識或自覺的(сознательный)過程,也像所有的心理過程一樣,完成著對人的活動的調節機能,並作為人的活動的調節器而參加在人的生活和活動、他同世界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4,254-255頁〕。“意識同現實的聯係,就是以它的這種調節機能為基礎”〔4,160頁〕。
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能夠預見到自己行動的結果,並能根據所意識到的目的來計劃自己的行動,使它保持應有的目的性,這正是人的意識對活動的調節作用的具體表現。
魯賓斯坦在討論人的心理、意識對活動的調節作用時,談到了這種調節作用既表現為對行動誘因的調節,也表現為對行動執行的調節。借助於對行動誘因的調節,可以決定人的行動的方向,規定人去完成什麼樣的行動。在對行動誘因的調節中,情緒、願望等激情的因素起著更為主要的作用。借助於對行動執行的調節,可以保證使人的行動符合於它周圍的客觀條件。這種對行動執行的調節是通過分析行動的客觀條件,並把這些客觀條件和行動的目的聯係起來而實現的。在對行動執行的調節中,反映著行動的周圍客觀條件的認識過程起著更為主要的作用。
在蘇聯心理學中,通常利用來表明人的意識對活動的調節作用的臨床病理事實是,當病人的意識遭受破壞的時候,他的隨意運動也要發生失調現象〔14;3,249頁〕。
在魯賓斯坦的意識心理學理論中,意識和活動的關係的另外一個方麵是,活動影響人的意識的形成。
人的意識是在活動、特別是勞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蘇聯心理學界公認的基本論點。人在參加勞動當中,就要求他意識到作為勞動目的的勞動成果,意識到勞動對象、勞動成果和社會需要之間的聯係。在勞動當中,通過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相互作用,人就會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它們雙方的客觀特性。在這樣的基礎上,人的意識就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關於活動影響人的意識形成的問題,除了上述這種一般的理解之外,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另外一個觀點。他認為,人對客體的任何行動,都應當是按照它所指向的客體的本性來完成的,客體決定著指向於它的行動。因而,在活動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人實質上是按照所指向的客體的本性而行動,是受客體所製約著的。而人在自己的活動中所接觸的客體,一般都是和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直接聯係著。因而,通過和這樣一些客體接觸,人的活動就會充滿著客觀的、社會的內容;而且,通過人的活動,這種客觀的、社會的內容又會傳導、擴展到人的全部生活中去。從而也就促成了人的意識的形成、發展。在魯賓斯坦看來,活動在人的意識形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好就在於,通過指向於一定客體的行動可以把這種客觀的、社會的豐富內容滲透到作為行動主體的人身上去,而不在於,借助於活動可以使人單純地掌握、擴展一定的能動性〔2,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