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企圖修建一座邏輯的“橋”,用以把一些心理現象,比如激情和臨床症狀、睡眠和覺醒時的體驗、意向和錯誤行為等連接起來。這個“橋”也就是他的“無意識”學說。本來,弗洛伊德這種用因果聯係的觀點解釋人的心理現象的企圖(如果先不談在他的理論中心理現象還是由心理現象所決定這一點),看上去,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企圖從決定論原則出發的。但是,由於他的根本出發點的狹隘性質,加上他對“無意識”問題並沒有進行過認真的心理學研究,好多論點都帶有臆測性質,因而他就不可能正確地完成這個任務,必然要簡化、歪曲意識和“無意識”間的關係。〔11,457—463頁〕在蘇聯心理學涉及“無意識”問題的工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定勢理論。
定勢理論是以烏茲納傑為首的格魯吉亞的心理學家們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學理論。他們從知覺錯覺中的定勢現象的客觀研究開始,企圖把定勢概念發展成為一個解釋人的整個心理現象的原則。
這個學派多年來一直利用客觀實驗方法對定勢現象進行係統研究,積累了一定的事實資料。他們所研究的定勢現象,不是在孤立的閾下刺激的影響下所發生的(像後麵將要談到的Г·В·格爾舒尼的實驗中那樣),而是在整個實驗情境的複合的、閾上的作用的影響下所發生的現象,因而,對於心理學理論來說,他們的研究材料就比較有更為直接的意義。烏茲納傑本人還專門指出過他的定勢概念對於解決“無意識”問題的意義。他認為,由於他們對定勢現象的研究,“無意識的概念從此不再隻是否定的概念,它獲得肯定的意義,並且應該在科學上以通常的研究方法來加以探討”。〔21,134頁〕在1962年的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和心理學哲學問題會議上,巴辛在自己的報告中把定勢理論看作一種和弗洛伊德理論相對立、並據以對它進行批判的原則上正確的理論。同時還認為,定勢理論實質上也是蘇聯和世界文獻中唯一進行過仔細探討的“無意識”理論。〔11,463頁〕定勢學派演示定勢現象的典型實驗是,一連若幹次地叫被試者用雙手拿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球,較小或較大的球始終都是固定地放在被試者的同一隻手裏。而後叫被試者雙手拿大小、重量都相同的球,並問被試者哪一隻手裏的球大一些。這時,被試者照例是回答說,過去一直拿小球的那隻手裏的球比較大。烏茲納傑把產生這種錯覺的那種內部狀態叫作定勢。
定勢是一種沒有為被試者所意識到的東西。它是由被試者以前的經驗所製約著的,沒有這些以前的經驗,它就不能產生。它是被試者對客觀影響的一種複雜的條件反射性反應。定勢在形成之後,可以保持一定時間,並對被試者隨後的有意識的體驗、行為發生影響,在某些方麵決定著它們的特點(在上述典型實驗中,就是決定著對球的估價,從而引起錯覺)。也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形成過程和隨後的影響,人們才可以對它進行客觀研究。
定勢現象,照烏茲納傑看來,是一種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意識到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真正無意識的東西。他說:“可以完全自然地認為,如果我們身上有什麼東西在真正無意識地進行著的話,那麼當然,這首先就是我們的定勢”。〔22,178頁〕巴辛肯定定勢理論在反對精神分析理論方麵的一般意義,與此同時,他也認為,烏茲納傑這種承認定勢的絕對無意識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照巴辛看來,定勢可以是為人所沒有意識到的,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它也是可以為人所意識到的。它不能為人所直接意識到,但是可以通過它的形成過程、客觀影響為人所間接意識到。人意識到任何對象,實質上都有其間接性質,都要求把這一對象和活動、環境聯係起來。如果既認為定勢隻能是意識不到的,同時又承認它對人的複雜行為的調節影響,那麼在理論上最終就會陷於近似弗洛伊德那樣的立場,把“無意識”和意識完全隔絕,誇大“無意識”的作用。〔11,467-469頁〕定勢不隻是可以在上述的特殊實驗條件下產生,它也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現象。實際上,它廣泛地參加在人的有目的方向的活動中,是構成這種活動的一種重要機能要素。例如,為使某種活動按照一定的目的方向進行,這種活動就必須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能夠擺脫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否則它就會變成一種對外界影響的無組織的、零散的直接反應。那麼,在活動進行的一定階段,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可是活動卻依然保持著應有的目的方向性,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起著作用呢?照定勢理論看來,使活動保持著一定目的方向性而不致瓦解的,正是在當前或以前活動中形成的定勢。它形成了一種對外界各種因素作選擇性反應的準備,對一些因素發生反應,對另一些因素加以抑製,對第三種因素則不作任何陽性或陰性反應。借助於這種準備性,活動就可以按照應有的目的方向持續進行。
巴辛認為,根據烏茲納傑學派關於定勢現象的上述研究,應當承認,定勢實際上也是在起著一種“橋”的作用,把主體沒有意識到的體驗和實際行為聯係起來,從而使人的心理生活成為一個統一整體。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這種“橋”的作用是由他的“無意識”來擔任的。不過,對於理解“無意識”心理現象,定勢理論要比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優越。定勢理論說明,“無意識”現象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一種神經係統機能狀態的變化;對於這種現象,原則上是完全可以進行客觀研究的。另外,定勢學派的研究也有助於人們理解“無意識”心理現象在意識中的作用問題。
照巴辛看來,在一定條件下,“無意識”可以表現為意識的對抗者,妨礙著意識的活動,自己也為意識活動所破壞著。人在有意識地再現某一個自動化了的過程的時候,對自動化行動的集中注意往往反而會起破壞作用。這種情況可以作為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間的機能拮抗作用的例子。
但是,決沒有理由把這種機能拮抗關係看成它們兩者間的關係的唯一的或是基本的形式。把這種拮抗關係看成它們之間的唯一的或是基本的關係,這是和進化觀點不相符合的。如果意識是心理活動的高級形式,“無意識”現象是它的低級形式,那麼,在正常條件下,它們之間主要地就不應當是拮抗關係,而應當是協同關係。上述的定勢在有目的方向的活動的持續進行上的作用,就表明了它們之間的這種協同關係。盡管關於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間的關係目前研究知道得還比較少,但是應該肯定,它絕不會像弗洛伊德所認為的那樣,隻是一種拮抗關係。在他們之間,既存在著機能拮抗關係,也存在著機能協同關係。
3. 從意識不到向意識到過渡的問題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無意識”的內容是意識所絕對不能接受的,意識和“無意識”是完全隔絕的。
蘇聯心理學反對弗洛伊德的這種理解,認為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間的機能關係的複雜變化,會導致意識的反映和“無意識”反映的具體內容的變化。某一對象,在一種條件下,雖然沒能夠引起意識的反映,但是在另一種條件下,則可以引起意識的反映。任何達到適當強度的刺激,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引起意識的反映。〔11,473頁;3,272-280頁;12,290頁〕那末,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意識不到的反映才可以過渡為意識的反映呢?肖羅霍娃在她的《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意識問題》中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分析。她認為,意識的反映的產生既和外界客觀刺激的特點有關,也和機體神經係統的機能狀態有關。同時她也指出,意識和心理並不是等同的東西。因而,保證主體產生心理反映的各種條件,還不能就保證產生意識的反映。如果按照多數蘇聯心理學家的意見,認為條件反射形成是心理產生的標準的話,那麼,為了形成條件反射,外界客觀刺激和機體神經係統所必須具備的那些條件,對於產生意識的反映來說,還隻是一些必要的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為了論證這一點,肖霍洛娃引證了格爾舒尼等人利用所謂感覺閾限下刺激形成條件反射的實驗材料。在這些實驗中,利用一定強度的聲、光等刺激物,可以形成條件性的皮電反應、血管條件反射,但是,被試者卻意識不到這些相應的刺激物。格爾舒尼等還指出,在他們的實驗中,可以發生“感覺的”反應和“感覺閾限下的”反應,也就是說,被試者可以感覺到刺激物,也可以感覺不到刺激物〔15〕。
應當指出,格爾舒尼等人所說的“感覺到的”和“感覺不到的”或“感覺閾限下的”,就其客觀含義來說,也就是意識到和意識不到的意思。在這些實驗中形成所謂感覺閾限下的條件反射的時候,被試實際上是產生了心理反映,因為他感受了相應的刺激,對它產生了條件性反應。但是,被試者卻沒有產生意識的反映,沒能意識到引起他的反應的條件刺激物。可見,心理反映還不就是意識的反映,產生心理反映的條件也還不能保證產生意識的反映。
另外,肖羅霍娃認為,這些實驗材料還可以表明一個事實,這就是刺激物在引起意識的反映和意識不到的反映時,所需要的強度是不同的。為了產生意識的反映,刺激物需要有較高的強度。
格爾舒尼等人的實驗中所說的刺激物強度隻是指它的物理強度。肖羅霍娃在她的著作中討論作為由意識不到的反映向意識到的反映過渡的條件的刺激物強度的時候,也隻是指它的物理強度。〔12,307-308頁〕人的意識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現象。顯然,隻是把刺激物的強度理解為它的物理強度是遠不足以說明由意識不到向意識到過渡問題的。為了說明這種過渡問題,魯賓斯坦對刺激物的強度作了廣泛得多的理解。他在《心理學發展的原則和道路》中說:“人在他的周圍現實中究竟意識到什麼,這首先依賴於被意識到的現象或沒有意識到的現象之間的‘強度關係’。這種強度關係決定於它們對人的意義,而這又是跟人的需要、興趣聯係著的”。〔4,158頁〕因而,人在知覺某一對象的時候,他所意識到的首先是這一對象的那些對人有重要意義的特性。周圍的其他對象、這一對象的其他特性,則被這種強度大的對象、特性所抑製,而為主體意識不到。
一般地說,人往往容易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而不容易意識到自己行動的誘因。照魯賓斯坦看來,這是因為對於自己行動的完成來說,意識到行動的目的比意識到行動的誘因有更為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人在強烈體驗的情況下,意識往往會失去對行為的控製作用。人往往不能立即意識到使他特別激動的對象或事件,而隻是在稍遲一些時間,當他平靜下來的時候,這些對象或事件才能反映在他的意識中。魯賓斯坦指出,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實表明,對於實現意識的反映,也存在著適宜的刺激物強度問題。
魯賓斯坦還認為,跟刺激物強度問題聯係著的刺激物的“方向”,也對人是否意識到這一刺激物發生影響。現實生活中對抗地發生著作用的兩種現象,會彼此抑製著意識到對方。人往往意識不到與自己的穩定的觀點、情感相矛盾的行為誘因。原因就在於此。
總起來說,照魯賓斯坦看來,人對周圍事物的意識到和意識不到的變化,就是由這些事物在人的生活中的意義的複雜變化所製約著的。
除了刺激物的強度之外,肖霍洛娃還提出來,反映的意識性的產生還製約於人的神經係統活動的特點。如果說在形成第一信號係統的條件反射時,就已經產生了心理的反映,那麼為了產生意識的反映,就必須有第二信號係統參加活動。〔12,308頁〕關於言語和意識的緊密聯係,魯賓斯坦在《存在和意識》中說過:“作為信號而發生機能作用的心理現象不是對象(借助於映像而被意識到的)的映像,它們構成意識之外的心理領域。對象或現象借以被意識到的映像始終具有某種程度的概括性,它們在標誌著它們的對象的詞中客觀化”。〔3,276-277頁〕肖洛霍娃的上述觀點就是根據魯賓斯坦的這一思想提出來的。
肖洛霍娃認為,人和動物不同,在人的一切心理現象的形成中,第二信號係統都可以參加活動。正是由於有言語參加,人的心理反映才能成為意識的反映。用詞來標誌所反映的對象,有助於人把所形成的具體映像納入他以往獲得的其他對象的映像的係統中,從而也就理解了它和其他對象的關係,意識到了它。
相反,在兩種信號係統的協調活動受到了破壞,第二信號係統部分或全部地被排除的條件下所實現的心理反映,照肖洛霍娃看來,就是“無意識”反映。人在夢和催眠狀態中所產生的一些心理現象,可以作為這種“無意識”反映的例子。在夢和催眠狀態中,人的第二信號係統處於抑製狀態,這些心理現象是在第一信號係統活動的基礎上所實現的。
上述的刺激物強度、第二信號係統參加活動在人實現意識的反映中的作用,是一般地、並且主要是針對著人意識到外界事物而談的。此外,魯賓斯坦在分析人的意識的非封閉性質、人是以間接途徑認識自己時,還專門涉及到人對自己的情感、意向等心理現象的意識是如何實現的問題。〔3,277頁;4,159-160頁〕他認為,必須承認,人的情感、意向,在它們沒有被意識到之前,也是存在著的。顯然,說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種情感,這並不是說人根本沒有體驗到這種情感。這種情感實際存在並為人所體驗到的證明是它實際上參加著對人的活動的調節。沒有意識到的情感、意向,實際上就是其原因和對象沒有為主體所意識到的情感、意向。因而,人的情感、意向由意識不到向意識到過渡,就要求主體為自己的情感、意向確定引起它們的原因,它們所指向的對象,也就是說,把自己的情感、意向和客觀世界聯係起來。如果人不知道自己的情感、意向是關於什麼東西的情感、意向,那人也就不可能意識到它們。
四、小結
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人的意識,是一種無比複雜的心理現象。為著正確理解這種複雜現象,一方麵需要有必要的科學事實——實驗事實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事實,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還必須有正確的哲學理論指導,來理解、概括這些事實。不遵從正確的哲學理論指導,就不可能正確解決意識心理學的問題。
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以前的唯心或機械論哲學理論基礎之上的一些心理學派,也許會看到意識現象的個別事實,接觸到了它的個別方麵,但是,它們在正確理解人的意識問題、建立科學的意識心理學理論上,卻都是無能為力的。
因而,意識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學史上就長期處於落後、荒蕪狀態,為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留下不少漏洞。因而,才產生了各種唯心的意識心理學理論、實質上是取消意識的作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意識理論。
十月革命後,蘇聯心理學曾試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來理解人的意識現象,克服心理學史上以前各種意識理論的缺陷和錯誤,建立新的意識心理學理論。
這種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來解決作為心理現象的意識問題的試圖,在魯賓斯坦的工作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譬如,“意識就是意識到,就是知識”,這是魯賓斯坦意識理論中的一個最基本的論點,是他分析意識現象的出發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他的這個基本論點,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的“意識隻能是意識到了的存在”的思想,和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思想——“意識如何存在的方式以及某樣東西對意識如何存在的方式就是知識。知識是意識的唯一表演”之間,有著明顯的聯係。
由於這種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來理解人的意識現象的試圖,就使得以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為其中心的蘇聯意識心理學有了一個比心理學史上以前的意識理論較為正確的新的開始,並且取得了一定進展。
應當承認,以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為中心的蘇聯意識心理學理論,在反駁傳統心理學中意識的唯心概念、試圖對人的意識現象作唯物理解方麵,是有一定成就的。傳統心理學中的唯心意識理論,把人的意識看作一種和外界現實完全隔絕、封閉於自身之中的神秘之物。可是,如果按照魯賓斯坦關於意識和人的認識、體驗、活動的關係的理論來理解,那麼,人的意識就不是什麼和外界現實完全隔絕、自我封閉起來的東西了。恰恰相反,它是和客觀現實、人的現實生活密切聯係著的。一方麵,意識和客觀現實聯係著。照魯賓斯坦的說法,意識就是意識到外界現實,就是關於現實中對象的知識。意識是指向於客觀現實、從客觀現實中獲得自己的內容的,它以和客觀世界間的一定認識關係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麵,意識借助於體驗的因素而對人的活動有調節作用,從而,通過對活動的調節,意識又和人的實踐活動、行為聯係起來。這樣,決定論原則就被貫徹到了人的意識現象之中,使它成了客觀現實的因果聯係鎖鏈上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如果缺少這個環節,客觀現實的因果聯係鎖鏈上就會出現斷裂的缺口。
人的意識現象和客觀現實、和人的現實生活相聯係的問題,是跟人的意識是否可以被客觀認識的問題直接聯係著的。如果承認人的意識現象具有自我封閉性質,那麼它就必然被看成隻能內省,而不能作客觀分析、說明的東西。與此相反,人的意識既是從不同方麵和外界現實、人的現實生活密切聯係著的東西,是隨著一定條件而開始、進行以至消失的規律性的過程,那麼,心理學在原則上就完全可能通過它的這些聯係,對它進行客觀的分析、研究了。
在魯賓斯坦對作為心理現象的人的意識的理解中,已經包含了相當的辯證因素。如,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曾經用了不少力量分析人的意識和他的認識、體驗、活動之間的關係,他企圖通過這些關係的分析,來確定人的意識現象在世界普遍聯係中的地位。照他看來,在人的意識中,認識因素占著核心地位。意識就是意識到客觀現實,就是主體關於客體的知識。因而,人的意識就和客觀現實聯係著,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另一方麵,人的意識中又包含有體驗的因素,反映著所反映客體對主體的關係、意義。從而,意識就能調節人的活動。這樣,“意識和行動,就都是人同世界的聯係。在意識到的過程中由世界轉化到人身上,在人身上得到觀念的存在形式的東西,通過主體被折射出來,就作為他的意向和意圖通過他的行動而轉化到世界中去,改造著世界並在世界中體現出來,而又得到物質的存在形式”。〔4,225頁〕他的這種對人的意識在世界普遍聯係中的地位的理解,不就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深刻思想嗎。
魯賓斯坦把決定論原則貫徹到了人的意識現象之中。照他看來,意識的這種決定作用,並不是一種直接的、機械的決定作用,而是通過作為意識的主體的人的內部條件來實現的。他說:“在意識到的過程中,客體是以主體的生活和活動為中介的”。〔4,153頁〕應該承認,他的這個思想,對於心理學理論來說,是一個比較有價值的思想。由於在他對人的意識的理解中包含有這樣一些辯證的因素,這就使他的意識心理學理論,比較起來,有了一種比較新的麵貌。
人的心理的結構問題,在心理學理論中也是一個比較根本性的問題。以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為中心的蘇聯意識心理學,在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上,和傳統心理學比較起來,也取得了合理的進展。如果從意識到與否的角度來看,人的心理包括意識、“無意識”兩部分,其中意識起著主導作用。在人的意識的形成中,認識占著核心地位。但是,實際上不可能有純粹的認識,人的認識永遠要在一定體驗的背景上進行,因而體驗因素也參加在意識的形成中。意識中的體驗因素和人的活動動力聯係著,從而,意識就可以調節人的活動。這樣,人的整個心理生活,就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可以認為,以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為中心的蘇聯意識心理學,和心理學史上以前的各種心理學理論對意識的理解比較起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他的意識理論中,也還包含有相當的辯證的因素。但與此同時,在蘇聯的意識心理學中,也還存在有不夠完全令人滿意之處。
如果說在以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為中心的蘇聯意識心理學中,在理論探討方麵取得了較多的成就,那麼,它在進行具體實驗研究、積累事實材料方麵,則是顯得不夠的。
譬如,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認為人意識到某一對象的過程開始於“本來意義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映像”的形成。客觀對象作用於人而引起心理反映時,可以為人所意識到,也可以為人所意識不到,這是心理學中公認的事實。魯賓斯坦提出用他的狹義的映像的形成來作為區分心理反映的兩種不同形式的標誌,就是以這樣一個公認的事實為依據,另外的具體事實材料是沒有的。其實,他所使用的狹義的映像這個概念,基本上還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它在心理學上究竟具體意味著什麼是不確切的,由於他的狹義的映像概念的具體心理學涵義很不確切,人們自然地就會針對著他的這個論點,提出下麵的這個連他自己也很不容易清楚回答的問題:如果說,意識開始於主體把自己和客體區分開來,在它們之間出現了認識關係,而狹義的映像的形成則是這種認識關係出現的標誌的話,那麼,在這種狹義的映像還沒有形成之前,可是主體已經產生了心理反映的階段,在主體和客體之間是不是也存在著某種認識關係呢?如果說在這一階段在它們之間還沒有產生某種認識關係,那麼主體為什麼會根據刺激物的信號意義而對它發生相應的反應呢?這不是意味著它們兩者之間產生了某種認識關係又是什麼呢?如果承認在這一階段在它們之間也存在著某種認識關係,那麼這分別存在於兩個階段中的認識關係的本質區別又是什麼呢?
巴辛把定勢理論看作蘇聯心理學中據以批判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的主要的、原則上正確的理論。在探討“無意識”心理現象、反駁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上,定勢理論是有成就的。它以巧妙的客觀實驗方法對主體所沒有意識到的定勢現象進行了一定研究,積累了一定事實材料,使人對這種“無意識”的定勢現象以及它在活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科學理解。定勢理論在探討“無意識”心理現象上,在反駁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上的成就也就在這裏。
但是,對於定勢理論所取得的這些成就要有恰當的估價。目前我們還不能認為,定勢理論就已經比較徹底地解決了“無意識”問題。在“無意識”中究竟應該包括哪些具體心理現象,在心理學發展的現階段,還很難確切地列舉出來。不過,在人對客觀現實的心理反映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主體所沒有意識到的,從這一點看來,“無意識”的領域是相當廣大的。而定勢現象隻不過是這廣大領域中的一種現象而已(不管定勢理論認為這種現象有多麼大的原則性意義)。同時,定勢理論對於定勢現象的研究,目前還隻是著重於定勢在活動中的形成和後作用問題上,對於定勢現象的其他方麵則還探討的很少。因而,定勢理論隻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一種“無意識”心理現象進行了研究,它是一個涉及“無意識”問題的心理學派關於一種“無意識”心理現象的理論,而不是關於整個“無意識”問題的理論。
另外,我們也還不能認為,定勢理論就已經徹底地、完全令人信服地駁倒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譬如,弗洛伊德虛構的強調性的因素在人的“無意識”中的作用,顯然是荒謬的。可是,人的“無意識”心理現象和情緒因素有較為密切的聯係,則是實際情況。可是定勢理論對定勢現象的探討,目前卻還主要是在認識因素(對重量、壓力、體積、聲音強度、光的明度、數量等的錯覺)的範圍中進行的,根本還沒有涉及人的“無意識”和情緒因素的關係問題。因而也就很難說它已經徹底地駁倒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
由意識不到向意識到過渡,是一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一切涉及人的自覺性問題的實際工作,都和這個問題有密切聯係。關於這個問題,蘇聯的意識心理學目前也還隻是處於理論探討階段,具體研究材料不多。肖洛霍娃曾試圖依據兩種信號係統和條件反射學說,盡量引用一些有關的實驗研究材料來說明這個問題〔12,277-334頁〕。但也隻能說是一種嚐試而已。在她的分析當中,除了進行一般推理外,隻是引用了一些一般地探討言語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兩種信號係統相互作用的研究材料,並沒能夠舉出專門針對著這個問題的使人信服的事實材料。
另外,在分析由意識不到向意識到過渡的條件問題時,肖洛霍娃明顯地表現出有誇大言語在意識中的作用的傾向。實際上,除了刺激物的簡單物理強度外,她把言語參加看成向意識過渡的唯一條件。這是對人的意識的一種簡單化理解。我們說,人的意識的實現,必須有言語活動參加,言語參加是意識實現的必要條件,這是正確的。但是,卻不能說,有言語活動參加就是意識實現的充分條件。其實,在人意識到客觀現實當中,言語隻不過起著一種類似工具般的作用。對於人的意識的實現,除了有言語參加作為必要條件外,還應當有更深的原因。在這一點上,比較起來,前麵談到的魯賓斯坦的刺激物的“強度關係”的思想,倒是比較接近實際情況的,因為它突出了客觀事物對人的意義在意識實現上的作用。盡管他的這個觀點還沒有足夠的實驗材料來論證,但是它是符合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的。
總起來說,和傳統心理學中以前的各種意識心理學理論比較起來,以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為中心的蘇聯意識心理學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在對作為心理現象的人的意識的唯物理解上,它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魯賓斯坦的意識理論中,包含有一定的辯證因素。但與此同時,它也還存在不夠完全令人滿意之處,有待於繼續推進、發展。
參考文獻
〔1〕А·А·斯米爾諾夫:《心理研究所50年》,載《蘇維埃教育學》,1963年第6期。
〔2〕С·Л·魯賓斯坦:《普通心理學原理》,(蘇)教育書籍出版社,1946年版。
〔3〕С·Л·魯賓斯坦:《存在和意識》,蘇聯科學院出版社,1957年版,中譯本,三聯書店,1980年版。
〔4〕С·Л·魯賓斯坦:《心理學的原則和發展道路》,蘇聯科學院出版社,1959年版。
〔5〕Н·Н·拉德吉娜-科特斯:《機體進化過程中的心理發展》,蘇聯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6〕Н·Н·拉德吉娜-科特斯:《高級猿猴的構建和工具活動》,蘇聯科學院出版社,1959年版。
〔7〕А·Н·列昂捷夫:《心理發展問題》,莫斯科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
〔8〕П·Р·察馬塔:《蘇聯心理學中的自我意識問題》,載《蘇聯心理科學》第二卷,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出版社,1960年版,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63年版。
〔9〕ф·B·巴辛:《從現代科學爭論看弗洛伊德理論》,載《心理學問題》,1958年第5、6期。
〔10〕ф·B·巴辛:《“無意識”問題》,載蘇聯《蘇聯哲學問題》,1962年第7期。
〔11〕ф·B·巴辛:《意識和“無意識”》,載《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哲學問題》,蘇聯科學院出版社,1963年版。
〔12〕Е·В·肖洛霍娃:《哲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意識問題》,(蘇)社會經濟出版社,1961年版。
〔13〕Е·В·肖洛霍娃,В·М·卡幹諾夫:《心理學的哲學問題》,載《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哲學問題》,蘇聯科學院出版社,1963年版。
〔14〕А·Л·阿巴舍夫-康斯坦丁諾夫斯基:《從臨床心理病理學觀點看意識問題》,載蘇聯《心理學問題》,1958年第4期。
〔15〕Г·В·格爾舒尼:《感官活動時的閾下反應研究》,載《蘇聯生理學雜誌》,1947年第4期。
〔16〕Б·Г·安納耶夫:《兒童自我意識發展問題的提出》,載《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學報》,1948年第18期。
〔17〕Р·И·茹柯夫斯卡婭:《詩歌對克服寡語和孤獨的影響》,載《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學報》,1948年第18期。
〔18〕Р·И·高爾巴切娃:《兒童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形成問題》,載《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學報》,1948年第18期。
〔19〕Г·А·索比耶娃:《少年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形成》,載《個性心理學問題會議論文集》,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出版社,1956年版。
〔20〕Р·Г·納塔捷:《烏茲納傑定勢論的實驗基礎》,載《蘇聯心理科學》第二卷,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出版社,1960年版,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63年版。
〔21〕А·С·普蘭吉什維裏:《定勢的一般心理學理論》,載《蘇聯心理科學》第二卷,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出版社,1960年版,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63年版。
〔22〕А·Н·烏茲納傑:《定勢心理學的實驗基礎》,格魯吉亞科學院出版社,1961年版。
(原載於《意識——心理學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