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的寶貴遺產(3 / 3)

5. 理論結合實際的原則。

6. 心理學研究要明確人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心理學研究應該以人為主,以了解人的實質、人的所以為人之所在為主要任務。

7. 心理學研究要有體係觀點、整體觀點、全局觀點。

8. 正確理解心理活動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問題。

9. 堅持認識活動的反映論。

10. 堅持辯證唯物的決定論。

11. 正確認識心理學的國際性和國別性問題,立足於我國。

12. 要明確研究什麼人和為什麼人的問題。這是辯證唯物論心理學所特有的問題。

13. 心理學分支和主幹的兼顧和統一。

14. 做好揚棄工作。

15. 關於心理學研究的一些具體方法問題,潘先生從方法論的高度進行了評析。

(1)科學研究要觀察也要思考,兩者要配合在一起。因此,應該把觀察和思考(思維)並列為心理學的兩種根本的具體研究方法。

(2)實驗室方法的局限性是很明顯的,片麵強調它就會有害。它在許多方麵是有用的,但不能仰仗它甚至迷信它。

(3)心理測驗可信,但不能迷信;可用,但不能濫用。

(4)自我觀察法不同於內省法,兩者有原則性區別。人能了解自己,有些心理活動隻有個人自己才能知道得最清楚。所以自我觀察法是心理學的最適合的具體研究方法。唯一的條件是自我觀察者須有一定的心理學修養,結果又經得起考驗。[13]

六、心理學的改造

以上談的是潘先生對於現代心理學、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主要觀點。在此基礎上,作為自然的邏輯延伸,潘先生進一步提出了他對發展和改造心理學的主張。

(一)心理學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凡是進入成熟階段、做出突出成就並有公認堅實體係的科學,無一不是從辯證唯物論的道路上走過來並繼續走這樣的道路的。雖然走這樣的道路不一定是有意識的,而可以是完全不自覺的。

2. 現在的心理學卻不是這樣。現在的傳統心理學是在主觀經驗論即一種唯心論的母體中懷胎生下來的,患有嚴重的先天不足。生後又一直受到二元論的束縛,無法擺脫,以致東擺西晃、站不穩腳、派別迭出、眾說紛紜。

3. 不同學派的人也都曾企圖給這個出生不久的孱弱心理學增強科學性,也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貢獻,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們都還沒能克服心理學先天不足的病根。

4. 傳統心理學的派別迭起、紛爭難解的現象使人產生一種印象,好像心理學是很難成為真實的科學的。康德就曾認為,心理學不可能成為科學。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5. 現在的心理學雖有不少、以至根本的不完善的地方,並且病根依然還在,但不能否認,它至少已初步達到一門科學的童年期了。

6. 科學隻不過是對客觀事物分門別類的、如實的盡可能不夾雜主觀因素的、較全麵較係統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辨認和了解。人的心理活動也是一種客觀事物,是一種高度組織起來的特殊物質的特殊運動或作用。為什麼不能對它進行科學研究而獲得科學知識呢?雖然它較為複雜,對它進行科學研究會困難一些,但這並不妨礙對它進行科學研究而形成為一門科學。

7. 心理學的改造是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二)著手進行心理學改造的主要途徑

1.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即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作為指導思想,把我國的心理學著實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好、最科學、最具有啟發性、創造性的思想體係。

舊的心理學從其曆史上繼承下來的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泥沙雜質很是不少,有礙於它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用辯證唯物論的理論來大力克服所有這些雜質。

2. 堅決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一切心理學工作都必須結合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實際,為之有效地服務。

3. 深入研究、分析、了解外國心理學,以求了解它的是非曲直所在,汲取精華,舍棄糟粕。

必須貫徹洋為中用原則,既要向國外學習,又不能一味照搬、追隨。現在的心理學,特別在歐美,雖然呈現一片繁榮,內在的問題卻很多,渣滓泥沙不少,尤其作為骨架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觀點顯然是薄弱的。並且還有國情不同的問題。

4. 有辨別地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思想家可珍貴的心理學思想,把它作為我國心理學的重要構成部分。[3,14,15]

談起潘先生的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也許會有人說:潘老的文章和實際不沾邊,空對空。這是一種誤解,甚至是出於輕視基本理論的成見、偏見。其實,潘先生是非常重視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聯係實際問題的。他把理論聯係實際列為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之一。他在闡述心理學研究必須堅持這一原則時,分析了心理學研究所要結合的實際是什麼實際或怎樣的實際問題,並特別指出:“一門科學本身的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它過去長期發展中的經過情況,也可以是這門科學研究所要結合的實際的一個方麵。心理學也是如此。”[13]所以心理學研究所要結合的實際是多方麵、分層次的,這要看所要研究的具體課題而定。潘先生畢生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他探討的心理學理論問題所聯係的正是在這一層麵上所應當聯係的實際(心理學過去長期發展中的經過情況,心理學現狀中所存在的問題),而且聯係得非常緊密。如他提出的“新三界說”,所聯係的就是心理學發展曆史上所曾出現而且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對於人的實質問題的曲解、人獸不分、對心理學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問題上錯綜紛亂、莫衷一是這樣的實際。關於其他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意識問題、心身關係問題、心理活動和生活實踐的關係問題,情況也是如此。

潘先生是我國現代心理學發展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堅持心理學發展的辯證唯物論方向,以此為指導剖析心理學發展的曆史和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從基本理論的高度提出自己的解決途徑,而且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觀點體係。這正是他在心理學研究事業上奮鬥終生所達成的主要學術成就和貢獻之所在。

我們前麵談到過,潘先生有這樣一個看法:心理學要提高科學性,就必須能如實地反映有關的情況。這一觀點雖然看起來顯得非常素樸,但卻是極富真理性的。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科學性歸根結底就在於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如實地反映、認識所研究的對象。那麼,總觀潘先生的心理學基本理論思想,是否會有助於當今的心理學從整體上提高它對所研究對象的如實地認識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在潘先生的心理學理論觀點體係中,如新三界說,把整個世界劃分為無生物界、生物界、人界;二分法,把人的心理劃分為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兩個範疇;意識是人對客觀世界的綜合的、整體的認識作用,它不是心理的全部,隻是其知的一麵;人體、腦有兩種機能:生理機能、心理機能;客觀世界中引起心理活動的或成為心理活動對象的東西是事物,而不是所謂“刺激”;這些都是具有相當創新性的學術觀點。

當然,這些觀點都是他的一家之言,但這並不影響其所蘊含的真理性因素。其實,心理學發展曆史上的各學派理論哪一派又不是一家之言呢?

在潘先生的心理學理論觀點體係中,有的問題也還可以進一步討論,加以明確。如關於人的心理具有空間性問題,還是在潘先生健在時,就有人感到疑惑不解,並在討論會上提出過質詢。當時潘先生回答說:“你們可以不同意,但我仍堅持自己的觀點”。

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要求與之相應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學要以辯證唯物論為指導,要能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很好地服務,要有自己的特點。構建和發展這樣的心理學也許要經過漫長的曆程,經過多少曲折。但它最終必將成長、形成起來,則是不應有所懷疑的。而在這種有中國自己特色的心理學的形成中,潘先生的心理學基本理論思想必將會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占據其應有的一定地位。

參考文獻

〔1〕《近代心理學剖視》,1984年,載《潘菽全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蘇聯心理科學的發展與現狀》中譯本前言,1984年,載《潘菽全集》第四卷。

〔3〕《我的心理學曆程》,1984年,載《潘菽全集》第一卷。

〔4〕《論人的實質的自然方麵——新三界說》,1984年,載《潘菽全集》第七卷。

〔5〕《唯物論心理學試擬提綱》,1979年,載《潘菽全集》第三卷。

〔6〕《試論心理學的矛盾問題》,1979年,載《潘菽全集》第三卷。

〔7〕《略論心理學的科學體係》,1986年,載《潘菽全集》第七卷。

〔8〕《意識問題試解》,1979年,載《潘菽全集》第三卷。

〔9〕《意識的心理學定性研究初步提綱》,1984年,載《潘菽全集》第四卷。

〔10〕《論所謂心身問題》,1982年,載《潘菽全集》第四卷。

〔11〕《論現代認知心理學》序,1985年,載《潘菽全集》第七卷。

〔12〕《關於心理與實踐的關係問題》,1980年,載《潘菽全集》第四卷。

〔13〕《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的方法論》,1985年,載《潘菽全集》第七卷。

〔14〕《加緊改造心理學,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服務》,1982年,載《潘菽全集》第四卷。

〔15〕《通過改革力求開創我國心理學的新局麵》,1985年,載《潘菽全集》第七卷。

〔16〕《心理學簡劄》書中有關意識問題、心理活動基本範疇分類問題的條文,載《潘菽全集》第五、六卷。

(原載於《潘菽全集》第十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