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命運的好榜樣——張海迪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人,1955年生於濟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她是鼓勵弱勢群體敢於向命運宣戰的最好榜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奮發圖強。
身殘誌堅、拚搏進取的女青年張海迪,她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曆程。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還學習了日語和德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另外還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她曾給農村的孩子當過老師,還曾用學到的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她還用學過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省萃縣廣播局做無線電修理工。
1973年春天,張海迪跟著爸爸媽媽來到城裏之後,一切又要重新開始了。她成了待業青年,又一個人在家裏了。這時候她想:“我現在是待業了,待業難道就真的隻能這樣消極等待嗎?不,我是一個殘廢青年,應該用自己的雙手重新開辟一條為人民服務的路。”於是,她又像過去一樣,在艱難困苦中,開始學畫畫、音樂和外語,她在醫院繼續為人治病,她在縣廣播站當一名修理工……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於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3年,張海迪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還創作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她的作品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發奮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裏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係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了哲學碩士學位。
張海迪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裏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的孩子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6萬餘元,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奮鬥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以條件差、困難多作為沒有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張海迪相比,這些困難是多麼微不足道呀!
有始有終追求完整——梅豔芳
梅豔芳是20世紀後半葉大中華地區歌壇和影壇巨星,是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創辦者和首位女會長,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華麗多變的形象著稱,曾引領粵港地區的時代潮流,是香港最高榮譽“金針獎”和“中國金唱片獎”最年輕的得主。至今保持著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的記錄。
梅豔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旺角,家有兩個哥哥及一個姐姐,梅豔芳排行最小,性格倔強並帶點反叛。梅豔芳的父親早逝,其母獨力供養四名子女,家境頗為困難,全家五口僅靠母親經營破舊的錦霞歌舞團以維持生計。因為要維持生計,梅豔芳的母親不得不每天做很多事情才能掙夠足夠多的錢,可是這些事情都必須在當天完成,絕對不能拖延。為此,可憐的母親每天都得做到很晚才能睡覺。年幼的梅豔芳看著勞累的母親很不解,便問媽媽:“為什麼這些事情不等到明天來做呢,這樣你不是太累了嗎?”
母親拖著疲憊的身體對梅豔芳說:“孩子,今天有今天的事情,明天有明天的事情,如果你今天沒做完,那麼就會耽誤明天的事情,從而耽誤後天的事情。這樣年複一年,你就會耽誤很多事情,那麼你就有可能耽誤了自己的成功。”
雖然年幼的梅豔芳還不太明白母親說的話,但是從那一天開始,梅豔芳也和母親一樣,每天堅持把當天的事情做完,不做完就不上床睡覺。在那個時候,年幼的梅豔芳已經開始在母親的熏陶下學習唱歌了,白天不僅要上課,還要練習歌曲,下了課還要做作業,常常一忙就忙到深夜。不僅沒有玩耍的時間,甚至有時還要占用睡覺的時間,雖然梅豔芳也知道累,也曾經想到過放棄,但是一想起母親的話,她就咬緊牙關,告誡自己要堅持下去。
一路走來,梅豔芳的身份在變、地位在變,但是她的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即便成了名、奠定了自己在歌壇之中的地位,梅豔芳依然堅持“當天事當天畢”的好習慣,不論到多晚,她都要把當天的事情做好。所以在朋友群當中,大家都知道梅豔芳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對於她後來身體出現問題,很多人也猜測和她玩命工作有關。
一個“當天事當天畢”的好習慣造就了歌壇天後梅豔芳,那麼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梅豔芳,養成“不拖延”的好習慣呢?有人曾經說過,一個放棄了今天而把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明天的人已經無異於行屍走肉了,如果我們永遠把事情放到明天去做,那我們就永遠也不能做成事,因為明天是永遠不可能到來的啊!這正應了那句諺語所言: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善於自控才會成功——趙本山
大體來說,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兩類:成功者和失敗者,這兩種人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隻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心境不同,也可以這麼說,高標就是心態的高度。
一個成功者,並不是他們在自己成功創業的道路上有多麼的一帆風順,也不是自己的能力有多麼的超群,而僅僅隻有一個原因,這類人善於控製自己的心情。著名的小品演員、笑星趙本山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也非常讓人感動。
趙本山,生於鐵嶺開原市蓮花鄉石嘴溝,莊稼院長大的民間演藝奇才。從小與二叔學藝,著名的《摔三弦兒》原型就是其二叔。趙本山的喜劇小品婦孺皆知、蜚聲海外,連續多年獲得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一等獎,被觀眾譽為“紅笑星”、“小品王”、“土神”、“東方卓別林”、“中國笑星”等。
1986年趙本山到了鐵嶺劇團,當時他的正式身份還是劇團的演員。最早,他和潘長江在沈陽一起演二人轉《大觀燈》,連演200多場,造成了很大的轟動。後來因為薑昆的推薦和提攜,趙本山開始和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結緣,從1990年的《相親》到2009年的《不差錢》,從當時的“地下工作者”到現在的“不差錢”,趙本山的表演讓喜慶的中國年變得更加喜慶。他的表演逗樂了全國的觀眾,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很多時候,趙本山看著別人在笑,而自己隻能偷偷地流眼淚。特別是2008年的春節聯歡晚會,趙本山更是讓人們見識到了他的魅力:即便他的情緒再不好,也沒有在表演的時候流露出來,他寧願一個人悲傷,也不會把情緒表現出來,該笑還在笑,該如何表演還如何表演。在不知情的人看來,根本就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其實我們都知道,在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之前,趙本山的父親因病去世,堪稱孝子的他不僅做到了落葉歸根,同時也做到了父親的囑托——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事業。
正當人們紛紛猜測2008年的春晚舞台上還會不會有趙本山的身影時,趙本山拖著沉重而又悲傷的身影出現了,他再一次證明了自己對工作的重視。
2007年12月11日晚上7時20分左右,媒體開始傳出不幸的消息,著名笑星趙本山的父親趙德仁因肺癌在沈陽武警醫院去世。趙本山的經紀人高大寬在第一時間裏肯定了這個噩耗。據悉,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的趙本山已經開始為其料理後事。
人們從一開始的關心春晚而轉為了對趙本山父親病情的關注,趙本山父親的每一次病危都會牽動著無數關心趙本山、關注趙本山的小品、關心春晚的人士的心。同時,趙本山因照顧病重的父親缺席了憑借《落葉歸根》而獲最佳男主角提名的金馬獎,他亦未能在金馬獎頒獎禮上親手舉起最受觀眾喜愛的影片獎的獎杯。雖然大家依然期望2008年的春晚舞台上會有趙本山的出現,但人們更能體諒他剛剛失去父親的悲痛,很多人都說不能苛求趙本山強忍悲傷在除夕之夜給大家帶來歡笑聲。可是讓所有人震驚的是,在2008年的春晚舞台上趙本山真的出現了,和老搭檔宋丹丹表演了小品《火炬手》,並且再次引爆了人們的笑覺神經。
就憑這一件事,趙本山就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就應該成功。捫心自問一下,現代職場上的我們能做到趙本山的幾分之幾?在我們抱怨不能獲得成功、機遇遲遲不降臨、總是倒黴的時候,我們之中的誰又能像趙本山一樣,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強忍喪父的悲痛,而給別人帶來歡笑?誰又能和趙本山一樣,讓別人看著自己笑,而自己隻能看著亡父哭呢?我想,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做得和趙本山一樣好,那麼毫無疑問,他也能獲得成功。很可惜,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得可憐。
差生成為“留學教師”——俞敏洪
在中國的年輕人當中,隻要是曾經有過留學夢想的,就沒人會不知道新東方英語。知道新東方英語的人,就一定知道俞敏洪,新東方英語的創始人。
俞敏洪可以被定義為一個教人如何考試的人。同樣,他自己也經曆過很多考試,三次高考才考入大學,工作之後被單位處分,新東方創業之初,經曆了百般磨難。如今,在新東方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之後,俞敏洪最大的理想是辦一所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在接受央視《人物新周刊》的采訪時,俞敏洪給自己的每個人生階段考試都隻打6分。他說,6分是及格分,如果沒有及格,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發展,但自己的每個階段又都不是那麼平坦和順利。
前兩次參加高考時,俞敏洪的英語成績分別隻有33分和55分,而那時他的目的也隻是想到常熟師範學校去讀個大專,就連這樣的願望最後也沒有達成。就在他幾乎準備放棄時,縣政府辦了一個補習班,請來一位曾經培養出北大學生的老師來給學生補習英語,俞敏洪由於成績不夠,因而落選。後來,他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居然找到從教育局到江陰一中的所有相關人員,求他們給自己兒子一個機會。俞敏洪記得特別清楚,一天母親從城裏回來的時候,剛好下大雨,從城裏走到村裏全是小路,母親回來的時候渾身是泥,因為她摔在溝裏好幾次。看到這個場景,俞敏洪產生了一種感覺,自己第三年是不可能不上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