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高標做事是成就輝煌人生的基礎(2 / 3)

進了補習班之後,俞敏洪一改往日的自卑,被選為班長,並且努力而勤奮地學習。俞敏洪說“當你覺得拚命是一種快樂的時候,你的學習成績不太可能上不去。”後來,俞敏洪的高考總分和英語分數都超過了北大錄取分數線。

俞敏洪也曾作過出國的努力,在三年半的時間內,有七八所大學給他寄來錄取通知書,甚至有學校給他一個四分之三獎學金,但最終都因為經濟的原因未果。後來,俞敏洪因為自己考過了托福和GRE,就參與了一所民辦學校的講課輔導,因而被學校嚴厲批評、記過並在閉路電視上播放,成為校內的“知名人物”。由於在外麵講課拿到的工資比教書要多,俞敏洪決定離開北大。

若問起俞敏洪最喜歡什麼?電線杆一定是其中的答案之一。當年新東方剛剛創建的時候,為了宣傳,他常常在電線杆上貼招生廣告,結果是被居委會大媽一個個摳掉。發現這個是不正當的渠道後,俞敏洪就帶人去把自己貼的廣告摳掉,居委會大媽看這個人挺實在,還幫著他們將廣告貼到廣告欄裏。

1993年的時候,俞敏洪的學生越來越多,結果其他的英語培訓機構的學生開始減少。每到老俞在廣告欄貼廣告的時候,總有人在旁邊等著撕新東方的廣告,有一次甚至用刀將一名員工捅進了醫院。俞敏洪隻能去求助警察。當時大概來了六七位警察,他也不知道該講什麼,隻有一杯接著一杯的喝酒,半小時不到,一斤多五糧液就喝了進去。結果,俞敏洪被送到了醫院,差一點兒就沒命了。一位警察在病房裏和他說,隻要他不做違法的事情,在海澱區,新東方不會有任何問題。“這是拿命換來的。”俞敏洪說。在民警與教育局的協調下,新東方終於在廣告欄上有了自己的一塊地方,還是最下麵的不起眼的角落。後來,俞敏洪開始做免費講座,因為這種宣傳方式別人無法模仿,也不能阻撓。第一次講座,他預計能來50人,就租了一個小學教室,結果來了500人。沒辦法,俞敏洪隻能把學生叫到操場上,在黑暗中給學生講了一個多小時。一段時間後,北京圖書館的那次講座讓俞敏洪難以忘懷。1993年的一個寒冷的冬天,俞敏洪租了北京圖書館的報告廳,結果來了4000人。1200人進場後,外麵的兩千多名學生很憤怒,又是推門,又是砸玻璃。整個紫竹院的幾十個警察全部出動維持秩序,學生仍然不買賬,把警察推開繼續推門。

在禮堂裏麵的俞敏洪決定親自出去平息學生們的怒氣,警察說你出來學生就會把你撕碎了。俞敏洪還是走出大門,裏麵交給同事代講。他站在一個大垃圾桶上,隻穿了一件襯衫,說大家安靜一下,俞敏洪在外麵講了一個半小時,原本很憤怒的學生也被他的演講吸引,有的學生把身上的大衣脫下給他穿。講完後,派出所就把俞敏洪帶走了,罪名是“擾亂公共秩序”。

到了1995年,俞敏洪已經能夠有機會出國讀書,但當時新東方的發展越來越好,他開始舍不得這個學校了。俞敏洪是一個喜歡和許多人在一起做事的人,便決定到美國和加拿大請他的大學同學回來一起做新東方。於是,俞敏洪就帶著北京“個體戶”的身份,來到了加拿大,結果最後被俞敏洪遊說回來的隻有三個人。

新東方發展起來後,因為父親去世,俞敏洪覺得母親在家裏很孤單,便將她接到了北京。母親到了北京沒事可幹,就常常到新東方來看看,久而久之就和新東方的人熟悉了,有時也會說這說那,別人也得聽,時間一長,就有些幹涉新東方的發展。俞敏洪是個孝子,於是便跪下來求母親別再幹涉新東方的事情,這樣母親才慢慢退出。

有一段時間,由於俞敏洪的朋友學習的都是西方管理文化,而他卻成長在中國的傳統社會,於是他和朋友間產生了一些管理上的矛盾。2002年,新東方做出了一個決定,任何人的親屬不得在新東方任職。當時同事們還給了俞敏洪一個特權,因為他畢竟是新東方的創始人。可是極其重視感情的俞敏洪立即表態,將自己在新東方任職的姐夫、老婆的姐夫全部調出新東方。為此,他的母親和老婆半年內沒有理他。結果俞敏洪通過了人情的考試,2個月內,新東方裏麵不再有任何人的親屬任職。

新東方上市之後,俞敏洪被稱為“中國最有錢的老師”。盡管俞敏洪自稱沒有變化,但是和國外的資本家吃早餐,西裝革履地去參加各種會議和講座,自己的各種行動也成了公眾的焦點。俞敏洪過去的夢想一直是環球旅遊,現在他的目標則是打造一所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

俞敏洪的人生經曆可以用流傳在新東方裏的一段話來詮釋:世界上如此多的考試,很多考試我們必須參加,無可逃避,否則我們連進門的機會都沒有。但光憑考試,沒有踏踏實實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就算你進了門也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考試,如果我們戰勝了自己的缺點和自卑,不管我們有沒有參加考試,有沒有拿到高分,有沒有上大學或者出國,我們都會取得成功。

夢想就要成為老板——丁水波

丁水波,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泉州市三興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泉州市鞋業商會副會長,福建省政協委員,晉江市慈善總會常務理事。

因為熱愛,所以珍惜;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公司裏,員工們都親切地稱丁水波為“波哥”。“隨和”“沒有架子”“精力旺盛”,是員工對他最多的評價。丁水波是典型的創業一代,17歲就開始打拚,從1500元的起步資金開始,最初的生產模式就是在河邊搭起一個小棚子,每天生產十幾雙拖鞋,慢慢發展到為國外企業做貼牌,再到創立自己的企業和品牌,一步一步走來,特步現在的累計銷售額(含稅)已超過238億元。

“睡不著的泉州人,做夢都想當老板。”是丁水波對自己的評價,他對源自福建的本土歌曲《愛拚才會贏》情有獨鍾。幾位員工都打趣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丁總最愛這首歌,到哪裏都會唱。”企業向來渠道為王。丁水波將代理商置於極其重要的位置。一位熟悉丁水波的總代理商對記者說,丁總對代理商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曾把各地的總代理商送到清華接受EMBA培訓。當然,丁水波對代理商的回饋也相當大方。借著此次公司十周年慶典,丁水波豪擲1000多萬元購置20輛寶馬車獎勵給優秀的代理商。2003年的“非典”時期是特步最為艱難的時期,“那幾個月,沒人上街,沒人逛商場,生意幾乎為零,就是在那麼困難的時期,代理商們也緊緊圍繞在我們身邊。”穩固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團隊正是丁水波引以為豪的地方。

現在回想起來,丁水波認為,特步最成功之處是“明確的產品定位”。事實上,外界一直認為,從提出品牌構想開始,特步一直以耐克作為參照係。即便是企業標誌,耐克用一個大勾勾,而特步卻反其道用了一個大叉叉。對此,丁水波毫不避諱:“耐克是中國體育用品業的行業偶像,耐克在做專業運動,而特步在做時尚運動。”

這個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福建人,打破了體育隻是運動的陳規,開創了眾多“80後”、“90後”對體育運動的新認知,那就是買運動服飾不一定是為了運動,也是在購買一種時尚。但是,特步“時尚運動”的定位一開始並不為人認可。“2001年、2002年的時候,市麵上的運動鞋多以白色、黑色、灰色居多,即使是阿迪、耐克也隻是偶爾出來一些深藍色的鞋,顏色上總體來說很單一。”丁水波卻想嚐試大紅、黃色、橙色等豔色係,由於沒有現成的生產線,又史無前例,當時90%的人都不認同。“簡直是吃力不討好。”

當時2000年悉尼奧運會結束以後,所有國產體育用品都去模仿耐克,模仿阿迪達斯,都去請奧運冠軍來做品牌代言人,特步卻反過來去找娛樂明星謝霆鋒做代言,真是“非一般感覺”。沒想到,2002年特步結合謝霆鋒叛逆的形象推出“風火鞋”,一個單品的年銷售量竟然達到了120萬雙,此後再無人超越。

特步這個運動品牌的時尚之路由此開啟,隨後,蔡依林、TWINS、潘瑋柏、韓庚也相繼成為特步的代言人。始於產品,深耕品牌,是丁水波對下一個十年的構想,從商品驅動模式到品牌運營模式,是特步正在進行的轉型。

熱心公益德高望重——田家炳

田家炳是香港一位企業家和慈善家。廣東梅州人,出身客家世裔。幼承庭訓,敦品勵學,淡泊名利,不求聞達。數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醫療與其他利國生民的慈善事業,貢獻良多,惠澤社群,誠為當世楷模,社會表率。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出生於大埔縣古野鎮銀灘村的一個書香世家,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家裏唯一的男孩能“彪炳曆代”,所以為他取名“田家炳”。田家炳的先祖在山西,後遷江西興國再轉梅州。父親田玉瑚,為人耿直剛正急公好義,秉性純良敦厚誠實,聞名四鄉八村。田家炳自幼受父親的熏陶,學經史習詩文,知書達禮明白事理,居家晨昏定省恪盡孝道,在校勤奮好學自強不息。1935年因父親去世,他隻讀到初中二年級就輟學了。但他好學多思勤奮進取,從而通經明史見識淵博。他的古文根基尤為深厚,所寫函劄詩聯典雅流暢,特別工於四言韻文,字句鏗鏘寓意深邃皆為上乘佳作。1937年,18歲的田家炳與幾個同鄉合夥組成了一個瓷土公司,大膽地把家鄉的瓷土生意做到越南,成為赫赫有名的瓷土出口商。1939年日本侵略軍入侵汕頭,瓷土出口中斷。田家炳隻身出南洋,他先在印尼萬隆附近的小鎮經營土特產生意,後來遷到雅加達從事樹膠工業,1956年他成功地創辦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廠,被譽為“一位成功的印尼華僑”。為了事業的更大發展,1958年田家炳將經營陣地轉移到香港,投巨資填海造地,在老海灘上辦工廠,決心開拓塑膠化工產業。

眾所周知,香港地皮昂貴,許多人靠經營房地產像坐火箭那樣升了起來。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業還處於萌芽狀態,技術水平不高,原材料必須從外地采購。因此,大家都認為在香港辦實業不合算,發財起家的希望不大,尤其在香港創辦人造革製造業更是前景暗淡。因為台灣、日本的人造革加工品可以免稅進入香港廉價傾銷,加上香港人造革采購又困難,致使香港的人造革加工業很不發達,不少香港實業家對人造革製造業始終不敢投資。田家炳的思維沒有受傳統看法的約束,對人造革製造業他是從逆向角度來考慮的。他認為雖然經營房地產容易致富,但自己是外行不諳門道,不一定能很快發展。而人造革製造是自己的老本行搞起來輕車熟路,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經營管理,比別人都有明顯優勢。至於產品銷路,田家炳的見解更是與眾人大相徑庭。從表麵上看,香港沒有人造革加工業,人造革是沒有市場的,但如果倒過來深入想一想,正是缺少人造革才使其加工業發展不起來。隻要辦起了人造革製造業,人們采購人造革的困難解決了,其加工業也就會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到時人造革銷路根本不用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