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使田家炳提出了自己的經營戰略:“別樹有花我不采,此樹無花等花開。”他在元朗的屯門海邊購買了30多萬平方尺的白茫茫的海灘,發揚精衛填海精神,移山填海興建起了一座人造革製造廠,引進先進機器設備,請來日本工程師安裝機器,訓練職工並聘請英國技師。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廠了,以質優價廉很快打開銷路,香港的人造革加工業也因此開始起步。人造革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一些外國的人造革製造廠仗著財大氣粗,大量生產通常需求量比較大的幾種人造革品種,企圖以規模效益來壓倒其他同行。田家炳沒有硬碰硬地展開競爭,他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定勢,把視野投向人們忽略的角落,找出了外國大工廠可鑽的空子。客戶向這些大廠家訂貨,數量要大,時間要提前,品種又不多,貨來了以後積壓了資金又增加了倉庫支出,對此不少客戶頗有怨言。田家炳針對外國大工廠的這些不足,反其道而行之,不與外國企業搶做大路貨,而是專做拾遺補缺的冷門生意。他的工廠采取了投其所好急人所需的策略,製造了適應各種需要的1000多種不同花樣的人造革,客戶要買多少就賣多少,隨時打個電話給田氏公司就行了,而且售價低廉。有時候,客戶賬期到了一時付不了賬,他也體諒客戶給予通融。田家炳的聲威大震信譽大增,使得外國大工廠商也不能不佩服他獨辟蹊徑的高招。
幾十年來田家炳的人造革企業,經曆了1965年的銀行擠兌、1967年的騷亂、1973年的原油價格暴漲、1975年的世界經濟大衰退等一次又一次狂風巨浪的衝擊,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倒下去了,但田家炳的公司卻不斷走在時代前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創辦的田氏塑料廠和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是目前香港最大也是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製造廠。田家炳以超人的膽識和魄力發展人造革業,從椰城到香江,他以“誠”、“信”為本,開拓創新日益發展。而又以其工廠規模宏大、產品競爭力強譽滿國際市場,被稱為“香港人造革大王”。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牛根生
牛根生,內蒙古人,蒙牛乳業集團的創始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名譽會長,“全球捐股第一人”,1999年離開伊利。1999年創立蒙牛,後用短短8209
年時間,使蒙牛成為全球液態奶冠軍、中國乳業總冠軍。蒙牛集團被全世界視作中國企業頑強崛起的標杆,蒙牛產業鏈上聯係著百萬奶農、千萬股民、數億消費者,被譽為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國最大的造飯碗企業”,並被評為首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最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團的副總裁,也是當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他主管的事業部。牛根生在伊利員工當中的威信也相當高,人們對牛根生的信服來源於他的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資源方麵卻感到了某種不順暢,就是調動很小的一部分資金,也有眾多部門來掣肘。最極端的時候,連買把掃帚都要打報告審批。牛根生找到總裁鄭俊懷反映問題,第一次從老大哥眼神中讀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識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勢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鄭俊懷遞交了三次辭呈。前兩次,鄭俊懷都說了一些挽留的話,牛根生收回了辭呈。牛根生發現自己的環境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惡劣。牛根生第三次遞交辭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會上。
牛根生將辭呈放到鄭俊懷的麵前,他對鄭俊懷說:“鄭大哥,如果你想讓我離開,我現在就正式辭職,至少不能因為我個人影響企業的發展。”鄭俊懷臉色有些難看,說:“我並沒有這個意思!”牛根生說了:“那我就收回這個辭呈!”他伸手去拿辭呈時,鄭俊懷迅速地用手緊緊摁住,對牛根生說:“你先回避一下,我們討論後再做決定!”牛根生一離開,很少激動的鄭俊懷突然流著淚對在座的人說:“伊利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事隔多年後,牛根生回憶起這件事情都心如刀絞,他說:“我當時非常難受,一生當中我非常難受的有那麼三次、兩次,這是其中的一次,幾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鄭俊懷何以對輔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內憑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來,牛根生及蒙牛上下一直對外界三緘其口。
牛根生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後,回到了北京大學進修。在北京大學的那段時間裏,牛根生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40多歲的“老牛”坐在教室裏聽課,望著身邊那些風華正茂,甚至略顯稚氣的“同學”,內心非常難受。“我必須首先化解掉內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靜下心來融入到陌生的校園環境當中去。”牛根生在心裏如此告誡自己。在北大進修的過程中,他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種經驗和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遠,經過在北大的沉澱與升華,“蒙牛王朝”的宏偉藍圖在心底醞釀成熟。
牛根生從北大出來,正好自己原來的那幫部下被伊利免職。他們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帶領他們重闖出一條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財務的負責人,伊利各個事業部的頭都到了牛根生這裏。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名字是“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蒙牛一成立,許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老部下們義無返顧地加入了蒙牛的團隊。在呼和浩特市一間53平方米的樓房內,牛根生從家裏搬來了沙發、桌子和床,蒙牛傳奇由此拉開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勢是“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也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人才”。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激淩、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設備方麵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老牛決定采取“虛擬經營”的方式,用“人才”換“資源”。因為伊利從中作梗,開始“虛擬經營”的幾次談判被攪黃了,牛根生隻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牛根生派8人全麵接管了這家公司。通過他們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1999年1月到4月,身處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邊對遠在哈爾濱工廠的8人團隊遙控指揮,開始生產第一批蒙牛產品,同時搖身一變成了民工頭,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較遠的地方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伊利統治了市場,蒙牛隻能夾縫中求生存,要想擴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賴於常規的營銷手段,難以實現重大突圍,隻能以奇招製勝。蒙牛提出了“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創意。當時內蒙古乳品市場的第一品牌當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見經傳,連前五名也擠不進去。但是,牛根生的過人之處就表現在此,蒙牛通過把標杆定為伊利,使消費者通過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個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覺醒來,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邊的300塊廣告牌全是蒙牛廣告: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層浪,而300塊廣告牌同時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場巨浪。“蒙牛”成了內蒙古老百姓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人們記住了蒙牛,也記住了蒙牛是內蒙乳業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討論“蒙牛”的餘熱未散之時,48塊“蒙牛”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麵目全非。牛根生當然明白這是伊利人幹的,聰明人善於把壞事變為好事,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牛根生利用廣告牌被砸事件讓社會關注蒙牛的熱情再度掀高,蒙牛開始變得“愈神秘,愈美麗”。廣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廣告印在產品包裝紙上,對手應該無可奈何了吧。於是,蒙牛在冰激淩的包裝上,打出“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蒙牛表麵上似乎為伊利免費做了廣告,實際上為自己做廣告,默默無聞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業的“勢”,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盡老東家伊利的刁難和打壓,硬是在重重圍剿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蒙牛乳業憑借著牛根生的過人智慧,實現了高速的發展,從原先的“借勢”蛻變成了“強勢”。
2002年,蒙牛贏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隻用了3年。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長,短時間內成為強勢品牌的目標。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號”順利返回,6時46分,北京指揮控製中心宣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幾小時之後,伴隨著“舉起你的右手,為中國喝彩!”的口號,蒙牛“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便鋪天蓋地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築上,全國30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廣告隨處可見;蒙牛的電視廣告也出現在了全國幾十家電視台的節目中,“發射——補給——對接篇”在央視和地方台各頻道同步亮相,氣勢奪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的電視廣告攻勢;“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一時之間占據了中國大大小小的超市各個顯要位置。2004年第一屆“超女”比賽時,對於蒙牛決定作冠名讚助商的選擇,廣告業和乳業的大腕們嗤之為“離經叛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牛奶品牌總是與賢惠的主婦、健康的孩子、溫馨的家庭等等傳統元素聯係在一起;而現在蒙牛卻選擇了與時尚、勇敢甚至“出位”的“超女”站在一起。
本著“致力於人類健康的牛奶製造服務商”的企業定位,蒙牛在短短十年中,創造出了舉世矚目的“蒙牛奇跡”。至2008年底,主營業務收入實現239億元,年均遞增104%,是全國首家收入過200億元的乳品企業,躋身全球乳業20強第19位,液態奶銷量居全球第一。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蒙牛產業鏈上聯係著百萬奶農,累計收購鮮奶1500多萬噸,向農牧民發放奶款400多億元,繳納稅款40多億元,被社會形象地譽為我國西部大開發以來“最大的造飯碗企業”。目前,蒙牛乳業集團正按照確保在2011年躋身“世界乳業15強”的既定目標,為中國乳業的發展,為國人體魄的強健,為內蒙經濟的騰飛做著自己不懈的努力。
本著大企業負大責任的宗旨,蒙牛積極推進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先後為抗擊非典、抗擊各類自然災害和相關捐資助學活動、牛奶愛心活動累計投入5億多元。董事長牛根生更是捐出市值逾40億元的全部個人股份創立“老牛基金會”,用於發展各類公益事業。目前,蒙牛正在由“中國牛”向“世界牛”跨越,下一個10年要進入“世界乳業1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