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是個很受年輕人歡迎的行業。很酷,工作環境好,工資也高。但是這個行業的離職率也很高,在業界是有名的。聽說其中SE(係統工程師)的離職率非常高。
勞動時間長、分工製導致成就感稀薄等等,這一類的原因有很多,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IT行業的問題有兩個。
一個是身體不動。這個行業需要長時間伏案工作,和能夠外出沐浴陽光的銷售員相比,運動不足,血清素能神經會衰弱。
另一個實際上是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工作對象不是人類”。
這些人一天到晚要一個人對著電腦顯示器,用電腦語言來工作。公司外就不用說了,公司裏的人際交流也大多以郵件進行。在這種環境裏,工作記憶的工作腦很活躍地運作,但同感腦幾乎得不到刺激。
工作腦和壓力直接相關,壓力容易累積,結果就容易損害身心。IT界很多人患有憂鬱症,從腦的功能來看,很容易理解。
雖然沒有IT行業那麼嚴重,但不再和人麵對麵、對著電腦工作的工作形態在各種行業越來越普及。
通信和聯絡基本上靠郵件,會議和演講用powerpoint,是現在的常識。會議上好不容易大家聚在一起,看的不是做演講的人,而是投影的電腦畫麵,不知道為什麼要聚集在一起。
這種傾向,在醫療的過程中也有。
現在不管是X光還是其他檢查,結果都能馬上數據化,醫生根據電腦上顯示的數據,對患者進行診斷。但是,這時醫生眼裏看到的不是患者的身影,而是電腦畫麵。這樣,患者就沒有醫生給自己看病的感覺,這種情況越來越多。
在家裏,不開電視就待不下去的人不少。一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也互相不看著臉說話,眼睛追隨著電視。
這算不上一家團圓。所謂“家庭”,不是隻要聚在一起就夠了。
相對社會的IT化,最近有一個漸漸受歡迎的職業。
那就是看護。
這正是人和人不直接接觸就無法成立的職業。
問問從事看護的人就會知道,他們有“自己的工作能幫助他人”的實感,這成為一種動力。
也許有誌於做看護的人,在無意識中,希望通過“和人直接接觸”獲得自我認同。
這麼想來,不久前出現了一則有趣的新聞。
那就是,在矽穀,據說會議時禁止帶電腦入內的公司越來越多。因為有個公司試著實行,發現會議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IT企業的發源地矽穀出現了這樣的動向,我覺得很耐人尋味。
這還是說明,人要有生活的動力,和人的直接交流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