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的某一個6月,依視路負責公關的部門向我彙報,談起一家大型周報想寫一篇關於我們公司的文章。這讓我頗感自豪。讓人這樣追捧,得到認同,總是一種榮耀。不過,我很快意識到,沒有必要回應這一要求。依視路的企業形象甚佳,有何必要冒風險,讓一篇有可能蹩腳的文章來損害它?依視路每年於3月和9月兩次接受報界采訪,通過《回聲報》和《費加羅報》介紹企業的運作狀況,還需在傳統做法之外多此一舉嗎?
我婉言謝絕:“可否稍微推遲一些,比如明年再寫,那樣可以綜述過去一整年的表現?”
記者熱情地回答我:“馮達磊先生,你自己不願意表達,但這篇文章我們還是要寫的。”
我要求他再考慮一下,回來後我將情況向我的班子講明。我的想法是,不如答應對方,免得出現誤解和不準確的揣測。結果眾說紛紜,有些人表示很反感,對方既不考量這樣做對我們公司會有什麼裨益,也不顧其風險。另一些人則鼓勵我打破慣例,不必囿於慣常的做法。最後我決定:寫就寫吧!
我撥通記者電話,把好消息告訴他,並建議他參觀依視路在國外(主要是在美國和日本)的幾處工廠。他的回答令我驚訝,他說:“不可能,我們無法為這類報道額外支出差旅費。還是參觀一個法國工廠為好!”
我辯解說:“那可不符合實情,我們企業現今的主要活動已經不在法國了!”
最終,雙方找到一個折中方案:我們邀請這位記者在執委會上采訪來自全球的依視路各負責人。依視路每月都召開這類行政工作會議,下周恰巧在巴黎開會。記者難窺全豹,但至少可以結識活躍在全球的企業領導人。
采訪過去兩個月了,約定的文章卻始終沒有見報,於是我們再度電話聯係那位記者。
—— 喏,馮達磊先生,經過反複考慮,文章我們不準備寫了。你們企業的狀況比較好,沒什麼可說的。
—— 情況好,更值得你寫呀!
—— 那誰都不會感興趣的!
瞧!這使我想起一位電台主持人在廣告間隙時對我說的話:“你那兒什麼禍事都沒有,真讓記者撓頭!”
隻有在日本,才能讀到詳細介紹日本高鐵新幹線(很少有人知道它竟是私人企業)是通過什麼方式保障99.97%的列車準點的——與公示的時間誤差僅10秒鍾。
我抗議說,為了他的采訪,我們打攪了許多人。我甚至開玩笑說:“我怎麼向參加執委會的人交代呢?你幹擾了我們的工作。會議期間,主要的部門經理都被你拉去采訪了。”記者領會了我話裏的意思,答應稍後會安排發表擬議中的這篇文章。
文章發表了,寫得相當不錯……但該文在結尾處稱,依視路體製中唯一的缺陷,是我們在法國市場上失去了份額。這顯然是記者的曲解。他把依視路全球營業額中法國占的份額與依視路在法國的市場份額混為一談了。我們的業務已經國際化,法國所占的市場份額自然就大大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