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企業,當今的奮鬥(3 / 3)

所以,我認為,把大企業視為摧毀人性和各國特征的冷血怪物,是不正確,也是欠公平的。正相反,應該慶幸它們在自己的旗幟下彙集了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相互合作、融合。顯然,這是當前在全球人民間建立持久和平的最佳途徑。

她堅持要付錢

馬尼拉的貧民窟

那是1991年的一天下午,我剛從巴丹回馬尼拉。巴丹是依視路集團設在菲律賓的第一家工廠所在地,位於馬尼拉以南,晴天乘飛機去那裏需5小時。天晴氣朗,從機場過來的路比原來想象得短,我早到了許多。於是,我要求讓·皮埃爾·馬佐內駕車送我去馬尼拉的貧民窟。讓·皮埃爾是依視路一個“苦行僧式”的員工。我們在亞洲的工廠全都是他建立起來的。在馬尼拉,我們公司在當地的合作者都是各人道主義援助組織的成員,對那裏的風俗習慣很熟悉。

幹我們這一行,常常需要到此類地區去。要知道,不少被我們並購的印度車房都位於小工業區,周圍布滿貧民窟。在裏約熱內盧,有一段時間,我們辦公室對麵就是棚戶區。我同員工們去那裏,一些員工的家就住在那邊。馬尼拉的貧民區是我所見到過的範圍最大,也最讓人驚心的。

起初的吃驚過後,我開始觀察那裏的人,猜想那裏發生的事。我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人,那些做母親的家庭主婦。試想一下,在這種環境裏,一個母親扶養子女,過的該是怎樣的生活,該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我暗自心想,如果這些女性能進我們的工廠,肯定會幹出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在旅行中,我有一個不浪費時間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閱讀書籍,曆史、哲學和經濟,無不涉及。我的床頭總放有十來本書,每次外出旅行,我都帶上兩三本,甚至十本,根據旅途長短決定。一登上飛機,我便一心讀書,不問其他。這使我在漫長的轉機時間裏有事可幹,避免去無謂地采購。對我來說,旅行和閱讀是相輔而行的。

從馬尼拉一回來,我就把收集到的關於貧民窟的資料拿來看,從中發現了一本極具啟發性的書,就是赫爾南多·德·索托所著的《資本的秘密》。赫爾南多·德·索托是一位秘魯的經濟學者,終生都關注貧民窟的經濟問題,成了狂熱地研究市場價格的人。看他這本書,能對地下經濟有所了解。事實上,在很多國家裏,地下經濟都是經濟的最大組成部分。人們公布出來的國民經濟總量統計數字一般都是不準確的。因為,它沒有把這一廣泛的經濟形式包括在內。《資本的秘密》這本書將一個貧民窟的經濟,由表及裏地層層剝殼,內容涉及房屋價格、官方或非官方稅收,臨街店麵的價值。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根本沒有產權一說(土地的所有權向來都不十分明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隻有被迫接受極高的價格,因為貸款人手中不掌握任何可供抵押的財產。在對付當地借貸者的競爭中,普遍恢複產權和發展微型借貸顯然是克服不發達的兩大利器。

我接著又發現了另一本很有名的書——《金字塔底層的財富》。我將此書送給了達能集團的總裁弗蘭克·裏布,作為聖誕節禮物。那時,我們倆都在考慮這類問題。這兩本書讓我茅塞頓開。

巡回服務車

比古當地處菲尼斯泰爾省南部。我們在那兒接待一位名叫安德烈·布裏岡的叔叔,待了一個星期。安德烈是傳教士,在非洲杜阿拉以南350公裏外的馬魯阿生活已有53年。這位賢者來我們家小住一周,是為享受一下布列塔尼的清新空氣。

全家一起吃晚餐的氣氛可想而知,所有的小侄兒聚精會神地聽他講述非洲,一個真實的、雜誌裏不會描繪的非洲。我們全聽得著了迷。一天晚上,他把我拉到一邊,說:

“格薩維埃,你那些旅行掛車,有問題啊!”

“安德烈,你要說的是什麼呢?”

安德烈所謂的“旅行掛車”,是由光學眼鏡片推銷商資助,在非洲村落走街串巷給居民配眼鏡的巡回服務車。我們確實對這一創新給予支持。依視路的退休員工常帶著些大學生參加這一活動。一切都很有意思,我們給予了鼓勵。

安德烈述說了整件事:

你知道,上回服務車經過的時候,我調解了一起發生在村裏兩個老人間的嚴重糾紛。你們給一半村民配了眼鏡,卻忽略了另一半。

其中一個戴眼鏡的老頭兒問另一個沒眼鏡的:

“你瞧見剛走過去的那個漂亮女人了嗎?”

沒眼鏡的那個老頭兒回答:

“我模模糊糊能猜出來,但看不清人。”

“我戴上萬裏路眼鏡,看得清清楚楚。她真是美!我可憐的老弟啊,你真錯過了良機!哎,你想要看清她嗎?”

“當然想啦。”

“啊,那很簡單。你明兒給我拿100美元來,我把我的眼鏡賣給你。”

交易就這麼定了……隻是,買下眼鏡的那位仍舊什麼都看不清。因為,漸進鏡片隻適用於本人。上了當的老人回家取來大砍刀,兩人打了起來。等到傷了人流了血,大家來找我的叔叔調解,他是村裏的聖賢。盡力為傷者包好傷口後,他們又恢複了對話。

“格薩維埃,眼鏡不能白給,要讓他們用錢買。如果免費贈送,他們不會珍惜,轉手就又賣了。”

我從未想過不能送人東西,因為慷慨是人的本性。但要會送,否則有時還是出售為佳。

在阿拉溫達醫院

這回換了地方,我們來到印度的海得拉巴,阿拉溫達(Aravind)所在地。阿拉溫達是印度一個大醫療集團,專治白內障(印度人有早發性白內障趨向)。這是個家族產業集團,每年治療30萬例白內障。相比之下,法國全國每年做的白內障手術僅有20萬例。

20年來,阿拉溫達集團免費給印度最貧窮的人做白內障手術,而它的收支靠診治較富裕病人的收費來平衡,然而醫療費非常低,手術費平均僅20美元。但這家企業卻仍以15%的年增長率在發展,而不靠外部的資助。

我們想結識一下這個集團,因為隔行如隔山。起初,與它的交往僅限於禮節性拜訪。這家企業在印度形象極佳,如今已名譽全球。主人十分和善地接待了我們,他們知道我們是搞視光的專家。到傍晚時分,我們已談得熱情洋溢,甚至可說興奮不已。我把自己的這種感受告訴了那位醫院創辦人,對方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他們見我們態度真誠,願意與我們繼續討論。話題很快轉向我們的視光行業,談到醫生在他們集團經銷部開矯正眼鏡片處方的問題。對方因周邊沒有車房,無法配製高精密度的眼鏡。我們問為什麼醫院裏不設立車房,並表示可以負責此事,使他們的病人從此有可能使用萬裏路的高檔鏡片。

“如果你們有意,我們願助一臂之力。”事情就這樣敲定了。

一年後,我們就在那裏向他們銷售鏡片,雙方建立起生意關係。

“這一回,我們能給你們看什麼呢?”對方問道。

我們回答:“我們想了解你們是怎樣四處招攬客戶的。”

於是,阿拉溫達集團為我們組織了一次他們的流動診療車參觀。集團給醫院提供這些車輛,在人口有1~5萬的中等城市裏巡回。通過向居民提供眼科檢查,發現嚴重眼病(例如患青光眼等)患者和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白內障的人。

當阿拉溫達的流動治療車到來時,城裏所有人都知道。人們排著隊等待接受檢查。於是,我們同阿拉溫達負責人達成了一個協議。我們想去遠離中等城市的地區,服務於底層百姓,為此請求他們幫助。我們的想法是,在一輛運貨車裏開設一家眼鏡商店,跟在他們的流動診療車後麵。這家巡回商店將向等待眼病檢查的人出售眼鏡。這就如同去釣魚,但我們自認為,在接觸這類新客戶的過程中,興許會產生有意思的想法。

在那個時期,我們的業務隻覆蓋印度的大城市和特大規模的城市。我們動員了幾位依視路的員工去流動車工作,阿拉溫達集團創始人的兒子答應來幫忙。我們的視光流動小商店立即取得了成功。

一個遠道而來的客戶

2004年12月,巴黎。我收到依視路集團印度分部總管賈揚特的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郵件帶著從阿拉溫達流動銷售車裏發出的另一封郵件(這是扁平化組織結構優點的充分體現)。

賈揚特的信是這樣寫的:

這是一位女士的照片,她來自很遠的地方,拒絕接受免費贈送給她的眼鏡,堅持要付費(價格是10美元)。她的理由是:“你們把我的尊嚴放到哪裏去了?”

這是我們尋覓的客戶形象。

看到這位老人家第一次戴上了眼鏡,我們大家都很激動。進城配眼鏡讓她花了一大筆錢。她住在一個有2 000名居民的村子裏,每天掙一美元。她在一個家人的陪同下,乘了一整天車,因為印度的習俗是不能讓一個人單獨旅行。總的計算下來,兩個人3天誤工的損失,加上乘坐汽車的費用,配這副眼鏡的總費用要升至20美元,等於她20天的工資。

我們有所感懷,提出去村子裏看望她。到了當地,我們發現了一個流動眼鏡出租商的奧秘。這個人手提一隻裝滿預製眼鏡的小箱子,一個個小村子地轉悠招徠生意。他定期到每個村子出租他的眼鏡,村民們得到消息後,屆時就會等他來。

全村人都趕來,尋找一副大致適合自己的眼鏡。女人戴著它往針眼裏穿線,男人則借助它看報。若租金是一刻鍾1個盧比(1盧比相當於2美分),即他們每年花1個美元,每星期可以有一刻鍾時間眼睛看得清楚。這是個潛在市場,我們大可進行開拓。

一些不成功的嚐試,就不在這兒贅述了。

重現中世紀的市集是個好主意。方式很簡單,我們以有償形式請村鎮公所調查出潛在的客戶。單副眼鏡的價格定在5美元,就是那位拒不接受贈與的老婦人付費的四分之一。一俟鎮長的名單上有了一定數量的客戶,他便通知巡回診治車前來。

具體步驟如下:診治車和跟在它後麵的小眼鏡商店開到以後,村民挨個接受係列眼科測試,包括屈光度檢查。他們拿著登記了檢查結果的小冊子,來到我們的卡車前,選擇自己心儀的鏡架,一小時後,就能拿到配上相應鏡片的眼鏡了。

以每個村子有120名客戶,每人每副眼鏡5美元,一年走150個村子計,這種經營是贏利的。因有贏利,便可以持續經營,自然出現增長。這一模式已經持續了4年,目前我們已擁有4輛流動診治車,第5輛正在籌備。

下一步怎樣還很難說。

從長遠講,要在每個村子裏動員出120個客戶是很難的。對於工作團隊而言,任務也很艱巨。令人慶幸的是,村民們很快對鏡片和鏡架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願意出高價,配一副看得更清楚的眼鏡。女人們也不願意借鄰居的眼鏡了。銷售產品品質的提高,大大補償了客戶人數的不足。可見我們這一行業的特點和潛力所在。

依據驗光數據配眼鏡,不再需要一個月,一個星期就夠了。

當我談這段奇特的經曆時,國內人的反應相當強烈。許多人說:“真讓人反感! 你們能用5美元配成一副眼鏡,那在法國該往自己腰包裏裝進多少錢啊?!”

我總是有問必答。但這種立即對企業表現出不信任,以及由此反映出對經濟文化缺乏認同的表現,不能不使我感到驚愕。

商品的價格差來自印度與法國的生活水平差。製造一副眼鏡,80%的成本是支付給當地的。驗光師是當地人,車房也是當地的,唯一從外麵引進的是半成品鏡片。法國的生活水準每人每天是60歐元,高出印度60倍。因而,依視路鏡片的定價跟當地收入水準的比率與法國是完全一樣的。配一副眼鏡約需一周工時,在印度是5美元,在法國就是300歐元;而且要強調一下,配的是一副普通眼鏡,而不是漸進片。

這其中的奧秘在於,依視路集團為了替最貧窮的客戶服務,將成本同當地市場接了軌。依視路將行業的技術與印度農村的成本相結合,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裨益,有什麼可怪罪我們的呢?

依視路及其工作團隊很自然地采取了這種方式。公司裏從來沒有一個領導說過想讓集團開展慷慨業務。所有這些做法都來自印度的管理班子。再說他們並不願多講,因為不想讓我們的客戶被當做工具受人利用。今天,我們全集團都接受了這些經驗。中國人也開始在學校裏進行類似的嚐試,以期發現孩子們的視覺缺陷。實際上,“鄉村銷售”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中國的道路質量比印度好,農民去中等城市要簡單得多。依視路的管理班子因而選擇了另一個角度的出擊點:等一位校長查出有100個孩子的視力矯正有問題,他就會召喚依視路車。

目前,我們正在核準這一模式的效益。如果確實,定會加以推廣。

我們無所不在

如上所言,一家企業的發展,需經過不同階段:從一般性勞作到精通手藝,抵達世界領先地位。待到它登上領頭羊地位,很自然就會明白自己可能是最有能力為貧窮人服務的組織。世界級大企業的價值在於其覆蓋能力。依視路至少擁有5億客戶,我們無所不在,絕對遍布全球。世界上哪個地方一有好主意露頭,立即會反映到依視路來。我們在中等城市裏建立一個車房,馬上就會帶動人們進入這一行業,或出現新的眼鏡經營商,很快便能贏利,開辟銷售渠道。公司的工作條件很快隨之獲得改善,員工的孩子們在學校裏成績上升,員工們得以獲得持久的工作崗位。我們在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顯而易見,你隻需定期來同一個現場看一看。

我們每天認真進行的活動,應該說一點兒也不遜於服務社會型的措施。它在印度可行,在法國亦同樣適用。如若能持續發展,那這實際上就是可行的市場經濟呢?

建立信任之路

企業是大多數人度過最長時間的地方,一般情況下,至少相當於在學校時間的3倍。如果工薪者不能在工作中成就自我,那實在是很可悲的事。當然,你可以認為真正的生活是在他處,那這時間也浪費得太多了!企業起碼應該教會人一門手藝,它應該是個促進進步和個人發展的場所。要做到這點,建立起信任是必行的。

信任不能通過頒布命令形成,而要靠日常行為來建立。信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是一種氣氛,是一個社會向前發展和取得成功必需的精神。反過來,成功又能增進信任,二者構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是個重要的關鍵。工薪者要有每天來工作的願望。他們應該在施展才華的工作中感受到快樂,覺得自身在進步。為此,他們應該信得過自己的同事、自己的領導,還要對自己企業的全麵規劃有信心。

能獲得並保持住這種精神,確有其神秘的一麵。不過,掌握組織訣竅,采取一些簡單的行為,可以幫助實現它。

組織訣竅

40年的企業管理工作讓我學會了一件簡單的事——將人員安排得當。當每個人能負起根據其水平應承擔的責任,他們必然會進步。

看著一個個員工在公司裏跟隨企業成長,是我這一輩子作為企業管理者最美好的回憶。要讓這種進步機製運轉起來,首先必須設計出組織結構的藍圖,賦予盡可能多的人員盡可能大的責任。扁平化組織結構的好處說不盡。具體而言,每個管理者應領導12個,而不是6~7個直接下屬。這樣的安排可以消除官僚主義作風,增加人才成長的機遇。因為它使每個領導者所負的責任成倍提高,同時減少了等級層次。在依視路公司裏,我們力圖給每個領導者安排12個下屬,依靠這一機製,公司總裁和歐洲一個車房的工人之間僅隔6個層次,一級也不多。

6個層次,構成每個人都能生活其中,每天相互接觸的一個組織。這對一個企業、一個社會,都絕對是個至關重要的和諧凝聚因素。當年,凡爾賽將精英同庶民隔離,致使法國人民於100年後推翻了君主製。

我們還應當教會領導者給出明智界定的準確目標。因在機構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各個職位的目標彼此有別。銷售人員在本職崗位上以周為單位計算銷售額,銷售經理完成的銷售額按月在其管轄範圍內估算,商務經理的目標由市場份額判定,部門經理負責的利潤增長3年一結算,公司總裁的業績則要看他5年間創造的價值。所有人麵前都有適合自己的目標,領導者和其他人全都一樣,這是極為重要的。

說到這兒,有了組織結構還是不夠的,尚需善於定出恰當的目標。這項工作必須親自定期與直接上司進行雙向溝通,才能做得恰如其分。也隻有具備了這些條件,責任負責製才會產生積極效應。目標要定準,程度要恰到好處,從上至下一貫到底。不然,目標若定得過高或是太低,企業裏就會出現謀略之爭,耍小權術,把事情搞糟。依視路堅持的這種上下級洽談的優點是,它能在領導者與他手下班底之間營造出一種必不可少的親密關係。

最後,對工作業績的評議要做得公正,否則將導致整個結構崩潰。最可怕的是領導者處事不公,或一些人染有黑手黨類型的習氣(你的工作成績不達標,我袒護你,但你要對我忠順),這類人會把信任破壞殆盡,不用多久就會讓企業徹底垮台。

因此,一個優秀的目標導向製度,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基於透明,一絲不苟。它的完善需長期努力,還要求細致入微,是短期關注和遠見卓識的結合。

在所有合作者都承擔起需要達到的目標,明白自己會公平地受到評議時,良性循環機製便會開動起來。很明顯,如果獲得成功,信心就會增強。而更有意味的是,這一機製也能讓人們處理好失敗。經過分析思考,失敗能轉化成進步的因素。經曆了挫折,人們如果努力尋找原因,常常會比別人更有抵抗力。

我甚至這樣認為:從未經受過失敗的人,不是個完整的經營者,不會吃一塹,長一智。(對於在學校裏成績特別出色的人,得幾個低分不是件壞事。)在公正製度的管理下,每個人都會因自己成功或受挫而獲得進步。按統計學觀點,失敗是必然會發生的。負起責任就能使人循序成長。

如果某人屢遭失敗,那我便要了解是誰把失職者任命於該崗位上的。錯誤經常出在提升過快,或者任職崗位不合適上,這是必須記住的一點。全體同人都必須明白,他們的領導上麵也有上司,依次類推,直達企業總裁。即便是總裁,他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依視路集團裏,不存在承認失敗會丟麵子一說,這對所有人都一樣。這是公平的表現,可讓人學會在事實麵前謙恭。

有了衡量業績的機製,便可以解決付酬問題。所有崗位的報酬標準都要依據市場水平確定,成績跟獎賞掛鉤。如果有客觀的好業績,在組織機構流程圖中就升級,薪酬隨之得以調高。

這些責任、工資和與此相關的合理提升製度,是我們極其重視的“任人唯賢”原則的引擎,依業績提升在依視路是一個不可觸犯的價值觀念。因此,雖然沒有明文政策,企業內的組織工作卻井井有條。它使我們能在平和的氣氛中歡迎和吸納外來的人才。因為,我們是一個時刻都在發掘新技術的行業。來到我們集團的高學曆員工都知道,我們執行任人唯賢的製度。他們知道自己會被一視同仁,這裏沒有“欺生”的傳統。他們也清楚,即使有高學曆,也要在任人唯賢的製度中經受考驗。

有一天,一名高等學院科技係的畢業生對我談起他的領導,後者的學曆遠不及他(他才畢業不久,但聰明能幹至極)。他說:“馮達磊先生,我到現在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他這樣棒的老師!”

任人唯賢製度一旦在公正廉明的領導者掌握下,人人都會信服地接受。

以上簡述了營造信任感、促進進步和貫徹任人唯賢等原則,我們把這些看做推動人力資源的根本。誠然,靠它們不會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總會有一些無法讓人信任的人,但以上製度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可否認的。

行為的變數

除去程序,還有行為方麵。行為問題不易表達,因為其中有更多的主觀成分。但是,德行是完全可以看得出來的。

尊重個人?人盡其才

尊重個人,首先是尊重他的工作和想法。一些管理人員有個壞習慣,喜歡把下屬的工作和想法占為己有。幸而,這種行為總是遮掩不住的。它破壞團隊概念和創造精神。如果上司掠人之美,你還幹嗎拚命幹!

尊重個人,也是尊重他的人格,要真心關心他,也就是說要為他服務,而不是利用對方。在工作中把他人當做工具來使喚的那些人,應該遠離。個人是一個整體,不可能一半是受薪者,而另一半是父親或者丈夫。當人們真正遇到問題時,經常既是個人問題,又是業務問題,必須予以關注。這裏談的是,要真誠而全麵地尊重一個人,還得讓對方感到其中毫無做作之處。

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特殊的能力(可以稱為才華),發揮出來便能在某個領域中大有作為。優秀的企業善於發現這一點,讓每個人有可用武之地。就像每張麵孔一樣,每個人的才能各不相同。當每個人都明白自己與眾不同,自己可以作出有別於他人的貢獻,但又要依靠他人,單槍匹馬做不到,也不能什麼都幹的時候,和諧的關係便會出現。

善於傾聽

有人伸過耳朵隨便聽聽,有人則是全神傾聽,兩者迥異。所謂傾聽,要求特別集中注意力,傾聽,是努力理解對方,並善於給予肯定。傾聽,還能真正充實自己。如果拒絕先走出這決定性的一步,便不可能在良好的條件下工作。最注意傾聽的人,如能全神貫注,提出恰當的問題,就能促使自己成長。有時,一個目光便可顯出全部的差異。

聽取客戶的反映也相當重要,因為可以從中了解他們的訴求,提前考慮如何滿足其要求。總之,決定權在客戶手裏,因而需要知道他們的想法。最佳銷售員是最了解客戶心思的那個,而非叫賣聲最高的那個。

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傾聽這個優點,不少人滿足於伸過耳朵隨便聽聽。另一些人自己本身的問題已經不少,無暇傾聽他人。至於自己喋喋不休、讓人插不進嘴的那些人,無疑是組織沉重的包袱。我個人便有體會,這類人越來越讓人難以忍受。

要說真話!

我們公司可是一諾千金。有好幾次,因為一個商家向客戶作了錯誤的允諾,我們不得不作出賠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員工們因而都明白,作出承諾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在依視路,每個工作人員都知道自己要為允諾負責。

有很多管理者不敢觸及問題的實質,生怕得罪人。作為一個領導,既要在工作順利時會表達,也要在不甚順利時表態。坦率地把真話說出來,會讓人和組織都向前進。要做到這點,確實需要勇氣。一個公正的領導是應該會表態的。任何誤解都是定時炸彈,早晚會爆炸。

讓盡量多的人負起責任

組織係統越扁平,組織就越有效能。我已經說過,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應該能夠同時領導12個左右的優秀管理者。建立於這一原則之上的組織結構有一個極大的優點,即避免信息流失(甚至誤導),而這恰是金字塔形的組織結構常遇到的問題。

扁平化流程迫使人們選擇得力的管理者——他們理解力強,能從多方接觸中作出綜合判斷。如果組織結構不夠扁平,會形成一個個小頭頭,耍小權術。而且這會使一些人過於空閑,更糟糕的是,最後會出現官僚主義。讓人負起責任最能培養人才。官僚主義作風在哪裏滋生,責任心就會在哪裏遭到破壞。

合理使用谘詢人員

對官僚主義,我充滿戒心。官僚主義並非隻存在於行政管理中,它也可以鑽進一些組織,但絕對不可能在競爭性的企業中存在下去。

谘詢顧問對扁平化組織有個有益的補充,二者相輔相成。谘詢顧問擁有你沒有的知識。他具備從其他領域獲得的經驗,會給我們新的啟發,告訴你在競爭關係中應當如何定位,如何改善自己的處境。我本人在從業之初當過谘詢顧問,能夠識別他們的才幹。優秀的谘詢顧問能給企業帶來一種真正的價值。前提是人要遴選得當,並精確界定他們的任務。要設法請來在各個領域裏頂級或將要成為頂級的人才。

不可或缺的透明度

讓所有人都獲得同樣的信息!我討厭跟由於掌握信息比我少而處於劣勢的人討論問題(同樣,我也不能忍受對方不把全部事情和盤托出使我處於劣勢)。這是一個尊嚴問題。

依視路的工會跟金融市場和公司執行董事會掌握著同樣的信息。這種透明度在我們企業的曆史中持續發揮著作用,我們深信,當人們胸有成竹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好。透明度是讓整個班子負起責任來的關鍵條件,能讓大家力往一處使。

堅持公正的管理

一名員工如果完成了任務卻得不到嘉獎,會與嘉獎一個沒有完成目標的員工一樣不公平。不公平經常以獲得特殊優待的形式出現,在團隊內造成種種不協調。結果是毒化氣氛,願意努力奉獻自己的人自然會灰心。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的“長褲黨人”有句話:“人人平等,才是真正的幸福。”而以管理學而論,沒有比平均主義更糟糕的事了。試想,如果老師給一個班級裏所有學生都打同樣的分數,必然會打擊好學生再接再厲的積極性,縱容後進學生不求進取。有勇氣定出成績的差別,這是顯示公正的一種方式。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這一點不可缺少。

在全球的每個地方,我都發現同一條規律,如若負責人辦事公平,氣氛必定健康,敬業蔚然成風。如果負責人耍權術,怠惰便會擴散。這兩種情況都會立即顯現。

及時開慶功會

我們公司有慶功的傳統,爭取到一份合同也好,有人從國外歸來也好,或是某個新產品上市獲得特別成功,誰被授予榮譽軍團勳章、敬業獎章等,我們都要聚會,慶賀一番。這種活動有很多好處。暢快地聚會能增強團隊精神,使所有的人看到自己在企業裏占有一席之地。我們說過,一家企業就是一個大家庭。你會為成功通過中學會考的孩子打開香檳,為什麼同事受到嘉獎你不這樣做呢?

自信還是自傲?

沒有對他人的尊重,也不懂得自尊,就不會有成績。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優點有自信心。而管理者的角色是使之發揚光大,給予其向前進步的動力。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自信如果轉變成自傲,那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這兩種心態十分接近。領導人可能會出現的是傲慢。我經常提醒說,應該讓謙恭精神發展得比市場份額更快。

對那些驕矜的人,我是保持戒心的,不論他們年歲有多大。經驗告訴我,最出色的專家往往是最謙虛的人。對付傲氣的最好辦法就是競爭和定期去客戶那裏聽取反映。

接受變化

當我回顧自己在依視路集團作為運作指揮人的20年時,我不禁意識到,每一年我們都在企業裏進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涉及生產、流程、銷售、組織結構、股東製、經營區域等。由此,變化已成為習慣。

我們在不斷改變,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也在變化。關鍵在於走在變化前頭,奮力以往。

我們要把變動視為在自己麵前展開的一個新契機,要敢於轉變職業,去國外發展,到另一種場合施展個人才華。企業的發展需要這樣的靈活性。

變化有利於發展。有了發展,人人都可以成長。我不能容忍一個停滯不前的企業。

爭第一,或退下來

信任的建立,需要通過實現既定的目標。爭取奪得全球第一,並保持這個地位,是依視路的全體員工都企望參與的事業。他們的行動,他們日複一日的參與,具有曆史性的規模。爭第一的目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它超乎我們的能力,但將會提高每個人的宏偉目標。所謂信任,即是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整個機製。

不言而喻,維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必須有正確的戰略方案,而良好的精神狀態又能保證戰略的順利實施。企業管理不能與戰略步驟分割,二者不是相互抵消,就是彼此加強,缺一不可!

總裁職位需要相對穩定

信任的建立需要持久努力,並且得通過每天工作中的所有細節來培養。一個企業總裁要獲得員工的信任,需要多年時間,我認為需要5年。人們會觀察他的行為,他在大大小小問題上采取的立場,然後才作出判斷,跟隨他。所以,總裁在其位的時間要長一些。倘若隻待5年,管理剛步入正軌就又換新人,一切又得從頭再來。

所謂總裁有掌控權力的想法是錯誤的。人們會明白,真正的權力掌握在客戶手裏,總裁隻是在為自己主持的團體服務,是個負責人。

總裁的人選不應采用“空降兵”,而應出自企業內部,這是對任人唯賢的認可。他是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溝通者,以確立雙方的信任。不過在出現嚴重問題的情況下,可以決定從外部引進一個領導者,但這不能成為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