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和應用(1 / 3)

(一)競爭概念釋義

本章和接下來的兩章,均屬技術性闡述,可能對某些人而言顯得艱澀深奧,需要我們一起來啃一啃。這幾章,你們也可以略去不看。不過,它們旨在帶領讀者進入一種新經濟思維。這種思維發端於50年前,在未曾教授之前就已付諸實踐。它實施了一些簡單得讓人吃驚的概念,而且確實有效(我本人可以佐證)。這是一種綜合的探求方法,將經濟界與金融界,即與最精微的金融業合成一體,構成全球各大型集團的戰略。我認為人人都能將之弄通,包括一些中學生。或許,對於將要生活在一個競爭社會裏的年輕人,這是提前培養他們的最佳途徑。

由於我們今天生活的社會建立於自由之上,故而必須在競爭中求生存。法國經濟學家巴師夏(1801~1850)就這一層意義曾指出,競爭是人們對自由的另一稱呼。競爭有時會令人不適,但同時也能促使自我超越。不論我們喜不喜歡,它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任何人都逃避不開。在未來的年月裏,懂得競爭的人將會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好。

一位經濟學家讓所有對競爭感興趣的人在理念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就是於1963年創立波士頓谘詢公司的布魯斯·亨德森,他堪稱競爭理論的奠基者。

尤為突出的是,他第一個懂得了成本與價格在競爭市場上具有的原動力,並深刻闡明銷售與投資之間的關係。接著,他又解析出利潤與增長的聯係,發現了一些各行業通有的基礎數字常量。

依據這些因素,布魯斯·亨德森最後提出了一個既合乎邏輯又極為實用的戰略方法,波士頓谘詢公司稱之為競爭體係中的“資源配置”(人力和財務方麵)。

這些理念主要以谘詢的形式銷售給了企業,40年來始終在實踐應用。許多大企業都接受了這些想法,造就出諸多世界領先者。令人奇怪的是,法國的廣大公眾和教育界竟對此十分生疏,僅有少數幾家商學院在教授這些戰略思維。真令人遺憾!這些理念非常通俗易懂,解釋給我們的孩子聽,會使下一代更順利地進入他們將要生活的社會。

在這些理念最終成型之時,我有幸成為波士頓谘詢公司的一員。30年來,我一直在工作中將其有效地付諸實踐,個人從中獲益匪淺,有資格證明其可行性。

因此,我想有必要向諸位提供關於競爭理論基本概念的指南,介紹其若幹的實際應用。

該體係的第一構件是人們所稱的“經驗曲線”。

經驗曲線

企業如果重複執行同一生產任務,它的成本就會降低,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衡量成本降低率的最佳方法,不是像經濟學家們過去那樣考查企業的年生產,而必須審度企業啟動以來的累積產量,布魯斯·亨德森將它定名為“經驗”(expérience)。

經驗曲線 的斜率似乎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常量值:增值成本(即除去購買原料後的成本)以不變幣值計算,每當經驗累積翻一番,增值成本就會下降20%至25%,這對任何一個工業企業都一樣。

一個增長率為15%的企業 ——增長得比較快——其經驗累積在5年中將翻一番。在此期間,其增值成本將下降25%,即每年的下降率達到5%。

一個增長率達到3%的企業 ——這是正常的增長速度——就需要25年方能將經驗累積翻一番,其成本每年僅下降1%,僅為前一個企業的1/5。

對這兩個企業來說,曲線的斜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經驗累積的速度,即成本下降率不同。

另一重大發現是,在同一行業裏(自然要除去郵遞運輸成本),所有的公司在同一時間都處於同一經驗曲線上。企業的曲線仿佛是一個樓梯,每個競爭者都得拾級而下。所有人不會處於同一個台階上,但都要走同一道樓梯,此為基本思路。

40年來,波士頓谘詢公司在世界各地進行了眾多研究,廣泛證實了布魯斯·亨德森的直覺。這些研究以各自的實例表明,同一行業的競爭者投入的成本不同,但終極產品卻極為相近。

反直觀的結果為:不同競爭者在同一產品上的賺頭皆不盡相同,差距甚至可能極為懸殊。舉例來看,同一個行業三家競爭者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0%、20%和10%。經過一段時間後,三家的經驗累積大致會在這一比例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第一家,增值成本比第二家低25%,而位列第二的那家,又比第三位低25%。

人們或許會想,同一行業的競爭者付出的是同等的成本,其實不然!譬如,你買一輛汽車,該輛車對一個生產廠家是贏利產品,而對另一家則無利可圖;但在兩種情況下,所買車輛行駛得都很好。

當年,在微觀經濟領域,這類想法曾促進了真正的觀念更新。可是,高等教育界對之毫不關注。或許,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人們從來不曾想過讓布魯斯·亨德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照我看來他是當之無愧的。

行業與其生命周期

這一經驗曲線適用於人們所稱的“行業”上。事實上,一個行業就是向消費者提供某件產品或某項服務的競爭體係。

一個行業要求從業者具備一整套隨著經驗積累而不斷改善的專業能力。行業的定義相當細微,可以說它既非一個領域,亦非一個分支部門(如機械和交通),而是一個極難捉摸的概念。大家都清楚,飛機、汽車和火車不屬於同一個行業。製造它們的企業及相應的必要技藝完全不同。從全球範圍的定義來說,今天的汽車業不以大型或小型車劃分。車輛生產者一般都推出一個完整係列來參加競爭。然而,重型車輛與轎車又不屬於同一個行業。製造集團要選出其中之一來實現專業化。若說有一些集團同時生產兩種車,那也總是劃分成兩個分工明確的部門。

全球約有5 000萬家企業,表明分工行業為數龐大之至。每個行業內的競爭者很少會超過10個廠家。換言之,在世界範圍裏,行業的數目以百萬計。此處,布魯斯·亨德森恰合了哈耶克的直覺。哈耶克最早闡明了經濟多變的特征。他通過“catallaxia”的概念作出推論——這是一個希臘語詞彙,意為“多樣與變化”。

行業有一個地域構件,來確定它是屬於地方範圍的、國家的、洲際的或是全球範圍的。一般說來,一個行業總是從地方範圍開始。由於公司逐漸發展,自然會在地域方麵拓展,繼而達到洲際規模,最後遍及全球。總的說來,“行業產品”的國際化速度要比服務性產品快。

行業有一個生命周期,先是逐漸起步,然後加速增長,最後穩定下來,漸漸萎縮,終有一天完成周期。各個行業的生命期限很不相同,可以存在幾十年到幾百年不等。鋼鐵企業和平麵玻璃業至今已延續了300年,熱塑業則不到50年。行業也可能徹底消失,如驛車、理發推子、蒸汽機車行業等)。

熊彼特強調了行業的生命周期性。一個成長中的行業取代一個或幾個衰落的行業。各行業的總數在增加,因為市場經濟在征服全球。

各行業之間的鬥爭可能是正麵的衝突,你死我活,取代對方;譬如汽車取代了驛車,電燈泡取代了蠟燭。這一競爭也可能形態繁多,例如在相距300公裏的城市運輸市場上就有火車、飛機和汽車。互相競爭的行業數目將來還會大大增加。可以想象一下,智能手機將來會取代的是什麼。

新科技發揮的作用無可比擬。百科全書最早隻有紙書,像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的《知識大全》,然後有了光盤,現在百科全書上了互聯網(如由使用者自己提供內容的維基百科)。行業可能在技術變革中繼續生存下去,也有可能被其毀滅掉。傳統的百科全書“消化”了向數碼的過渡,但難過互聯網這一關。技術變革正在對整個經濟行業進行深層調整。

因而,各類現代經濟如同一場驚人的騷動,但不能將其與“無序”相提並論。對此,我將在下一章裏論及。

搶占市場份額與低成本保障

一旦人們明白存在著生命周期和成本差異,每個企業的戰略就變得簡單了。隻需盡可能快地贏得市場份額,以便降至經驗曲線的下端,享受在競爭中的低成本保障。

對公司來說,唯一的問題在於不少競爭者都會有同一想法。占據前列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使價格降低,施惠於消費者。

在生命周期中,最精明、最懂得經驗曲線運作的企業能拔得頭籌。這類戰役有可能持續幾十年之久。一般來看,最善於參與全球化,並善於利用經驗的優勢者將會獲勝。

市場價格每時每刻對所有競爭者都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生產成本,因而利潤也就不一樣。領軍者比居於第二位的收益大,而第二位企業的贏利又高於第三名。這一差異可能會延續很長時間,因此必須搞清楚,在利潤餘額不同時,如何才能與競爭者長期共處。

收益率與資金的周轉

布魯斯·亨德森研究工作的第二個重大進展與金融領域有關。為弄懂這一點,必須給用語下準定義,明確 “利潤”和“投資”這兩個詞所蘊涵的確切意義。

一個企業的運作需要資金。在一些不了解企業生活的人們腦中,流行著一種貌似合理,實則謬誤的思想。他們以為,隻要擁有一種受人青睞的產品,一切便會順利運轉起來。否!產品無論多麼絕妙,僅僅靠它是不夠的。企業還必須為負責生產的工廠準備資金。為了支撐住產品,企業必須進行投資。這種投資可通過擴大工廠規模的形式,也可通過運作資金來實現,而這一切都需要錢。企業因產品受歡迎而進行拓展時,就需要加大投資力度。企業的年度運營效果以營業額來衡量,而投資則時刻取決於工廠運轉的價值和向客戶提供產品所需的運轉資金。

布魯斯·亨德森發現,營業額與投資(從而產生了資金的周轉)之間的比值,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常數。這一論點已被全球各大洲各行業的數萬項研究結果所證實。

此外,分析表明,這一比值在任何時候都是固定不變的。換言之,投資的增長率與營業額的增長率是一致的。這看上去似乎相當簡單,問題在於如何去實現。

這一發現的重要性比其初始表現的要大得多。它能用很簡單的方式將經濟利潤與生產增長聯係在一起。

設想一個沒有債務的企業,在年底得到相當於稅後銷售額15%的利潤,這是人們所謂的賺頭。

再試想,如果這個行業,1歐元投資能產生1歐元營業額(化學行業屬於此例),那麼15%的利潤率不再是用銷售為基數,而是以投資為基準獲得的收益率相當於15%。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收益率。

讓我們來看看帆船製造業(下文還會涉及這個話題)。這一行業的周轉率為2,即投資1歐元可得到2歐元營業額。15%的稅後銷售額就相當於30%的收益率。以7.5%的稅後銷售額計算,便可以取得15%的收益率。

談收益率比談贏利更為恰當。因為,企業家將資本投入企業,是從資本方麵考慮問題。對他說來,重要的不在於銷售的賺頭(即利潤),而是他投入資本能獲得的收益率。

這一思維方式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即在經濟收益與生產增長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收益率、股息與增長

布魯斯·亨德森的第三項貢獻,是在收益率、股息與生產增長之間建立起一種十分單純的聯係。

再來審視我們的企業及其15%的收益率。如果企業主不取走股息,而是將它全都用於企業再投資,那麼,他的投資將增加15%,而收益也增加15%。由此得出一個規律:在不支付股息的情況下,企業可以按其收益率的增速同步增長。

如果企業主決定拿出50%作為股息,他就隻能將收益(15%)中的50%(即7.5%)用於再投資,那麼企業隻能得到7.5%的增長。

倘若支付的股息相當於收益的100%,企業就不可能再獲增長。換言之,收益率體現了一個企業可具有的最大增長限度,企業真正的增長則由股息來調節。股息是一個戰略因素,是它在確定企業經驗曲線的下降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