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和應用(3 / 3)

持續波動的概念以具體的方式描述經濟現象,使人得以理解,為什麼在同一時間會看到一些人處於困境,而另一些人充滿信心。這一態度上的差異往往可以從這些人所在經濟領域的動態中得到解釋。

在歐洲,科技深刻變革的時代改變了人們的風俗習慣和趣味。我們的經濟也必將進行深層創建,重新構造一番。未來15年裏,切莫期待在成熟國家會有強勁增長。恰恰相反,人們會觀察到沒落部分與新興部分之間出現巨大的增長差異。這些嬗變符合先破後立的理念,要求我們的同胞不再循規蹈矩,而要有更多的靈活性。尤其是,他們之中許多人都得改換企業。與之相應,投資也必須重新定向。

考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不能隻看國民生產總值和增長率。其實,一國的經濟是由幾十萬個有開發潛力的市場組成,它們形成的規模就是最有可能達到的規模。這些市場有的在上升,有的處於停滯,或者逐漸下降。行業與潛力市場均可反映同一經濟現實(行業的概念已在上一章闡明)。西方國家裏,增長率很可能會很低,但這並不妨礙人人參與進來。因為,每個行業裏,必定都是不進則退。

有三位相對來說不甚為公眾所知的作者,能讓我們將國民經濟生產總值與企業的生命相互聯係起來。

首先是哈耶克,是他引入了持續波動的理念(即現代經濟不是渾然一體,相反,由數十萬個行業或潛力市場組成);其次是熊彼特,他推廣了行業間要先破後立的觀點;還有上文剛談到過的布魯斯·亨德森,他讓人們同時對一個行業內部各企業間平衡的性質,以及不同行業間的金融流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哈耶克的持續波動論

數量巨大的企業構成了一種現代經濟。始終令我吃驚的是,經濟學對此極少關注。然而,如此大的數目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含義。

僅在法國就有250萬家企業,這難道不值得人們深思嗎?這一數字是所有企業,包括單人企業在內的總和。如果隻計算擁有10個以上雇員的企業,也能達到50萬家,數字實為可觀。事實上,現代經濟提供了廣袤的產品和服務範圍,由於司空見慣,人們很少予以關注。每天早晨來到辦公室開始工作前,你已使用了成千上萬家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使用洗漱品,靠的是衛生材料和化妝業;有人可能吃過藥,靠的是製藥工業;吃早餐靠食品工業,聽廣播或讀報紙,是因為有媒體;駕車、乘火車或者地鐵上班,那是因為有交通業;了解時間依靠鍾表業。世上所有的保險業都在關注你。有人在自助取款機上取了錢,且不在此一一贅述了……而我列舉的還僅限於私人範疇;至於在公共範疇裏,有國家在關心我們的安全,公共交通為我們提供乘載工具等等。簡言之,現代經濟是一個結構繁複且精準異常的機製,其超乎人們的想象,令人驚歎。

試想一下,要向巴黎這等城市提供新鮮產品,人們得在組織工作上付出多少寶貴的努力,需要怎樣的信息、後勤、存儲和商品打標記的體係!這是一些運轉靈活的機製。食品短缺的情況相當少見(否則馬上就會上報紙頭版)!我國消費者的高標準要求能夠得到滿足,足可見我們已有了一整套臻於完美的複雜體係。

至於潛在市場的數量是怎樣一個概貌,如果按每個市場上有5位競爭者來計,以50萬除以5的結果,就可以得出10萬,即有10萬個像我們這樣的潛在經濟市場實體。

這些市場每一個都有其自身的原動力,分別處於增長、衰退或穩定的狀態。一個現代經濟實體就如同一片花圃,草木競秀,昆蟲繁多,需要有機或礦物質堆肥、蚯蚓和數不清的各類細菌。最顯眼的是草和花,但它們需要堆肥和昆蟲等輔助物質來扶植,盡管後者不大為人所見,但作用同樣重要。缺少它們,草地就會失去生機。

消費者在市場上選擇日常所需的消費產品或數年後需更新的設備,他們是真正的主人。是他們在決定著每種產品的生命循環,手中操著生死大權(讓其發展增長,或是衰頹)。

作為顧客,我們在超市收銀台前很少掂量自己肩負的這種責任。但確實是我們的選擇,每天在操控著企業生命的節奏。

指導性經濟無法掌控這其中所蘊涵的爆發力。歸根結底,這正是柏林牆倒塌的原因。由是觀之,一個經濟體係中有那麼多部門,其經濟政策必然十分複雜。那麼,根據什麼標準來選擇什麼部門呢?

人們一般會提出的問題是:怎樣來應對這種異乎尋常的複雜性?

這是一片混沌嗎?應該順其自然,還是由國家來插手控製?在一個潛力市場內部,各企業之間發生的情況如何解釋?怎樣弄懂不同市場在相互關係上的進化?

為此,必須抓住兩個簡單的理念:平衡與動態。

一個潛力市場的平衡

在一個市場的誕生之初,人們總能遇到一大群小競爭者,其中誰都不占上風。他們增長甚快,居上遊者很難長期堅持優勢。因為在市場快速增長時,市場份額流動性極大。隻要增長強勁(10%以上),這一狀態就會持續。然後,當增長勢頭開始下滑,人們幾乎總會看到等級排列的出現,這個階段一般還會持續相當長時間。此時,一個領軍企業便會產生,其後是幾個追隨者,餘下的是一些小競爭個體。

一般情況,領軍者的規模要比2號競爭者大兩倍,贏利超出許多(15%比5%);3號、4號和5號競爭者往往比2號競爭者小兩倍,掙錢甚微,而且很少能長時間維持其獨立地位。

當然,這類市場份額排列的變化要取決於發展形勢,而且需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後才能看清,有點兒像一場自行車競賽。剛開始,賽車手蜂擁而出,經過一個階段後,優秀者就會脫穎而出。

可以往一個玻璃魚缸裏看看,呈現的是同樣的現象。魚兒在裏邊已相處了很久,其中必定有一條大魚,幾條中等的,還有許多小不點兒。

熊彼特的先破後立觀

經過一段時間,如果人們觀察到某一潛在市場上競爭者維持著平衡狀態,就說明增速下降了。此時,這個市場已麵臨被另一個市場取代的局麵。事實是,增長遲緩,贏利萎縮,價格又不能再降低,因為成本無法減少。新事物嶄露頭角的理想時刻來到了。市場內的平衡相對穩定,但市場本身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就像蠟燭即將被電燈泡替代,馬車麵對轎車,打字機麵對文字信息處理係統,狩獵和打魚麵對養殖,電話座機麵對手機等態勢)。

在截然不同的消費產品中,也可能出現受財務狀況影響的現象。確實,工資不會隨意增長,支出也不能一項項無限增加。

興趣的變化和新科技的到來,同時引來了新產品和相應的選擇決斷。這些都難以預料,隻有消費者是其中的主人。這樣,讀者就進入了熊彼特精辟闡明的先破後立觀:在破壞的後邊,總會出現新東西。

熊彼特不曾解決的大問題,是了解新興市場如何籌集資金。這方麵,波士頓谘詢公司明確的機製起到了作用,這就是“資金的淨流通”。

布魯斯·亨德森對“流通”的精確闡述

要弄懂流通機製,思想上必須明確什麼是“企業資產”這一概念。

於是,投資需求就可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來計量,即資產乘以增長率。在輕工業領域,要達到1億營業額,必須得有5 000萬資產(由工業資本、儲備和流動資金組成)。自然,如果工業每年的增長率是10%,營業額就增加1 000萬,那投資必須增長500萬。還有另一個計算方法:資產為5 000萬,生產每年增長10%,年度經濟投入就需要5 000萬中的10%,即500萬。

新興企業需要的資金比自身的產出要多得多。作為局外人的觀察家往往低估投資需求的規模。在現實中,新行業將以20%至25%的比例增長。每一年,它們需要將資產提升20%至25%的比例。除了特殊情況,由於競爭壓力,它們不可能有足夠的贏利來推動自身的發展。增長強勁的市場領軍者有15%的資產增長和25%的增長率,其流通會有10%的負增長(15%減去25%)。至於不掙錢的追隨者,他們每一年都需要拿出其資產的25%用於再投資,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額!必須找到源源不斷的財源!

在市場經濟裏,這筆資金從何而來呢?從老天爺和國家那裏是得不到的,但可以從正在被取代,即成熟的領域獲得。這些領域的增長已有限,僅需少量再投資,因而可以從其企業裏抽取現金,而不至於冒丟失市場份額的危險。

現舉一個成熟領域為例,它的增長微弱,假設說是2%吧。由於該領域已發展數年,陣容整齊,就如同金魚缸裏的情景。假設這個領域內有一個領軍企業,規模為一個追隨者的兩倍;後者又比位於其下的三個小公司大兩倍。這個先鋒企業的利潤率是15%,追隨者為5%,而小競爭者僅有2%。以現金和股息來衡量,領軍者從其所獲15%中減去2%,可供分配的是13%;次者為5%,減去2%,可供分配的是3%,而弱小的競爭者則全無分紅可能。結算下來,擁有規模優勢和大量現金的領軍企業,能夠促成整個業界90%的流通!這一資金周轉可在企業內部進行,撥給企業的增長運作,或者通過支付股息讓股東們自己在新領域裏投資。人們總是低估領軍者在經濟活動中作出的籌資貢獻。

應該讓此一進程繼續下去,成熟行業裏的領軍者對處於增長狀態的領域而言是造福者,因為它們是現金的來源。股息是經濟必需的財富,不應該將之妖魔化。整個經濟都是相互支撐的。對增長強勁的小公司來說,穩定的大公司是友邦企業。

因而,領軍企業在籌款方麵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與其顯示的規模比起來,它們的投資能力實際上重要得多,應該對之倍加愛護。

隻有它們才可以從成熟的領域裏獲取現金,從而促進整個經濟增長。因而,不必害怕強大的領軍者和其支付的股息,尤其不該妨礙它們冒尖兒。因為,它們能滿足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沒有它們,經濟增長的速度就會顯著放緩,原因是新興的潛力市場將缺少支持其持續增長所需的現金。

員工的流轉

同樣的機製也適用於企業的員工,其中一些人要從一個部門轉到另一個部門。一旦一個部門衰頹,他處就會有另一個部門發展起來(先破後立)。某一職位在此處消失,便會有另一職位在彼處設立。可悲的是,人們不去解釋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而是一味講衰敗和哪兒又有工廠倒閉!肯定地說,瞄準衰落的企業很容易,因為這是一些已臨近生命循環末期的大公司,目標明顯;而新生的企業數量繁多,且分散於全國各地,活動規模較小,因而不易為人發現。森林著火或遭到風暴摧毀的現象,要比一片剛發芽生長的麥田引人注目得多。曆來就是如此,鮮有破例。

隻讓公眾看到衰退的行業,而無視那些將其取而代之的企業單位。如此混淆視聽,後果十分嚴重。哪個人都不癡呆,認真解釋一下經濟機製,會大大有益於運轉。

三言兩語

推廣“持續波動”和“先破後立”的理念極為重要。

經濟變幻無窮,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本章裏,我們還沒有解釋全球化帶來的種種附帶變化呢!)這種形形色色的變化並不會導致混亂。競爭現象是自由的體現,會讓每一個潛在市場都趨於平衡狀態。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命數,凝聚是一種自然現象。興趣的轉變和新發明的出現,不停地改變著行業之間的平衡。同樣,股息這個巧妙的機製自然而然地開始啟動,使成熟領域贏得的現金得以轉移到需要它來支持的強勁增長的行業。

這些市場的運轉機製,值得宣講開來。(迄今,總能聽到有人在侈談什麼“市場就是混亂”、“無法無天”雲雲。而實際上,弄懂市場機製,肯定能保證我們將來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