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 我們向何處去?(1 / 2)

每當我看到自己企業生涯過程中遇到的人獲得成就時,總是由衷讚歎。他們之中有領導、同僚、員工、供應商、合作夥伴和客戶。

一個人在肩負責任的情況下,例如在經營企業中,可能會實現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業績。當然,生活並沒有讓我們生來就處於同樣的位置,而且我們之中每個人的起點又不盡相同。但不論身在何處,人總有前進的能力。稍微有點兒現實感,都會承認這始終是關鍵。

年輕的實習工程師會成長為某個工業中心的領導者,甚至在40年後變成一項尖端技術的全球專家。在他與一個從普通工人成長為企業中劃時代的傑出工會工作者之間,我認為沒有高低之分。他們兩人都讓我滿意。我覺得他們都對企業和社會盡到了義務。

企業是個人作出貢獻和發展自我的最佳處所。人們有用武之地,因為企業是為客戶服務的,而它也因此才能存在。人們必須盡力,因為若想獲勝必須參與市場競爭(否則貨就會售不出去)。在競爭體製裏,銷售成功是我們做對了的最好證明。

人們可以往前發展,因為企業是個讓人不斷承擔責任的場所。在企業裏,人們鍛煉自己的判斷力,從挫折中汲取教訓,從成績中樹立信心。

一個能成功跟客戶和供應商建立長久關係的企業,也在推動持續發展,為大眾利益服務,正像儒爾丹先生無意中一直在“說散文”那樣 。當商業關係得以持續,雙邊利益就會切實得到尊重,自然也就趨向於人們可以稱之為的“大眾利益”了。由此,私營部門與公共部門之間的等級差別便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競爭性企業服務的也是普遍的大眾利益。

確實,全球化是一場不同曆史和文化背景競爭者之間的激烈衝撞,但它同時亦不失為那些勇於投入者的非常機遇。它提供了讓人學習、促人成長的新機會。國際型企業是這樣一種組織,它能最完美地讓所有的人都從全球化中獲益。

法國企業在公眾輿論裏口碑不佳,這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已經成功在全球化範圍轉型的法國企業頂住了危機,證明法國人是能在全球競爭中表現出眾的。

若說法國人有些不馴服,那是因為他們善於創議。若說他們喜歡辯論,那是因為他們會運用概念。他們有時會暴躁,那也是有活力的象征。在他們身上,小缺點掩蓋著的是大優點。

為讓潛力具體化為實證的能量,需要一個信任的氣氛,有了它,人們便甘冒風險。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有了英明的決策,就肯定會得到報償;即便失敗,也能夠學習一番,以待“東山再起”。信任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資產。

所謂信任,並非僅僅是自信,還要對體製有信心。戰略航向對頭,信心方可持續。人們看得一清二楚,何時領導者弄錯了,何時形勢不妙。信任與戰略是密不可分的,信任是酵母,能讓資本和勞動釀出碩果。

我們該往哪裏走呢?

很清楚,在未來的50年,世界經濟會快速增長。理由十分簡單,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將給我們帶來20億消費者,而目前僅為其一半。僅此一個因素就能保障25年內能有5%的增長率,大概也是人類社會從未達到過的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