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割據的時期內,除卻武力統一的方式外,我們看不出還有什麼別的方式,可以完成統一的使命。雖然現在有人提倡以開放政權的方式來統一,但是據我看來,開放政權之後,一部分的官僚,一部分的政客,一部分以學者而兼政客的人,可以躊躇滿誌了,但於統一是無補的,對於大多數人民的福利,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細想,開放政權之後,國民黨與共產黨,便可停戰於疆場,相戰於議場麼?武力便可受政治的支配麼?在各軍閥所管轄的範圍中所舉出的議員,能反抗各該地軍閥的意旨麼?以前議會中所演的把戲,現在不再重演麼?假如我們對於以上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我們便可看出在這個時候談開放政權,未免是不認時務。此外還有人提倡以聯省自治的方式來統一的,這種論調,在過去二十年來,時起時歇,但提倡這種方式的,大多數是各地軍閥的代言人。這些軍閥,實力既不足以統一中國,同時又不希望有別人來統一中國,因而消滅他們的實力,所以每唱聯邦自治之說,以為他們的護身符。假如我們現在要擁護這種主張,實際便是擁護群雄割據的局麵,這是明眼者都看得出來的。聯邦自治的理論,固然不可一筆抹殺,但真正的聯邦自治,也是要統一後才可以實行,決不能以此為手段,而達到統一的目的。因為既然談到聯邦,中央與地方的權限,便要實行劃分,此中最緊要的軍權,便應劃歸中央,但在這個時候,要各地軍閥,拱手而讓軍權與中央,豈非與虎謀皮嗎?假如地方擁有龐大的軍權,豈非還是群雄割據的局麵,與統一有何相幹。除了以上的二說之外,還有一說,現在也占有相當勢力的,便是以建設謀統一。換句話說,主張以建設謀統一的人,想在第二個革命時期中,便行第三個革命時期的事,以為這樣中國便可統一了。
兩千年前,齊國的人就有一句俗話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我也願意對這些講以建設謀統一的人說:你們雖有那些建設的方案,還是放下等等罷,現在並不是談建設的時候!曆年來的建設方案,自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以及報章雜誌上所發表的,私人函件中所討論的,以及這個會議那個會議中所閉門創製的,真是用得著古人的形容詞來說,雖不能汗牛充棟,也可以車載鬥量。但是建設的成績在什麼地方?我們的答案是“一點也沒有!”建設方案之不能實行,原因雖然很多,但據我看來,主因還是因為現在乃是一個群雄割據的時期,而不是一個建國的時期。我們得設法早日脫離群雄割據的時期,然後可以進行建國的事業。我很讚同蔣廷黻先生的說法:“中國的基本形勢是:政權不統一,政府不得好。”
我們試舉幾個例子,便可知道建設須以統一為前提。現在大家最注意的一件建設事業,便是救濟農村。救濟農村的第一件事,便是廢除苛捐雜稅。但在未統一的時期內,中央與各地軍閥,都要培植兵力,於是不得不籌餉,於是不得不加苛捐雜稅,於是救濟農村便等於空談。又如普及教育,也是建國的一件事業。但普及教育,便須經費,而在群雄割據時期內,一切的經費,都用在軍事上麵,原有的教育機關,已不能維持下去,哪有餘費來發展教育,於是普及教育又等於空談。又如經濟統製,乃是近來最時髦的一種建設口號,但在未統一之先,山西的煤,中央能統製麼?江西的米糧,中央能統製麼?四川的石油,中央能統製麼?在四分八裂的局麵之下,來談經濟統製,豈非畫餅充饑?又如近來有許多憂國之士,覺得中國沿海岸的發展太速,頗為危險,於是陶希聖先生,主張今後中國要以內地能夠避開敵人主力攻擊的地點做中心,建築經濟的政治的組織。兩星期前翁詠霓先生在清華演講,不約而同的也注意這點。他還以四川為例,以為四川值得開發。這都是很好的見解,但在中國未統一之前,這類的計劃,都無實現的可能,乃是我們所敢斷言的。
總之,我們根據中國曆史的分析,革命實分三個時期,現在還是一個群雄割據的時期,說不上建國的大事業。我們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統一問題。國家統一之後,一切的建設計劃,才能實行。此時來研究建國的計劃,是無妨的,此時來談建設的實行,未免超越時代。
二二,十二,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