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鐵市長的前後兩篇報告文學的采寫過程,使我的精神受到了深刻的觸動。審查和發表以及編拍成電視劇的過程,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增長了不少見識。其實,兩種過程是有機聯係的。在曆史變革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生活著,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所發生的故事千千萬萬,奇奇怪怪,鐵市長的故事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為這樣的父母官而叫好,為這樣的共產黨人而叫好。人們希冀於好的黨風好的民風,渴望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真誠,呼喚奉獻和愛,有每一個好日子。崇高與卑微,美與醜,善良與邪惡,率真與虛假,其間所構成的矛盾則是個永遠的命題。鐵市長是一個領導幹部的形象,同時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他生活著,工作著,在他所生存的時間和空間裏,可以體悟到一些社會狀態和人生價值意義上的味道。作為文字的報告文學中的張鐵民是全景式的,屏幕形象的鐵市長則是截取了一個橫斷麵從枝幹的年輪窺其全貌的,從表現形式上我想是備有各符號的長處和短處。但它們都不僅是在具體記述某一個所謂好人,至於文章內外,電視劇內外,可以說故事中有故事,我且將其看做一個流動環繞交錯紛紜的生活大舞台罷了。生活著,同時體察於藝術勞作的妙趣,如此而已。
由文字而畫麵,卻也是形式上的再創作。我作為原著和編劇,在其中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眾多此劇的參與者,所費的心血和勞動值得讚歎。五易其稿,曆時三載,三換人馬,實屬艱難。真人真事類的電視劇,從紀實性的效應上是不錯的,但要處理得恰如其分卻也很是棘手。如同原報告文學,此劇回避了主人公周圍的一些主要人物關係的拓展,重在反映其與群眾的關係和家庭矛盾衝突上。事件是零碎的,以人物貫穿起來,也可以說是散文式的散點透視。盡管如此,也不難揣摸出鐵市長周圍的情狀。此劇不是傳記片,時間跨度僅三四年,景地也未出西安這座城市。基本上以實景拍攝,貼近生活原型,又不完全拘泥於真實,在符合藝術真實和人物本質的前提下將事件情節以至細節作了相應的移位處理。不追求戲劇性,卻也企圖處理得有戲,有味道。所以,希望知道張鐵民底細的人們不必去深究具體的事實,多多給予寬恕。也許隨便在街頭拉住一個西安人,他也會講出一段關於鐵市長的佳話。所以,每一個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或者更多的人都有權威來評說此劇的得失。要緊的是它屬於一種精神一種人格力量的反映,而絕不單單是某一個人。特定的曆史階段和人物所置身的空間,本來就蘊含了一種形式上的意味。古都市,深秋,落日,和一位老人,其情調是有韻致的。而新與舊,日出日落,四季輪回,老人和孩子,生與死,其間的新陳代謝是這個世界的原理。千年帝王之都,有這樣一段一個人與這座城市的故事,會說明什麼呢?此劇顯然有不少的缺憾和毛病,但我想,它畢竟是一個真誠坦率的產物。仁智之見,是在觀眾。
《電視劇》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