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敢教日月換新天——大明皇帝篇(2 / 3)

關於成祖生母的第二種說法是達妃說。黃佐的《革除遺事》說,懿文、秦、晉、周王均為高皇後所生,而太宗(朱棣)為達妃所生。王世貞的《二史考》也曾引用此說。但是,後人分析黃佐把明成祖說成是達妃所生也是別有用心的,不足為信。清代史學家朱彝尊就認為黃佐的書對建文帝下台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同情,而對明成祖奪權大加貶斥,明顯有個人感情色彩,所記之事難免“虛傳妄語”。

第三種說法是成祖為太祖的蒙古妃子所生。這種說法來自於《蒙古源流》的記載,認為明成祖是元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順帝的妃子甕氏所生,是元順帝的遺腹子。這個妃子是蒙古的一個部落首領甕吉喇特托克托之女,名叫格呼勒德哈屯。元順帝逃離北京都城時,她被朱元璋的軍隊俘虜,並被朱元璋納為妃子。這時候,她已經懷胎七月,被俘虜後不到三個月就產下一子,就是明成祖朱棣。這種說法一看就令人覺得十分可疑,當時明太祖已經坐擁天下,他怎麼會看上一個懷胎七月大腹便便的元妃呢?即使他真的對這個妃子發生了興趣,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怎麼可能把她“越三月而生”的皇子當作己子又委以重任呢?這恐怕是蒙古人編造出來的一出離奇故事,以此來證明元王朝的血脈猶在吧!當然也有另一種聽起來較為可信的說法,它承認朱棣是明太祖的親子,母親仍是元順帝之妃。又說因為永樂皇帝生母這種特殊的身份,而沒有被列入祖宗祭祀的神廟中,而是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說得很是傳神,煞有其事似的。

第四種說法是碩妃說。持此說者,有何喬遠的《閩書》、談遷的《國榷》、李清的《三垣筆記》等。近人傅斯年、朱希祖、吳晗等也讚同此說。他們的根據是《南京太常寺誌》,認為明成祖的生母是碩妃。按照《南京太常寺誌》的記載,以明孝陵奉先殿的陳設為旁證,奉先殿中間南向列太祖、馬後兩神座,東邊排列的是諸妃神座,西邊則獨列碩妃神座。按照封建王朝的傳統,後妃地位最尊的是皇後,其次就是即位皇帝的生母,在明十三陵中到處可見一帝二後的墓葬形製。奉先殿祭祀神座如此排列,無疑表明了碩妃是成祖的生母,所以才得到如此的尊崇。這個推測是合情合理的。許多清代的學者也肯定了這種說法,還有人進一步考證說碩妃是高麗(今朝鮮)美人。但是這種說法仍然有著模糊不清的地方。首先,有關這位碩妃的記載曆史上從無其他記錄;第二,做這部《南京太常寺誌》的嘉靖時的進士汪宗元,他生活的年代距成祖生年已經間隔了一百七十多年,他的材料從何而來?是否準確?還有一點可疑的是,這種說法僅見於《南京太常寺誌》,為何別的史書從無相似記載?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完全回答出來的。

如此看來,由於成祖蓄意篡改史料而造成的生母之謎,也隻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曆史湮沒了。

朱瞻基為什麼能夠登上帝位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仁宗在位隻一年就去世了。朱瞻基理所當然做上了皇帝。不過,朱瞻基能夠登上帝位,與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有很大關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北京。他的出生還頗具神秘色彩,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祖父燕王朱棣做了一個夢,夢中太祖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上麵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字樣。圭,是古代封建帝王貴族在舉行典禮時用的一種玉器。成祖認為這個夢有特別的寓意,是個吉兆。在朱瞻基滿月的時候,朱棣看到他滿麵英氣,說:“這小子英氣滿麵,符合我做的夢。”非常高興,對他也是特別的寵愛。

朱棣奪得天下後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隨祖父來到了南京。祖父朱棣和祖母徐皇後非常鍾愛這個皇孫,對他頗為用心。朱瞻基自幼聰慧,喜好讀書。永樂五年(1407年)四月,他到了出閣讀書的年紀,成祖特命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擔任他的老師。

據史傳朱瞻基是“天資聰穎,過目不忘”,雖然必定有誇張,但是朱瞻基聰慧過人喜好讀書卻是事實。有一次,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拜謁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朱瞻基隨往。太子朱高熾身體肥胖,還有腳疾,行走不便,由兩個太監攙扶仍然行走踉蹌。朱高煦在後麵看見,故意在眾大臣麵前羞辱太子,說:“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沒想到年幼的朱瞻基在後麵隨即接話說:“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大驚失色,回頭看到朱瞻基,這才發現不可輕視這個小娃娃。

朱瞻基非常受朱棣喜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朱高熾的帝位。朱棣曾有意改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向大學士解縉征求意見,解縉百般勸說無效後抬出朱瞻基來,說他是一個難得的皇孫。朱棣這才點頭同意。也就是在這時,朱棣對朱瞻基寄予厚望,所以在各方麵培養朱瞻基的才能。

成祖朱棣選中朱瞻基後,用言傳身教來給他良好的影響,為以後當國君做準備。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他特意帶領著朱瞻基到田間觀察農作物、農具和耕種的過程,到農民家裏看他們的衣食住行,並寫了一篇《務本訓》給他,讓他知道農業是國家根本的道理,治理國家必須體恤農民。

教導朱瞻基恤農之後,在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又指定尚書夏原吉輔佐朱瞻基留守北京,學習處理日常政務。夏原吉每天早上輔佐朱瞻基處理政事。麵對各衙門的龐雜事件,夏原吉總能口答筆書,從容不迫,井井有條,處理好深入漠北的成祖朱棣和遠在南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交辦的各項事務。朱瞻基從中積累了許多處理政務的經驗。後來夏原吉又侍從朱瞻基深入鄉野村落,體察百姓疾苦。此後,朱瞻基多次在夏原吉的侍從下往返於兩京之間,其間經常談論治國方略,從夏原吉那裏獲得了許多經驗。

學習處理政事之後,朱棣覺得不能重文輕武,於是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為了讓朱瞻基接受戰場的曆練,朱棣命他隨自己親征蒙古。與此同時,朱棣並沒有讓朱瞻基荒廢學業,命隨軍大臣在行軍過程中繼續教授他經史。朱瞻基有時又跟隨成祖朱棣檢閱部隊,學習戰法。六月,明軍與蒙古鐵騎展開激戰。宦官李謙帶著朱瞻基加入戰局。朱棣得知皇太孫身涉險境,急忙派軍將朱瞻基帶出戰場。

正是在祖父朱棣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文韜武略、熟悉政務,為將來治理國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朱棣十分欣慰,曾對朱高熾說朱瞻基日後必然是一個太平天子。朱棣之所以傳位於朱高熾,與鍾愛皇太孫朱瞻基有很大的關係。

經過朱棣的培養,朱瞻基文武全才,在其父仁宗朱高熾於1425年暴亡之後,朱瞻基當上了皇帝,年號“宣德”,開始了自己的治國曆程。

宣宗皇帝為何英年早逝

明宣宗是明朝少見的好皇帝,然而,他沒做幾年皇帝就突然駕崩了。有人說他好色過度而死,但根據現在的史料看,不太像是縱欲過度而死。

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37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黃金歲月。宣宗即位時,已年滿27歲,正是一個最好的年齡。他不辜負祖輩們的托付,管理國家、處理政治事務,很有條理,這期間天下沒有什麼重大的事情,可以說得上是國家太平百姓安樂。在他的治理下,社會正在走向繁榮,他的事業也處在輝煌發展的階段,因此贏得了大臣和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這年十二月,宣宗突然有病,他病到什麼程度史書沒有記載,但起初他得病時並不嚴重,還在處理朝中的政治事務,對具體的事做出決定。不過,眾位大臣常常向他問好,但病情也不見有什麼好轉,卻有加重勢頭。據記載:文武群臣第一次問安是在他得病大約三五天之後,集聚在左順門跪叩請安。三天後,文武群臣又來到左順門問安,又過了三天,正巧是立春之日,例行的慶賀禮被取消。宣宗連接受群臣賀春禮也免了,可見他病得不輕。於是,群臣又於立春日來到左順門,再次向皇帝問安。

宣德十年(1435年),春節是一年之始,故被人們視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宮要舉行盛大的祝賀活動,皇帝要上大殿,接受百官的祝賀。但宣宗把這個重要的慶賀活動也取消了,而命百官在文華殿向太子舉行慶賀禮,這是一個信號,宣宗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但他還可以處理政治事務。正月初三,宣宗自感自己的日子沒多少了,便向文武大臣發出一道旨意:“我的病治好的希望不大了,這大概是上天注定的吧!讓皇太子繼承皇位,眾位王公大臣都必須嚴守祖宗的家訓,各王謹守藩國:嗣君(指皇太子)年幼,惟望皇太後朝夕教誨訓導,你們文武大臣盡心輔佐,凡家國重務,必須上稟皇太後、皇後,然後去執行。”

宣宗囑托完這番遺言之後就歸天了,年僅37歲。去世以前,宣宗還留下了一份“遺書”,向全國頒布,為的是全國上下都能知道,照他的最後一次旨意去辦。遺詔的內容,同他臨終前的遺言基本一樣,宣宗說:“生死是人之常情,壽命的長短有一定的限度。人的生死要符合自然規律,適合的長短也有極限。(這些)都不能違背。唯一感到遺憾的是,不能繼續光大祖輩的宏圖偉業,也不能奉養母親到終年,心裏想到這些,即使死了,於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確實,宣宗離開人間太早,剛要想有所作為,卻化成泡影,留下了這份由祖輩們開創,由他來守業的巨大的遺產,給了一個還沒成年的孩子。

宣宗死後,他9歲的長子朱祁鎮繼承了大明江山事業,也就是英宗。他給父親取廟號為宣宗,埋在了景陵。

宣宗去世後,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評價,說他“心胸開闊,致力於親孝,與家人相處和睦;朝廷所施行的都遵從法規。特別關心百姓,如果碰到有上報水旱和蝗蟲災害的,便派人前往視察救濟。”又說他“愛惜人才,非有大過,常保全之慎”等等。其中難免有溢美之辭,但總的來說,還是符合事實的。

宣宗力行“仁政”,有許多可以被稱頌的地方,他鼓勵大臣們直言勸諫、馭下寬鬆,表現出了以寬大、愛惜他人為根本的政治思想。但是,也放縱了一些貪官汙吏,該處理的不予處理,僅僅批評一番,至多斥責,也就不再追究。懲治壞人不嚴厲,留下了禍患,是吏治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代宗為何不願意登基

在封建社會中,皇位代表著絕對的王權,多少人為了它垂涎三尺,爭得你死我活,可是,在明朝居然出了一位不願登基的皇帝,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

說起來朱祁鈺的帝位來得有些突然,按理說朱祁鈺是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比英宗小一歲,而且英宗有子,皇位怎麼也輪不到朱祁鈺頭上,可是,運氣來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不顧大臣的反對,聽從宦官王振的蠱惑,冒險親征進犯的瓦剌也先部,結果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英宗被俘的消息十六日就傳到了北京城,局勢混亂,人心不安。十八日,為了安定局勢,皇太後孫氏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於午門南接見百官,同時立英宗之子朱見浚(又名朱見深)為皇太子。英宗被俘,朱祁鈺是監國的不二人選,因為英宗隻有他一個弟弟,而且朱見浚年紀太小,難以在國難中承擔起拯救大明江山的重任。但是,這時的太後和皇後並沒有讓朱祁鈺即位的意思。讓朱祁鈺總領事務的詔書是這樣寫的:“皇帝(英宗)率六軍親征,已命郕王臨百官,然庶務久曠,今特敕郕王總其事,群臣悉啟王聽令。”然後在立太子之時才讓郕王監國,詔書說:“邇者賊寇肆虐,毒害生靈。皇帝罹憂宗社,不遑寧處,躬率六師問罪。師徒不成,被留王廷。神器不可無主,茲於皇庶子之人,選賢與長,立見深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撫安百姓,布告天下。”這道詔書中先立太子,後讓輔政,也是要斷了朱祁鈺想當皇帝的心。不過朱祁鈺確無此心,但是,在郕王朱祁鈺監國期間,發生了“左順門事件”,使得眾大臣不得不重新考慮郕王監國的問題。

出入宮禁

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鈺在午門代理朝政,右都禦史陳鎰上奏指出王振禍國殃民,應族誅以安民心。原來朝臣普遍認為王振是土木之敗的罪魁禍首,所以陳鎰此言一出,大家紛紛響應。朱祁鈺猶豫不決,隻是揮手讓他們先退下。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見郕王讓百官退下,上前叱罵驅逐朝臣。大家對馬順投靠王振狐假虎威、為虎作倀早已不滿,此時見他依舊氣焰囂張,已再無法忍受。戶科給事中王站怒火中燒,上前扯住馬順頭發,用嘴撕咬,並大聲斥責他奸佞小人而罪當誅。群臣蜂擁而上,對馬順拳腳相加,頃刻將他打死在左順門。隨後群臣又索要王振餘黨宦官毛貴、王長隨。在大臣的壓力下,二人被人從宮門中推出來,立刻又被大臣們打死,並將三人屍體拖出,陳列於東安門外示眾。麵對混亂的局勢和過激的行為,郕王轉身就要回內宮。這時於謙上前攔住郕王,請求他宣布馬順等人論罪當誅,參與毆殺的官員一概不究。朱祁鈺恍然大悟,照此宣告,並族誅王振,抄沒家產,懲治王振餘黨。這樣,情勢才得以安定。

這件事暴露出了朱祁鈺年輕、缺少經驗的缺陷,但同時朱祁鈺的身份也令他不好開口。雖然英宗被也先拘押,朱祁鈺掌監國大權,但是朱祁鈺倒沒有坐上皇位的想法。當時朝廷麵臨的局勢是:英宗被俘,也先率兵虎視眈眈,國家的形勢岌岌可危,有著亡國的危險。大臣們認為,郕王朱祁鈺監國,終究沒有皇帝名分,明朝仍然處於一種國無君主的境況。對明朝而言,這種情況不利於政令、軍令的推行和人心的穩定。因此,許多大臣提出議立新君是當時情況下的最佳選擇。當時能夠繼承皇位的隻有兩個人,即英宗的長子朱見浚和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按血統名分和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而言,朱見浚應為首選,隻是他當時隻有3歲,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大臣們一致傾向於擁立朱祁鈺。九月,群臣合奏皇太後說:“車駕北狩,皇太子還小,古語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速定大計,以安定國家。”潛台詞就是要立朱祁鈺。皇太後多方權衡,同意了這一請求。正好英宗也派人回來,傳諭立朱祁鈺為帝。

朱祁鈺接到懿旨後,不喜卻驚,躲到自己的府中,不肯出來接受。他清楚,眼前國家處於極度危難之中,情勢不定,而且英宗雖然被俘,或許還有返回的一天,那時情景如何,他心中委實難測。這種情況下,於謙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向朱祁鈺指出:“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於是,幾經避讓的郕王朱祁鈺不再推辭,於九月六日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英宗長子朱見浚仍為皇太子。擁立朱祁鈺使得也先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貨可居的籌碼價值,又使得明朝人心穩定,上下一致,有利於抗敵大局。可以說,於謙等大臣擁立代宗,是出於公心,跟曆史上常見的擁立皇帝以邀功的情況是大不相同的。不過,立朱祁鈺為帝的同時,為了保持英宗的正統,明朝同時又立英宗長子朱見浚為皇太子,這樣一來,就為後來的廢立太子埋下了禍根。

景帝易立太子為何未能如願

英宗朱祁鎮在“土木之敗”被俘前做了十四年皇帝,朝廷內外都有他的一批心腹,有著雄厚的勢力。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朱祁鎮被釋放,回到北京,這時朱祁鈺被推戴做皇帝才一年,他怕皇帝的寶座被他哥哥奪回去,所以在東安門舉行授受帝位儀式以後,立即把朱祁鎮送進南宮禁錮起來,防止朱祁鎮和群臣聯絡進行複辟活動。朱祁鈺感到憂慮的另一個問題是皇太子仍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所以一直想廢太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但太子朱見深為太後孫氏所立,年紀尚幼又沒有什麼過錯,景帝想要廢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次,他對司禮監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的生日。”金英馬上對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七月初二日是景帝長子朱見濟的生日,十一月初二日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景帝借此從側麵試探周圍人的意見。金英在內廷的地位很高,他的回答暗示不同意易儲,這也代表大部分人的態度。事實上,不但孫太後那裏不會同意,就是景帝的皇後汪氏也反對易立太子。

太監王誠、舒良為朱祁鈺出謀,在“易儲”前,先對大臣們加官進爵和賞賜金錢,進行籠絡,堵住他們的嘴巴。朱祁鈺於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晉都禦史楊善、王文皆為太子太保;四月,賜閣臣陳循、高穀銀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錢、商輅各銀五十兩。賞賜的財物雖然不多,但卻是朱祁鈺的一種試探,看他們對“易儲”問題抱什麼態度。被晉爵和賞賜的幾個大臣果然都接受了,這說明他們是支持的。正當朱祁鈺在逐步籠絡和收買大臣時,發生了廣西土官都指揮使黃肱上疏建議“易儲”事件,加速了更換皇太子的進程。

黃肱是廣西思明州土知府黃玥的庶兄,守備潯州。景泰三年(1452年),黃玥以年老致仕,由其子黃鈞承襲知府。黃肱陰謀奪取知府的職位,假傳上司命令殺了黃玥全家,黃玥家的仆人福童逃出,到巡撫和總兵處告發。巡撫李棠和副總兵武毅經調查屬實,立即上報朝廷,並逮捕了黃肱父子。黃肱急忙派心腹千戶袁洪攜帶大量財物到京師去向權臣行賄賂,並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上章請更換太子“永固國本”。朱祁鈺看了奏章大喜,說:“萬裏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下令釋放黃肱父子,叫禮部集群臣會議廢立太子事。當時參議的大小官員有九十一人,大家心裏認為不可,但都不敢直言。司禮監太監興安大聲說:“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簽名,尚何遲疑之有!”於是大學士陳循、禮部尚書胡淡以及都禦史王文首先簽名,接著都一一簽了名。

朱祁鈺經過逼脅文武群臣聯名上奏以後,更換太子終算是名正言順了。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日正式立其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朱見濟的生母杭氏為皇後,改封原來的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朱祁鈺為了鞏固皇太子的地位,所置東宮官皆以大臣兼任,王直、胡淡俱為太子太師,陳循、高穀、於謙俱為太子太傅,升儀銘為兵部尚書,與俞士悅、王翱、何文淵俱為太子太保,蕭錢、王一寧為太子少師。東宮的這些官員,都兼支二俸,朱祁鈺以此來籠絡大臣們。

正當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景帝設計的路線發展時,然而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卻發生了意外。當月,皇太子朱見濟因病夭折,史稱“懷獻太子”,而景帝尚無他子可立,這樣皇儲問題又被提了出來。

其實景帝更易太子,朝臣就不是非常讚同,隻是懾於皇帝的威嚴沒有敢公開反對。懷獻太子剛死,大臣們私下就有複立原太子朱見深的主張。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禦史鍾同上疏論時政,提及請求複立太子事。沒過幾天,禮部郎中章綸也上疏請複沂王為太子,言辭更加激烈。他指責景帝皇位得於英宗卻對英宗十分冷落,在元旦等節日應該帶領百官朝謁英宗;原太子朱見深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懷獻太子夭折是上天的警告,天命難違,應當複立太子。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

景帝見到這份奏章非常惱怒。當時天色已晚,宮門緊閉,景帝命人從門縫中傳旨,立即抓捕鍾同、章綸,下錦衣衛詔獄。錦衣衛的校尉使用各種酷刑,逼他們說出誰是幕後主謀,是如何交通南宮的,二人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拒絕承認有人主使。誰料到了七月,又有一個南京太常寺卿廖莊上疏請求善待朱見深,以備將來景帝無嗣時沂王即位。次年八月,廖莊因母喪赴京師,在東角門朝見皇帝。景帝記起了他一年前的奏疏,十分生氣,當即廷杖八十。有人提醒是鍾同、章綸首先提起複儲的,景帝命人將獄中的二人各杖一百,還特地預備了大棒子,結果鍾同死在了獄中,時年32歲。章綸雖然幸免於難,但被關在錦衣衛獄中,直到英宗複辟才被放出來。

從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到景泰六年(1455年)八月,皇儲問題在明廷鬧得沸沸揚揚,掀起了一場場的風波。自始至終,景帝就沒有複立英宗太子的想法,甚至以杖殺大臣的手段來鉗製人言。實際上這不能說是皇帝刻薄之類的話,誰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呢?有些曆史學家未免求全責備了。相比於曆史上其他殺兄屠侄的皇帝,景帝已經是好得多了。關於太子的問題成了景帝的一塊心病,就連在他死時都未能釋懷。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下旬,景帝病重。大臣們見景帝病情沉重,不免擔心起來,景帝身邊的太監甚至暗示皇帝在世的時間不會超過十天。十四日,文武大臣商議上疏請景帝“早擇元良”,意思就是盡早確立皇儲。景帝下詔旨說自己隻是偶感風寒,十七日將上朝,“早擇元良”不準。因為“擇”字不是複立的意思。可見景帝還抱著傳給自己兒子的希望。

可惜景帝的算盤沒有成功,英宗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奪得了帝位,並讓朱見深後來當上了皇帝。我們雖然不能說朱祁鈺的兒子一定比憲宗這個敗家皇帝強,至少景帝是遠勝於其兄英宗的,而沒有子嗣的遺憾也隻能是景帝心中永遠的痛了。

憲宗是怎樣迷戀上方術的呢

明憲宗一生幹過兩件令人費解的事,一件是專情於肥胖的萬貴妃,一件是專心於方術。憲宗是怎樣迷戀上方術的呢?這裏麵有三個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憲宗朱見深

第一個是李孜省。李孜省是南昌人,以布政司吏待選京官。當時憲宗正在喜好方術,不過還不算太變本加厲。李孜省為了得到寵幸,就學起了五雷法,並結交宦官梁芳等人,靠符篆得到了憲宗的歡心,終於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做到了太常寺丞,憲宗又賜給他金冠、法劍和兩枚印章。李孜省嚐到了甜頭,更加獻上淫邪之術,逐漸掌握了大權,開始在政治上為非作歹了。

李孜省當上大官後,不僅陷害忠臣,還積極為憲宗引薦方士之流人物,結果皇上周圍充斥了大批因方術而得進的官員。鄧常恩和趙玉芝都懂得方術,累升為太常寺卿。趙玉芝遭母喪時,皇上特賜祭葬,大治墳塋,所用製度超過了其等級。

顧玨靠著扶鸞術,累升到太常寺少卿,他的母親去世時皇上賜祭葬,還贈給誥命。按慣例,任四品官不到三年的不給贈誥命和賜祭,皇上特許給他了。不久,顧玨升為本寺卿,他的兩個兒子顧經和顧綸,也官任太常寺少卿。淩中因擅長書寫,供事於文華殿,沒幾年便升為太常寺卿。也有偶爾因為法術不靈而遭貶的,不過畢竟是少數。有個叫李文昌的,所進的方術試驗不靈,被杖打五十而斥還。嶽州通判沈政以繪畫技巧爬到太常寺少卿,請聚斂天下貨財充於內府。皇上發怒了,把他投進監獄,杖打後貶到廣西慶遠府任通判,人們頗為快意。這些人和李孜省狼狽為奸,大大攪亂了成化朝的政治。

李孜省是在政治上搗亂,憲宗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另一個人繼曉則是親手引導憲宗迷醉於方術之中。

繼曉是江夏僧人。他以秘術通過梁芳得以進用,被授予僧錄司左覺義,後升為右善世,被任命為通元翊教廣善國師。他每天引誘憲宗做佛事,在西市建大永昌寺,逼遷民居數百家,耗費國庫錢財數十萬。員外郎林俊請求斬梁芳、繼曉以謝天下,幾乎受到嚴厲責備。繼曉擔心災禍及身,請求歸家養母,並請求空名度牒五百份,憲宗都聽從了。憲宗初即位時,即以道士孫道玉為真人。後來西番僧人紮巴堅參被封為萬行莊嚴功德最勝智慧圓明能仁感應顯國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剛普濟大智慧佛,他的徒弟紮實巴、鎖南堅參、端竹也失都被封為國師,賜給誥命。他們的服食器用都比擬於王者,錦衣玉食者幾乎有一千人。他們取荒塚中人骨的頂骨做念珠,骷髏做法碗。給事中魏元等人懇切勸諫,皇上不聽。不久進封紮實巴為法王,班卓兒藏卜為國師,又封領占竹為萬行清修真如自在廣善普慧弘度妙應掌教翊國正覺大濟法王西天圓智大慈悲佛,又封紮失藏卜、紮失堅參、乳奴班丹、鎖南堅參、法領占五人為法王,其他被授予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的不可勝計。道士被加以真人、高士之號的也充積於京師。大國師以上賜給金印,真人賜給玉冠、玉帶、玉珪、銀章。繼曉尤其奸猾,盜弄威權,他所奏請的事皇上立即依從。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言官極力論奏繼曉之罪,皇上才將他勒令為民,但各番僧仍沒有動及。

李孜省和繼曉的進用都是得力於同一個人,就是宦官梁芳。梁芳與汪直同時,如果說汪直竊權亂政的話,梁芳則是個十足的敗家子。他引誘憲宗大做佛事,起修寺廟,把國庫錢財揮霍一空。有一次,憲宗視察內帑,看見曆朝曆代積累的七窖金銀都用沒了,就指著梁芳和另一個宦官韋興說:“浪費帑藏,就是因為你們兩個人啊!”韋興不敢回嘴,梁芳辯解說:“修建顯靈宮及各個祠廟,都是為陛下祈萬年之福嘛!”憲宗很不高興地說:“我不與你計較,但後來人會和你算這筆賬的。”

憲宗的話一點兒也沒說錯,孝宗即位之後,聽從大臣建議,廢黜梁芳,李孜省死在獄中,又把繼曉處死,做了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浪費的錢財卻再也回不來了,這都是明憲宗好方術帶來的後果。憲宗實在難辭其咎。

武宗是如何即位的

明武宗(1491—1521年)即朱厚照,孝宗長子,母親為張皇後,弘治五年(1492年)武宗被立為皇太子。據說當年張皇後夜夢白龍入腹而後生下朱厚照,巧合的是武宗的生日也很特別。他的出生年月日時用幹支表示正好是: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按照時、日、月、年的順序讀恰好與地支中的“申、酉、戌、亥”的順序巧合,在命理上被稱為“貫如連珠”,是大富大貴之兆。

武宗是孝宗的嫡長子,在封建禮法社會中,像他這樣的嫡長子是皇位的天然繼承人。可以說武宗從一出生就注定了皇帝命。武宗出生後,孝宗十分高興,給其取名為朱厚照,意思是希望他以後能照耀後世。五個月後,這位小皇子就被立為了皇太子,這位還不知世事的朱厚照對大明朝有著非凡的意義。由於孝宗和張皇後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孝宗一直沒有選嬪妃,隻有五個級別很低的夫人。孝宗一生隻有張皇後所生的兩個兒子,次子名為朱厚煒,生後不久就夭折了。這樣,武宗就成為孝宗唯一的皇子,也就肩負起了傳承大明王朝的重任,再加上武宗天生“粹質比冰玉,神采煥發”,貌似太祖高皇帝,理所當然的成了孝宗掌心裏的寶。朱厚照孩提時性情仁和寬厚,頗有帝王風範。從8歲開始,朱厚照便正式出閣讀書,接受宮廷的嚴格教育。年少時的朱厚照聰明異常,老師當天所授之書次日他便能掩卷背誦。數月之間,他就將宮廷內的繁瑣禮節銘記在心。孝宗和大臣們都相信,眼前的這位皇太子將是一代賢君。武宗生而好動,自幼酷愛騎射之術。由於孝宗一心想把他培養成為太祖高皇帝那樣的曠世聖君,所以對武宗騎射嬉戲頗為縱容,這也就種下了武宗日後不想當皇帝而想當將軍的禍根。

然而這位受到上天垂青的真命天子,卻在相當一段時間裏受到謠傳的“身世隱情”的困擾。從武宗出生那一刻起,關於其生母非張皇後而另有其人的說法就不脛而走。

在民間還有個傳說。因孝宗皇帝朱佑樘和張皇後成親後感情甚篤,“宮中同臥起”,其他六宮嬪妃都不能沾孝宗皇帝的一點兒恩澤。但結婚四年後,張皇後一直沒有懷孕。這使得孝宗的祖母太皇太後周氏非常著急。於是,太皇太後在皇帝身邊安排了兩個美人鄭氏、趙氏,明確告訴他這是為了讓他能有兒子而特意選的。孝宗皇帝對太皇太後的美意不能推托,不得已,幸鄭氏有娠,上不知也。太皇太後對此很高興,可孝宗皇帝卻一直感到很慚愧,覺得對不起張皇後。太皇太後說:“後誠以為子,詔天下世嫡,良善。”張皇後聽從太皇太後的話,將鄭氏鄭金蓮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這個孩子即後來的武宗朱厚照。所以按民間的說法,朱厚照其實不是張皇後的親生兒子。明人沈德符曾在《萬曆野獲編》中記錄了這件事:“孝康皇後張氏擅寵,六宮俱不得進禦。且自武宗生後,正位東宮,再覺蔚悼王薨後,更無支子。京師遂有浮言:太子非真中宮出者。時有武城尉軍鄭旺,有女人高通政家進內,因結內侍劉山宣言:其女今名鄭金蓮,現在聖慈仁壽太皇太後周氏宮中,實東宮生母也。”這件事情在弘治年間流傳很廣,後來連嘉靖皇帝都知道了。

至於武宗的生母究竟是誰,是張皇後還是別的宮女,明朝人曾經根據一些蛛絲馬跡進行過細致的推測,但誰也沒有提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證據。不過武宗並非張皇後所生這件事的確流傳甚廣,就連武宗做了14年皇帝後,寧王造反時,發布的檄文中還說武宗不是張皇後親生子,由此攻擊武宗。好在武宗及時處死了鄭旺這個妖言製造者,迅速平息了事端。

擺脫了身世困擾的朱厚照,終於以嫡長子的正宗皇家血統名正言順地坐在高高的皇帝寶座上,明朝曆史上一位荒淫透頂的皇帝開始了自己為期十幾年的統治。

荒淫透頂的明武宗

據明史載,武宗自幼聰明過人,但因孝宗的溺愛,武宗從小不愛讀書,卻好飛鷹走狗、騎馬射箭,極其熱愛行軍打仗。1505年即位後不久,這個有著超人的膽量、充分的好奇心、豐富想象力的年輕人就開始了他我行我素、荒淫透頂的帝王生涯。

縱觀武宗皇帝在位期間,其在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宦官以及後來的江彬等人的引誘下,做盡天下荒唐之事。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作老板、百姓,朱厚照則扮作富商,在其中取樂。後來又覺得不過癮,於是又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作粉頭,朱厚照挨家進去聽曲、淫樂,整個後宮被搞得烏煙瘴氣。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朱厚照遍遊宮中,還在“八虎”的引誘下出宮,留宿歌樓妓院。朱厚照自己也不滿足一般的玩樂,他自己在京城鬧市上扮成小販賣貨,與買主討價還價,又讓人充當中人,促成交易,以滿足他的遊戲。之後,又來到酒店,被當壚婦人拉入,享受一個生意人貨物出手後歇腳酒店的樂趣。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武宗聽從了劉瑾的建議,幹脆搬出牢籠般的紫禁城,下令在紫禁城西北築起了一片宮殿式的高大建築,集縱情享樂和處理政務於一體,並命名為“豹房”。從此武宗和他的近侍隨從人員就朝夕待在此地,不再回宮。

據說,豹房就像密室彼此相連的迷宮,這些密室有的是專門供武宗奸淫婦女之用,有的是武宗遊戲的場地,有的是做佛教寺廟之用。武宗用宣召、強搶或命人進貢等手段,從各地網羅美女並把她們置於豹房之中,以便隨時享樂。隨著武宗尋求刺激的心不斷膨脹,這個豹房時間一長,對朱厚照來說也顯得乏味了。在江彬的慫恿下,武宗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帶著幾個人偷偷溜出北京,悄悄來到塞上的宣府。這裏有江彬特別為他修建的“鎮國府”,這座府中也充滿了京城豹房中的珍寶和巡遊途中掠來的美女,朱厚照在這裏又開始尋歡作樂,稱這裏是“家裏”,是他的第二處豹房。朱厚照經常晚上出去,闖入民宅,或索要酒食,或搶劫婦女,無惡不作。後來,他對這種“出巡”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每一次出巡回來,他的隊伍都滿載著金玉玩器、美姬豔妓,仿佛像打了一場大勝仗,俘獲了無數戰利品一樣,得意洋洋的回到豹房,再次把豹房裝得滿滿的。

從此他就在宦官、倡優、喇嘛以及異域術士的包圍之中。雖然有時他也會臨朝,但對朝廷中文臣和宦官的衝突、國家的事情則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把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親自練兵和在豹房與各式人物的玩樂上。

其次正德一生中喜歡的女人也與常人不同。他對自己宮中的皇後妃子一概不感興趣,甚至不相往來。但在他的豹房中收羅了大量從民間用各種手段弄來的民間女子。這些女子基本上都是有夫之婦、寡婦、懷過孕的女人、妓女。正德對民間女子的收羅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據說在正德南下的消息傳到揚州時,揚州百姓但凡家中有女兒未曾出嫁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趕在皇帝到來之前將女兒許配掉,哪怕是假裝許配也好,隻為逃過一劫。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西巡大同,又大索女樂於太原。在召至禦前的一大批美女樂妓之中,武宗一眼就發現了劉美人的驚人美色,而且還發現她能歌善舞。武宗召她當場演奏,結果技壓群芳,武宗大喜。

細加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個劉美人是太原樂工劉良的女兒,後來嫁給了晉王府的樂工楊滕為妻。武宗巡幸完畢,又從榆林返回,仍對美人念念不忘,再次召見寵幸她,愈加覺得難舍難分。於是把她一起帶回京師。從此,這位色技雙絕的美妓就留在了武宗的身邊,日夜相伴,後來,寧王朱宸濠反,武宗不顧群臣反對,決定親自率兵去征討。他先把劉美人移居通州,和她約定,武宗帶兵先行,再派人返回來接劉美人隨駕同行。臨別之際,兩個人柔情蜜意,難舍難分,劉美人取下一簪,送給武宗,作為憑信,半嬌半嗔的約定說:“見簪後前往相聚。”武宗將簪藏在衣中。但武宗在過盧溝橋時,縱馬馳奔,簪子不幸失落。武宗吩咐近侍隨從四處尋找,幾天幾夜,毫無蹤影。

武宗馳奔臨清州,遣中使宣召劉美人南行。中使傳旨,劉美人不見信簪,辭謝說:“不見簪,不敢前往。”武宗見美人心切,沒有辦法,便獨自乘舸晝夜兼行,直奔張家灣,親自迎接美人。劉美人這才和武宗一同南行。隨駕而行的大小官員早上起來發現皇帝不見了,誰也不知他返回京城去接劉美人。

此皇帝還十分酷愛行軍打仗,所以在位期間,曾多次禦駕親征。據載1517年,曾屢犯邊疆的韃靼小王子伯顏又率領五萬騎兵入侵,圍困了明朝的一營官兵。得知此事,正德決定禦駕親征,借機體會一下戰爭的實況,並檢驗幾年來練兵的成效。此舉雖然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但一意孤行的正德還是出了居庸關,並不讓任何文官跟隨出關。就這樣在隨後的四個月中,北京的大臣幾乎和皇帝完全失去了聯係。送信的專使雖然送去了極多的奏折,但隻帶回極少的禦批。

當皇帝得勝回朝,文武百官迎接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極富戲劇性的場麵。在事前,正德命令宦官將庫房中的各種綢緞遍賞百官,並要求在一晝夜間製成新的朝服接駕。由於時間過於倉促,結果朝服胸前的標誌弄得混亂不堪。而且官員們所戴的帽子更是樣式古怪。陳列在大道兩旁,歌頌禦駕親征取得勝利的標語布幔上則寫著“威武大將軍朱壽”。當天雨雪霏霏,百官佇立在路旁直至夜晚才見皇帝安然歸來。在城門口喝完首輔奉上的酒後,皇帝馳馬回到豹房休息,留下百官狼狽地躑躅在泥濘的街頭。之後皇帝把繳獲的武器陳放在拱門作為勝利的實證,然而百官拒絕向他祝賀,他們強調明軍傷亡達六百人,而敵方隻十六人戰死。

1518年秋天,正德又要求大學士擬旨,命令“威武大將軍朱壽”再次到北方邊區巡視,遭到大學士的反對。然而正德對大學士的抗議置之不理,一切仍按照自己的原計劃進行,並在征途中下旨封自己為鎮國公,歲支俸米五千石。五個月後又加封自己為太師。如此一來他成了自己手下的最高級的官員。

明代嘉峪關

據言在這次巡視的過程中,正好遇到了大風雪,從者瑟縮委頓,但正德皇帝卻始終精神煥發,端坐馬上,堅持不用舒適的禦輦。不過因為這次一直沒有遇到韃靼軍隊,最後不得不於1519年春天無功而返。在這九個月中,群臣對皇帝的荒唐行為進行了極其強烈的抗議,他們對皇帝放棄九五之尊把自己降格為一個不識字的武弁覺得難以理解。於是他們抗議道:京城無主,隨時都可能發生變亂。如果變亂發生應該如何是好。而且皇帝自降為公爵,如果要追封三代,那麼豈不是要使先皇三代同樣降級?其中首輔的抗議更為直率,他質問皇帝,所謂的威武大將軍朱壽究竟是何人,如無此人,那麼就是偽造聖旨,依法當誅。麵對這鋪天蓋地的抗議,正德依舊不予理睬。

1519年正德又準備以威武大將軍的名義到南方各省巡視,大臣們終於不能忍受了。全體監察官聯名諍諫勸阻,列隊跪在午門外要求答複。再加上其他官員也遞本上奏,結果皇帝大怒。在江彬的建議下,正德對所有跪勸不去的一百四十六個官員施以廷杖三十下,其中十一人當場被打死或事後傷發而死。此事引起了大學士們的集體辭職,但最後還是為皇上溫旨慰留了。不過南巡一事還是成行,隻是一直延滯秋天。這次南巡不同於以往的北巡,而純粹是遊玩。在遊玩的過程中,正德皇帝在一次捕魚的活動中,自駕輕舟,結果傾覆,雖然獲救,但落下病根。

1520年年底回到北京,1521年年初就在豹房中病死了,朱厚照從十六七歲住進豹房,一直到死,先後曆時十幾年。在這期間,他完全沉溺於女色和嬉戲之中,政事全由太監來代理,其生活可謂是淫逸之至,豹房也就成為中國曆史上以荒淫著稱的一個大淫窩。

嘉靖皇帝為什麼會迷信道教

明代嘉靖以前的各朝大多以信仰佛教為主,但到了嘉靖年間,卻變為毀佛崇道。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給自己起了很多的別號,比如“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嘉靖皇帝為什麼會迷信道教,這是很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嘉靖做了皇帝後不久,便與道教結緣。嘉靖二年(1523年),太監崔文等人在欽安殿修設醮供,請皇上題寫青詞。時年才十幾歲的小皇上感覺很有意思,開始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後來,嘉靖皇帝因為進宮很久仍然沒有皇子,十分苦惱。有個大臣說江西龍虎山的道士很是靈驗,皇上應該立即召邵元節進宮作法。嘉靖皇帝聽了之後十分高興,便急召邵元節進宮。邵元節進宮之後,馬上建祈嗣醮,裝神弄鬼做了一通法。不知是因為巧合還是什麼,邵元節作法後不久就回山修煉,臨走之前告訴皇帝說不必為子嗣的事煩心,因為上天念皇帝信道心誠,所以皇子指日可生。嘉靖皇帝聽了當然是喜出望外。邵元節走後不久,嘉靖寵愛的閻貴妃真的生下一子,接著,其他的幾個妃子也相繼生下皇子。嘉靖皇帝因此對邵元節感激不盡,立即加封邵元節為尚書,賜一品冠服,專事禱祀。這件事情以後,嘉靖見道教這麼靈驗,對道教更加感興趣了。他還給邵元節修建了一所顯靈宮,讓他住在裏麵,專門掌管禱祀之事。皇帝後來又專門修建顯靈宮的吳極通明殿,來祭祀道教神仙浮德王、寶月光後。每天上朝之後,世宗就到邵元節的宮中學他作法。有一次,京師大旱,一連幾個月不下雨。世宗知道邵元節作法靈驗,便要他作法求雨,沒想到幾天之後果然下起了雨,嘉靖對邵元節更加信任了,加封邵元節為真人,讓他主管朝天、顯靈、靈濟三個道觀,總領天下道教。還派人在邵元節的家鄉貴溪建造道院,名仙源宮。嘉靖皇帝作一次法要花費大量的銀子。據記載:“時每一舉醮,無論他費,即赤金亦至數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