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曾經滄海難為水——大明後妃篇(1 / 3)

紅顏命薄,自古皆然。她們貌美如花、才華橫溢、柔情似水、身世飄零。她們雖然擁有美豔的外表,卻也有著蛇蠍般的心靈,她們或者放蕩不羈,蠱惑帝王;或者心狠手辣,殘害忠良。然而,不論是善良還是險惡的美人,她們都不僅僅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容聞名天下,而且還有諸多謎團讓人津津樂道。這些未解之謎所散發的巨大魅力像磁石般吸引著人們好奇的目光,並刺激著人們探究其真相的強烈興趣。

朱元璋為何如此敬愛馬皇後

中國曆代開國皇帝大多有同甘共苦、賢慧能幹的妻子,最為典型的便是明太祖和他的馬皇後。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結發妻子馬皇後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無論是在戰爭的艱難歲月裏,還是在朱元璋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後,兩人始終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同甘苦、共患難。戰爭歲月中尚不算什麼,但是朱元璋成為一國之君後仍然敬重、愛護馬皇後,這在曆代帝王中是極為少見的。朱元璋一生性格剛強,當了皇帝後,更是聽不進任何人的勸告,又常常喜怒無常,動輒殺人,這時惟一可能改變朱元璋決定的人就是馬皇後。人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國的開國之君,朱元璋為什麼會對這位馬皇後如此一往情深呢?

馬皇後是皖北宿州閔子鄉人,母親早卒,父親馬公和女兒相依為命,此時正值白蓮教反叛四起,戰火自山東蔓延到皖北。白蓮教徒要搶奪馬公的女兒,馬公殺了白蓮教徒,帶著女兒星夜投奔好友郭子興,並把女兒托付給郭子興。郭子興是定遠人,在當地是一方大財主。馬公死後,郭子興就將馬氏視為自己的女兒。馬氏聰明能幹,善解人意,郭子興夫婦很喜歡她。馬氏就在郭府過著小姐般的生活。元末統治黑暗,各地起義不斷。郭子興也募兵起事,占據了濠州,朱元璋17歲時,濠州大災,他的父母和三個哥哥相繼死去,隻有一個姐姐遠嫁在外。朱元璋走投無路之下,先是出家為僧,後來投奔郭子興。

郭子興

朱元璋身強力壯,且機靈能幹,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和倚重。郭子興的二太太張夫人見過朱元璋,覺得他相貌不凡,可以倚信,便建議聯姻,將義女馬小姐配給朱元璋。郭子興為鞏固自己的權位,就答應了這樁婚事。黃道吉日,朱元璋25歲時娶了小自己5歲的馬氏。

朱元璋娶了主帥的養女為妻,身份陡然提高了許多,軍中上下都對他另眼相看,尊稱他為“朱公子”,成為夫以妻貴的典型。馬氏為人精明能幹,而且十分賢惠,成了朱元璋政治生涯上的好幫手。

馬氏身材修長,姿容秀麗,尤其是黑色的秀發和如玉的肌膚,更具有一種大家閨秀的秀美。馬氏有一雙發達的雙腳,後來證明這是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一雙天賜的大足。最令朱元璋這位目不識丁的壯夫敬仰的,是馬氏天生麗質之外的那份修養,那種端莊明智,那些知書達理所獨有的超然風韻。馬氏知道朱元璋出身寒苦,更知道她這位身強體壯的夫君所深藏著的是一顆出人頭地的雄心。但馬氏更加清楚,像朱元璋這樣的人物,要想圖謀大事,必須在武藝之外還得讀書學習,明了曆史、熟悉地理,而後才能君臨天下。朱元璋敬愛自己的妻子,當然聽從馬氏的話,征戰之餘注意讀書識字。朱元璋很有靈性,沒過多長時間就能寫詩。

朱元璋廣召天下英才,認真地采納有益的建議,勢力日益壯大,占領了滁州。郭子興想在滁州稱滁王以號召天下,朱元璋覺得不妥,認為過早樹起王旗,容易招致強兵,稱王暫緩為宜,郭子興見朱元璋反對他稱王,大為惱火。郭的親信又嫉恨朱元璋,進讒說朱元璋素有野心。郭子興便疑忌朱元璋,想分他的兵權。

朱元璋很為難,就和夫人馬氏商量。馬夫人讓他對郭子興更加恭順,作戰有俘獲盡量獻給郭子興和他的二夫人。馬氏再從中調停,兩人的關係就這樣又扭轉了過來。據史書記載說,當時朱元璋和郭子興及郭氏兒子的關係異常緊張,郭的兒子常構陷朱元璋,郭就把朱元璋幽禁起來,斷絕飲食,夫人馬氏就偷拿熱騰騰的蒸饃,藏在衣內乳房旁邊,帶給朱元璋吃。朱元璋依此勉強度日,而夫人馬氏卻因蒸饃太熱,烙焦了肌膚,乳房為之糜爛。類似的情況有多次,都是馬夫人救朱元璋於危難。因此,朱元璋得天下以後,冊立馬氏為皇後,對群臣感歎地說:“不是皇後仁德,哪裏有今日?我怎敢富貴了而忘貧賤之恩。”皇後馬氏卻說:“我聽說夫婦和諧容易,君臣相處卻很難。陛下不忘我,我隻希望陛下不忘群臣百姓。”皇後馬氏的仁德聲名遠播。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興死。朱元璋時年28歲,獨率全軍,闖蕩天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順帝兵敗北逃,元帝國滅亡。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建明帝國,為明太祖。夫人馬氏冊為皇後。馬氏為皇後時已經35歲,生下了五個兒子。

朱元璋在發跡的過程中漸漸侍妾增多,以至將馬氏養父郭子興的女兒收為侍妾,扶為二夫人。馬氏對朱元璋的貪色很寬懷和容忍,她正位六宮以後,善待諸姬妾,厚愛宮女。宮中上下對馬氏非常愛敬。

馬氏勤於內治,空閑時常探求古訓,並常常以古訓教導六宮嬪妃和宮女。馬後認為宋代的賢後很多,命女史錄宋代家法,朝夕省覽,有一個女官進言說:“宋代家法過於仁厚,不足為法,”馬後正色回答:“仁厚不比苛刻更好嗎?”馬後身邊有位清江人範氏,素習女史,馬後常令她講解書傳,談論古今賢後事跡。有一次,範氏講漢代竇太後,馬後聽完就問範氏:“黃老是什麼教?如何竇太後這樣喜歡?”範氏回答:“黃老講求清靜,主張無為而治,其教化所及,臣民孝慈。”馬後立即說:“孝慈就是仁義,世上哪有舍仁義而為孝慈的呢?”

馬皇後親自照料朱元璋的飲食起居,親自檢查飯菜,宮女們勸她不必如此操勞,她卻說:“侍候丈夫的飲食是女人的份內事,而且飲食一旦有點兒不合口味,自己不照料恐怕別人會遭殃。”馬皇後就常常這樣體諒他人:有時,宮女犯錯,有些過失,朱元璋發怒,馬後也故意發怒,吩咐將犯錯的宮女交付宮正司。朱元璋事後問她這是為什麼?馬後回答:“賞罰須公正,人君喜怒時賞罰會失正,而交宮正司能斟酌輕重予以施罰,這樣才能公正相宜。”

有一次,朱元璋和大臣在前殿議事,議完後在殿中吃飯,朱元璋的飲食由後宮負責,朝官的飲食由光祿寺負責。馬後這時來到前殿,吩咐將朝官飯菜拿來,自己嚐嚐,結果飯菜很涼,又沒有什麼味兒。馬後就進奏說:“待士之道,自奉要薄,養賢要厚,如今朝官的飯食冰涼無味,不是皇帝養士之道。”朱元璋當即召光祿寺卿徐興祖,當麵切責。眾人無不稱讚馬後。

朱元璋數興大獄,殺戮功臣,胡惟庸逆案牽連甚眾,殺死臣僚數萬。太子師大學士宋濂的孫子宋慎、宋燧也牽連其中,當時,宋濂已年邁鄉居,朱元璋也不放過宋濂,想派人殺死他,並抄他的家。太子聽說要殺自己的老師,苦苦哀求。朱元璋不聽,太子投水自盡被侍從救起。馬皇後知道這事以後,便吩咐當天的膳食,全部用素。

朱元璋入宮用膳,發現全是素菜,問什麼緣故。馬後回答:“平常百姓家請個先生,都是禮敬有始有終。宋先生教導諸子,我為他吃素祈福。”朱元璋知道又是為宋濂求情,氣得將筷子一扔,怫然離去。宋濂終於免於一死。

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但是她卻堅持拒絕找醫生給自己看病。朱元璋寢食不安,甚至命令各地祭山川神靈為皇後祈福,還征天下良醫前來診治。馬皇後對朱元璋說:“人的死生都是上天注定的,這時禱祀有什麼用呢?禦醫診治,如果服藥沒有效用,希望陛下不要因此而降罪禦醫。”沒過多久,馬後病情惡化,臨終時遺言:“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話剛說完,馬皇後就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朱元璋不禁撫著馬皇後的屍體痛哭不止,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立過皇後。

裙屐餘芳吳美人擅寵

朱元璋手下有名大將叫吳貞,吳貞的大妹妹翠娥被朱元璋收為惠妃,吳貞也就是國舅了。他還有個二妹,名叫翠英,翠英生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有十二分的姿色。

這年七月初七,俗傳是雙星聚會的日子,仁和宮的惠妃打發宮監,邀妹子翠英進宮賞花。

翠英欣然前往,隨宮監來到了仁和宮,姊妹相逢各訴離衷,十分親熱。

朱元璋聽說惠妃的妹妹來了,有心想見一見,便來到了仁和宮,惠妃和翠英正坐著親熱地敘舊,忽見皇帝駕到,翠英想躲已來不及了,直羞得滿麵通紅,低垂著粉頸抬不起頭來。二人忙起身接駕,朱元璋笑著坐在一旁,仔細端詳了一會兒翠英,把翠英看得頭低得更低了。朱元璋越看越愛,覺得翠英的姿色更勝惠妃一籌。便不自覺地來拉翠英的手。這一下子,弄得翠英更加害羞,幾乎無地自容,轉身三腳二步地逃入了後宮。惠妃見此,睨著朱元璋道:

“她是個鄉間小女孩,不慣和男人親近的,皇上這樣追著她,下次就嚇得不敢再進宮來了。”

朱元璋笑道:

“朕哪是追她,因瞧她雖是鄉間女孩,倒要比你有趣得多!你說她下次不敢來了,那就讓她不要出去了嘛!”

說完大笑起來,惠妃見此,知道朱元璋看上了翠英,便不好再說什麼了。

晚上,朱元璋下令設宴慶賀雙星聚會,各宮的嬪妃、女眷都來參加,翠英欲推脫不去,但惠妃知道皇上的用意,就勸妹妹說:

“皇上下令讓去,如我們不去,皇上怪罪下來,我們擔當不起。”

翠英拗不過,隻好隨惠妃一起赴宴去了。席間朱元璋殷勤勸酒,翠英覺得情不可卻,也就飲了幾杯。各宮嬪妃也來勸酒,翠英隻好又陪了幾杯,不覺得已有了醉意,有些支持不住起來,朱元璋馬上吩咐宮女,扶翠英回去休息。宮女們送翠英七轉八拐來到一處房屋,翠英迷迷糊糊地也不及細想,倒在床上就進入了夢鄉。

翠英睡得正甜,忽被宮中的鍾聲驚醒。睜眼瞧時,案上燭光通明,宮女們一個也不見了,自己身邊似有人躺著。翠英的酒勁一下跑了大半,辨認出那人是紫衣金帶的男人裝束,不由的嚇得直跳起來,隻覺四肢軟綿綿的一絲力氣也沒有,掙紮了好半天,休想動得分毫,這時那紫衣的男子翻過身來,輕輕按住翠英的胸口,和聲悅色地說:

“吳小姐不要害怕,是朕在此。”

翠英一聽,再仔細一看,分明是那位皇帝姐夫,不覺得又羞又氣便哭了起來。朱元璋見翠英哭了,便用好話安慰道:

“吳小姐不要傷心,難道不滿意朕嗎?”

翠英氣憤道:

“你要將我怎樣?”

太祖見問,心想:這個妹子比她姐姐惠妃嫵媚漂亮得多,柔情脈脈,打心眼裏看上了,那次去仁和宮,我坐在一旁,瞧她姊妹兩人梳頭。翠英一時慌忙了手腳,把一朵榴花掉到地上,正落在朕的腳邊。朕便去拾了起來,輕輕地替翠英簪在鬢邊。翠英含情脈脈,有點兒暗送秋波。這一動情細節,使朕朝思暮想,幾乎想死朕了。

想到這兒,趕忙帶著笑道:

“並不將小姐怎樣,朕實在愛你長得俊俏,如小姐肯嫁於朕,朕決不會虧負了小姐。你瞧你姐姐,現封了惠妃,居住在仁和宮,服侍有宮女內監,進出是鳳輿安車,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喚一聲一呼百應,不知小姐心想怎樣?”

大凡女子沒有不愛虛榮的,翠英出身小家碧玉,姐姐做了皇妃,心中未嚐不暗暗羨慕,進宮後見姐姐滿頭的珠光寶氣,渾身繡服蟬衣不由得自慚形穢了。此刻聽朱元璋的一番話,芳心不由得一動,氣消了下來,心也軟了。朱元璋見翠英默默不語,知她已被打動,便格外做出溫柔的樣子,百般地奉承翠英。把個翠英說得眉開眼笑,揚頸一扭道:“我姐姐封了貴妃,你封我個什麼?”

朱元璋笑道:“宮裏無人及你那樣美麗,朕就封你做吳美人吧!”

翠英覺得很歡喜,才在枕上叩頭謝恩。兩個人說說笑笑,雙雙同入夢鄉。

第二天起來,太祖命吳美人居了長春宮。又諭知吳貞,說冊封翠英做了美人,吳貞即進宮謝恩。太祖自有了吳美人,天天宿在長春宮裏,把寧妃、瑜妃、惠妃,一古腦兒丟在腦後了。

徐皇後為何要勸成祖生息

朱元璋後宮多寵,故多子孫。在二十四個兒子中,他最鍾愛的是四子燕王朱棣智勇雙全,相貌奇偉,酷肖自己。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歲,朱元璋為兒子挑選王妃。他聽說魏國公徐達的長女十分窈窕賢淑,自幼貞靜好讀書,文韜武略、琴棋書畫,樣樣嫻熟,人稱“女諸生”,便有心為朱棣納聘。

徐達是明初開國元勳,武將中第一大功臣,與朱元璋是布衣之交。這天,朱元璋把徐達召進宮去,對他說:“自古以來,君臣間如十分相得,即可結為秦晉之好。如今卿有淑女,正可與朕的兒子婚配!”徐達一聽,當然十分樂意,趕忙跪下謝恩。於是徐達的這個長女被冊封為燕王妃。徐達這個女兒,真是才貌雙全、智德超人,有乃父遺風。

徐達

朱棣登基大典,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冊立原配徐氏為皇後,長子高熾為東宮,又大封功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為反對建文帝及其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削藩,發動了“靖難之役”,以入京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北平讓世子朱高熾居守,但軍政部署,多由徐妃悉心規劃決定。當時,朱棣帶兵進攻大寧(今遼寧寧城西),建文帝派去的大將李景隆乘隙想包圍北平。眼看大兵壓境,而北平城內實已空虛,兵少人稀。徐妃見情勢危急,一麵部署將士們守城,一麵親自動員全城男女老少,特別是將士的家屬,皆授以兵甲裝備,登上城門,充當守城兵卒。兵甲不夠,婦女們以磚石瓦礫充當武器,終於打敗了李景隆軍隊的多次攻城,殺傷李景隆兵卒無計其數,使攻城敵方狼狽逃竄,誓死保全了北平。徐妃被讚譽為“巾幗英雄”。

朱棣回師皇城後,悉聞徐妃的雄才武略,退敵的赫赫戰功,萬分喜悅道:“朕有汝萬幸,今後讓汝一輩享受榮華富貴;即刻命大軍掃北安定天下……”

徐後進言道:“南北連年作戰,軍民疲憊,不堪負擔,從今以後應讓百姓休養生息了。京中所遺賢才都是太祖皇帝留下的,能用的就盡量用,不要管他是新臣還是舊僚。”

朱棣聽了深受感動,欣然答應。因為他在安邦治國的實踐中深切地感到,“臻治必資賢才”。沒有一大批賢明能幹的文武之才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就不可能實現天下大治的宏願。所以,朱棣在嚴厲鎮壓建文朝部分反抗的舊臣的同時,對跟隨他“靖難”奪位的文武功臣,都給予提拔重用,給予豐厚的獎賞,同享安樂,共慶勝利;對戰死的將士,也盡行追封。周、齊、代、岷四王,全予恢複原爵,各令歸國。對朱允炆的故吏,隻要能夠真心歸附,朱棣也有選擇地量才施用。

朱棣入宮時,收繳了一千多份前朝大臣們的奏章,他看也不看,除把涉及軍馬糧錢的統計資料留下外,其餘的全部當眾銷毀,以消除舊臣的後顧之憂。他曾向身邊的幾位前朝大臣說:“這裏大概也有你們的奏章吧?”一個大臣回答說:“我實在沒寫過。”朱棣認真地說:“食其祿則思其事,當國家危難之際,左右大臣都無一言行嗎?我並不痛恨那些效忠建文帝的人,而是痛恨那些誘導他破壞祖宗法製的人。你們過去做他的大臣,就應該效忠於他。現在做我的臣下則當效忠於我。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鄭賜原是建文朝的北平參議,在朱棣手下辦事極為賣力。後被朱允炆調升為工部尚書,並曾任督師討伐過朱棣。因此被列入奸臣的名冊而遭逮捕。朱棣審問他:“你到底為何叛變於我呢?”鄭賜回答:“我不過是對皇上竭盡臣職罷了。”

朱棣聞言大喜,遂任命他為刑部尚書。這樣一來,原先朱允炆的故吏也就漸漸歸附,一心一意地幫助朱棣治理大明江山了。

為了盡快改變即位初濫殺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緊張局麵,朱棣又及時提出了“用法當以寬不以猛”的主張。他叮囑司法機關各大臣,辦理案件一定要明刑慎法,寧緩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處死刑的三百多人的名單,請他審批。他看後說:“給這三百多人所定的罪,恐怕並非個個都確實,你們再仔細地複審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個蒙冤受屈。”

刑部按照朱棣的旨令重新複審後,果然發現錯案,有二十多人無罪獲得釋放。徐皇後幼弟徐增壽,建文帝時官拜左都督。燕王初露反狀時,建文帝十分懷疑,曾召入徐增壽詢問,徐增壽有心偏袒朱棣,為他掩飾道:“燕王天潢貴胄,同陛下係骨肉至親,且富貴已極,有何必要謀反?”

及至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後,徐增壽在京城做內應,把京中虛實報於朱棣,被建文帝察覺。但因軍情緊急,建文帝沒有來得及查清。燕王大軍渡過長江,直逼石頭城,建文帝慌了手腳。禦史魏冕等連連參奏,告發徐增壽私通燕王,建文帝大為震怒,親自動手,舉起佩刀,把徐增壽砍死廊下。這時燕兵已攻下皇宮,建文帝驚惶出逃。燕王帶兵入宮,見徐增壽慘死,撫屍大哭。

追念增壽之功,永樂帝擬追封爵位,但徐皇後認為不妥,她娓娓勸阻說:“徐增壽本是淑房至親,為國捐軀,理所當然,不應再行加封。”永樂帝不肯聽勸,仍追封徐增壽為國公,並給徐增壽之子徐景昌封爵。當永樂帝喜孜孜地把這一決定告訴皇後時,徐後淡然答道:“此並非妾所願。”也不謝恩。永樂帝自討一場沒趣,悻悻然離去。

成祖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後生的。長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因從戰有功,不免自負,常流露出奪嫡之意。徐皇後看出二子用心,對成祖說:“漢王(高煦)、趙王(高燧)不順服太子,宜選擇朝中大臣去兼任二王屬官,隨時窺察動靜,以防患於未然。”成祖深以為然。由於皇後英明,才避免了日後一場奪嫡之亂,保住了高熾的太子位。

為了幫助明成祖籠絡明文武百官的人心,她曾問成祖:“請問陛下,朝中誰助陛下治國?”成祖答道:“眾卿處理大小政務,翰林的職責則是為治國引經據典。”於是,徐皇後在宮中召見眾部大臣及翰林學士的眷屬,賜於命服冠帔,錢鈔絹帛,對她們婉言說道:“對於丈夫來說,婦人不隻是在衣食方麵給予照料,還應隨時規勸。朋友的話,往往有聽從的,也有不聽從的,但夫婦之間講話,卻婉順入耳,易於接受。我在宮中日夜侍候皇上時,很注意讓皇上時時念及黎民百姓的生計。你們也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丈夫,這才是做妻子的本份。”

這以後,徐皇後又命宮中女官搜集《女憲》、《女誡》做成《內訓》二十篇,又把古人善言善行編成一本《勸善書》,頒行天下。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46歲的徐皇後忽然身患重病,竟至不起。重病中,她隻有一件心事,就是勸說明成祖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對宗室諸王要恩禮有加,不要驕寵後妃的外家。她還囑咐被立為皇太子的長子朱高熾說:“我一直牽掛著北平城中將士們的妻女。當年,是她們披甲荷戈浴血奮戰,才守住了城池。可惜皇上北巡時,我未能隨行去北平加以撫恤。我死後,望我兒能替我了卻這樁心願。”

大明仁孝皇後勸善書

徐皇後死後,明成祖很是悲慟。緬懷徐皇後與其朝夕相處,患難與共,恩情似海。想當初,在藩邸的時候,幾次獲罪太祖,多虧徐皇後從中設法調停,才幸得不受罪譴。太祖在日常說:“棣有賢婦(指徐氏)終身享受不盡了。”

朱棣越想越對徐皇後無限懷念和敬愛,特地在靈穀、天禧二寺之間,設下大齋,命文武群臣前去祭悼,並追諡她為“仁孝皇後”。六年之後,明成祖在北平附近的昌平建成長陵(以後又建茂陵、獻陵、定陵、思陵等明十三陵,據說,朱棣選陵址於燕山腳下,是為了告誡子孫要禦敵於祖陵之外),將徐皇後靈柩移葬長陵。

胡皇後含怨讓位

宣宗的胡皇後,是錦衣衛胡榮的女兒,生得靜穆端莊,又極賢淑,平日間的舉止文靜、不苟言笑。還有那位孫貴妃是孫主簿的女兒,在三四歲的時候,被匪人拐去,賣在張太後的母親手裏。太後的母親進宮,便帶了孫氏同去。張太後見她生得俊俏,留她在身邊做宮侍。宣宗即立為東宮,照例須選妃子,由張太後做主,正妃選了胡榮的女兒,將孫氏也選為從嬪。那孫氏漸漸地長大起來,出落得秋水為神,芙蓉其麵,加上一身雪也似的玉膚,愈見得嫵媚嬌豔,宮裏大大小小誰不愛她?孫氏的性情又是活潑,尤善察人的喜怒,宣宗登基,就冊立孫氏做了貴妃。明代的立後,原用金寶金冊,貴妃是隻有冊而沒有寶的,宣宗因寵愛著孫貴妃,凡是冊立的禮節,差不多和胡皇後並駕齊驅。胡皇後的為人很是懦弱,任那孫貴妃怎樣地做出來,她好歹一個不做聲。孫貴妃見皇後可欺,自然越發放肆了,心眼裏竟完全沒胡皇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