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明宣德三年,宣宗想到自己已年屬30,尚無子嗣,不免憂心。一天,他同寵妃孫貴妃說起這事,愁容滿麵歎道:“皇後身子有病,不能生育;愛卿無病,也不能生育,難道朕命中無子了?”
孫貴妃一聽,忙下跪,做出一番羞澀之態,奏道:“臣妾常蒙陛下雨露承恩,近一個月來覺著體內有異常征兆,紅潮不至,莫非已懷麟兒不成?”
宣宗聽後,大喜過望,親自把貴妃扶了起來,又以雙手合掌祈禱上天保佑,讓貴妃早產子嗣,激動之餘,他又對貴妃許諾道:“如若愛卿生下男兒,朕當改立愛卿為皇後!”
孫貴妃心下驚喜異常,卻又裝出誠惶誠恐的樣子,連連擺手,說道:“皇後寶座已定,臣妾怎敢有非份之念,望陛下毋出此言!”宣宗更加喜歡,連連稱讚。又見貴妃嬌羞可人,醉如桃花,越覺憐愛,便一把把孫妃攬進懷裏,百般撫愛。
明刻本《大明律》
比起端莊沉靜的胡皇後來,孫貴妃不但生得妖嬈聰慧,而且另有一功:善於百般取悅帝意。因此,她雖然屈居妃嬪之位,卻同皇後尊貴無異。仰仗“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優勢,她把宣宗玩於股掌間,幾乎是百依百順。孫貴妃趁特別受寵幸的機會,把早已存下做皇後的念頭又迸發了起來,於是私下和內宮張青、趙祿密謀奪後的計劃。到了十月滿足,孫貴妃臨盆,竟生下一位太子來。內監忙報知宣宗,一時宮中的內侍宮女人等都來替宣宗叩賀。及至三朝,宮中便大開筵宴,朝中的一班文武大臣也分班入賀,宣宗命在仁樂、豐登兩殿賜宴。這一場慶賀筵宴,足鬧了半個多月。母以子貴,宣宗原本對孫貴妃有所偏愛,有了兒子,也就愈加寵愛她了。
光陰如箭,看看太子已經周歲了,宣宗親自抱著去祭告宗廟,即賜名為祁鎮。孫貴妃既生了皇兒,要宣宗踐那諾言,立她為後。宣宗這時有子,把應許孫貴妃的話早已經忘了,孫貴妃卻一刻也沒有忘記,不時把閑話來譏諷宣宗,宣宗這才記起了前事,一時倒覺為難了。因胡皇後是張太後親自指婚的,又不曾有失德的地方,若無故廢後,在情理上也說不過去。怎經得孫貴妃的絮叨,宣宗被她纏得無法,又苦思無計。便悄悄地召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等至無極殿裏,宣宗卻滿麵笑容、遮遮掩掩地說道:“朕欲廢去胡皇後,卿等可有什麼意見?”楊士奇、楊榮等齊聲答道:“今胡皇後並無失德,陛下豈可輕言廢立?”宣宗正色答道:“皇後身有奇疾,不能生育,怎說沒有過失?”士奇頓首道:“這非是失德,也不是據為廢立的要旨。”楊溥接口說道:“即使皇後患有奇疾,將怎樣地布告天下?”宣宗憤憤地道:“萬代帝王,不曾有過廢後嗎?”蹇義答道:“那是有的,宋仁宗廢郭後為仙妃,當時大臣如範仲淹也曾苦諫,宋仁宗毅然決行,後來到底自悔的。但流傳至今,都不以仁宗的廢後為然。臣願陛下勿獨斷,無信小人讒言,將來成一代有德的聖君。”
宣宗聽了,不覺含慍道:“朕的主見,你們既不讚成,就暫時緩議吧!”於是三楊和蹇義等便謝恩而退。第二天一大早,宣宗又找來了這幾位大臣,一張口就問他們昨天的事考慮怎麼樣了。楊溥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麵列舉了他們故意捏造的胡皇後二十件過失之事。宣宗拿過來隻看了二三件,便也覺得太過分太離譜。驟然變色道:“胡皇後怎麼做這樣的事?你們就不怕宮廟有靈嗎?”楊士奇便趁機勸道:“宋仁宗雖然廢了皇後,但後來也非常後悔,請陛下務必三思。”事情暫時又擱下了。
然而,廢後的想法每時每刻纏繞著宣宗。一天宣宗斥退了左右,單獨召見楊士奇,再次詢問處置中宮的辦法。楊士奇再三推辭,宣宗再三要求,隻得略略思索後問道:“中宮與貴妃有無宿怨?”宣宗道:“彼此一向和睦,中宮有病,貴妃常去探視,可見深情。”
楊士奇道:“既然如此,倒不如借著中宮有病,由陛下向她言明聖衷,導致她主動讓位於貴妃。”宣宗連連點頭稱善。病中的胡皇後已許久不見宣宗來探望她了,然而,她根本想不到宣宗給她帶來的竟是這樣一番意思。君王薄情,自己多病,且又無子,軟弱的她既無力抗爭,又無法奪回君王的恩愛,隻得忍讓。自冊後以來,她一貫以這種忍讓態度對待新貴妃的驕縱,想不到處處寬容自抑,時時謹守婦道,換來的最終結果竟是如此悲慘。可憐她在君王麵前,還強作笑容,坦然地接受了這道無異於逼她自戕的殘酷命令!
宣宗得意洋洋,迅即布置,先立祁鎮為皇太子,後又起草中宮讓位詔書,頒行天下。任憑張太後阻止,他已不管這些了。孫貴妃實現了多年的皇後夢(從10歲進宮時,已萌生了這樣的野心),可她還矯揉造作地推辭一番,才欣然接過皇後冊寶。
張太後為什麼要廢蓮房
後來,宣宗皇帝殺了孫貴妃,複了胡皇後的中宮位置,眼前有六宮嬪妃沒一個出色的,心裏非常的不悅。司禮太監譚福,窺透宣宗的心事,將侄女羅妹獻進宮來。羅妹也有五六分姿色,被宣宗納為侍嬪,又過了幾天,晉羅妹為貴人。
一天宣宗私行出宮,在西華門外,遇見一簇的官眷,往寶慶寺進香。宣宗無意中隨著她們前進,忽見官眷裏麵有個妙齡少女,皓齒明眸,容貌很是嫵媚,雜在眾婦女中乃似群星捧月,顯得她的嬌豔出色了。宣宗呆呆跟著,不覺得看出了神。直待那些婦女燒好了香,在寺裏玩了一圈,便走出大雄寶殿,宣宗忘乎所以,竟去走在婦女們一起,被三四個健仆把宣宗直推出寺外,一群婦女就在大殿上登轎,家人擁著,飛也似的去了。
宣宗回到宮中,命內侍去一打聽,才曉得那女郎是錦衣衛王成的女兒蓮姑。宣宗便諭知王成,說要納他女兒做妃子。王成不敢違旨,立時將蓮姑護送進宮,宣宗即冊封蓮姑為貴妃。那王貴妃為人善於獻媚,又能吹彈歌唱,宣宗把她寵幸得什麼似的,天天在西苑裏賞鑒那王貴妃的輕歌妙舞,足有五六天不理朝政。為此惹惱了蘭台直諫的徐弼,他說君王縱情聲色,必然國亡無日,便捧著奏疏來西苑叩宮直諫。
那時滿朝的大臣,見宣宗沉湎酒色,荒廢朝政,大家很是惶惶不安,便都來謁見太傅楊士奇,相國楊溥、楊榮,要求他們上書入諫。楊士奇見說,就在相國府中開了一個會議,由三楊領銜,六卿署名,連夜上本,請宣宗臨朝。誰知奏牘上去,乃似石沉大海,一點兒蹤影都沒有,這才當下觸惱了蘭台都禦史徐弼奔宮直諫的事。他氣憤地說道:“滿朝文武,一個個屍位素餐,貪生怕死,皇上沉於酒色而荒政,竟沒一個叩宮苦諫,坐視著國事日墮,將來有什麼臉麵立在朝堂,也無顏見地下的先帝。俺既身為台官,怎可啞口無言?”
於是親自草了奏疏,闖入西苑來見宣宗。宮門的侍衛,不肯放徐弼進去,徐弼大喝道:“俺有國家大事麵奏皇上,你敢耽誤俺的工夫嗎?”
那侍衛被徐弼喝住,任徐弼直進西苑,到了擁翠軒前,又被內監攔住,依樣給徐弼叱退,竟望著“蓮壺佳境”(指西苑南院建一苑房正中一座大樓,宣宗皇帝親題,叫作“蓮壺佳境”,下麵一方小匾,題著“蓮房”兩個大字,就是蓮姑居住的所在)處走來。到了樓下,早有兩個內侍阻擋道:“皇帝有旨,無論國戚大臣,非奏詔不得進內。”
徐禦史曉得這宮禁的規例,隻得說道:“煩你代奏皇帝,說督禦史徐弼有緊急大事麵陳。”
說著,一個內侍匆匆地進去了半晌,出來問道:“徐禦史可有奏疏?”
徐弼答道:“疏是有的,卻非麵呈不可。”
那內侍聽說,又進去了好一會兒,才出來說道:“皇帝諭令徐禦史暫退,有疏可進呈。”徐弼,隻有把袖中奏章遞給內侍,卻在樓下叩頭大哭道:“皇上荒棄朝政,臣下惶急,愚臣今日冒死進諫,不避斧鉞,如不見得聖容,願死在樓下了。”
說罷又哭。那內侍捧著疏牘,進呈禦覽。宣宗皇帝接了奏疏,聽得外麵的哭聲,便問內侍,知道是徐弼。宣宗就拿奏疏展開來,見上麵寫著道:
臣聞堯舜之君,不事宴樂,聖德之主,遠佞辟邪。昔儀狄獻佳釀,帝禹喻為亡國禍水,世民遊隋苑,魏公叱為墮政窩巢。周有褒姒之寵,紂因妲己之嬖,越進西子吳國殄天,唐愛楊氏而胡虜猖狂,夫酒色之害,帝王嗜之則亡國,臣子好之則破家。漢武建柏梁,三月不朝,災象迭見,魏主修銅雀,六政未備,肘腋衲生。今吾皇上,仁德聰明,英顏國治,伏祈寰獨斷,即日臨朝,以釋群臣惶惑之心,安朝野人民之念。臣愚昧無知,冒死陳說,終粉身碎骨,但得國家安寧,雖支體亦所不惜。惶恐待命之至!
宣宗讀了徐弼奏疏,向著地上一擲道:“徐弼老賊,將朕比那魏主和唐明皇嗎?朕如不念他開國功勳後裔,立時把他正法,以儆謗誹君上。”
說著令內侍擲還徐弼的奏疏,即刻驅出宮。內侍奏諭,喚進兩名侍衛來,拖了徐弼往外便走,任你徐弼大哭大叫,誰也不去理睬他,那侍衛把徐弼拖到西苑門外,自去複旨。徐弼沒法,隻得在門前叩頭大哭一場,明日便掛冠回故裏去了。
楊溥等聞得徐弼被宣宗逐出,想苦諫是無益的,當與楊榮商議,還是去謁見張太後,或許能夠勸宣宗照常臨朝。於是三楊和黃淮、蹇義等齊到寧清宮來見張太後,把宣宗皇帝新寵蓮妃,不理政事的話老實奏陳了一番,張太後聽了大驚說:“皇上這般胡鬧,我如何一點兒不知道?”說罷命楊士奇等人去寶華殿上,撞起鍾來,不到一刻百官紛紛齊集。
宣宗皇帝正在蓮房裏看歌舞,忽聽得景陽鍾叮當,不覺詫異道:“誰在那裏上朝?”
內侍方要出來探問時,恰巧張太後駕到,慌得蓮妃忙整襟來迎,張太後坐下,宣宗也來請安,張太後劈口就說道:“皇上這幾天為什麼不設早朝?”
宣宗還不曾回答,張太後又道:“祖宗創業艱難,子孫應該好好地保守才是。俺朱氏自開國到現在,不過五朝,不及百年,政事便敗壞到這樣,休說世代相傳,看來這江山早晚是他人的了。”
張太後說罷,忍不住流下淚來。嚇得宣宗不敢做聲,這時蓮妃呆呆侍立在一旁,張太後回頭喝道:“你這無恥的賤婢,狐媚著皇上,終日地酒色歌舞,拋荒朝政,今日有什麼臉兒來見我?”
罵得蓮妃噗地跪在地上,張太後吩咐宮侍看家法來,宣宗見勢頭不對,便來求情道:“母後請息怒,這都是兒的不好,隻求饒恕了她吧,兒就去視事去。”
說著出了蓮房,令侍衛排駕,匆匆地往寶華殿而去。這裏張太後又把蓮妃訓斥一頓,並傳懿旨削去蓮妃的封號降為宮嬪,一麵著退出蓮房,命內侍封鎖起來,又收了蓮房的寶冊,才回寧清宮。那宣宗到了寶華殿,楊士奇等三呼既畢,把外省的奏牘捧呈進來,堆在禦案上,差不多有尺把來高。宣宗勉強理了幾件,很有些不耐煩了,就令卷簾退朝。從此以後,宣宗便天天臨朝。那蓮貴妃雖降為侍嬪,因是太後的懿旨不好違忤,隻得慢慢地再圖起複。
英宗皇後錢氏為什麼一目失明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發生了土木堡巨變,英宗被俘。噩耗傳入京師後,朝野大為震驚,宮中一片死寂。英宗皇後錢氏五內俱焚,緩過神後,錢氏捐出全部宮中資財,佐軍迎駕,乞望迎回英宗。那麼錢氏又是怎樣做的呢?英宗回得來嗎?
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已是暮色沉沉,宮禁內也是悄無聲息,就在這時宮院中傳來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哀泣。這就是英宗的皇後錢氏。錢氏將飲食起居都忘諸腦後,終日隻是祈禱和哭泣,哭累了就昏死在地。可見,錢氏對英宗的感情之深。
就這樣錢皇後每夜跪在地上,為英宗祈福,整整持續了一年。由於長期受寒,雙腿受壓和彎曲,錢皇後的一條腿終於殘廢,又因為終日憂傷,以淚洗麵,錢皇後的一隻眼睛也因此失明。錢皇後就這樣折磨著自己,開始還常常想那冊立皇後時風光時刻,心中越發想念英宗,那麼越想也就越痛苦,而且始終無法使自己在悲哀中解脫出來。
在此之前的英宗正統七年,宮中製訂了隆重的納後儀式迎娶海州人錢氏入主中宮。先有正、副使奉冊寶持節行奉迎禮。司禮監官整頓鹵簿,以奉迎禮入達女官,女官奏請皇後冠服出閣,女樂前導,宮人擎執擁護,自東階直達香案。主婚人唱聲:“戒之敬之,夙夜無違。”錢母施衿結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而後在隆重的禮儀儀式中進入洞房。錢氏當年才15歲,她興奮至極,耳邊常常縈回著主婚和母親的唱詞。婚後七年,錢氏一直沒有懷孕生子,但是英宗絲毫沒有嫌棄她,依舊寵愛有加。錢氏對於英宗也是非常地感激,而且也是忠心不二。
此時,錢皇後想起這些往事,就淚如泉湧,一個強壯的人也受不了這樣身心俱憊,更何況是一個弱女子,慢慢地錢皇後支撐不住了,什麼也想不起來,心中一片空白,眼前隻是一片黑暗和流不盡的血淚。當時宮中的人無不為之惋惜和慨歎。
但是,錢皇後殘酷的自我摧殘,終於感動了上天。被俘一年以後,英宗安全地回來了。錢皇後十分高興。然而,安然無恙的英宗見到錢皇後時,愣在了那裏,差點兒認不出來:20剛剛出頭的皇後時隔一年,竟麵目全非,皇後蓬亂枯黃的頭發下,一隻眼睛黯然無光,一隻眼睛完全失明。錢後行動時,還要侍女挽扶著,一條腿已經殘廢。英宗知道原因後不禁悲痛萬分,卻已經無能為力。
盡管英宗已經回來了,而且還是堂堂的太上皇,但是他居然被迫幽居在宮城外的南內。南內高牆深院,門鎖封死,院外重兵把守,英宗在南內鬱鬱寡歡,隻有殘廢癡情的錢皇後守候在他的身邊,照顧他的飲食,為他解去憂煩。南內的生活供給貧乏,飲食很艱苦。錢皇後拖著病體,不停地做針線活兒,讓人拿出變賣,以此改善生活,英宗和錢皇後就這樣相依為命,在南內度過了將近八年,直到英宗複位。
當時,宮中周貴妃替英宗生下了兒子,英宗和錢皇後一致同意,立他為皇太子。英宗病危,臨終前還眷顧錢皇後,留下遺言說: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英宗在政治上很昏庸,但在感情上卻毫不含糊,也同樣的癡情。
英宗死後,太子朱見深即位,也就是明憲宗。憲宗生母周貴妃尊為皇太後,錢皇後尊為慈懿皇太後,兩宮並尊。成化四年六月,錢太後去世。周太後不想遵英宗遺命讓錢太後和英宗合葬。
當時憲宗不敢違抗母親的命令,不知道該怎麼辦,便再下廷議。大學士彭時出班說:“合葬裕陵,主拊廟,是定禮。”第二天,憲宗召問,彭時依舊如此對答,憲宗坦率地說:“我難道不知道?隻是考慮日後母親怎麼辦。”彭時回答:“皇上孝事兩宮,這是應該。合乎禮儀,才是大孝。”商輅也進言說:“不合葬,有損聖德。”劉定之也附合:“孝從義,不從命,”憲宗默然良久,感歎地說:“不從命,還是孝嗎?”說完深深地歎了口氣。
盡管憲宗沒有表態,但是大學士彭時堅決奏請錢皇後和英宗合葬,主張將錢後合葬在裕陵左邊,右邊留著以待周太後千秋萬歲以後,大臣們一致讚同大學士彭時的建議。憲宗沒有辦法隻得說:“你們說得很對,但我多次奏請太後,沒有答複,違禮不孝,違親也不孝。”於是,他依然不顧廷臣合議,一意孤行,按周太後的意思,另擇葬地,憲宗在禮和情方麵,傾向於私親私情。聖旨傳出,百官跪哭文華門外。憲宗命群臣退去。群臣隻是叩頭,提出不得聖旨讓錢後與英宗合葬,不敢退出,最後憲宗沒有辦法,隻有接受群臣的要求。那麼,最終錢皇後和英宗合葬了嗎?
事情遠沒有如此簡單。內臣在合葬時又奉旨做了手腳:將通往錢後的隧道距離英宗玄堂數丈的地方堵死;而虛右壙以待周太後,隧道暢通。而且奉先殿祭祀,也不設錢後神主。可憐,癡情的錢皇後生前為英宗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死後也無法得到應有的安寧。
萬貴妃為何能獨霸後宮
明代的第八位皇帝是成化皇帝朱見深,即明憲宗,是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憲宗年幼時,他的祖母即明宣宗朱瞻基的孫皇後派了一位姓萬的宮女侍候他。
萬貴妃
萬氏是諸城人氏,4歲的時候就被送入皇宮。萬氏麵目清秀,為人聰明伶俐,入宮為宮女後便在英宗的母親孫太後宮中服侍。萬氏在宮中長大,漸漸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動人的少女。萬氏很得孫太後的喜愛,天長日久,便成了孫太後的心腹。
朱見深出生不久,便被立為太子。朱見深立太子以後,孫太後就派萬氏去伺候太子。朱見深小萬氏18歲,他在這個和乳母年齡相仿佛的女人精心照顧下,一天天長大,漸漸長成為一個少年。成為少年就進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感情波動,易於為異性所迷惑,容易陷進溫情的激流漩渦。
萬氏聰明過人,天性慧黠。她照料著成為少年的太子,關心體貼,無微不至,又時時展示著一個風華正茂的女人所特有的似水柔情。少年的太子幼稚、單純,哪裏受得住一個成年女子柔情挑逗和性的誘惑?終於有一天,萬氏成功地勾引了多情單純的少年太子,太子沉迷在她的無限柔情裏,從此不能自拔。
太子依戀著萬氏,享受著性愛的暢快,沉醉在萬氏的柔情之中;萬氏像母親一樣照顧著太子,又像情婦和監護人一樣地看護著他,讓他縱情暢快,讓他別無他顧。萬氏的成功還不僅僅在於溫情和施愛,在於她恩威並用,而且用得恰到好處。太子在萬氏的愛護下長大,除了對萬氏有感情的依戀和性愛的需要,還懷有一份敬畏,正是出於太子的這三重依賴,萬氏在太子即位以後,便橫行宮中,為所欲為,儼然一代正位宮闈的皇後。
天順八年正月,英宗駕崩,太子朱見深即位,就是明憲宗。憲宗即位時剛滿16歲,而令他傾心的萬氏這時已經35歲,可謂徐娘半老,但半老的萬氏卻風韻猶存,媚情、美色並不減當年,而且較之含苞欲放的少女更解風情,更長於風月。萬氏被年輕的憲宗癡情寵愛著,恃寵而驕,橫行宮中,作威作福。由於萬氏機警,又長於察言觀色,迎合聖意,因此,在萬氏進讒之下,正位宮闈的皇後吳氏竟然被廢。美貌的吳氏對此百思不解。
吳氏是順天人。憲宗天順八年正月即位,七月即經過隆重的典禮,立吳氏為皇後,嚴格的說,憲宗是想立萬氏為皇後的,而且在他心目中,萬氏實際上就是正位六宮的皇後。然而,朝廷不能接受萬氏,皇親國戚和臣民百姓不能容忍一個大皇上18歲的隨侍宮女成為堂堂天朝母儀天下的一代國母。因此,朝廷選擇了吳氏為母儀天下的皇後,授權她正位六宮。
但朝廷的授權隻是空落落的,真正的權柄在皇帝那裏。憲宗一直寵愛著萬氏,視萬氏為後宮至尊。吳氏立為皇後以後,不能容忍身為宮女的萬氏目空一切,蔑視後位的行為!於是,有一天,吳皇後抓著萬氏的過錯,大施皇後之威,吩咐杖責萬氏。萬氏在憲宗麵前哭訴,憲宗哪裏能容忍自己心愛的女人被人欺侮?哪怕是皇後!憲宗龍顏大怒,在吳氏立為皇後僅僅一個月,便廢吳皇後為庶人。廢後詔書也寫得強詞奪理。
憲宗即位的第二年,即成化二年正月,萬氏生下了憲宗的第一個兒子。憲宗大喜,興奮之餘派遣特使四出,祭祀山川河海、天地神靈;萬氏也因此晉封貴妃。但過不多久,皇子不幸夭折,萬氏樂極生悲,入主皇後、皇太後的美夢一時化為泡影,萬氏此後雖然費盡心機,但終是沒能再懷孕,萬氏便將滿腔怨恨向後宮發泄,大施淫威。後宮中凡被憲宗臨幸和懷孕的妃嬪美女都受盡淩辱,被強行墮胎,一個個痛不欲生。後宮中一提到萬貴妃,無人不是聞而色變。
憲宗沉迷於萬氏的愛戀之中,政務荒疏。
各地流民蜂起,明廷出兵鎮壓。在廣西,明兵鎮壓了那裏的土司叛亂,明軍殺死了土司首領,將其女兒紀氏俘至北京,送入後宮。紀氏長得白皙、美麗,為人伶俐聰慧。紀氏入宮以後,很快升任女史。紀氏在宮中一天天長大,她秀美出眾,頗有文才,但由於她是亂酋之後,沒有資格侍候皇帝和宮中後妃,她被派住一處宮室,管理書籍。
憲宗喜好文墨,不知道是慕名前往還是宮室中看書時巧遇,憲宗為紀氏的姿色所動,臨幸了她。紀氏因此而懷了孕。憲宗臨幸紀氏,不過是遊興所致,臨幸了以後轉身便就忘記了,依舊去迷戀自己的萬貴妃。萬貴妃因為有憲宗的寵愛,日益驕橫起來。宮中用事應差的宦官,稍有不稱意,便馬上斥逐,太監們無不為之惶悚。後宮中先後又有幾位被憲宗臨幸懷孕的女子,都被迫飲藥墮胎,並由萬貴妃的心腹太監監督。紀氏懷孕,也受害其中,但紀氏是不幸中的萬幸,吃過藥以後在監督太監的袒護下,還是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明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