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曾經滄海難為水——大明後妃篇(3 / 3)

明孝宗朱佑樘

萬貴妃聲威顯赫,令後宮顫栗,紀氏在冷宮安樂堂生下兒子,竟六年不見天日,也不敢麵見父皇。六年後父子相認,紀氏卻在回皇宮後不久被萬貴妃弄死,萬貴妃養尊處優,在宮中喜好奇技淫巧,大建禱祠宮觀,結果糜費無數,後宮府庫為之一空。憲宗對此不置一顧。

萬貴妃58歲時,變得喜怒無常。有一次,她對一位宮女發火,怒衝衝地杖責宮女,但由於身體太過肥胖,心髒不勝負荷,加之氣血衝頂,一時憋過氣去,再也沒有醒來。萬貴妃就這樣幸運地暴死宮中。

憲宗知道以後,肝腸寸斷,痛苦萬分。由此憲宗不思飲食,連續輟朝七日,萬氏諡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下葬天壽山。憲宗思念萬貴妃,常常獨自發呆,憲宗悵然歎息說:“萬貴妃去了,我還能活多久?”憲宗終日鬱鬱寡歡,萬貴妃死後幾個月,終於支撐不住,在憂鬱中死去,終年40歲。

方皇後被活活燒死之謎

明世宗朱厚熜先後有三個皇後,她們分別是:孝潔皇後陳氏、廢後張氏、孝烈皇後方氏。世宗16歲那年,陳氏15歲,陳氏端莊秀麗,楚楚動人,尤其是嫻習史書,聰慧過人,所以世宗和陳氏非常恩愛,生活也很幸福。

有一天,世宗和陳皇後在一起,張妃、方妃恭敬地捧進茶水,供皇帝和皇後品嚐。當時世宗見色性起,發現張妃的手指嬌嫩,便看得目不轉睛。當時,已有身孕的陳皇後早就看在了眼裏,頓時醋勁大發,竟一怒而起,扔下茶杯,怫然離去。盡管世宗和皇後兩人十分恩愛,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他也受不了有人對他這麼無理。於是勃然大怒,陳皇後知道後反而覺得萬分恐懼,驚嚇之餘不幸流產,結果由於大出血而死。陳皇後和尚未出生的孩子不幸去世,世宗知道是自己當時過於憤怒造成的後果,追悔莫及。

之後,張氏被選為世宗的第二任皇後。開始的時候張氏是順妃,陳皇後去世,才由順妃立為皇後。張皇後溫柔和順,從不違拗沉迷於上香禱祀的皇帝,甚至於還一味迎合,參與祭禮。非常具有一個母儀天下的皇後的風範。

但是,當時的世宗整天沉迷在古禮之中,奉祀不休,把宮中弄得烏煙瘴氣。每次隆重的祀日,還要皇後一同陪祭。天長日久,張皇後不免因此而感到了煩悶。世宗覺著祭禮不過癮,又仿照古禮,要張皇後在東郊親祀蠶神。張皇後為此更加不滿,常常麵露難色。

有一次,張皇後等人正行大禮,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張皇後嬌生慣養,一下子就受不了了。驚嚇、恐懼、饑寒交迫,祀禮隻好草草結束。之後,張皇後竟然一病不起了。

但是,沒想到,張皇後病愈後又遇到玉霄帝君的生辰大日,世宗吩咐張皇後穿新製的祭衣,一同陪祭,張皇後穿上祭服,心裏一驚,看著鏡中的自己發呆:這像巫婆似的女人,難道是自己嗎?是母儀天下的一國皇後?張皇後痛苦萬分,於是拒絕穿祭服,以示反抗和不滿。

此後,術士邵元節又別出心裁,編了荒誕不經的《聖女訓》,讓皇後以下每三天聽從宣講,聽講時還有一套繁瑣的祭拜儀式。張後實在忍受不了,便直言進諫,表達自己的由衷不滿和堅決反對。世宗好言相勸,張後堅持己見。世宗為此非常不高興,於是在不久後張後被幽禁冷宮,廢為庶人。張後過了兩年囚禁的生活,最後抑鬱身亡。

鴛鴦形香熏

盡管這樣,世宗也沒從中得到任何的悔悟,反而終日祭祀禱告,練丹吃藥,隻求自己長壽,但後宮沒有主事的皇後,又沒有廣延後嗣的眾多嬪妃,終究不是王朝的一件好事。於是,世宗接受了大學士張孚敬博求淑女,為廣皇嗣的建議,於嘉靖十年三月,同時冊立方氏、鄭氏、王氏、閆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為九嬪,儀製稍次於皇後。九嬪中世宗最寵愛的是方氏、沈氏、閆氏三人。於是,世宗立方氏為皇後,沈氏封寰妃,閆氏封麗妃。

方皇後是江寧人,她臨危不亂,遇事沉著冷靜和堅毅,也是一位才、色、識、膽全麵的女子,最典型的事件是世宗險些被宮女勒死的楊金英案。那麼這個案件又是怎樣的呢?

世宗像其他那些享盡榮華富貴的帝王一樣渴求生命長久,對道術的仙丹長壽異常著迷。他從一道士那裏得一長壽秘訣,讓宮女每天在禦花園采集甘露以供。宮女們每天黎明,左手持玉杯,右手拿玉簪,在先已洗淨的樹木枝上采集甘露。早晨天涼風冷,宮女們未明即起,露濕了衣衫,立在涼風習習的花木叢中,其淒慘可想而知,天長日久,采集甘露的宮女不勝其苦,便相繼病倒,沒有病倒的也是充滿怨怒,采集甘露漸漸地變成了世宗懲罰失寵嬪妃和犯錯宮女的一種刑罰,宮中的女子自此視采露為畏途,對他非常害怕。

九嬪中王寧嬪長得最不好看,但王寧嬪極有心計,善於迎合聖意,體貼入微,而且能誦讀世宗酷愛的青詞。加之王寧嬪發明了紫沉香和檀香木屑加糠末製成的香餅,放在九孔香爐中燃燒,產出異香,沁人心脾,因此,王寧嬪極得世宗的愛惜。

曹端妃是九嬪中最漂亮的一個,曹端妃淫媚世宗,漸漸獨寵專房,冠絕後宮。端妃日益不可一世。其他的嬪妃、美人當然妒恨端妃,尤其是剛剛得寵旋又失寵的王寧嬪。端妃恃寵而驕,目中無人,甚至在宴會上公然頤指氣使,嗬斥眾嬪。王寧嬪對她咬牙切齒,背後罵曹氏是騷狐狸,曹端妃耳目很多,偵知王寧嬪罵她,便到世宗麵前哭訴,自然又添枝加葉,世宗大怒,吩咐召來王寧嬪,當場裸笞,打得她遍體鱗傷,哀號不已,接著,世宗便罰王寧嬪采集甘露,如果有什麼怨言就殺無赦。

王寧嬪為了保全性命也忍氣吞聲,加入到采集甘露的宮女中,並籠絡楊金英、邢翠蓮兩位宮女,三人常在一起互吐苦水,泣不成聲,對世宗的怨恨也一天天加深。她們也開始為了擺脫自己的悲慘命運而抗爭著。

世宗36歲時,嚴嵩私黨趙文華為邀寵,假造了一隻五色龜進獻世宗,說是千年靈物,得於華山深穀,世宗當然興奮,吩咐將這五色瑞龜養在禦苑池中,並命采露的楊金英、邢翠蓮負責照管。但是沒想到,沒過多久,五色龜死在池中。

為此,楊、邢二人十分害怕,於是向王寧嬪求教。王寧嬪獻計說:“每天采集甘露都要送到端妃的住處慶靈宮;端妃每天早起後便要到宮後禦膳房親自監視蒸製甘露,皇帝愛早寢,沒有人敢去驚動;端妃走後,宮中隻有兩個宮女,想法哄出她們;你倆進去用繩子做個活圈,勒死皇帝;皇帝死在端妃寢宮,端妃脫不了幹係;皇帝一死,宮中忙亂,誰還有功夫去管什麼五色龜?”

話一說完,楊金英、邢翠蓮聽得目瞪口呆:“要去勒死皇帝?這真是從來連想都沒有想過。”但是,要逃脫一死,也隻有這唯一的辦法。於是二人準備冒險一試,卻又覺得人手太少,三人商量的結果,又增加了張金蓮、王秀蘭兩人。之後,她們就按照王寧嬪的計劃各自行動去了。

一天,世宗到端妃宮中飲酒作樂,黎明時沉沉睡去。王寧嬪、楊金英、邢翠蓮等人依計行事,但是,遺憾的是楊金英將套繩結了個死結。世宗驚醒以後,奮力反抗。楊金英便將繩子一端拴在床欄上,用力下拉。世宗被抵在那裏,勒得出不了氣,很快眼突舌伸,口中呼呼出聲,奄奄一息。楊金英見皇上還是斷不了氣,吩咐二人拉緊繩子,她自己撲上去,用手勒住皇上的脖子,床上亂成一團,四個女人又手腳忙亂,更是慌的不得了。

此時,世宗趁機喘過了氣,便奮力相抗。張金蓮見形勢不好,便在混亂中偷偷溜出寢宮,直奔坤寧宮方皇後的寢室,楊金英情急之中,拔出銀釵,向皇上陰部猛刺,疼的世宗亂叫。王寧嬪等在宮外,見張金蓮飛奔而去,知道大事不好,便讓宮女們都趕緊離開。

果然沒多長時間,方皇後帶著幾名太監和侍女飛奔端妃寢宮。楊金英等聽到急促的腳步聲知道有人來了,就想躲藏起來,卻被奔進來的幾個太監抓到。方皇後奔進室內,被眼前的情形驚呆了:皇上被繩子拴在床欄上,頭發蓬亂,舌伸眼突,胯間鮮血淋漓,奄奄一息,弄得狼狽不堪。

看到這樣的情況後,皇後鎮靜下來,上前解開繩索,吩咐扶住皇上,速召禦醫。聞訊趕來的端妃也待在了那裏,方皇後接著發布了第一道命令,將所有的人看管起來,加強禁衛,沒有命令誰也不許出入。等禦醫趕到後,立即搶救世宗,他才總算保住了性命,直到兩個月後才恢複好身體。

而方皇後也正是利用了這段時間窮追主謀,查出了王寧嬪。王寧嬪知道難逃一死,便把平日痛恨的人一一牽連進去,尤其是死咬端妃,說她知道此謀,並參與其中。方皇後頒發命令,將端妃、王寧嬪、楊金英等二十餘人,全部淩遲處死,家屬族誅,臨刑時,端妃大喊冤枉,罵王寧嬪血口噴人。王寧嬪卻一聲冷笑,臨死也痛快了一把。

世宗康複後以方皇後救駕有功,對她更加寵幸。後來,世宗詳細查問了全案經過,問清了端妃臨刑時的情況,知道端妃是冤死。世宗懷念端妃,以致時常惡夢,世宗對方皇後的感激漸漸變成了仇恨,認為是方皇後殺死了他心愛的端妃。雖然世宗表麵上還是禮遇方皇後,但在感情上卻移寵於別的妃子了。對此,方皇後也有感覺,但是也不好明說。

嘉靖二十六年,方皇後所住的坤寧宮突然失火,火勢很猛。住在坤寧宮左側萬壽宮的世宗觀賞著火焰,居然不讓宮人救火,還說燒了舊宮,好再造一座新宮,方皇後就這樣被活活燒死。於是,之後這成了明宮的一大疑案。所以,看世宗當時的態度,有人就料定這場大火可能是世宗安排的。但是又拿不出確鑿的證據,方皇後也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懿安皇後下落之謎

明朝朱元璋登基伊始,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令翰林院修訂皇室家法,規定後宮、宦官不得幹預朝政。可是在明朝曆史上,在後宮內卻有一個女子,恰恰與祖訓背道而馳,幹預起朝政來。但是世人並沒有唾棄她,相反給予她很高的讚譽。一些史書的記載就是最好的證明。有史書記載,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時,這個女子在宮中被俘,後被義軍將領李岩派人將其遣送回河南。這個女子就是懿安皇後。對於上述記載,一些人也表示出了不同的聲音,有的說她在起義軍攻入北京城時迎降了,有的則說她自縊了,諸如此類的說法還有很多。關於懿安皇後的下落,一直以來是個未解之謎。

天啟元年,剛剛即位不久的明熹宗舉行大婚,她的皇後是張氏,名嫣,字祖娥,小名寶珠,是河南祥符縣張國紀的女兒。她長得豐姿綽約,美色天成,又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聰明睿智的好皇後,很受熹宗喜愛,當年四月便正式冊封她為正宮皇後,也就是懿安皇後。

明熹宗每天隻知道玩樂,不問朝政,後來又寵信魏忠賢和客氏。懿安皇後對魏忠賢等人橫行霸道、擾亂朝政的惡行十分氣憤,常常借機勸說熹宗,可是熹宗總是聽不進去,兩人之間逐步有了一些分歧。由於懿安皇後很有心計,對國家的大事有自己的主見,而且她對客氏的許多做法十分不滿,多次想召客氏到宮中,想趁機除掉她。客氏對懿安皇後也十分警覺,她擔心懿安皇後控製朱由校,時時處處對張氏提防和限製。客氏在宮內大擺威風,以朱由校的母親自居,根本不把嬪妃看在眼裏,對懿安皇後也是如此。對客氏的橫暴,懿安皇後非常反感,她曾當麵斥責過客氏,因此,客氏、魏忠賢與張後結下冤仇,必欲鏟除而後快。天啟三年(1623年),懿安皇後懷孕了,客氏將懿安皇後宮中下人一律換成她的心腹,在侍候懿安皇後時粗手粗腳。終於有一天,一個宮女給懿安皇後捶背時用勁過猛造成流產。

後來,客、魏二人又把毒手伸向了懿安皇後的父親張國紀,想以此牽扯懿安皇後,廢掉懿安皇後而立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的女兒為皇後。造謠說懿安皇後是被張國紀收養的一個在逃殺人犯的女兒,她的父親實際上是江洋大盜孫二。朱由校聽說了之後,不辨黑白就下旨革去張國紀的爵祿,令其回籍了,但並未動張皇後。他似乎對懿安皇後還存有一些夫婦之情,懿安皇後能夠在客氏等人的圍攻之下得以保全。

懿安皇後非常討厭專權擅政的魏忠賢,常常把他比作秦朝的宦官趙高,並多次在熹宗麵前,影射魏忠賢心懷不軌,但是熹宗卻不當作一回事。熹宗不想客氏等人傷害懿安皇後,也不想懿安皇後傷害他的這些心腹,往往是在兩者之間保持沉默。

本來朱由校身體很健康,20歲剛出頭,從沒得過病,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從天啟六年(1626年)開始,身體卻日漸虛弱起來,臉相身上都出現了浮腫。到了天啟七年(1627年),竟病倒在床,時發高燒,浮腫加重,飯量大減,說話有氣無力,朝野上下惶惶不安。這時,京師又傳出了魏忠賢預謀篡位的謠言,鬧得滿城風雨。懿安皇後更是憂心忡忡。自從生病之後,長時間輾轉於床笫,朱由校有了反思的時間。大概出於良知的發現,朱由校性格發生了某些細微變化。他開始注意他周圍的人,對懿安皇後的態度也漸漸轉變了,懿安皇後因此可以經常陪伴在他的床邊。懿安皇後雖然也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子,但她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她清醒地認識到:麵對複雜的形勢,必須沉著冷靜,當務之急是解決皇位的繼承問題,絕不能使客、魏的篡位陰謀得逞。如今,朱由校的病眼看無望再好,又無子嗣,懿安皇後就想到了朱由校同父異母弟信王朱由檢。遵照“兄終弟及”的慣例,信王是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的,況且他素有賢名,能當此大任。於是,懿安皇後就對病中的朱由校提起了信王,說他可以托付大事,朱由校點頭同意。

魏忠賢等人時刻守在宮殿內外以防不測。懿安皇後勸朱由校召見信王一次,由於客、魏防範太嚴未成。後來她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偷偷地安排信王和熹宗見一麵。信王來到乾清宮,見到了他的哥哥。看到朱由校全身浮腫、氣息奄奄,朱由檢很難過。朱由校強打起精神說:“我弟將來要成為堯舜一樣的君主,你要好好照顧你的嫂子。”信王聽說皇帝要傳位給他,還百般推辭。懿安皇後從簾後走出來,急聲說道:“皇叔千萬不要再推辭,現在正是國家最危險的時候,你一定要擔起國家社稷的大任。”信王隻是伏地叩頭不敢回聲。接見結束後,懿安皇後叮囑他多加保重,隨時注意事態變化。朱由校昏昏庸庸過了二十餘年,隻有接見信王確定繼位人是他做的惟一一件明白事。在這件事中懿安皇後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信王朱由檢也正是在她的鼓勵之下,才鼓起勇氣入宮即位的。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駕崩,懿安皇後馬上傳旨,命人迎信王入宮,同時向天下宣告信王繼承大統的遺詔。次日,朱由檢登基,懿安皇後才放下心來。懿安皇後憑借自己的機敏果斷,完成了一件力定社稷的驚人之舉。朱由檢登基後,對懿安皇後十分尊敬,把她尊養於宮中。因為懿安皇後屢次力勸昏庸熹宗,保全被魏忠賢迫害的大臣,民間對懿安皇後的看法也很不錯。據說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城之後,軍師曾經命令義軍不可傷害張皇後。他們進宮之後,遇到沒來得及逃走的懿安皇後,曾經讓宮女扶之上座,並派專人護衛。但是懿安皇後為人剛強,怎麼會受她眼中的匪徒的恩惠,激憤之下上吊自殺了。

明亡之後,曾經有人自稱是從宮中逃出來的懿安皇後,對於此事清代的學者曾經做過探討,並以大量的史料證明懿安皇後確實已經自縊身亡。後來的種種傳言,隻不過是一些好事之徒的謠言附會罷了。

周皇後為何自縊身亡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光宗的第五個兒子,17歲時即皇帝位。當時,周氏是在朱由檢為信王時選為王妃。當時,朱由檢的母親張皇後見美豔沉靜的周氏很單薄,擔心不能擔當重任,母儀天下。但是劉昭妃卻說:“如今雖弱,以後必會長大。”所以,周氏這才冊為信王妃。朱由檢即位後,周氏也被冊為皇後,周皇後作為明帝國的末代皇後,在明覆亡時,毅然決然地舍身殉國,萬分悲壯。在曆史上也有很多人為她的精神所感動。

周皇後是一個非常儉樸的人,正位六宮以後,周皇後便裁減中宮用度。她首減淑房資用,親事婦事,身著浣衣,注重內治。周皇後祖籍蘇州,穿著江南服飾,當時崇禎對她非常寵愛,於是在宮中紛紛仿效她的穿著,當時稱為“蘇樣”。服飾宮女是可以仿效的,但美色卻是與生俱來的,誰也無法效仿。

周皇後還沒有出嫁的時候,有一天,被文士陳仁錫瞧見。陳仁錫驚歎周氏的美貌,對她的父親說:“你的女兒是天下貴人。”陳仁錫便教授周氏《資治通鑒》和經史之書。因此,周皇後知書達理,頗通文墨而且博學多才。崇禎也非常喜歡讀書,各處宮室寶座左右,都遍置書籍,坐即隨手翻閱。書生風度的崇禎帝自然對才色雙絕的周皇後寵愛有加,時常討論文學詩詞,把她看成是自己的知己。

當時,在宮中,能與周皇後爭豔爭寵的是貴妃田氏。她的美色與周皇後不相上下,纖妍冷絕過之,而且多才多藝,相比之下,崇禎帝對田貴妃更加著迷,田貴妃恃寵而驕,誰都不放在眼裏,包括周皇後。

漸漸地,周皇後對嬌慣的田貴妃容忍不下去了,所以經常在皇帝麵前對她冷言冷語。有一年,天氣非常寒冷,田貴妃朝見周皇後,驅車直至廡下。周皇後故意拖拉,好半天才出室就座,受田貴妃跪拜,拜過以後,周皇後一言不發,就離開了。而另一位貴妃袁氏來朝見時,周皇後則熱情接待,相見甚歡,兩人親熱地說話多時,過了很長時間才離開。

這樣大相徑庭的對人的態度,不久就讓田貴妃知道了,因此她對周皇後非常地怨恨,田貴妃受製於皇後,自己又沒有辦法,便向崇禎皇帝哭泣,傾訴委屈。崇禎皇帝聽了當然不高興,覺得皇後有些過分。便想辦法替自己的愛妃出口氣。

有一天,皇帝和皇後在交泰殿談事,意見不合,崇禎皇帝怒火頓起,憤然推開皇後,揚長而去。可憐的周皇後金枝玉葉,哪裏受得住皇上一推?當即撲倒在地上,悲泣不已。皇後為了表示氣憤,自此躺在床上,拒絕進食。崇禎帝後悔自己魯莽,就派中使持貂璫賜賞皇後,算是謝罪,並詢問皇後的飲食起居;周皇後這才結束絕食,兩個人像以前一樣恩愛了。

沒過多長時間,田貴妃不小心惹怒了崇禎帝,被斥居啟祥宮,整整三個月不被召幸。心慈的周皇後這時又於心不忍。有一天,周皇後陪崇禎帝在永和門看花。周皇後見崇禎帝高興,便乘機進奏,請召田貴妃。崇禎帝沒有做聲。周皇後就命用車迎來田貴妃。崇禎帝見到了愛妃,心中感念不已,兩人和好,如膠似漆。宮內溫暖和平靜,宮外卻狼煙四起,起義軍橫掃江南,局勢危急。崇禎帝卻遲遲下不了決心。

周皇後原本就打算南遷,便進言說:“我在南邊還有一家居!”崇禎忙問家居情況,周皇後又吞吞吐吐的。崇禎帝為國事憂心,決意茹素理政,日子久了,就容顏憔悴。周皇後關心著皇上的身體,執意親理佳肴,進呈皇上。剛好崇禎的嶽母瀛國夫人進奏,說夜夢崇禎的生母孝純劉太後,劉太後哭著說,皇上憂勞憔悴,不能再這樣下去,最後並說:“為我語帝,食毋過苦。”崇禎帝拿著奏章進宮,恰遇進呈美食的周皇後,兩人相向而泣,悲由心生,又抱頭痛哭。

之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回到後宮,見到周皇後,痛苦地說道:“大勢已去,你為天下之母,應當赴死。”周皇後頓首慟哭說:“我事奉陛下十八年,什麼都聽你的,今天同死社稷,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

說完,周皇後扶著太子、二王一陣大哭,讓侍從將他們護送出宮,崇禎帝令周皇後自盡。於是,周皇後走入內室,關上門戶。一會兒後,宮女出奏:“皇後領旨!”此時,周皇後已經自縊而死。皇後死了,崇禎帝又命袁貴妃自盡。袁貴妃吊上屋梁,不料繩子斷了,貴妃落在地上,一會兒後便蘇醒過來。

崇禎帝看到她還沒死,就拔劍向貴妃肩頭砍去,袁貴妃像一片敗葉,倒在血泊之中。田貴妃兩年前已死去。崇禎帝砍過袁貴妃,又胡亂地向其他嬪妃刺去,死傷數人。沒想到,袁貴妃命大,最終還是活著。清廷非常崇敬崇禎帝的悲壯,以禮贍養了袁貴妃。而周皇後就這樣含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