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王爺朝臣篇(1 / 3)

不論從道德文章還是文韜武略各方麵看,英雄都是曠世奇才。他們知識淵博,論天下形勢如同掌中觀紋;他們腹藏玄機,帷幄之中可決勝千裏之外。他們論道德可比聖賢,寫文章字字珠璣,講韜略算無遺策,藏胸中百萬雄兵。這樣的人才數百年才會出現一位。正如中國有句古詩所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可是,關於他們錯綜複雜的身世,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謎案。

胡惟庸如何靠相術悅太祖

朱元璋做了皇帝,在宮中整天與妃子們尋歡做樂,時間一長,不免有些厭煩了。一天午後,閑著無事,領著貼身太監悄悄地溜出皇宮,想到外麵去解一解悶。

朱元璋領著太監來到大街上,一眼瞧見前麵道邊有一個相麵的攤兒,高飄著白布招旗,旗上大書著四個字:“相不足憑。”朱元璋看到,覺得很詫異,便挨上前去,又見攤前有一副對聯:“風鑒無憑無據,水鏡疑假疑真。”朱元璋讀了,忍不住向那相士問道:“你既然說相不足憑,為什麼又替人相麵呢?”

那相士見問,對朱元璋打量了一遍,微微一笑,指著攤兒上的下聯道:“你不看我這句話嗎?相貌這件事,實是又真又假,在下的相術很平常,終揣摩不透是真是假,所以借此相盡天下人,看靈驗不靈驗,就可以定那真假了。”

那相士說著,又指自己道:“俺胡鐵口的相貌,照書上說,今年33可當翰林,47歲可當侯拜相,可你看我,至今不過仍是個江湖術士,那相術足見得無根據了。”

朱元璋聽了胡鐵口的話,正要再問時,胡鐵口盯著朱元璋,忽然豎起大拇指說:“我看先生的相貌,天地相朝,五岩對峙。分明是個天子相,你現在可做皇帝麼?”

明代烏紗帽

胡鐵口這話一出,把朱元璋說得吃了一驚,就連站在一旁閑看的人們,也都匆匆散去。因為朱元璋登基後,疑心病很重,稍有一些謠言,就捕風捉影,株連數人,盡遭殺戮。一提到做皇帝三個字是要滅族的,所以眾人誰不害怕?於是都跑散了。朱元璋見此,隻對鐵口笑著點了點頭,就領著太監回宮去了。

第二天,胡鐵口剛剛擺好卦攤,就見有兩個將校打扮的人走了過來,胡鐵口一見,忙問:“將爺要看相嗎?”

二人也不回答,隻是大聲問道:“你是胡鐵口嗎?”

胡鐵口答:“在下正是。”

二人一聽,上來拖起胡鐵口就走,胡鐵口大叫道:

“將爺有話慢講,不要動手。既是有事,也要等在下收了卦攤再走。”

那二人根本不理,任胡鐵口大喊大叫,把胡鐵口竟活活地搶走了。

胡鐵口被拖得迷迷糊糊,好像進了一個像衙門的大殿。兩位將校將胡鐵口往地上一扔,就離開了。胡鐵口知自己凶多吉少,跪伏在地上,也不敢抬頭。這時,殿上有人問道:

“胡鐵口,你原名叫什麼?是哪裏人氏?從實奏來。”

胡鐵口不知上麵是什麼官,也不敢抬頭看,這時見問,便答道:“罪民原名叫胡惟庸,祖籍鳳陽蒙城人。”

上麵又問:“你可讀書識字嗎?”

胡惟庸答:“罪民三年前進過學士,因為家貧,才棄學賣藝的。”

這時,上麵朗聲道:“胡惟庸!你抬起頭來。”

胡惟庸這才敢抬起頭向上觀看,隻見龍盤金掛,金碧輝煌,殿上懸一塊巨匾,上書“謹身殿”三個金字,殿的兩旁站列著錦衣校尉,殿的正中端坐一人,這個不是別人,正是昨天看相時說他有天子相的那個人。胡惟庸這時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被帶到了皇宮,上麵那人,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不覺嚇得靈魂出竅,隻是一味地叩頭稱有罪。

朱元璋昨日回宮後,想了很久,覺得胡鐵口很是有點兒門道,於是今天一早就派人去把胡鐵口帶來,現在見他嚇得隻是伏地叩頭,就說:“胡惟庸,你既是讀書之人,朕要出題考考你。如答得好,朕可免你無罪。”

於是就出了幾道題,胡惟庸都對答如流,而且答案都很討朱元璋喜歡,朱元璋大喜,馬上封胡惟庸為翰林學士,赴禮部實習三個月。胡惟庸真是一場虛驚,連忙叩頭謝恩。朱元璋笑道:“你說朕能做天子,你能做翰林,朕就封你一個翰林。”

胡惟庸在禮部習了三個月禮,也居然峨冠犀帶,和群臣一般的列班上朝。朱元璋每召他問事,胡惟庸都侃侃而談,竟與上意暗合,因此朱元璋漸漸寵信胡惟庸,兩個月中連提升七次,真是權傾朝貴,氣焰薰人。胡惟庸也仗著聖上對他的寵信,有怨必報複,橫行朝野,成為曆史上一大奸臣。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胡惟庸

胡惟庸做丞相後,深得朱元璋的寵信,他仗著又是開國功臣李善長的女婿,在朝中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官員升降、生殺大事,都自作主張,不向朱元璋請示,朝野內外的報告,凡對自己不利的全扣下來,想做官、升官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他組織了自己的小集團,打擊異己力量,稱霸朝野,胡惟庸自己的力量越強大,他就越不甘心隻做丞相,企圖篡位奪權。

一天,丞相胡惟庸上疏說自己家的花園內突湧出甘泉,泉水都成甘芳的佳釀,請朱元璋臨幸賞玩。朱元璋看了奏章覺得很奇異,當即傳諭,車駕前往胡惟庸的丞相府。

朱元璋的儀仗隊正走在去丞相府的途中,忽見內使雲奇飛馬馳來,到了駕前舉鞍攔住車駕,因雲奇跑得氣喘,又是情急,隻是張嘴喘氣,指手畫腳卻說不出話來。朱元璋一見此為,認為雲奇對己不敬,勃然大怒,喝令侍衛將雲奇的舌頭割下。左右侍衛上前用力在雲奇口中一轉,將舌頭割下一截,雲奇滿嘴流血,又加舌短,更說不出來話了,先一味的呀呀亂叫,口裏噴著血,手指點著東南方向,朱元璋一看,更加氣憤,竟敢在駕前跳嚎,命侍衛截去雲奇的食指,雲奇又伸出中指來指點,朱元璋命截去其右手,雲奇又用左手指點,侍衛又砍去其左臂,並用金錘在雲奇的頭上亂擊,雲奇先是不顧疼痛,一味的狂跳嚎叫,把斷臂揮向東南,鮮血四濺開來,染在朱元璋的皇袍上。侍衛們刀槍齊下,雲奇眼看就要被擊斃,還是看著東南方向大喊三聲。

朱元璋至此,猛然醒悟,往東南方向望去,那裏正是胡惟庸的府第。朱元璋大疑,立即下旨,禦駕登城,站在皇城上遙望胡惟庸的宅中,隱隱伏著殺氣。朱元璋大驚道:

“胡惟庸請朕臨幸,莫非有詐嗎?”

侍衛長當即上前奏道:“胡惟庸想要謀反,已非一日,他在朝野中,大權當道,獨斷專行,欺君壓臣,隻是陛下過於寵信於他,群臣不敢入奏。”

朱元璋大怒道:“朕沒有薄待胡惟庸,他竟敢負朕?”

於是立即下旨,派侍衛長帶一千名禁衛軍,查抄胡惟庸的丞相府。

禁衛軍來到了丞相府,將其團團圍住,五十名錦衣衛打開大門,進內抄查。這時的胡惟庸府第張燈結彩,大廳上設著宴席,左右的壁櫃內,埋伏著二十名刀斧手,準備朱元璋駕到,在飲酒的時候刀斧手齊出,殺了朱元璋,不料事機泄漏,被內使雲奇得悉,便舍命去阻攔禦駕,把朱元璋生生點醒,即命禁衛軍來捕胡惟庸,胡惟庸哪裏知道,不曾設防,禁衛軍像甕中捉鱉一般,把胡惟庸一家老少三百多口並二十名刀斧手一古腦全抓起來,將其抄家滅族。

馮勝為什麼會被朱元璋毒死

朱元璋手下有一員得力大將叫馮勝,他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三,僅次於大將軍徐達和早死的大將常遇春。他跟隨明太祖南征北戰幾十年,縱橫沙場,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全國局勢穩定下來之後,朱元璋不再需要這些功臣了,於是把毒手伸向了這些跟隨他幾十年的功臣宿將,馮勝也在劫難逃。那麼朱元璋為何也不放過他呢?

傳說,馮勝出生時滿屋黑氣很多天沒有散去。他還有個哥哥叫馮國用。他們兩兄弟出身於地主家庭,家中也有幾百畝良田。兩人都喜歡讀書,同樣精通兵法,哥哥深沉穩重、有計謀,弟弟則剽悍勇猛、多智略。兄弟兩個在當地也很有名氣。

元末大亂,於是馮國用和馮勝兄弟兩人帶著隊伍投奔了朱元璋的起義軍。在軍中,馮氏兄弟始終跟隨在朱元璋的左右,策劃軍國大計,成為朱元璋的心腹親信。

一次,朱元璋為了收服降兵的心,讓五百名降兵做自己的親兵,宿在大帳周圍,而把平時所用的衛士全都換掉,隻留馮國用一個人在床旁服侍,可見朱元璋對這兄弟兩個的信任。但是不幸的是,馮國用死在軍中,朱元璋親自祭奠痛哭,後來還追封他為郢國公。

從這之後,馮勝接任了馮國用的職位,替朱元璋統領親軍,出生入死。起初,馮勝始終跟在朱元璋身邊,經常為朱元璋謀劃戰事,機智勇敢,和哥哥一樣,深受朱元璋的賞識和信任。後來,馮勝又被派去輔助大將軍徐達,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為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登基稱帝。馮勝因為深受太祖信任,在擔任軍事將領的同時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當時,雖然江南、中原等地已經並入明王朝的版圖,但周邊地區還沒有歸附,繼續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仍是當時的首要任務。馮勝幾次跟隨大將軍徐達渡過黃河,平定山西、陝西地區,每戰必勝,朱元璋為此十分喜悅。於是,朱元璋按照他的功勞授予他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同參軍國事,又封宋國公,年祿三千石。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高的職位了。

之後,馮勝又奉命帶領二十萬大軍去征討元將納哈出。他精心籌劃,謹慎運兵,並親自觀察地形,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以做出正確的分析,節節勝利,到最後更是兵不血刃地降服了納哈出,並把二十萬降軍帶入關內。

朱元璋聽到消息後,又異常高興,於是馬上派出使者迎接慰問馮勝。但是馮勝的這次大勝利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妒忌和猜疑,一些謠言不時傳出,有的說馮勝藏匿了戰爭中俘獲的許多好馬,有的說他乘機騙取了很多財寶,又有人說他強娶蒙古王子的女兒。這樣一來二去,本來猜疑心很重的朱元璋也相信了這些謠言,他不但沒有獎賞馮勝的大功,反而下令收回馮勝的大將軍印,讓他到鳳陽去居住。馮勝立了大功卻落得個這樣的結果,還時刻受到監視,再也沒有帶兵打仗,每日為此非常地憤懣。

朱元璋基本穩定了全國的局勢,南方的割據勢力和北元的殘餘力量都先後平息下去了,明王朝的統治更加鞏固,再也沒有一支外部力量能和明王朝相抗衡了。於是,閑下來的朱元璋一直對外的目光轉向了這些跟隨他幾十年和他出生入死的大將們,總是猜疑他們有一天會奪他的皇帝寶座。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有著這麼大的疑心呢?

原來,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中不免會有一兩個武將叛變,朱元璋因此更是小心翼翼,對諸將更加不放心了。他不斷編一些勸人做忠臣孝子的書籍,要求人們對自己忠誠,花費了許多心思。但是最終,這個強權皇帝還是覺得說教遠不如斬盡殺絕的效果好,隻有殺光了那些威脅他地位的人,他才能把皇帝的位子坐穩。從這時起,朱元璋就把誅殺功臣當成最急待解決的事情了。

而恰巧,這時的官僚集團也形成了各種小集團,有文武之間的矛盾,也有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矛盾,官員們互相攻擊傾軋,排斥異己,這正好為朱元璋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和機會,利用官員之間的矛盾,個個擊破。宰相胡惟庸死了,開國功臣李善長死了,朱元璋又怎能允許馮勝獨活呢?

就這樣在洪武二十六年,馮勝被朱元璋召進京居住,便於就近監視他。後來,馮勝因為閉門獨居實在無聊,他很懷念以前那些躍馬疆場的日子。這位寂寞的老將就在自家門前修了一個稻場,把瓶子埋在地下,又架起木板做走廊,整日在稻場上騎馬追逐,發出轟隆隆的響聲,仿佛自己仍在戰場上縱馬飛馳一樣,自娛自樂。

這本是一個無意的舉動,但是這種天真的做法給了心懷不軌的人一個口實。有人向皇帝密奏說,馮勝懷有異謀,他家的稻場下麵藏有武器,他每天都在訓練兵士。朱元璋聽了這種誣告,根本就不查問事情的真相,樂得找到了一個絕好的借口,更是暗自在心中下了殺害馮勝的決心。

一天,朱元璋把馮勝召進宮裏,擺了酒席與他對飲。他一邊飲酒還一邊安慰馮勝說:“我知道現在外麵有些人一直在說你的壞話。你徑自放心好了,我是信任你的,絕不會相信那些流言。”馮勝聽了不禁感激涕零,直稱讚皇帝的聖明,也放下心來和朱元璋開懷暢飲。飲至正歡,君臣二人好像回到了許多年前稱兄道弟,把酒言歡的日子,當日馮勝久久抑鬱的心情也得到了很大的舒緩。

然而,馮勝萬萬沒有想到,當他從宮中回到家後,還為皇帝的厚待而滿心歡喜,不想當夜就七竅流血,暴病而死。這一代功臣,沒有如願地死在沙場之上,反而死在了他始終尊敬信任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毒酒之下。他死了以後,朱元璋不準他的兒子承襲他的官職,也不得錄用為官,馮家這功勳之家很快就在太祖的有意壓製下衰落下去了。為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最後竟然落得這般下場,無論是當時的人還是現在的人聽了都不禁為之惋惜、歎息。

楊士奇是一位賢德的宰相嗎

明代有名的賢相楊士奇曆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仁宗時任華蓋殿大學士,宣宗朝和英宗朝初期,楊士奇和楊榮、楊溥三人合稱“三楊”,三人同是輔政大臣。對當朝皇帝的統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楊士奇

當時人們說,楊士奇稱“西楊”,有相才;楊榮稱“東楊”,有相業;楊溥稱“南楊”,有相度。這三個人和衷共濟,協力輔佐皇帝治理國家,開創了明朝曆史上的一個盛世。楊士奇被後人評價為明於政事,待人寬和,善於處理君臣關係,而且知人善任,提拔了許多明朝有名的官員。由此,可以看出楊士奇對明朝的統治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楊士奇小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長大以後就以教書為生。由於他的才學出眾,後來被推薦到明政府中任職。他非常嚴謹,從來不在家中談論公事,即使是至親好友,也聽不到他談一些朝政大事。在皇帝麵前,他也表現的極為出色,處理事情總能一下子抓到問題的關鍵。而他身上的這些優點正是受皇帝信任的大臣的優點,所以他之後能夠依據自己的優點成就一番事業。

當時,永樂皇帝和他的父親朱元璋一樣,並不信任他的大臣們,總是派出特務去監視文武百官的一言一行。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一份廣東布政使徐奇從任上回來後的送禮名單,心中又在暗暗懷疑。他發現這份名單上沒有楊士奇的名字,就找他來詢問這件事,並企圖從他的口中找出些端倪。

對於永樂皇帝的性格楊士奇很是了解,因此很委婉地回答說:“徐奇去廣東的時候,百官去給他送行。那一天我正好病了,沒有去,所以徐奇回來的時候送禮的名單中並沒有我。至於其他的人是不是接受了還不十分清楚。再說,徐奇送的聽說隻是一些土特產,不值什麼錢,大概也沒有其他用意。”永樂皇帝聽了認為很有道理,這才去了猜忌之心,還讓人把名單給燒了,從此也就沒再過問此事。

仁宗即位後,由於楊士奇的才能,把本來做東宮屬官的楊士奇提拔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因為楊士奇以前就直言善諫,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因此非常信任他。仁宗皇帝有一次坐在便殿上正在議事,見楊土奇從外麵走了進來。仁宗笑著對在場的大臣們說:“看,新任華蓋殿大學士來了,一定又有正直的言論,我們一起來聽聽。”然後就笑著聽楊士奇說話。

這一次,楊士奇果真又是來進諫的,他一見到仁宗皇帝,就開門見山地說:“皇上開恩,下詔書宣布削減每年對內廷的供應,詔書剛剛公布兩天,惜薪司就傳聖旨要征調棗木八十萬斤,這與前麵的詔書是相互矛盾的。”仁宗聽了覺得他說的非常對,於是立即減去一大半。

當時尚書李慶提出一項政策:把軍隊中多餘的馬匹分發給地方官員,朝廷每年征收小馬駒。楊士奇針對這件事上奏了許多次,說:“朝廷選擇有才有德的人任為官員,負責治理國家。現在卻又讓他們去養馬,這種重視牲畜、輕視人才的事,怎麼能夠作為天下表率呢?”

仁宗皇帝再次聽了他的意見,於是下旨停止了這件事,但後來卻又沒了回音。楊士奇不肯罷休,又上書爭辯,仍舊得不到仁宗的批示。過了一段時間,仁宗私下裏把楊士奇叫了去,對他說:“朕以前哪裏是忘了呢?隻是因為聽說李慶、呂震等人都不喜歡你,考慮到你一個人孤立無援,恐怕你吃他們的虧,所以不想因為你的提議而罷養馬了。現在已經有了別的由頭了。”

說著仁宗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上言養馬一事不便於民的奏疏。楊士奇見了非常感激仁宗皇帝的一番愛護之心。仁宗皇帝還特意下旨給言官說:“楊士奇年紀大了,偶爾上朝遲到,不要因此而彈劾他。”由此可見楊士奇非常得仁宗皇帝的尊重與信任。而楊士奇也更加敬重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時期,各地不斷發生水旱災害,皇帝為此非常苦惱,召見楊士奇簡議下詔書對百姓進行體恤寬免,免去受災地方的租稅。楊士奇又趁機提出一些免除農民拖欠的租稅和柴草錢,減少官田的數量,審理冤案,減少工役等利民措施,都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楊士奇又請求安撫外逃的百姓,檢舉貪官汙吏,寬免罪犯家屬。他又讓三品以上的官員各自舉薦所知的人才。他的這些請求全都得到了仁宗皇帝的批準並予以執行。事實也證明,這些做法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宣宗剛剛即位時,內閣大臣一共有七人。陳山、張瑛因為是東宮舊人而入閣,但是都不稱職,後來調出內閣去擔任其他官職。黃準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內閣隻剩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個人。

楊榮性格非常開朗,而且果斷剛毅,遇事勇於承擔。他曾經多次跟隨成祖北伐,非常了解邊境的具體情況,邊將的優劣、關口的地形、道路的遠近等等,全都了如指掌。但是他也有一個缺點,就是貪財,常常接受下屬的饋贈,而且一直理直氣壯,不知悔改。

宣宗皇帝了解到了他的這種缺點,又憐惜他的才幹,於是很為難,就問楊士奇應該怎麼辦。楊士奇說:“楊榮對邊防軍務很熟悉,我們誰都比不上他。這些小事不應該總放在心上。”宣宗聽了,笑著說:“楊榮還曾經說過你的壞話,你怎麼還為他開脫呢?”楊士奇坦然回答說:“還希望陛下像原諒我一樣原諒楊榮。”後來,楊榮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十分羞愧,從此兩人盡釋前嫌,關係變得非常融洽,成了當朝兩個非常要好的官員,一起盡忠皇帝。

宣宗去世後,年僅9歲的小太子即位,國家大事都要向太皇太後報告。太皇太後也非常信任楊士奇等三位輔政大臣,有事就派人去內閣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也能夠公正持平地處理國家的政務。但是沒有幾年,他們的年紀都大了,楊榮最先去世,緊接著太皇太後也去世了。小皇帝寵信太監王振,日益疏遠這些老臣,王振逐漸掌握了朝廷的大權。楊士奇這時已經退休在家養病,楊溥一個人在朝中孤掌難鳴,逐漸失去了對朝廷的控製。

但是,這時的楊士奇已是年老體弱,而且他還有一個傲慢凶暴的兒子,做了許多壞事。朝廷因為看在楊士奇的麵子上,一直沒有動手處置他。楊士奇看著朝政大權日益落在太監的手中,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不由得憂心如焚,卻又已經力不從心,再加上有這麼一個不成器的兒子,心力交瘁,憂慮得臥床不起,終於在他80歲的時候離開了人間。

況鍾為何被稱為“況青天”

況鍾小的時候家境貧寒,他的父親仲謙為生活計,把他送給黃氏收為養子。7歲時,母親去世,無限悲痛。於是,刻誌於學。由於他資性穎異,且勤於學,“長而淹貫經史,其為文簡要不煩,兼工行楷諸書,器局端凝,言笑不苟,視勢利聲華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理義,處事明敏”。在靖安縣衙任掾時,職內事務,處理快捷,深得知縣俞益的賞識,稱讚他幹練通敏,廉介無私。

況鍾

明太祖為保證封建官吏的銓選與任用,推行三途並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樂十二年(1414年),況鍾吏期已滿九年,按例應允給赴京考職。其時禮部尚書呂震與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薦,曆陳況鍾的賢能。恰巧,呂震將扈從朱棣北巡,需簡選屬員,與況鍾交談,大為器重。次年春,以其才識優長,錄為六品禮部儀製司主事,且打破常例,得到了皇帝朱棣的召見。從此況鍾更加勤於職守,凡冊立後妃、東宮、藩王、帝女下嫁、朝覲貢舉等重大典禮,皆絕無遺漏,得到朝官的賞識。

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再次北巡,況鍾以禮部屬員扈從。由於北京初建,四夷朝貢、會試、北征諸事項都在北京舉行。其中諸如祭告、慶賞、封策禮文等,均屬儀製司的職掌,況鍾籌劃安排得當,深受賞識,“簡繁輕重,悉中事宜”。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況鍾九年考滿,例升員外郎,又因其賢勞著稱加一等,超升禮部儀製司郎中。宣德四年(1429年),況鍾向皇帝陳明因由,請求恢複況姓,得到允準,頒給改姓誥命。

此外,況鍾雖是吏員出身,但對教育特別重視,對文儒皆予厚待。凡單門寒士,多有賑濟。其中有一個叫鄒亮的書生,曾遞詩給況鍾,況鍾很為賞識,準備推薦為官,同時卻收到詆毀鄒亮的匿名信。況鍾說:“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即保舉,上奏朝廷,授予吏、刑二部司務,後遷禦史,“整飭舉劾,俱得其當”,著聲於朝。

蘇州民間素有好訴訟之習,無論大小事件,都動輒赴京告狀。由於蘇州屬直隸府,上無布政司、按察司的設置,一旦準予差提,每一家牽引多件,株連數十數百。無辜之人受誣解送,農耕經年拋荒。對此,況鍾上書奏請,遇有告狀之事,由巡撫審理判處。於是,“刁風頓息,而越控解京之弊始除”。另外,每當禦史巡按到府,府官過於卑屈,禦史肆其貪婪。況鍾奏定“相見禮儀,而憲綱始肅”。

況鍾任蘇州知府,事事根據朝廷法令辦事,又處處照顧到百姓的艱難困苦,深得百姓愛戴和擁護。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況鍾繼母去世,況鍾奏聞朝廷,回家守孝。百姓挽留,不得遂願。時過不久,“秋糧應減者,倍加收斂,奸吏舞法,故弊叢生”。百姓更加思念況鍾,作歌唱道:“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思,因去後。願複來,養田叟。”還有一歌唱道:“郡中齊說使君賢,隻剪輕蒲為作鞭。兵杖不煩森畫戟,歌謠曾唱是青天。”籲嗟之聲,溢於街巷。

於是,禦史、府同知等,據縣民三萬七千五百八十餘名告詞,奏請奪情起複。於是奉皇帝聖旨,召況鍾由家鄉徑回蘇州知府任上。正統五年(1440年),況鍾九年職滿。同年十月循例赴部候升,而“餞送者數百裏不絕,況鍾作詩慰勞。入京召見,獎勵備至”。蘇州耆民張翰等一萬八千人聯名上疏挽留,其中說“尹蘇仍非公不可”。

最後皇帝下達聖旨:“既有軍民人等保留,著複任,吏部奏升正三品,署知府事。”次年正月,又降聖旨:“升按察使正三品職俸,署蘇州府事。”這是自明朝建國以來七十餘年所沒有的規格和禮遇。由此可見況鍾政績的卓著和品德的高尚。

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況鍾卒於蘇州知府任上,年60。況鍾去世之日,郡民罷市,如哭私親,蘇州七縣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就連鄰近的鬆、常、嘉、湖的百姓都絡繹不絕地前來吊喪。次年春的歸柩之日,傾城出送,白衣白帽,兩岸夾舟,奠別出蘇州之境,還有奔程路祭的,絡不斷絕。朝廷贈正議大夫資治卿。祀名宦祠,準許城邑建祠以祀,春秋官為致祭。

明朝的第五個皇帝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年紀輕輕繼承皇位後,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大力糾正朝廷上貪汙腐敗的現象,任命了一大批正直清廉的官員。況鍾就是這些官員中最有名的一個。

當時,蘇州的難於治理是出了名的。那裏雖然有繁榮的商市和豐饒的物產,但當地的土豪和官吏相勾結,沆瀣一氣,欺壓百姓,清官在那裏根本站不住腳。於是,宣宗皇帝便把況鍾派到那裏,以清除積弊。

況鍾素以機智果斷、執法嚴明著稱,他本是吏部尚書蹇義的門人,蹇義驚異於他過人的才華,就推薦他做了官。這次出任蘇州知府也是吏部尚書蹇義和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推薦的。到了蘇州,他從代理知府手中接過大印,馬上就開始升堂問案。第一件審理的就是殺人案。

那個殺人犯早就給辦案的吏員送了重禮,請求他設法解救。所以在況鍾開始翻閱這個案子的卷宗時,那個吏員就試探地對說:“這個趙五是被人冤枉的,應該無罪釋放。”況鍾這時就假裝糊塗,連連點頭說:“好,好,那就放了吧!”殺人犯和吏員一聽都非常高興。

等到第二件案子時,吏員收了原告的賄賂,又主張要嚴懲被誣陷的被告。況鍾仍是照章辦理,命人將無辜的被告押入大牢。那些奸吏們一看,都覺得這個新來的老爺真是個糊塗蟲,不由得都高興得合不攏嘴,這回終於可以放心了。況鍾冷眼看著他們露出的這些醜態,在心中冷笑了幾聲,緊接著就派出自己帶來的可靠手下,到蘇州城裏去明察暗訪,尋找證據。搜集齊了所有惡紳與官吏勾結的證據後,況鍾又再次升堂。

他再次問那個當初負責處理命案的小吏:“趙五真的沒有殺人嗎?”那個奸吏看到老爺的臉色不對,心中也不禁打鼓,隻好硬著頭皮仍舊堅持那個殺人犯是無辜的。況鍾又冷笑著說:“是嗎?那他為什麼要送給你那麼多銀子啊?”那個小吏一聽,知道自己收受賄賂的事暴露了,嚇得一下子跪在地上,連喊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