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王爺朝臣篇(2 / 3)

況鍾也不理他,又接著重審另幾起錯判的案子,一一說明事情真相。那些經手處理案子的吏員一個個都嚇得冷汗淋漓,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況鍾審完案,見他們都承認了貪汙受賄的罪行,當場下令重重責打這些汙吏,把幾個人打死在大堂上。他又把另一些罪行較輕的官吏關進大牢。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蘇州府的大街小巷,老百姓們都拍手稱快。

後來,況鍾又改革地方的弊政,廢除不合理的政令,又設法減輕當地百姓過重的負擔。因為百姓繳納糧食要不遠千裏地送到指定地點,這樣既費時又費力,況鍾就向皇帝建議,允許百姓就近輸送,然後由接收的軍隊負責運輸,百姓再給出路上的損耗數額。這個建議很快就獲得了皇帝的批準,並且被頒行全國,百姓們都因此而受到恩惠。

當時,宮中的太監常常被派出來采買物品。許多太監到了地方上都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地方上卻無人敢管。蘇州是天下財物雲集的地方,當然更是常常受到這些宮廷蠹蟲的騷擾。

一天,衙役來報告況鍾,說有兩名太監在驛館裏把通判趙忱捆綁起來了。況鍾不敢怠慢,急忙到了館驛。隻見兩名太監坐在堂上,身後十幾名惡漢怒目而視,趙忱被綁在廊柱上,十分狼狽。

況鍾忍著氣,客氣地詢問事情經過,原來他們說是到此來買鳥的,要畫眉一千隻、百靈一千隻,因為趙忱說天氣寒冷,根本抓不到鳥,才被捆綁在此。然後況鍾要過“憑引”看了一下,隻見上麵寫的是要蘇州府協助采購蘇繡一百襲,是宮中尚衣監開出的。況鍾這下心中有了數。他知道,蘇州盛產“蘇繡”,又有各種奇花異卉和珍貴鳥類。太監常來蘇州采辦這些物品,但有些太監仗著皇家勢力,到此之後趁機騷擾,敲詐勒索,胡作非為。這兩個家夥就是這類人。

於是,況鍾厲聲質問道:“購鳥要司苑局來辦,你這尚衣監怎麼也買起鳥來了?而且到了蘇州為什麼不向我投遞照令,卻敢私自捆綁本府官員。趙忱是六品官員;你們有何權力扣押?”一個太監狂叫一聲:“嗬!別說六品了,就是你四品大老爺,也不敢不給皇上要的東西吧!”況鍾一聽大怒,說:“哼哼,你們以為況某是什麼人?竟敢跑到這兒撒野!冬天要鳥,無非是有意勒索。來,給我拿下!”

衙役們一擁而上,將這幫狐假虎威的家夥都綁起來,押回府去。一問,隨太監來的隻有四人,其餘都是兩太監臨時召來的流氓。於是,況鍾將這幾個流氓遊街示眾。隨後,況鍾把兩太監的不法情由,寫成疏文,派人把太監和隨從一齊押往北京,交皇帝處理。朱瞻基看到況鍾的疏文,大為讚賞,心想這況鍾真是有膽有識,從來沒人敢惹太監,他卻不畏權勢,敢打歪風,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官。

後來,民間有一出名叫《十五貫》的戲,講述的就是況鍾任官斷案的故事。那時侯,蘇州的百姓都尊稱他為“況青天”,與曆史上的“包青天”、“狄青天”相提並論。

為何於謙會落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土木堡事變後,明朝五十萬大軍全線崩潰,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和皇後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裏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了手的、缺了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頭出現了。京城裏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說,京城裏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了怎麼抵擋呢?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理皇帝的職權),並且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瓦剌。大臣們七嘴八舌,不知怎麼辦才好。大臣徐有貞說:“瓦剌兵強,怎麼也抵擋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將遭到大難,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做打算。”但是,兵部侍郎於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於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於是太後決定叫於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自小有遠大的誌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汙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隻有於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兒土產去?”於謙甩動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隻有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麵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也就由此而來。

因為於謙剛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於謙,把於謙打進監牢,還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的消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向明英宗請願,要求釋放於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於謙什麼把柄,隻好釋放了於謙,恢複了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回,在京城麵臨危急的時刻,於謙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麵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麵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有一天,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上朝,大臣們紛紛要求宣布王振罪狀。朱祁鈺不敢做主。有個宦官馬順,是王振的同黨,見大臣們不肯退朝,吆喝著想把大臣趕跑。這下激怒了大臣。有個大臣衝上去揪住馬順,大夥兒趕上來,一陣拳打腳踢,就把馬順揍死了。

朱祁鈺見到朝堂大亂,想躲進內宮,於謙攔住他說:“王振是這次戰爭失敗的罪魁禍首,不懲辦不能平民憤。陛下隻要宣布王振罪狀,大臣們就心安了。”朱祁鈺聽了於謙的話,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懲辦了一些王振的同黨,人心才漸漸安定下來。

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沒把他殺死,卻挾持著英宗當人質,不斷騷擾邊境。看來,京城裏沒有皇帝不好辦。於謙等大臣請太後正式宣布讓朱祁鈺做皇帝,被俘虜的明英宗改稱太上皇。朱祁鈺這才即位稱帝,這就是明代宗。

也先知道明朝決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為借口,大舉進犯北京。

這一年十月,瓦剌軍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立刻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認為明軍兵力弱,主張把軍隊撤進城裏,然後把各道城門關閉起來防守,日子一久,也許瓦剌會自動退兵。

於謙說:“敵人這樣囂張。如果我們向他們示弱,隻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我們一定要主動出兵,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

接著,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

於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將士們被於謙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誌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鬥,保衛北京。

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萬人。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也先遭到嚴重損失,又怕退路被明軍截斷,不敢再戰,就帶著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於謙等明英宗去遠了,就用火炮轟擊,又殺傷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於謙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軍民的愛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於謙家的房屋簡陋,隻能遮蔽風雨,明代宗給他造了一座府第,於謙推辭了。他說:“現在正是國難當頭的時候,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也先失敗後,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沒有用處。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於謙一心保衛國家,但是那個在北京危急的日子裏主張逃跑的徐有貞,還有被於謙責備過的大將石亨,都對他懷恨在心,在暗地裏想法報複。

英宗回北京後過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場大病,徐有貞、石亨跟宦官勾結起來,帶兵闖進皇宮,迎明英宗朱祁鎮複位。曆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變”。沒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複位後,對於謙在他被俘流亡的時候,幫他弟弟即位稱帝,心裏本來有氣,再加上徐有貞、石亨一夥兒在他麵前說了不少誣陷的話,竟下了狠心,給於謙加上個“謀反”的罪名,計劃殺害於謙。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於謙被殺,都督同知陳逵冒死收殮於謙,裴太監秘密護送於謙少子逃往河南。天順三年(1459年),於謙之婿、千戶朱驥扶送於謙靈柩回到故鄉,葬於西湖三台山麓。

王越是靠汪直升官的嗎

明憲宗時候,有個小宦官叫阿醜。他機敏異常,善於表演俳優雜劇。一天,明憲宗閑暇無事,要阿醜和幾個內侍演雜劇給他看。阿醜化裝成汪直的樣子,穿得十分豪華,手拿兩把大鉞,大搖大擺地闊步出聲,趾高氣揚,叱吒吆喝。一個人上前盤問:“你是什麼人,敢如此放肆?”阿醜說:“你不知道我是汪太監嗎?爺爺(內侍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愛我信我,我要殺誰就殺誰,我叫誰活誰就活。我怎麼不得意呢?”那人又問:“你有啥本領,得到爺爺這樣信任?”阿醜回答說:“你沒看見我手中拿著兩把大鉞嗎?”說罷舉起左手嚷道:“這是陳鉞!”然後舉起右手說:“這是王越!”逗得憲宗皇帝哈哈大笑。原來陳鉞和王越是兩個依附汪直的無恥朝臣。但是,王越真是靠汪直升官的嗎?

王越是河南浚縣人,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曆官禦史、山東按察使、右副都禦史巡撫大同,在成化三年(1467年)受任讚理撫寧侯朱永軍務,討伐北元君主毛裏孩,兼撫宣府(宣化)。

成化五年(1469年),王越奉詔西行延綏,抵禦入據河套的阿羅出等人,獲勝於黎家澗、崖窯川、鎮羌等處。次年,又順利地阻擋了敵軍一萬多人的五路來攻,並且追擊敵人,連勝於開荒川及牛家寨。憲宗升他為右都禦史。

成化八年(1472年)王越受任總督陝西、寧夏、延綏之鎮,三鎮所集合的兵,號稱八萬,事實上能作戰的才有一萬多人。敵方的兵員,總數不及八萬,但是人人能戰,而且皆是騎兵。當時的兵部尚書白圭主張采取攻勢,肅清入據河套的蒙古人。王越認為,要搜查,就必須調動十五萬精兵,一切糧秣的開銷絕非政府的財力所能辦到。因此,他主張采取守勢。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會同劉聚小勝於漫天嶺。敵方滿都魯、孛羅忽與虯加思蘭等人把眷屬及牲畜留在紅鹽池(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王府的西南),率領精銳西行,深入甘肅中部的安定(定西)與東南部的秦州(天水)。王越當機立斷,也率領騎兵五千,由榆林北上,深入沙漠,經紅兒山、白鹽灘,在兩天兩夜之間奔馳了八百裏,到達紅鹽池,搗毀滿都魯等人的老巢,斬殺與活捉三百五十人。滿都魯等人沒想到明軍能采取攻勢。他們感覺到河套並不安全,於是相屬渡河北徙,使得套內得到好幾年的安寧。

憲宗任命王越總製三邊,開府固原,令三邊的總兵巡撫等官悉聽節製。所謂三邊,指延綏、甘肅、寧夏。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越還朝,以左都禦史的身份與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團營,不久,升任兵部尚書。成化十六年(1480年),奉命提督軍務,隨成國公平虜將軍朱永北征,掩擊敵軍於威寧海子(今綏遠興和縣),因功進封為威寧伯。次年,受拜為平胡將軍,充宣府總兵官,兼鎮大同。

從王越的經曆來看,他確實有才幹。史書上也說:“未有邊臣如越者。”那麼,為什麼王越被阿醜諷刺為汪直的幫凶呢?這主要是王越自己平素以才自傲,不拘小節,與朝中大臣關係不好,於是才和汪直結交,後來就死心踏地依附汪直了,有一件事很能說明王越對汪直的諂媚程度。

王越身為京官,每天出入汪直家門,帶頭行跪拜大禮,恬不知恥,所以爬得很快。兵部尚書項忠不買汪直的賬,汪直處處刁難他。他派西廠校尉搜集項忠材料,羅織罪名,王越又從中竭力詆毀,明憲宗聽信汪直讒言,將項忠削籍為民,而王越則被升任做了兵部尚書。

許多京堂大官為了巴結汪直,四處求人引見。吏部尚書尹曼和幾位大臣想求見汪直,請王越疏通。為了預防禮節不周,尹曼偷著問他:“見了汪太監行什麼禮,是否還要跪拜?”王越在同僚麵前怕丟人,裝模作樣地說:“哪有大臣給宦官下跪的道理!”引見那天,尹曼多了一個心眼,等王越先進去後,派人偷偷看他的舉動。原來王越跪在汪直的床前說明來意,又磕完頭才站了起來。於是尹曼待汪直出庭接見時帶頭先趴在地上,其他的人跟著跪了一大串。

汪直見大臣都拜伏在自己的腳下,十分得意,寒暄之後,禮送而出。事後王越責備尹曼有失大臣體麵。尹曼反唇相譏,說:“我知道有人比我還跪伏得早,老夫不才,隻是仿效而已。”一句話把王越說得滿臉通紅。

王越本人有才,不過要不是依附汪直,也不會爬得那麼快。雖然他得到了高官厚祿,可是終究沒有能一帆風順。汪直倒台後,王越也被罷免,不過,念在他有才幹,後來又出來總鎮三邊。王越一生威震邊疆,卻因為依附太監給自己留下了汙點,非常令人惋惜。

彭程為何冒死直諫孝宗

彭程從小聰明好學,而且非常謙遜。成化末年,彭程到京城參加會試,考中進士。孝宗即位以後,因為他敢於直言,被授以禦史之職,巡視京城,觀察官聲民情,遇事直接上奏,很好地規範了京城的風氣。

當時,京畿地區各地來的人混雜居住,治安混亂,常常有盜賊混在其中。他們白天通常隱匿在民居之中,晚上月黑風高的時候出來作案。京城的許多大戶人家被盜。當地的官員派人緝查,他們就混雜在百姓之間,無法區分,屢次捉拿不著。當時的官員為此非常頭疼。

彭程知道這件事後,秘授京官機密計策,讓他帶領幾個得力的衙役趁黑埋伏在一個富商家中,然後派人到街頭炫耀這個富商的富有,守株待兔,等這些盜賊上鉤,而且不要走漏風聲,問出線索以後,再甕中捉鱉,將他們一網打盡。京官們依計行事,果然捉到了盜賊。為此,很多人都非常佩服彭程的辦事能力。

“壹仟陸佰貳號”明銃弘治二年(1489年),彭程巡鹽兩浙,由於貢獻重大,後又被升任為光祿寺大夫。彭程在光祿寺做事兢兢業業,又敢於直言不諱,很受孝宗賞識。弘治五年(1492年),彭程見光祿寺建造祭祀神壇,上疏孝宗說:“臣剛才看見光祿寺正在建造祭祀神壇。神壇曾經是先帝憲宗用來齋譙做法事的地方。陛下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已經把這些東西給廢除掉了,怎麼能再建造神壇預備法器呢?光祿寺修建這些東西所用的銀兩,都是百姓的血汗錢。用在正當的地方,還怕百姓非議,更何況用在這些沒用的事情上呢?先皇曾經寵信李孜省、繼曉等人,被他們的歪理邪說所迷惑,認為做法事可以祈福消災,增福增壽。現在這兩個妖人都被皇上處置了。兩人自己都不能自保,又怎麼去保佑他人呢?如果陛下真的想這麼做,現在還是萌芽狀態,應該抓緊停止。如果是有關部門沒有請示皇上您,打算用這個來逢迎您,應該追究罪責。”

孝宗原本覺得沒有神壇和祭祀用的器具,所以才特意命光祿寺準備的。聽到彭程這麼說,勃然大怒,認為他這是誹謗先帝的過失,命錦衣衛將他投入大獄,嚴刑查問。之後給叢蘭知道了這件事情,接著上書孝宗議論此事。

孝宗當時非常沒麵子,把這件事情歸罪在光祿寺身上,削奪光祿卿胡恭的官職,罰俸三年。至於彭程,他認為誹謗之罪不可輕恕,令錦衣衛交刑部定罪處置。刑部尚書彭韶有感於彭程敢於直言進諫的精神,有心保全,想要判以杖責之刑,處罰一下再官歸原職。

但是,當時孝宗皇帝正在氣頭上,想要置彭程於死地。彭韶等人一再上書營救,彭韶為官,為民解困,為民平冤,不為財利所誘,不為權勢所屈,遇事敢言敢斷敢為,忠直耿介,名聲震動朝野。一般情況下孝宗都會給他麵子,但是這次竟然不允,彭程的兒子後來上書孝宗,說願意代父受死,孝宗還是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之後,巡按陝西的禦史李興也因為犯罪被送進大獄,受盡酷刑。孝宗想要親審此案,連同彭程案一同審理。第二天,孝宗及諸大臣齊集大殿之上。孝宗親自朝審,曆數李興所犯諸罪,下詔判斬立決。

到了審彭程時,沒想到滿朝官員一起請求孝宗,孝宗見彭程乃眾心所向,不可輕犯,就改斬刑為謫戍之罪,把彭程及其家屬謫戍隆慶。大臣們不服判決,文武大臣一同上疏說:“李興所犯的罪不是很多,還不夠死罪。彭程是為了規勸皇上您,也落個戍邊之罪,那麼那些作奸枉法、罪大惡極的人應該怎麼處置啊?”尚書王恕也一再上疏營救。

最後,孝宗沒有辦法,隻好下令減免李興的死罪,改為杖責一百,謫戍賓州。彭程仍然維持原判,被押送到邊疆守邊。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卻落到如此下場,多少讓人對孝宗皇帝的仁治感到非常的遺憾。

當時,彭程的母親李氏已經有80多歲了,就彭程一個兒子,在家孤苦伶仃,沒有人養老,沒有辦法,隻好到宮殿外叩頭請求孝宗想辦法侍養。南京給事中毛理見了之後上奏孝宗說:“曆史上劉禹錫因為王叔文事件被流放到遠方,後來因為他的老母親一再請求,被改為流放連州。陛下仁孝聖德,不是唐中主可以比的,並且彭程所犯的罪還不如劉禹錫重。就算可憐這位80幾歲的老人,成全他們母子吧。”

然而,心胸狹窄的孝宗還是不許。到了第二年,孝宗考慮到這麼做會影響到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才把彭程給放了回來。可見,說孝宗英明仁孝也不見得全對,他隻是相對於明朝其他的皇帝來說還算英明,他的仁孝隻是為了統治的需要罷了,而他本人的一些行為實在是不敢恭維。

楊镟父子因何忠諫名天下

被後世所推崇和景仰的人物楊镟和楊源父子正直不阿、官職雖小但敢於進諫,所以關於父子二人大膽進言忠諫的故事,曆來被後世史家廣為頌揚。

楊镟是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的進士,後來被任命為禦史。他剛直不阿並崇尚氣節。天順初年,楊镟奉命在京畿周圍各地進行巡訪。當他到達河間時,許多農民都控訴曹吉祥、石亨在這裏霸占他們的良田。

此時皇帝所寵幸的宦官正是曹吉祥,而石亨也是手握兵馬的大將,兩人的官職均在楊镟之上,都是不太好惹的人物。楊镟聽了以後,回去立即上書彈劾曹吉祥和石亨,列舉了兩人憑借皇上的寵愛在外胡作非為的許多罪狀,無一隱瞞。

當時,皇帝看到這封奏折後,對他這種不畏權貴的精神大為讚賞,對正在身邊的大學士李賢和徐有貞說:“這才是一名真正的禦史。”景帝馬上派人到河間地區核查情況,並命吏部記下楊镟的名字,以備將來委以重任。

但是,曹吉祥聽到竟然有人敢彈劾他時大為惱怒,同時害怕皇上派出核查的人真能查出一些不利於自己的事情,趕緊到景帝麵前進行哭訴,大言自己冤枉,並說楊镟有意陷害。而景帝賞識楊镟的剛正不阿,沒有聽信曹吉祥所說的話,依然照之前的安排去做。

不久後,石亨西征兵敗,自己獨自跑了回來,恰巧,這天彗星在天空出現。按照儒家的解釋,彗星出現對一個皇帝來說是一種不祥的預兆,說明他在政務上存在問題或朝中奸佞當道。早就對曹吉祥、石亨憑借權勢,私下裏大搞不法之事擾亂朝綱滿懷憤恨的大臣們決定聯合彈劾這兩個圖謀不軌的人。

就這樣,在張鵬和楊镟的組織和牽頭下,十三道掌道禦史準備聯合上書,狀告曹吉祥、石亨的不法之事。在他們上書的前一天,給事中王鉉將這個消息泄露給了石亨。石亨和曹吉祥馬上展開了行動,他們到景帝那裏哭訴,說禦史張鵬因為自己殺了宦官張永的從子,所以準備聯合他人結成黨羽對他進行陷害,實際上是想為張永報仇。

第二天,禦史們將彈劾石亨和曹吉祥的奏章遞上去後,景帝看後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將張鵬和楊镟逮捕。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皇帝最忌諱大臣結黨,這將直接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也正因為這一點,石、曹二人的誣陷才得以奏效。

而此時,景帝一氣之下將楊镟、張鵬等人下了大獄,最後判處張鵬和楊镟死罪,其他的人全部戍邊。曹吉祥和石亨為顯示他們的寬厚和仁愛,又反過來在皇帝麵前替他們求情,景帝讓他們之中年紀在30以內的留下,其他的全部調往外地。當時有人說,景帝改變主意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當楊镟等人下獄後,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風,隨後雷電交加,冰雹從天而降。在這場異常天氣中,曹吉祥和石亨家各有一棵大樹被雷擊倒。有人將這個歸因為因果報應。

有人就此上奏,說這是上天的預示,肯定曹、石二人有問題。這些人的外調實際上是貶斥,將他們放到一些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去任職。在楊镟和張鵬外調的途中,有人給他們傳話說,隻要他們向曹、石二人認個錯,他們就可以官複原位,但是他們沒有低頭,徑直向南部邊疆地區去了。

楊镟在憲宗即位後官複原職,後來又升遷為浙江道副使。在這裏他盡忠職守,為百姓謀利,不斷興修水利。在當副使的十多年間,他改善了西湖水的灌溉能力,使之能為百姓所用,最後病死在了職位上。

楊源是楊镟的兒子。楊源自幼學習天文,後被授五官監候。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等八虎引誘皇上沉迷於女色和享樂之中,不務正業。為了使皇上遠離劉瑾等宦官,重新親理朝政,楊源援引天象的變化,屢次上疏武宗,進行勸諫。

一年八月初,天象有所變化。大角及心宿中星動搖不止。於是楊源借此進言說:“大角,是天王之座,心宿中星,是天王正位,這兩顆都應該安靜才是。如今動搖了,預示不好。”並說:“書上解釋為人主不安,國有憂。”他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是在勸諫武宗不要四處巡遊,要以國事為重,可見,他也是位難得的忠臣。

不久後,北鬥第二第三第四星,不如往常那麼亮。這原本是正常的天象變化,為了勸告武宗遠離小人,以國家大事為重,楊源又上書說:“北鬥七星中,第二顆是後妃之象,後妃不得其寵則不明。”這是在說武宗不應建立豹房而冷落皇後和貴妃;“第三顆主百姓,百姓得不到愛護則不明。”這是在說武宗的荒淫無度弄得民不聊生,官吏的剝削勒索更是使百姓無法生存,做皇帝就應該愛護自己的百姓;“第四顆主皇權,皇帝不能完全掌權就會不明。”這是在提醒武宗,劉瑾等宦官專權已經影響到了皇帝的權威。其實,楊源這麼說也是為了國家社稷著想。

但是,楊源的上書使劉瑾等人對他懷恨在心,盡管這樣楊源並沒有畏懼劉瑾等人的權勢,繼續向武宗進言。十月的時候,時常會出現大霧,楊源又借此上書說:“這是一種邪氣,說明現在小人專權,皇上應該謹防被這些人所欺蒙。”這次進言終於使劉瑾等人再也無法容忍了,他們假借皇帝的旨意,將他廷杖了三十,以示懲戒。希望嚇嚇楊源,讓他以後少在皇帝麵前“胡言亂語”。

而楊源依然沒有屈服於這種威脅,隨後又進行了多次進言,最後被劉瑾等人假傳皇上的旨意廷杖了六十,發配到了邊疆,此後不幸死在了戍邊的路上,死時極為淒涼,他的妻子隻能就地拿些蘆葦把他蓋上。又一代忠臣就這麼淒苦地死去了。

雖然,楊氏父子最後都沒有以非常好的結局收場,但是他們的忠諫因此而名傳天下,為當時士大夫留下了做官的好榜樣。他們的功德也為時人所傳誦。

嘉靖為何不殺抬棺上疏的海瑞

海瑞是我國明代政治家,嘉靖時期的著名清官。由於他敢於直言進諫,懲惡揚善,一心為民謀利,有“明朝第一清官”的美譽,被老百姓尊敬地稱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傳至今。

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2日),海瑞出生於海南。他的祖父曾經當過知縣,伯父做過監察禦史。海瑞的父親海瀚是正德年間的廩生,讀書能明大義,安貧樂道。母親謝氏粗識史書,持家有方。海瑞4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從此家道中落。

海瑞童年時期的生活並不殷實,父親不幸病逝後,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異常清苦。母親很剛強,當時年僅28歲,堅持不改嫁、不求人,自己撫養海瑞長大成人。海瑞非常孝敬母親,做官遇到難題時也常向母親請教。在母親的親自督導下,海瑞自幼即誦讀《大學》、《中庸》等書,加上母親為他所請的良師指點及嚴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使海瑞很早就有了報國愛民的思想。

海瑞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了舉人,被派往福建南平任縣學教諭。他和另兩個訓導迎接提學禦史時唯他居中不跪,被傳為美談。他說這是學校,不是衙門,不應跪接,得到了“筆架博士”的美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海瑞進京參加會試,結果是榜上無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海瑞第二次公車北上,還是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