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任職機構膨脹,設專職掌印太監。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至於明王朝那些宮女們,雖然飽讀詩書,知書達禮,卻往往難逃淒慘遭遇的命運,無不讓人感到由衷歎惋,潸然淚下……
王振如何苦心經營獲寵信
王振出生於河北蔚州,小時候特別聰明,家裏人將他送進官學,希望他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可以光宗耀祖,享受榮華富貴。王振也十分刻苦,剛成年時就已經是鄉裏小有名氣的秀才了。但在隨後的多次考試中,他都是胸有成竹地去,垂頭喪氣地回來。多次的失敗讓他感覺到走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耀的道路太難,於是他便想了另一個辦法:狠下心腸進宮,等候機會當太監。因為他長得眉目清秀,並且是秀才出身,很快就被選中送到宮中。王振入宮後被派去專門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識字。由於他聰明伶俐,又有書生氣,很快就引起了宣宗皇帝的注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皇上認為他很老實,便任命他為東宮局郎,專門服侍皇太子(即後來的英宗皇帝)。王振認為這是自己飛黃騰達的好機會,如果得到太子的寵愛,等到太子登基稱帝後也會升官發財。於是到東宮後,他察言觀色,逢迎拍馬,想方設法的討好太子朱祁鎮,太子在他的哄騙下很快就離不開他了。
宣德十年,宣宗忽然聖躬不豫,召太師楊士奇等托付了大事,是夜宣宗駕崩,凡在位十年,壽38歲。楊士奇等進行舉哀,一麵奉太子祁鎮即位,以明年為正統元年,這就是英宗皇帝。又追諡宣宗為章皇帝,廟號宣宗。尊太後為太皇太後,胡皇後為皇太後,生母吳氏為賢太妃。改封弟祁鈺(前太子)為郕王。當時英宗隻有9歲。張太後命英國公張輔、楊士奇、楊榮等四大臣輔政。
話說英宗已有14歲了,開始親政了。第一天,便命王振掌了司禮監,統轄內府的諸事。司禮監是明朝宮廷中二十四個宦官衙中最重要的一個。它掌管皇城裏一切禮儀、刑事和各種雜役,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皇帝的口述命令也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野心勃勃的王振掌握了這樣重要的部門,便處心積慮地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
王振的地位在朱祁鎮即位稱帝後得到快速提升,被提拔為宮中太監地位最高的司禮監,替皇帝掌管朝廷內外一切奏章和公文,代傳皇帝諭旨等,英宗把這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是把他看成最為信賴的人,但是這也為王振後來的擅權創造了條件。在地位提升後,王振的權力欲望並沒有得到滿足,因為朝中有太皇太後垂簾聽政,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內閣大臣忠心輔佐。王振根本就無法與他們幾位相抗衡,因而自己也不敢放肆,做事非常小心,決定等待時機成熟後再伺機而動。在此後的一段時間,王振想盡辦法討好張太後和三位大臣,對他們畢恭畢敬,說盡諂媚的話,希望以此來獲得他們的好感。
有一回英宗朱祁鎮與一群小宦官在宮中的花園內踢球玩耍,被王振看見了。第二天王振就故意當著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內閣大臣的麵,跪著向英宗進言說:“奴才有話要向皇上說:先皇為了玩耍,差點兒耽誤了天下的大事,皇上現在又這樣做,那樣會把國家社稷給耽誤的啊!奴才大膽說這些冒犯皇上的話,請皇上處罰我吧!”他裝出一副忠心耿耿、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樣子。三位輔佐大臣聽後,大為讚賞地說:“難得!難得!難得宦官中還有這樣關心朝廷安危的人啊!”
王振每次到內閣去傳達皇帝的旨意,都裝出一副十分恭敬的樣子,傳達完之後總是自覺地站到大門外,而不是站在閣內,他的這一舉動終於感動了三位輔佐大臣。後來王振再來傳旨時,三位輔佐大臣還特地打破慣例,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座。但是三位大臣並不糊塗,楊榮很有智慧,而且做事有遠見,他知道他們三人年事已高,便和楊溥、楊士奇商量,要提前把一些正直且有才華的大臣引進內閣,發展一些中堅力量,等到三人退位時,這些人可以來對付宦官的勢力。
王振在表麵上討好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內閣大臣,事事順從他們的意思,裝出一副不幹預政事的樣子,但他的內心卻充滿了攫取權力的欲望,隻要有機會他就會采用一切手段幹預朝政。他常借著服侍英宗起居,旁邊沒有大臣的時候,勸英宗要用嚴厲的刑法來管理朝廷的大臣,勸皇上不要做“經筵”(正統元年大學士楊士奇提請開設的活動,日期基本固定,講解四書五經或曆史。主要為顯示皇帝勤學,同時也是講官們以求升遷的最好途徑)這樣的事情,更不要聽信大臣們以文治治理天下的道理,而應該發展軍事、以武治國等等。
英宗聽信了他的話,並讓他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去閱兵,王振心裏高興得不得了,他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在閱兵比武時想盡辦法壓製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把自己的親信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成騎射第一,然後又在皇上麵前編造了一些好話,紀廣一下子就被提升為都督僉事。太皇太後張氏雖然是女流,但是她很明白事理,並且做事開明。她看到王振逐漸有攬權幹政的跡象,心中很不安穩,害怕以前宦官專政的曆史重演,大明王朝的天下會因此而葬送,就開始想辦法提醒英宗提防宦官專政,還準備嚴厲懲處王振,打消他心裏抓權幹政的想法。
張太後讓自己宮中的女官穿上軍裝,帶著刀劍,守衛在偏殿旁邊。接著,太後把英宗和英國公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內閣輔臣以及尚書胡煥等大臣召到偏殿。英宗和五位大臣見到偏殿的狀況,心裏感覺很奇怪,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英宗按著規定站在偏殿的東邊,五位大臣則站立西邊。太後看看五位大臣,又看看一邊的英宗,然後指著五位大臣對英宗說:“這五位大臣都是前朝元老重臣,他們受先皇的遺命輔佐你治理國家,朝廷內外的什麼事情,你都必須和他們商量後再做決定,他們不讚成的事情,你可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去做。”張太後說完這些後,沉默了片刻,偏殿的氣氛好像凝固了一樣。
張太後又派人把王振找來,王振站在一邊仔細地揣摩要發生的事情。突聞一聲:“大膽的奴才!”王振抬頭一看,見張太後正用手指著自己,慌忙連滾帶爬地跪下,張太後一臉怒色道:“我朝自太祖定國以來就立下了規矩,不允許宦官幹預國家政事,如果有人違犯的話就要將他斬首。本來要你好好地侍奉皇帝,你卻心存異想,不守規矩,按照大明律法,今天就將你處死。”太後的話音一落,事先安排好的幾個女官就圍了過來,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嚇得麵色蒼白,整個人趴倒在地,渾身發抖。英宗看到這樣的狀況也吃了一驚,他急忙給王振求情。
五位大臣也紛紛跪下來請求太後暫時免去王振的死罪。張太後看到皇上和大臣為他求情,心頭的怒氣才稍稍去了一些,臉色稍有緩和,說:“皇帝現在還年幼,還不知道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因為宦官的專權而滅亡啊!我看在幾位大臣求情的麵子上,今天就先饒了你。從此以後不許你幹預朝廷政事,如果讓我知道你再有違犯的話,我定要將你處死,那時候誰也不許求情。”王振抖抖索索地連忙說:“是,是……”並且一個勁地磕頭謝恩。
此後,張太後隔幾天就會派人到內閣去查問王振的事情,國家政令是通過內閣的批準不是由王振自己決定的。王振見張太後對自己管得很緊,也不敢自作聰明,在宮中做事也就老實了很多。這時的王振左思右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須緊緊抓住英宗和培植自己的親信。他改變了以前的策略,不直接幹預朝政,而是去進一步討得英宗的歡心和信任,並私下裏在大臣中廣交朋友,大量培植自己的黨羽,為以後專權創造條件。很快,他就進一步獲得英宗的寵信,並且在朝中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讚賞。
正統六年(1441年)十月,皇宮內的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重建竣工,英宗在內宮大擺筵宴,邀文武百官一起宴飲慶賀。按照朝中的規定,宦官沒有資格參加宮宴。可這時的英宗極度寵信王振,在宴會上沒有看到王振就覺得像少了什麼,立刻派人前去看望。王振對皇上派來的人抱怨說:“周公可以輔助成王,我怎麼就不能到宴會上去坐一坐呢?”來人把王振的話報告了英宗,英宗聽了以後也沒怪罪他,他還覺得王振真是受了委屈,於是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門,請王振進宮來參加宴會。王振很高興,也很得意,他剛剛來到門外,宴會上的眾多官員就起身向他行禮,還高聲歡迎他。這說明王振倚恃英宗的寵信,已經在暗中培植起了自己的勢力。
馬三保為何改名為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他出生在雲南昆陽一個回族家庭裏。他自幼聰明伶俐,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自己也非常喜愛讀書。他的父親和祖父信仰伊斯蘭教,曾經前往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做過朝拜,在當地有著非常高的威信。
鄭和
鄭和由於家庭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並逐漸懂得了其中的意義。在和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鄭和獲知了海外各國的許多情況。這使年少的鄭和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的父親為人剛直不阿、心地善良,經常將自家的糧食分給貧困的災民,長輩心胸豁達、不圖回報的性格遺傳給了鄭和。馬三保的童年在快樂中度過,但是好景不長,隨之而來的戰爭毀掉了他的家庭,打碎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對將來的憧憬。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統治雲南的梁王不肯降服,他多次殺死朝廷派來的使臣,指揮手下的人馬發動叛亂。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為了平定叛亂,統一全國,任命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令他率領三十萬大軍征討雲貴,在兩年多的艱苦征戰中,明軍打敗了梁王,平息了叛亂,史稱“太祖平滇”。
鄭和的祖父及父輩都是前朝的重臣,父親官拜滇陽侯,在這次戰爭中,鄭和的父親身亡,家人受到其父的牽連,都成了明軍的俘虜。當明朝大軍班師回朝時,年僅11歲的鄭和因為聰明伶俐、眉清目秀,年紀又小,被傅友德帶到了京都。
但是,他沒想到傅友德為了討好皇上,命人閹割了鄭和,之後送入宮中。傅友德進宮沒多久就被派去服侍皇太子,從此開始隨著明軍轉戰南北。在幾年的征戰中,他走過了國內的大部分地區。在惡劣的條件下,鄭和經曆了千辛萬苦,但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難,這也使他迅速成長起來。在鄭和14歲的時候,他被送到北京,在燕王朱棣身邊當了一名小太監。
此後,鄭和跟隨燕王多次出征,在兩軍交戰時,鄭和的機警和膽略逐漸表現出來,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注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鄭和當上了朱棣的貼身侍衛,這時的他更加刻苦,閑暇時間練習武藝,苦讀兵書,越來越受到燕王的器重。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病去世,由於朱元璋過世前皇太子就已經去世,皇位就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初年,各地藩王手握重兵,對中央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鞏固中央政權,建文帝下令削藩。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占據著北京,手中擁有北部邊防的全部兵權。朱棣的野心很大,一心想成為九五之尊,他不甘心皇位落到他人手中,便決定先發製人,開始了他一係列的行動和計謀。
於是,朱棣首先在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引用《皇明祖訓》中“有敢更改祖製者,以奸臣論處”的條文,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叛。從此爆發了明王朝內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在此期間,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鬥,屢立戰功,他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在朱棣剛剛發動反叛的時候,各地的藩王沒有起兵響應,這使燕軍非常孤立,在軍事和經濟等方麵也無法和朝廷相比。此時的朱棣無法進軍,隻好死守著僅有的幾座孤城。建文帝的手下大將李景隆率領幾十萬大軍在朱棣出兵攻打大寧時迅速包圍燕軍的老家北平。燕王得到消息,馬上回兵解圍,兩軍在鄭村壩展開激烈的戰鬥。
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偵察敵情後,獻計說:“王爺,奴才有一計,可破敵軍,隻是不知該講不該講?”朱棣說:“你有什麼好計策,趕緊說吧!”鄭和便根據心中所想講道:“我軍可派出一隊人馬前去討敵罵陣,同時在兩翼埋伏好精銳之師,等到李景隆領兵出戰時,我軍兩翼迅速出動,左右夾擊,大隊人馬從正麵向前猛攻,定能打敗李景隆的大軍。”
燕王聽後,連連誇讚他說:“好計!好計!”當即按照鄭和的計謀,安排好兵馬。鄭和和大隊人馬一同向前猛攻,在衝殺中,斬殺敵軍無數,明軍大亂,士兵紛紛逃竄,燕軍趁機擴大戰果,一舉擊敗明軍。李景隆隻好率領殘兵敗將倉皇地逃到德州。這一戰是燕軍起兵後獲得的第一次大捷:俘虜數萬降兵,兩萬多匹戰馬。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為朱棣取得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而這也離不開鄭和的良好計謀。
此後,朱棣終於坐上龍椅,登基當上了皇帝,改年號永樂,也就是著名的明成祖。而朱棣也沒有忘記宦官鄭和的功勞,將其任命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職,由於鄭和在鄭村立下的戰功最大,所以明成祖賜鄭和姓“鄭”;由於鄭和在出生時,他的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孩子能平安成長,給他取名為和,所以從這以後,馬三保就改名為“鄭和”。
憲宗為何會垂戀半老徐娘
憲宗自登位後,便由錢太後專主,給憲宗立後,指婚大學士吳瞻的女兒為皇後,又冊立柏氏王氏為妃。那時錢太後的宮中,有一個宮侍叫艾兒,憲宗見她生得不差,就立為瑾妃,憲宗僅有18歲,一後三妃左擁右抱,自然十分快樂。
誰知憲宗大婚之後,皇帝新郎漸漸地不十分貪戀吳皇後的青春美色,而是時有尋花問柳的風流韻事盛傳宮內外。
有一天上午,憲宗獨自一個在禦花園遊玩,忽見兩個宮女似飛一般地追出來,一邊格格地笑著,兩人一前一後,連笑帶逐。那前頭一個宮女,才跨上金水橋,因為笑得太起勁了,身上乏力,一不小心失足竟跌下水去,憲宗倒吃了一驚,忙叫內監們去救援,早有在水榭中的太監蕩開一隻小舟,飛槳到了橋邊把那宮女撈了起來,那宮女已和落湯雞一般了。憲宗立在橋上觀看,其時正當炎暑天氣,那宮女穿著一身的紗衣,給水一浸都緊緊地裹在身上,憲宗看了不覺心動,等那宮女忙忙地回身,憲宗也輕輕地跟在後麵,看那宮女往百花洲內進去了。
原來這百花洲的地方,是英宗複位後命內務府監造的。裏麵是小樓五楹,臨前禦河,英宗常常領著韓妃到這裏來遊玩。自英宗賓天,百花洲就此冷落了。憲宗到了百花洲裏麵,見正中間是書齋,四壁掛著琴棋字畫,左邊兩間設著書案,案上陳設的都是白玉古玩。右首是一個月洞門,須轉過一個彎才瞧得見內室。室中設著妝台床帳,設置極其雅潔,剛才跌在水裏的宮人,正在那裏更衣。
憲宗也不去驚動她,隻在外麵走了一會兒。等那宮女梳洗好了,重勻鉛華再施胭脂,收拾得整整齊齊,嫋嫋婷婷地走了出來。憲宗故意背著手也向裏麵直衝進去,恰恰和那宮女撞個滿懷,那宮女疑是同伴,一時把她撞昏了,不曾瞧得清楚,便嬌聲罵道:
“促狹鬼,你的眼珠子到哪裏去了,卻走得這樣忙迫。”
說還未了,抬頭見是憲宗,嚇得她玉容變色,慌忙跪在地上,連連叩頭稱是死罪。憲宗帶笑把她扶起道:“適才掉在水裏的正是你嗎?”
那宮女低垂了粉頸,輕輕地應了一聲。憲宗細細地把她一打量,隻見她約有20來歲年紀,卻生得雪膚冰肌,柳腰杏眼,芙蓉粉麵,秋水有神。一種嬌嫩的姿態實是令人可愛。憲宗不由地心裏一動,便伸手去挽了她玉臂同到百花洲裏坐下。覺得她的肌膚滑膩如脂,觸在手上非常的溫軟。
憲宗一麵撫摸著,笑嘻嘻地說道:“你進宮有幾年了?”那宮女屈指算了算答道:“妾記得是18歲進宮,已有二十九年了。”憲宗驚道:“你今年多大年紀,卻來了這許多年份?”宮女微笑道:“妾進宮的時候,睿皇帝還在繈褓呢,現在妾已48歲了。”憲宗聽了,呆呆地望著她半晌,搖搖頭道:“這話是假的,不見得有那麼大的年齡。朕瞧你至多也不過二十三四歲。”那宮女為了以色取悅少帝——憲宗,把頭一扭,嬌滴滴地說道:“就依陛下,說多大就多大歲數吧!”接著那宮女笑著委婉說道:“連妾自己也不知道,人家都說臣妾不像40多歲的人,到底不知是什麼緣故。”憲宗笑道:“昔人說麻姑顏色不衰,你大約得了仙氣,才能這樣的年輕。”說罷喚老宮人進來吩咐道:“你去傳知禦膳房,令在百花洲設宴就是。”老宮人聽了,已知憲宗的意思,便笑了笑回身自去。
原來,那宮女叫萬貞兒,原籍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人,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犯法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4歲便充入宮廷為奴,十多年後出落得花容月貌。孫太後憐她聰明伶俐,命她在紅壽宮管理服裝衣飾等事。
等著準備酒宴之時,憲宗便去坐在榻上,命萬貞兒也坐了,萬貞兒卻故意去坐在繡椅上,憲宗把她一拉,兩人並肩兒坐著。笑著說道:“你今天陪朕飲幾杯酒吧!”萬貞兒嬌羞滿麵地低頭說道:“陛下的諭旨賤妾自當遵奉。”
憲宗點點頭立起身來,兩人手攜手地走出軒榭,到對麵的月洞門內,那裏設著石案金墩,黃緞氈兒鋪著地,人走在氈上連一點兒聲音也沒有。這個幽靜地方,本是英宗午睡的所在。萬貞兒忙去拖開一隻黃緞繡披的躺椅來,請憲宗坐下,憲宗又令萬貞兒坐下,兩人躺在一隻椅兒上。
過了一會兒,司釀的太監領著四個小監,手中各捧著一隻古銅色的食盒,也走進月洞門,後麵那老宮人跟隨著,那太監行過了禮,吩咐小監把盒內的肴饌取出來,都是熱氣騰騰的。憲宗笑道:“這般熱的天氣,那熱酒怕喝不下去吧!”萬貞兒忙說道:“臣妾有冷的佳釀藏著,等著陛下臨幸痛飲,正好今日敬獻陛下。”
說時讓那老宮人去拿,老宮人即刻到外麵捧進一瓶酒來,那太監留下兩個小監侍候憲宗,自己向憲宗請了個安,領了兩個小監離去了。
萬貞兒從老宮人手裏接過酒瓶,從椅上起身,請憲宗坐在上首的繡龍椅上,萬貞兒便在下首的繡墩上坐下。一手揭開了瓶蓋,替憲宗斟在白玉杯裏,那酒色碧綠好似翡翠,質地也極醇厚,芳馥的氣味,一陣陣地直透入鼻管中來,令人陶醉。憲宗執杯飲了一口,覺甘芳不同常釀,就問萬貞兒說道:“這酒是你釀的嗎?”萬貞兒搖頭道:“不是的,那是睿皇帝臨幸百花洲時留下,如今已有三年多了。聽宮中內監們說,這酒是朝鮮的魯妃親手所釀,春采百花蕊兒,夏拮荷花搗汁,秋摘菊花瓣,冬取梅花蕾,這樣的搗合起來,雜釀蜂蜜在裏麵,封好玉甕,埋在活土下四十九個月,再掘起蒸曬幾十次。到了深秋埋藏在地窖中。明年春上開出來就變成佳釀了。朝鮮人稱它作百花醪,隻有皇宮裏有。朝鮮的大臣們隻有到了元旦朝賀賜宴的時候,才嚐著一兩杯。那時由皇後親自開甕,先進獻皇帝三杯,次及皇後公主,再次是親族王公,末了才賜及大臣,這酒的鄭重可知了。就是進貢到中國來,也不過一二十瓶罷了。”
憲宗聽說,又把酒嗅了嗅道:“這酒味的確不差。”於是倆人你一杯我一杯地飲著,足足喝去了大半瓶。
憲宗已有了醉意,萬貞兒也漸漸紅暈上了眉梢,斜睨俊眼,愈顯得嫵媚冶蕩。憲宗乘醉立起來,由萬貞兒攙扶著進了百花榭。老宮女忙去鋪床選被,外麵侍候的小太監便去收了杯盤,把榭中的明角燈一齊燃著,榭門光耀竟似白晝一般。燈下憲宗瞧萬貞兒,真如仙女下凡,是個亭亭玉立、輕輕盈盈的美人兒呐,雪膚花貌,容光更加煥發,一種嫵媚豔麗的姿態,真如古代西施一樣的絕代佳人。這一夜憲宗和萬貞兒真是巫山雲雨,枕席上的情深,自不消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