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經濟文化在曆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尤其是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大明王朝的鼎盛和開放。
明朝的管理機構是怎樣建立的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也與曆史上其他的朝代一樣,沿襲前朝的各種典章製度,包括行政機構。最初,朱元璋是從小明王建立的宋國的行中書省丞相起家的,其實他在做這個官的時候,就壓根沒有聽過小明王的任何命令,這個行中書省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那時的朱元璋當然是希望受別人的牽製越少越好,可是當他自己做了皇帝之後,就要實行中央集權了,因此他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明朝的管理機構,以維護自己的地位和統治。
於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下詔把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該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使被派往各地,是皇家的代表,掌管一省的財政和民政,這時已經把軍政分出去了。中央製訂的政策法令及下達的任務等一律由布政使下達各府縣,讓該地的地方官執行。
之後,朱元璋還把全國劃分為浙江、江西、北平、福建、四川、廣西、山東、山西、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十二個布政使司。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增加了雲南布政使司。各個布政使司的管轄地域與元朝相比也沒有什麼不同的,但是隻管財政和民政。由於行中書省成了大家的習慣,所以也把布政使司稱為行省或省。軍政由另設的都指揮掌管。
明烏龍溝長城遺址
除此之外,一省的官吏的升降等事又設立了提刑按察使司來負責,統稱三司,是皇帝派駐地方的三個機關。他們之間互相獨立,直接由中央指揮和控製。為了下情能夠容易上達,又在布政使下設府和縣,另有直隸州與府平級,這樣就改變了元代的路、府、州、縣的製度,方便了指揮。地方改革完畢之後,中央機構的改革也開始了。地方的民政、財政、法庭、監獄、軍隊等控製權完全集中在了中書省,造成的結果是中書省的職權越來越大,朱元璋卻一點兒權力也沒有了,成了一個空頭將軍。
朱元璋的權力欲望非常強烈,他當然不能夠容忍這一切。起初他設了左右丞相,但是大權又集中在左右丞相手中。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痛下決心除掉了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借機廢除了丞相這個從秦朝就一直設立的職位,而提高了原來的吏、兵、工、刑、戶、禮六部的地位,每部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吏部管全國官吏任命升降、考核等;戶部管稅收和人口;禮部管典禮、祭禮、考試、外交;兵部管理軍隊;工部管理武器製造及土木工程;刑部管法庭、監獄等。六部尚書都直接向皇帝負責,奉行皇帝的旨意,這樣一來,朱元璋得到了真正的實權,也成了曆史上掌握權力最多的一個皇帝。
盡管行政機關的權力非常大,可自古以來,最重要的還是對軍隊的掌控。開國要打仗,就必須任命統帥,皇帝不可能每戰親自上陣,但是戰爭結束後如何收回統帥權是個問題,如果不收回,將帥軍隊固定,則擁兵自重,但要收回的話,有些將領又不服。為收回兵權,朱元璋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
於是,朱元璋仿照元朝的樞密院開始設立大都督府,為的是節製中外軍權,讓自己的侄子朱文正為大都督。後來朱元璋覺得都督府的權力還是太大了,幹脆把大都督府分為了前後左中右五軍指揮府,每府設左右都督兩名,並且要求指揮府和兵部配合。兵部有軍令,還負責選拔軍官,但卻不能調兵,都督府雖然掌管軍籍、軍政,但不能直接統軍。遇到戰爭時,皇帝命兵部頒發軍令,都督府長官奉令後才可以作為將軍帶領軍隊出兵,而且在軍中還有皇帝派去的禦史做監軍,戰爭一旦結束,就要把將印收回,所調的軍隊回原來的地方駐守。行政、軍事加上前麵說的監察三個機關分別獨立,都直接向中央負責,這樣一來整個係統職權明確,法令嚴密,結構合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班子。各個機構之間互相鉗製,不但大大避免了原來的官吏串通作弊的行為,而且朱元璋還把兵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中。
朱元璋完成了最主要的改革,但是他沒有因此而鬆懈,因為他知道隻管好了自己的官還不行,還要管好小人物,就是身邊的宦官和外戚。外戚和宦官禍害國家的例子非常多,朱元璋深切明白宦官的禍害,他覺得這種人在宮廷裏打掃衛生、呼來喚去,是少不了的。但是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小人,不能用來做大事,一旦做了大官,必然會為害朝廷。朱元璋分析的不無道理,接下來,他就開始著手去做了。
首先,朱元璋製定嚴格的製度,要宦官遵紀守法,不許讓宦官立大功,因為一有功勞不賞就是賞罰不明,若賞就會助長宦官的氣勢,難於管理。他立下規矩說凡是宦官都不許讀書識字,又在宮門外放了一塊鐵牌子,上麵刻著內臣(宦官)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而且不許宦官出任朝廷的各種官職,連官員的服裝都不許穿。在宮中最大的宦官也不過是四品,另外嚴禁宦官和朝廷中的各衙門之間往來。這些製度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苛刻的,但是對於明朝的統治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說,朱元璋所製定的這些措施都是有著一定的目的性的,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通過這些方法,他就嚴格地限製了宦官幹預政治的途徑。很大地抑製了宦官之亂,加強了自己的權力。
除此之外,朱元璋也從心理上和法律上對於外戚做了兩手準備。首先,他不許後妃幹預政事。從建國開始,朱元璋就下令儒臣文人寫了《女誡》一書,該書中搜集了古代的賢德婦女和後妃的故事,然後發給親戚和宮女們,讓她們照著學習,不許逾越其中的任何一條禁令。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在法律上規定皇後隻是三宮六院的總掌管,宮門之外的朝廷大事一律不得幹涉。宮中的人和宦官一樣不許和外麵通信,違者一律處斬。為了避免傳言和互相勾結,朱元璋還命令在外的大臣妻子按慣例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來朝拜皇後,其他時間不許進宮。除非情況極其特殊,皇帝也不得接見大臣的妻子,以免引起誤會。朱元璋的親戚中男子結婚一律從良家婦女中挑選,不許和大臣之間通婚。對於外戚隻給高官厚祿、良田美宅,不許過問政治,違者一律處死。可見,當時朱元璋針對外戚製定的法律也是相當的嚴格,這在其他朝代是非常少見的。
通過以上各種嚴密的措施,朱元璋很快就把一切大權收攬到了自己身上,幾乎可以說是完全靠自己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班子。為了中央集權,他也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來操持國政,但是一個顯著的事實是改革之後,整個機構比過去更加完備了,效率也提高了,統一的基礎也牢固了。另外,從整個曆史來看,從鞏固國家方麵而言,這是顯著進步,而朱元璋就是這個進步的總策劃人。這也是明朝在我國當時的封建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能夠鼎盛一時的重要原因所在。
魚鱗圖冊與黃冊因何崩潰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繁榮,賦役製度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從賦役並行逐漸走向租稅製,從過去稅人轉向稅物,從實物征收逐步轉向貨幣征收。這在中國古代賦役史上具有重要曆史意義。這當初的轉折點為明代黃冊及魚鱗圖冊的製作。這是明太祖的一項新政,更是被後世史家如錢穆等視為美政。
所謂的魚鱗圖冊就是丈量田地時所編寫的各田主的田地的圖冊。丈量田地時,使臣到各州縣會集當地官員和糧長,量好每塊田的方圓,畫出田地的圖形,標注上田主的姓名,田地的四周位置。由於所繪的田畝形狀像魚鱗,所以叫魚鱗圖冊。所謂的賦役黃冊就是人口登記表。朱元璋下令把戶口編成裏甲,以一百一十戶為一裏,十戶交糧最多的叫裏長,另外百戶分為十甲,每甲有一個甲首。十甲在十年內先後為明朝義務勞役一年,輪流執行,每隔十年重新編訂一次。因為冊麵用黃紙,所以叫黃冊。
有了魚鱗圖冊和賦役黃冊,土地所有權和人口被確定下來。朱元璋通過這兩種方法把租稅和徭役製固定下來,這不僅打擊了一部分大地主,讓他們無法隱瞞吞占土地和人口,而且還查出了大量漏記的田地戶口,增加了生產的人力和物力,穩定了統治基礎。同時,經過全國規模的土地丈量之後,朱元璋又規定了凡買田置地必須要到官府登記並交稅。這樣貧民賣掉土地後就不會再交稅了。另外,十年一次的勞役相對來說是極其輕的勞役製度,顯著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明代族譜
可是,這魚鱗圖冊與黃冊卻並沒有能夠長久,而且還慢慢地崩潰了,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其實,當我們欲探究這一問題時,須明白兩冊必須一起施行方才有效,魚鱗圖冊記載田土,黃冊記載戶籍,田土不能轉名,戶籍也不可欺,互為補足。可是,明朝的田製已經呈現崩潰,兼並之事層出不窮,致使明之魚鱗圖冊不足恃。明朝初年,經過元末的戰爭,人口減少,荒地很多,為獎勵農業生產,洪武元年,明太祖即下令獎勵墾荒,人給十五畝,蔬田二畝,免租三年,有餘力者,不限頃畝。還多次移狹鄉的農民到寬鄉耕種,對墾荒的農民,有時由政府供給耕牛、種子、農具等。明初還實行屯田。民屯由政府供給耕牛、種子的,政府得產品的一半,否則政府僅占三成。軍屯由衛所軍戶耕種。此外,尚有商屯。以上這些措施,對於解決農業不足及土地兼並問題,頗收一時之效。不過,明代中葉以後,軍屯逐漸開始遭到破壞,官僚豪強除掠奪民田外,還用種種口實侵占屯田,私役屯軍,而皇室勳戚大臣及內監則廣置莊田,侵奪民產,更利用種種方法,以此逃避徭役,結果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加上明代的王公貴族,有豁免賦役特權,他們常常合法和非法占田買田,不加登記,許多奸民為求逃避賦役,又將田產寄於貴族名下,稱投獻,此外,一些官員及地方舉人,也倚仗權勢,勾結官吏,兼並土地,逃避賦役,都使魚鱗圖冊不準確,魚鱗圖冊既不準確,田土資料也沒法依據,試想,此時人們怎麼還會繼續使用黃冊及魚鱗圖冊呢?
可是,為何明皇朝不維持黃冊和魚鱗圖冊,若明政府一意實行該製度,應該沒有困難。若不明白個中原因,根本不能明白該兩冊崩潰的真相。
其實,明代這兩冊根本不足以應付明代的支出,故明代中葉起已經放棄了黃冊及魚鱗圖冊。明自中葉起,明代的賦稅根本不足支付給國家及皇族的消費。前段所述的原因導致賦稅減少,加上政府所控製的人丁、田地的數量大幅下降,政府為了盡可能地維持賦役收入,采取了按照賦稅原額、裏甲包賠的征取辦法,這已經改變了明代賦稅製度。另一方麵,皇族生活奢侈,開支十分浩繁,舊有之賦稅根本不能維持,據記載,明世宗之經費已六、七百萬,其後增十數倍,歲費二、三百萬。穆宗窮奢極侈,自即位以來,歲取太倉銀入承運庫,庫藏為之一竭。其次,宗室人口繁衍迅速,宗祿開支也惡性膨脹。洪武年間山西晉王一府,歲支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更增三百一十二萬石,當時,全國歲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處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約占全國田賦收入的三分之一。至隆慶年間,情況更為嚴重,禮科給事中張國彥在一次上奏中力陳當時貴族存者共二萬八千九百二十四位,歲支祿糧八百七十萬石有奇,郡縣主君及儀賓不與焉,是較之國初殆數百倍矣,天下歲供京師者止四百萬石,而宗室……每年竭國課之數石足以供宗室之半也。我們不難發現明代之稅製不能不變。其次,明之官吏之數目也大幅增加,也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明之官吏由洪武初年二萬八千餘員增至成化五年之八萬一千餘員,增四倍,官吏增多就需要支出大批銀米以供應其俸祿,自正德以來,支出各項俸銀約數千萬,尤其是這些冗官冗員,於治國安民無補,卻大多蠹國枉法以飽私囊,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相當一部分流入了這些貪官汙吏的腰包。有時甚至侵盜皇室生活的費用,如嚴嵩時期當部發放軍餉,戍邊者四十,饋入嵩者占六十,當時明廷根本不能隻靠這些稅製維持開支,所以,明朝自中葉以後,財政已經處於入不敷出的局麵。因此,各種加派接踵而來,多者過五百萬,少者亦三百餘萬,歲入不能充出之半,由於度支為一切之法,其箕斂財賄、題增派、拓贓贖、算稅契、折民壯、提編、均徭、推廣事例興焉,這樣根本改變了賦稅製度,因此也就根本無法再用黃冊以及魚鱗圖冊這種良法了。
對於太祖所設此美法——黃冊及魚鱗圖冊,後世卻因施行不善及不得其法,故該美法不能再次實行,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悲啊。
明朝的監察機構是如何建立的
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然而,他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家,也是一個政治家。他在吸取前代統治者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監察製度。這套監察製度規模龐大、結構謹嚴、人員充足,在整個政治體製中地位尊崇,是曆史上其他任何朝代難以比擬的,因而,在我國古代監察製度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明初承元末動亂之局,紀綱廢弛,吏治敗壞,貪墨成風,所以在洪武時期,朱元璋厲行嚴刑峻法,整頓吏治,才使國家政事慢慢走上正規。洪武十三年以後,朱元璋又著手大刀闊斧地對製度進行改革,主要設立了兩套機構,一套是都察院,另一套是錦衣衛和檢校。
明代水底龍王炮
都察院,也叫最高監察院,它是明朝的監察機關,元朝叫作禦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叫都察院,設左右都禦史各一名、左右副都禦史各一名、左右僉都禦史各一名。整個都察院有監察禦史一百人。明朝設十三布政使,把天下分為十三個區,由這十三布政使管財政、民事。這一百名監察禦史以一布政使司所管的地區為一道,分掌十三道的事務。監察院官員的權力很大,專門負責督察上下大小官員的失誤、斷案不公、貪汙受賄、投敵賣國、結黨營私,甚至連學術不按正常研究都包括在內。一旦發現可以隨時舉發、彈劾。都察院的頭兒都禦史的官階是二品,而監察禦史的官階是七品,相當於在外任職的縣令,實際並不是很大,但他們手中的權力卻極大。朱元璋詔書中明令用他們來監察百官,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七品縣令,隻要有了過錯,他們什麼話都可以說,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而且可直接上書給朱元璋奏事。
都察院名為官府,實際上是朱元璋的耳目,朱元璋用它來替自己看、替自己聽,隨時報告官員的錯誤,是皇帝監察文武百官的機關,負有澄清吏治的使命。在朝中是監察禦史,還可以由皇帝下旨下放到外地,出使到地方就會轉為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監、茶馬、監軍等等職務,負責督察相應的事務及有關官員。其中,巡按最大,他名義上是替皇帝視察地方,職權在當地最高長官之上,小事情可以自己裁斷,大事情上奏皇上,這個差使是最有威權的外放職務。
都察院跟後代的檢察院功能相仿,畢竟隻是正式的負責監察百官的機構。為了防止欺上瞞下,朱元璋又設立了錦衣衛。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洪武三年(1370年)改為親軍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改為錦衣衛。但是創辦錦衣衛的經驗卻來自於檢校。
檢校,顧名思義,是檢查和考校百官的意思。這是朱元璋手下的專職機構,並不是正式的朝廷機關,這個機構專門察聽在京官員衙門官吏不公不法的事,連道聽途說的事情也要上奏,實際上就是盡可能地搜集大小官員的事情,以便朱元璋隨時掌握各人的情況。檢校的職務經常由其他部門的官吏兼任,他們權勢很大,甚至連開國元勳李善長都畏之如虎。
檢校擔任著這樣的秘密任務,朱元璋自然要派自己的親信來擔任。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檢校被用來探聽敵情。後來,檢校的作用越來越擴大了。朱元璋又好微服出行,所以檢校由禁衛軍官擔任,如金吾後衛知事靳謙、小先鋒張煥等人,為了方便和不露形跡,甚至還用了和尚。建國之後,檢校的主要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了探查百官的工具。朱元璋利用檢校,及時掌握了大臣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