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圓明園戲花的鹹豐皇帝(2 / 2)

最終傳到了道光帝的耳朵裏。道光帝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的秘密竟然被靜妃公之於眾,一點皇上的威嚴也沒有。便馬上改立了皇儲,把寫上奕隆名字的遺詔換下來,改寫成了奕詝。  其實這個說法很荒謬,由於清代皇室是滿族人。所以他們在寫一些重要的文件的時候。都既要寫滿文,又要寫漢文。那個小太監怎麼知道道光帝寫的那一豎是滿文中的還是漢文中的。還有,就算靜妃得到了音訊,她也不會輕易說出去。因為畢竟她在宮中已經摸爬滾了二十餘年,早就揣摩透了道光帝的性格和鍛造了一顆謹慎的心。她很明白其中的利害的。

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帝,道光雖有著三千佳人,但他最愛的嬪妃卻是四阿哥奕詝的親生母親孝全成皇後。這不免讓年輕的孝全成皇後心高氣傲,沒有搞好與孝和睿皇後(是指道光帝的父親嘉慶帝的皇後)的婆媳關係,很早就被孝和睿皇後毒死了,迫於皇太後的權利,更為了維護皇家的麵子。道光帝一直是敢怒不敢言,不敢追究孝全成皇後的死因。但在他心裏,孝全成皇後依然有著很高的地位,為奕隆之母靜妃所不能及也。孝全成皇後逝世那年,奕詝才十歲。道光帝心痛皇後的死去,把他對孝全成皇後的愛全部傾注到了小小的奕詝身上,一直對奕詝疼愛有加。

奕詝長大後,雖然才華、武功方麵不如奕隆,道光也覺察到了。但是,正如康熙帝偏愛太子胤礽一樣。明知道有其他的阿哥比自己喜歡的這個阿哥能力強。但是聯想到奕詝的母親,曾經是那麼楚楚動人,曾經是那麼溫柔似水。自然就更加喜愛奕詝。道光本來就對不能為孝全成皇後追查死因,不能保護孝全成皇後而深感歉意。所以道光帝最終選擇的奕詝。這個說法合乎情理、實際。但至於是不是真假。還有待考究。

奕詝即位時,清王朝麵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鹹豐帝即位之初,也有番抱負,有振作之象。甫即位,即求賢才。林則徐、江忠源、李棠階等相繼保舉,罷免了穆彰阿、琦善等人職務,文淵閣大學士耆英別降為五品頂戴。這個時期,他的生活也比較勤謹。

道光死前一個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大起義,鹹豐帝即位後發展更為迅速,鹹豐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與清政府分庭抗禮。鹹豐帝對起義的態度很明朗,就是堅決鎮壓。但有兩個問題使他頭疼:一是太平天國攻城略地,八旗、綠營一敗塗地。當太平軍從廣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進軍,清朝的經製兵,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都不是對手。領軍前去鎮壓的將領有廣西提督向榮、巡撫周天爵、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欽差大臣賽向阿、兩江總督徐廣縉等等,在太平軍麵前都不堪一擊。欽差大臣陸建瀛死於太平軍刀下。欽差大臣德興阿與和春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都連遭摧毀。

二是財政困難。打仗要錢,更何況是大仗?鹹豐朝財政出現危機。道光三十年國庫隻有187萬兩,由於鎮壓起義和賑災原因,到鹹豐三年六月,戶部存銀隻有22.7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

解決第一個問題,鹹豐帝聽了肅順和湖廣總督吳文熔的話,依靠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漢人組織勇營來對付。鹹豐二年十一月降旨曾國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辦團練,後來擴充為湘軍。四年四月,湘軍開始進攻太平軍。胡林翼遠在貴州,鹹豐看了吳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勞,暢曉兵事,馬上同意吳的要求,令他率領黔勇於鹹豐三年十二月到湖北與太平軍作戰。對於左宗棠,鹹豐帝則令他自募一軍,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鹹豐帝終於依靠他們的湘軍改變了形勢,抑製住並最後打敗了太平天國。

對於第二個問題,鹹豐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內務府金鍾,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製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足夠的軍費鎮壓農民起義。

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頗思除弊求治。鹹豐六年起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鴉片戰爭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滿足於已經獲得的侵略利益,在鹹豐年間,又提出了開放通商口岸,鴉片走私合法化,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等要求。遭到拒絕後,英法聯軍於鹹豐六年(1856年)攻占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帝讓愚頑不知變通的葉名琛為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事務欽差大臣,結果受了他的騙。葉名琛把英專使額爾金的最後通牒說成是求和。英軍占領廣州時,他下令組織???練去驅逐訓練有素的英軍。他以為逮捕巴夏禮等人,夷人必亂,卻不知道這是違背國際慣例,隻會導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