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之外的東南,有一條銅礦蜿蜒而過,處於淮南與吳的交界處。
自豫章郡被太後接手,成為長安深深安插在吳國的一顆釘,吳國的銅產量已然不能夠支撐鑄幣,這時候,與淮南國交界處的礦脈就顯得彌足珍貴。
盡管吳王幾乎放棄了鑄幣,將海鹽列為新的支柱,但銅乃獨一份的資源,如何也不會嫌多。他的目光,投向交界處的的礦脈,而他的鄰居,是一個十歲出頭的小孩——
僅次於代王,與梁王劉越交好的淮南王劉長。
起初,吳王劉濞和他的親信,誰也沒有把劉長放在眼裏。力大無窮,四肢發達而頭腦簡單,是吳王給淮南王的評語,他斷定劉長就藩的五年內,將深陷於內務,因年紀尚幼而與國內大臣鬥智鬥勇,不能著眼外事。
後來他發現他錯了。
這就是一條瘋狗,逮誰咬誰,誰若小看了他,就能被撕下帶血的皮肉!
許是劉氏皇族從來沒有出過這樣的性格,那執著的瘋勁,叫所有輕視他的大臣狠狠摔了跟頭。劉長或許是真的頭腦簡單,他手段粗顯,直來直去,可偏偏願意聽國相的話,偏偏擁有孝順的美名。
劉濞在長安算計了劉長一把,卻沒想到會惹來不計後果的報複。淮南王一就藩就宣布,交界處的礦脈是他的。
隨即便是大張旗鼓,送人前去開采,派遣軍隊駐紮,還當著左右的麵說:“吳王兄被天唾棄,還有何顏麵與孤爭礦?”
傲慢,狂妄!
吳王沉屙的病體都快被氣好了。
可他還真不能把劉長怎麼著。這可是梁王的玩伴之一,明顯在皇太後心中掛了號的,前些日子,長安還派使者給淮南王太後趙姬送來藥草,用以調理身體。
何況淮南的國力,並不遜於吳國,他隻不過勝在就藩的時間長;若真要比資源條件,還是臨近中原的淮南國更為富庶。
吳王權衡良久,終是沒有其他動作。
等,等,等!
咽下這口氣的劉濞,臉色更灰敗了幾分。想他先帝子侄,劉氏子孫,何需淪落到此?
吳王加大力度,給身在長安的交侯呂產送禮。再過了半年,韓彭未死,大漢打敗東胡騎兵的喜訊傳來,吳王冷靜地觀閱自己的士卒。
他的弟弟德侯連同潁陰侯等功臣,失敗了,給呂產的禮,全白送了。
吳國軍隊,怕是不夠梁王衛隊一回合打的。
這麼些年,破財又背運,王宮的私庫已然捉襟見肘,那交界處的銅礦,由不得他不在意了。
不等他運用手段,要與淮南王搶食,一封詳細的戰報,連同當日長安宗廟的細節傳向四方。吳王細讀之下,喃喃道:“天罰,白煙?寡人有些熟悉。”
王後麵色驟變,眼睜睜看著丈夫噴出一口血,霎時花容失色:“大王——”
吳王頗有些好轉的病再次加重,可多年前依仗的神醫並不在此。
就在這時候,長安使臣來臨,送來陛下退位、梁王登基的詔令,笑得很是客氣:“太後宣諸侯王與各地兩千石臣入長安,為天子敬賀。”
他仿佛沒有看見吳王灰白的發絲,與平躺在榻上的衰敗模樣,宣完詔,就平靜地告退了。
收到屬下打探來的消息,使臣眼一眯,“爭礦?”
他暗暗記在心裏,隻等歸去與天子、太後回稟。
……
淮南國,國相望著延綿不絕的運輸車隊,又看看自家腦子仿佛有問題的大王。
劉長雙手舉鼎,半晌放了下來,眼神亮亮的:“從前答應過幼弟的事,孤得說到做到。”
臨江國,劉建埋頭庫房,精挑細選看有什麼好東西,半晌猶豫起來,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聽聞劉建的意願,臨江國相覺得腦子有問題的不止一個,深深看他一眼:“大王若是自請,就沒有回頭路了。”
豫章郡,郡守酈侯呂台整理衣冠,出發前,對屬官道:“取一塊銅礦石,拳頭大小足矣。回頭送與吾弟。”
屬官暗想,郡守難不成要氣死交侯?
梁王宮,接到太後密令的趙安喜極而泣,把內務交由自己的弟子管理,揣好賬簿,收拾行囊,坐上了梁國相靳歙的車隊。
南陽郡,郡守北平侯張蒼與弟子賈誼連夜動身。張蒼摸摸賈誼的腦袋:“侍奉天子,是為了重振儒門,還是為了胸中抱負,你須弄清楚。”
“兩者雖可兼容,到底有輕重。儒不似法家,處處以君王為先,為師不願你被晁錯比下去。”
賈誼若有所思。
大漢十六年四月,天下聞風而動,各地兩千石郡臣和分封的劉氏諸侯王,於五月初齊聚長安。
劉越從睡夢中醒來,忽然被告知他的好日子要結束了。
雖然這些天,也稱不上什麼好日子,他仍能回憶起張不疑說起梁園豬都被高價預定時候的心情——連帶著董公興高采烈地帶領農家子弟紮根暖房,都不能焐熱梁王殿下涼透的心。
那可是他看著長大的豬崽啊……
望著麵前溫文爾雅的蕭師傅,劉越一骨碌從床上爬起,條件反射背起漢製。
若說留侯曲逆侯是先帝智囊,那麼瓚侯堪稱一本百科全書,他的智謀或許不是最頂尖,論內政,論安民,誰也比不過他。一個月來,蕭何與劉越講解長安城的分布,未央宮的建築,包括百官官職、兩千石大臣的姻親關係、需要牢記的徹侯名單,還有大漢立國以來頒布的政策、製定的各項製度,這與劉越從前的諸侯王課程有些相似,隻不過把“梁國”換成“天下”而已。
若是劉盈從前的老師在此,定能驚駭地察覺,蕭何講解得是怎樣的細致——
天下官吏猶如過江之鯽,天子能記得的,不過寥寥。除卻金字塔尖的三公九卿,就是一些兩千石大臣,沒有出色的政績,在長安同樣默默無聞,好不容易獲見天子,天子或許還要問詢左右,這人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功績?
這不是羞辱,而是視之若常。
先帝在時,他們教導從前的太子劉盈,隻需記得朝堂諸公的名字;朝堂諸公記得衙署官吏,官吏記得麾下小吏,小吏記得縣鄉遊檄,如此一級一級,井然有序,才是正道。
而瓚侯教導的都是什麼?
官吏的名單竟是囊括了整個長安,不論大小,就算一個掌管西市的商吏,也一字不落地灌輸進劉越的腦中。
學生竟是躺平受教,習以為常……
講完長安講關中,蕭何道:“關中諸人,大王要特別記得。其四,鄭縣戶曹。”
劉越翻閱內史衙署的記錄:“鄭縣戶曹端木猶勸農有方,去歲關中,數鄭縣畝產為先。”
蕭何讚許頷首,過了五天,又道:“大王既然尚有餘力,我們再提一提關中以外的官吏。其六,隴西郡長史。”
“……”劉越雙眼失去了光亮,手上動作不停,“隴西郡長史經手旱糧,不吞一錢,為天下讚頌。”
蕭何微笑起來。
治國是由上而下地治,人心卻不是。君王垂拱而治,百官各司其職,乃黃老大賢的向往;可對於君王本身而言,不被蒙蔽,才是為政之基。
太後尊崇黃老,難道就任由臣子發揮而不糾正嗎?
大王聰慧,記人而已,遠遠達不到他的極限,否則蕭何哪敢這麼幹。想想吧,若有一日,朝廷上報哪個縣鄉收成極好,陛下不經思考,便說出負責農官的名字,那農官聽了,豈不涕零!
關中子弟為何緬懷先帝?就是因為先帝能念出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至於大臣,先帝登基後就懶得記了……
劉越渾然不知蕭師傅立誌把他教成先帝進階版,他找記錄翻資料的速度越來越快,習慣了之後,好像也沒什麼不能接受。
都怪太傅!
麵對張口就是背的劉越,蕭何輕咳一聲,也想著都怨張良,把學生教成什麼樣了。這些日子張良睡得倒香,反倒是被同僚討伐的陳平,活得水深火熱,日日同他訴苦,惹得蕭何苦不堪言。
他溫和道:“太史令奏請奉常,觀星象卜吉凶,將後日定作大典之日。太後請臣來教導大王,等到典禮一過,大王就要搬進未央宮,從此起居宣室了。”
“鍘刀”終於落下,劉越竟是小聲鬆了口氣。
這話他一點也不敢和母後說,此時用被子蒙住頭,軟軟道:“終於給個痛快了。”
蕭何:“?”
-
大勝以來,被封賞的將士皆是入住宅邸,韓信彭越尚有些不習慣。住進府中的第二天,瞧見蜂擁而至的同僚們,他們臉都綠了,為躲清淨,轉頭就往梁園跑。
那裏駐紮著梁王衛隊,衛隊暫時還沒有擴充,也沒有更名。
被韓信請出梁園,以應付舞陽侯大將軍等人的蒯通:“……”
韓信,狗賊也!
他罵罵咧咧,到底以梁王門客的名號,與舌燦蓮花的話術唬住了眾人,成為了長安城又一樁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