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04疏通經絡調氣血(3 / 3)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血海穴

位置:大腿內側,膝蓋骨往上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兩手拇指先順時針方向按揉血海穴約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功效:治療膝關節疼痛、大腿肌肉酸痛、貧血、頭暈眼花、容易疲憊、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蕁麻疹、濕疹、皮膚粗糙、皮膚瘙癢等。

點揉膝眼穴

位置: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中,內側稱內膝眼,外側稱外膝眼,又叫犢鼻。

按摩方法:給被按摩者膝關節下麵墊上薄枕,按摩者用拇、食指點揉膝眼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膝關節腫脹疼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腿痛等。

點揉委中穴

位置:膝蓋後麵,膕窩的正中央。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臥,按摩者用兩手食指、拇指或中指點按委中穴10秒,放鬆3秒,反複5~8次,然後輕輕揉動委中穴約2分鍾。

功效:治療一切腰背部疼痛、腰扭傷、腰酸腿痛、下肢腫脹、膝關節周圍疼痛等。

按揉陰陵泉

位置:膝蓋內下側,脛骨內側突起的下緣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或坐位,膝關節稍屈曲,按摩者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陰陵泉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膝關節紅腫疼痛、腹脹、腹瀉、肥胖、顏麵或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等。

按揉陽陵泉

位置: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位或側臥位,按摩者用大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陽陵泉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

功效:治療下肢及全身水腫、腰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周圍疼痛、膝關節腫脹、腳麻痹、抽筋、消化不良、胃潰瘍、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

按揉足三裏

位置:脛骨外側,在膝眼下方約4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足三裏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膝關節周圍疼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髕骨軟化症等。

點按承山穴

位置: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下方,當伸直小腿時,在肌腹出現的人字紋正中。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按於患側承山穴,力量逐漸加重,一般按揉2~3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膝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痛、下肢癱瘓及痔瘡等。

【輔助穴位】

下肢:懸鍾、昆侖

【局部按摩】

直身跪坐:晨起後或晚上臨睡前,兩膝跪在床上練習跪坐。跪坐時腰杆保持直立,臀部盡量向後坐,盡力能接觸到腳後部。

下蹲壓腿:手扶床沿做下蹲動作,然後做直壓腿部動作,即讓患側下肢向前跨半步,處於伸直位,或下肢伸出,放在一定高度,輕輕地做壓腿運動,手盡量觸及足尖部。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膝關節、腎、腎上腺、肝、輸尿管、膀胱、肺、甲狀旁腺、頭頸淋巴結、胸部淋巴結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膝關節、腎、肝、腎上腺、膀胱、甲狀旁腺反射區各10次,以局部脹痛為宜。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頭頸淋巴結、胸部淋巴結、下身淋巴結、肘關節反射區各50次。

調護:患者可配合濕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鍾,水溫不要太高,以免燙傷。可使用艾條懸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可與熱敷交替使用,或早、晚各1次。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暖,避免肢體關節過度勞累。

|專家提示|

膝關節疼痛的四個因素:

1.受寒著涼:多數關節疼痛並不是由外傷引起的,而是由寒冷刺激引起。寒冷可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

2.運動不當:有些老年人喜歡登山,但如果沒做好準備活動或運動量太大,也可造成關節疼痛。特別是身患關節滑膜炎或骨性關節炎的人,更容易引起關節疾病發作。在登山運動中,下山時全身的重量完全加在一側膝關節上,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時的數倍。人們上下樓梯時,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3.不良走路習慣:經常穿著不合腳的鞋或穿著拖鞋、高跟鞋長距離行走,會使膝關節長期處於非正常的受力狀態,引起疼痛。

4.盲目按摩:有些人關節疼痛時盲目地進行按摩,由於按摩方法不正確或用力太大,反而導致關節損傷和疼痛加重。

關節疼痛後要盡可能地保暖,可用熱水袋熱敷或將關節靠近取暖器。在一段時間裏減少關節的活動,盡可能地讓關節得到休息,以利於關節的修複。

小腿肚抽筋

小腿肚抽筋又名“腓腸肌痙攣”。腓腸肌位於小腿後方,過度勞累如長途步行或爬山,使踝關節經常處在屈伸狀態,牽拉腓腸肌總是呈緊張狀態,此外,踢球、長跑、遊泳等使腓腸肌過度疲勞,睡眠時小腿受寒均可引起腓腸肌痙攣。腓腸肌痙攣時,可在小腿後方,腓腸肌肌腹摸到一硬塊,小腿後部劇烈疼痛,嚴重時可發展到腓腸肌麻痹。

【特效穴位按摩】

點按承山穴

位置: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下方,當伸直小腿時,在肌腹出現的人字紋正中。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按於患側承山穴,力量逐漸加重,一般按揉2~3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小腿肚抽筋、坐骨神經痛、腰背痛、下肢癱瘓及痔瘡、脫肛、便秘等。

按揉承筋穴

位置:合陽與承山之間中點,腓腸肌肌腹中央;或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小腿後部肌肉的最高點。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按於患側承筋穴,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由輕到重,以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治療腰腿拘急、疼痛、痔瘡。

按揉委中穴

位置:腿部膕橫紋中央。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中指或食指按於患側委中穴(拇指於髕骨外側或膝眼),由輕漸重地按揉20~40次。

功效:經常按揉此穴,能夠治療一切腰背部疼痛、腰酸腿疼、下肢腫脹、膝關節周圍疼痛、下肢痿痹等。

【局部按摩】

揉拿腓腸肌:取坐位,患腿搭在健腿上,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揉拿腓腸肌100次。

摩腿肚:取坐位,將右手掌或指端放在腓腸肌痛處的上端,輕輕揉摩1分鍾,注意局部肌肉要放鬆,痙攣就可以慢慢緩解。

踝關節扭傷

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使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急性期症狀為踝關節紅腫,明顯疼痛,不能活動;恢複期症狀為瘀血逐漸消退,疼痛不劇烈,活動時加重。

【特效穴位按摩】

點揉太溪穴

位置:內踝正後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踝部,用拇指點壓太溪穴約1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揉1分鍾,再逆時針方向揉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踝關節扭傷、腫痛、高血壓、失眠、健忘、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性交痛、小便頻數等。

推按昆侖穴

位置:外踝正後方凹陷中,外踝與跟腱之間。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踝部,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按昆侖穴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踝關節扭傷、腫痛、高血壓、失眠、健忘、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性交痛、小便頻數等。

點按解溪穴

位置:踝關節正前方凹陷中,內外踝連線的中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踝部,用拇指點壓解溪穴約10秒,然後放鬆5秒,反複操作,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踝關節前方疼痛、活動受限製,踝關節腫脹難以消退,足背或足趾發涼麻木等。

點揉丘墟穴

位置: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踝部,用拇指點壓丘墟穴約1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揉1分鍾,逆時針方向揉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踝關節扭傷後前外側疼痛、踝關節扭傷難以消腫、習慣性踝關節扭傷等。

點揉照海穴

位置:踝關節內側骨頭突起的下緣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踝部,用拇指點壓照海穴約1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揉1分鍾,逆時針方向揉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踝關節扭傷後前內側疼痛、咽喉幹燥、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腳氣等。

點揉商丘穴

位置:在內踝前下緣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按於商丘穴(其餘四指附於足背),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化濕、通調腸胃的作用,同時商丘穴還是人體的消炎大藥,多用於治療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足踝扭傷等病症。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15~20分鍾,每日2次,5~7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肺、脾、肝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腎上腺、膀胱反射區各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脾、肝反射區各50次。

調護:急性損傷24小時內可做冷敷,禁止熱敷。慢性期本病配合熱敷療效更好,每天1~2次,每次10分鍾。踝關節扭傷非常多見,但應排除骨折。抬高患肢,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回流,從而消除腫脹。腫脹消退後,用繃帶適當加壓包紮。腫脹10天不消的應積極抓緊治療,防止瘀血不化,形成粘連,使踝關節強直發硬,時間長了會造成關節周圍的骨化。

【中藥調理妙方】

1.威靈仙500克,生甘草60克,鬆樹針60克。上藥加清水500毫升,水煎洗足。每日1~2次。主要治療骨性關節炎等病症。

2.生薑末30克,雞蛋清2個,食鹽少許。將上3味攪拌混勻,敷於腫痛處。每天2~3次。主治關節扭傷腫脹。

跟腱炎

跟腱炎是運動創傷常見病,多是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即猛烈彈跳或急速奔跑,引起跟腱拉傷,或反複大量訓練而逐漸產生跟腱損傷。表現為跟腱疼痛,早期疼痛主要發生於活動開始時,一旦活動開了以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再次劇烈運動使跟腱緊張可加重疼痛,局部皮膚顏色正常或微紅。因為消炎藥很難直達跟腱部位,因此還是采用按摩的方法吧。

【特效穴位按摩】

三陰交、絕骨聯動

位置:三陰交在內踝尖上3寸(4橫指),脛骨內側緣後麵;絕骨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按摩方法:坐位,小腿放於對側大腿上,中指按於對側(患側)絕骨穴,拇指按於三陰交穴,同時用力按揉20~30次。

功效: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頸椎病等。

點按承山穴

位置: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下方,當伸直小腿時,在肌腹出現的人字紋正中。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點按承山穴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腓腸肌痙攣、跟腱炎、坐骨神經痛、腰背痛、下肢癱瘓及痔瘡、脫肛、便秘等。

昆侖、太溪聯動

位置: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在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按於同側昆侖穴,食指按於太溪穴,用力推拿20~30次。

功效:主治頭痛目眩、落枕、跟腱炎、腰酸耳鳴、失眠等。

按揉阿是穴

位置:跟腱局部痛點。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指腹放於跟腱上,其餘四指放足背,順時針方向按揉3~5分鍾。

功效:解除粘連,緩解疼痛。

點按解溪穴

位置:踝關節正前方凹陷中,內外踝連線的中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踝部,用拇指點壓解溪穴約10秒,然後放鬆5秒,反複操作,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跟腱炎,踝關節前方疼痛,活動受限製,踝關節腫脹難以消退,足背或足趾發涼麻木等。

【輔助穴位】

下肢:大鍾、複溜

【局部按摩】

推跟腱:在小腿內側下1/3脛骨下與跟腱之間,用一指禪推法,即將拇指指腹放於跟腱上,其餘四指放於足背,拇指沿垂直跟腱方向來回推動,約5分鍾。

|專家提示|

想盡快擺脫跟腱炎的痛苦,一味地“靜養”並不可取,而要在適量、科學的運動中逐漸恢複。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做到運動前熱身,運動中強度、節奏適宜,運動後要做適當的放鬆活動;其次,運動時要穿合適的鞋子,可采用墊鞋墊的方式來調節鞋子的柔軟性和舒適度,盡量不要穿超過其使用壽命的跑鞋。要有側重地加強小腿肌肉訓練,比如有意識地增加爬坡類項目,通過練習蹬力來增強跟腱的韌性。當然,如果在運動中腳部產生疼痛感,就應立刻停止運動或減緩運動強度,避免跟腱的再次損傷。

足跟痛

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增生,即足跟底部局部性疼痛,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與外傷或勞損有關,表現為足跟疼痛劇烈,疼痛部位一般都很局限,足跟部有明顯壓痛點。晨起下地活動疼痛嚴重,活動後疼痛減輕,但久站久行疼痛又加重,部分患者足跟部輕度腫脹。X線拍片多數可見跟骨骨質增生。穴位按摩對足跟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特效穴位按摩】

點按壓痛點

位置:足跟局部。

按摩方法:患足擱於健側膝關節上,找到跟底壓痛最明顯的部位,用拇指指端點按3~5分鍾,力量由輕到重,手法宜深沉。局部有酸脹或酸痛感。

功效:緩解疼痛。

按揉丘墟穴

位置:外踝前下緣。

按摩方法:取蹲位,用中指按於患側丘墟穴(拇指附於內踝後),向外按揉2分鍾,力度以能夠忍受為度。

功效:可防治胸脅痛、膽囊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等。

昆侖、太溪聯動

位置: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在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食指分別按於昆侖、太溪,用力對拿20~30次。

功效:主治頭痛目眩、落枕、足跟痛、腰酸、耳鳴、咽喉腫痛、失眠等。

【局部按摩】

捏拿跟腱: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捏拿跟腱、足跟部2~3分鍾,使局部產生熱脹、輕鬆感。

掌摩足跟壓痛點:患足擱於健側膝關節上,用掌根部在壓痛部位按摩,力度適中即可。

|專家提示|

足跟部的軟組織勞損和骨刺的形成並不一定會引起足跟痛。許多時候是勞累、穿鞋不合適,如高跟鞋、過硬的鞋底,致使足跟部負重過大引起疼痛。防治足跟痛要穿柔軟舒適的鞋,在家中最好穿富有彈性的拖鞋。天氣轉冷時要注意足部保暖,防止風寒潮濕的侵襲。另外,適度參加戶外活動也能很好地預防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