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軌此時正為梁碩的事情惱怒,哪裏能聽得進去。要不是顧忌安家在涼州頗有實力,若是擅自殺了安興貴,非但得罪了長安朝廷,恐怕也會引來安家的強烈不滿,因此也隻是將安興貴斥責了幾句,並沒有責罰與他。但從此以後,卻是漸漸將安興貴排斥開來。
安興貴見不能說降李軌,就與安修仁密謀以武力解決。
恰在這時,胡刀率軍拿下朔方的消息傳到了武威城。大涼軍隊上下皆都驚懼不安,知道遼東軍下一步的目標必定就是大涼國。安氏兄弟趁機暗中走動,聯絡與自己交好的文武百官,密謀不軌。
而李軌雖然得知了朔方投降的消息,但在莎婆的胡言亂語下,竟是相信自己天命所歸,到時候必有貴人相助,隻是草草的做出了一番部署之後,整日沉迷於玉女台上的輕歌曼舞,奢侈無度。
眼見得遼東軍大軍即將逼近,但涼王李軌卻是如此作為,大涼國群臣在安氏兄弟的有心離間下,已是漸漸生了異心。趁著李軌沒有多加防備,暗中派遣家族勇士,掌握了武威城中的一部分宮禁力量。
等到胡刀率軍趕至武威城下時,安氏兄弟適時發動,率領手下兵馬將大涼王宮團團圍困,要生擒活拿李軌。
李軌此時才察覺出事情不妙,但悔之晚矣,帶著家人登上玉女台,吩咐左右點火,竟是要自焚與玉女台上。安修仁哪裏肯放過如此功勞,早就通過眼線衝上了玉女台,及時將李軌擒獲,裝入了囚車之中,準備押送長安城。隨即大開城門,將胡刀大軍迎進了武威城。
胡刀此番平定後方,卻是大獲全勝。根本沒有花費太多精力,已經將朔方武威全部納入囊中。至此,長安朝廷再沒有了後顧之憂,遼東軍也可以放開手腳大舉進攻南方群雄了。
接連平定兩國,胡刀以及手下兵將卻沒有過癮,正在沮喪之時,從長安傳來號令,命令胡刀所部,不必返回長安,而是直接從扶風郡南下,全軍直逼漢川,目標直指漢中。其用意不言而喻,自然是為了拿下巴蜀。
巴蜀,主要指的是四川盆地這塊地域,今日的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便是古代的巴蜀地區,在古代巴蜀也稱益州,而漢中則是在巴蜀北麵,關中西麵,北接秦嶺,今日的川,陝,甘交界之地,和巴蜀相似,也是一處盆地,自然規模要比巴蜀小些,稱之為小巴蜀也不為過。
對於巴蜀之地來說,漢中至關重要。隻要拿下了漢中,則巴蜀再不複為患耳。
而漢中地處關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亙,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麵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麵屏障。幾條穀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而此時的漢中,卻是並沒有太多的地方豪族,除了為數不少的盜匪之外,就再無大的割據勢力。正因為如此,李軌未能及時將漢中納入懷中,不得不說是一大敗筆,倒是成全了胡刀,要立下這赫赫功勞。
但就在胡刀領兵南下的同時,卻有一騎輕舟泛江而下,繞過重重關隘,來到了巴蜀漢中之地。州中之人白衣長袍,麵容俊朗,身邊僅有兩名隨從,徑自來到了漢陽郡,自稱李孝恭,求見漢陽太守馮盎,
馮盎本是嶺南人士,乃是大名鼎鼎的冼夫人之孫。隋朝末年,累立戰功,受封為漢陽太守。雖然其基業大都在嶺南,但馮家與漢中諸郡世家關係都不錯,在漢中一帶享有崇高的威望。
聽聞李孝恭之命,馮盎啞然失笑,對旁邊陪坐的一個中年漢子說道:“智略,沒想到今日我馮家倒是熱鬧的很,連李唐的人也來了。”
那中年漢子也微微一笑,朗聲道:“既然如此,馮兄何不喚他進來,看看這位頗有名氣的李孝恭能講出什麼道理。”
這說話的中年漢子,正是當日驍果軍的陳智略,自從歸順了楊戈之後,一直未立寸功。這次楊戈決定先南後北,兵發南方。陳智略頓時覺察到這個機緣,自告奮勇要先行來到漢中,勸降漢陽太守馮盎。
他們兩人都是嶺南世家,互通秦晉之好,關係自然非同小可。見到陳智略親自趕到,馮盎自然明白他的用意。
此時遼東軍勢力膨脹,已經隱隱有了稱霸天下的趨勢。
身為嶺南群雄之首,如今又占據漢中之地,馮盎的勢力自然也並非弱者。正因為如此,有人勸他趁此亂世,自立為王。當馮盎卻堅決反對,似乎根本沒有這野心。
旁人不太清楚,但陳智略卻明白的很。馮盎自幼便頗有謀略,英勇善戰,但其又是純孝之人,冼夫人曾經對後代子孫諄諄教導,讓後人牢記“維護國家一統,切勿有分裂之舉。”正因為如此,陳智略才會主動自薦為使節,對招降馮盎之舉信心十足。
也的確如他所料,當馮盎得知他到來的消息後,經過幾次詳談後,已是隱隱表達出了投效長安朝廷的念頭。不過,沒想到的是,就在即將大功告成之際,李唐軍居然也派出了人手,居然是李孝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