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也是李唐軍中響當當的重要人物。據說此人乃是唐王李淵的堂侄。父親李安,隋朝時任領軍大將軍。其家學淵博,文韜武略,無一不精,在李唐軍中的名氣,也僅僅隻次於二世子李世民罷了。
這時候,唐王李淵派出李孝恭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不過陳智略卻是沒有半分憂慮,馮盎是個聰明人,自然明白該如何取舍。若是他心存妄念,野心勃勃的話,說不定李孝恭此行還能排上用場。但以他對馮盎的了解,恐怕對方也隻能無功而返了。
果然,李孝恭進來之後,當介紹到陳智略時,神色已是為之一變,顯然對陳智略的來意已是了如指掌。既然長安來人,也無須多那些廢話了。隻是寒暄了兩句,當話裏行間帶出一絲招降或者結盟的味道出來後,馮盎已是擺擺手,將他的話頭先行阻止,淡淡的說道:“李公子,我馮家雖然出自嶺南,但現在比較身為漢陽太守,這漢中之地,我卻是要確保本地百姓之安危的。若是李公子能確保我漢中萬無一失,自然一切好說。否則縱使說的天花亂墜,對我漢中何益?”
李孝恭歎了口氣,已是明白了馮盎的立場。他本就是個灑脫的人,當即站了起身,衝著馮盎和陳智略拱拱手,道:“既然如此,孝恭告辭了!”
見李孝恭施施然走了出去,陳智略神色一凝,似是有話要說。
馮盎看了出來,微笑道:“李孝恭此人,果然是個人物。智略,暫且放過他吧,也算保全我的聲名。”
陳智略臉一紅,知道馮盎看出了他的用意,尷尬的笑道:“馮兄說笑了,如此人物,也是我所仰慕的。可惜道不同不相為謀,實在是可惜的很。”
馮盎哈哈大笑道:“如此便好。不過為兄略識觀麵之法,這李孝恭恐怕不是個輕易放棄的性格,如今巴蜀無主,僅有寥寥幾個人在勉力支撐,若是讓李孝恭得手,恐怕巴蜀之地還會再起波瀾的。智略,萬萬不可疏忽大意啊。”
陳智略倏然心驚,不錯,自己隻是搞定了馮盎,那也隻不過是漢中之地罷了。有了漢中之地,巴蜀再不能玩出什麼花樣,但若是此人從中破壞,恐怕也會生出不少變數出來。
當即命令下去,將馮盎願意投效的事情親筆寫了書信,分別帶給長安朝廷和胡刀大軍。這可是響當當的大功勞了,不僅將漢中收入了囊中,連帶著嶺南之地也必成遼東軍的地盤。這一點,從馮盎對自己的態度就能窺見一斑了。
而漢中既定,那巴蜀之地,看來也是需要走上一趟了。但單靠自己的口才,恐怕還不夠,於是暗中稟告長安方麵,要求盡快派出特使,進駐巴蜀之地,尋求解決之道。
就在陳智略與馮盎密探之時,胡刀的軍隊兵進秦嶺後,卻是意外的碰上了一個老熟人。
當日楊戈率領遼東軍出其不意的搶了潼關,李秀娘的娘子軍再沒了用武之地,最後經過雙方交涉後,恨恨的退出了關隴地盤,由秦嶺出關,準備返回太原,一力協助唐王李淵。
但到了秦嶺後,李秀娘卻又改了主意,將馬三寶留了下來,帶領當地盜匪,占山為王。她則是帶著剩餘人馬,與族叔李神通返回到了太原府。但臨走時卻避開了李神通,偷偷囑咐了馬三寶幾句話。
而胡刀大軍所撞到的,正是李秀娘的心腹大將馬三寶。但馬三寶留在秦嶺,卻並非要與遼東軍為敵,而是尋到了胡刀,與他暗中會談,也不知道兩人說了些什麼,出來後馬三寶宣稱就此投效了遼東軍。
有了馬三寶的投靠,再加上原來劉弘基的影響力,沿途盜匪無不爭相投靠。
遼東軍的行軍速度驟然加快,不過數日功夫已是到了漢中。前行不遠處就是漢陽郡了,遠遠的就聽到探馬來報,漢陽郡太守馮盎率領城中文武百官,相迎於道旁。
胡刀不禁喜出望外,沒想到陳智略的動作果然夠快,不過數日時間,已經勸動了馮盎,足見其大功。但到了近前,卻沒有看到陳智略的身影,不由多問了兩聲。當知道陳智略已經進了巴蜀,不禁讚歎道:“當日陳將軍仗勢淩人,沒想到今日一見,已是變化如斯,真是不容小覷。”
漢中降了長安,隨著馮盎的告示,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蕭銑的耳中。
而此時,楊戈親率大軍,已是到了江淮一帶。
遼東軍的先鋒官謝映登,已是與淮南軍交手數次,對方皆戰敗,已是丟了不少城池。杜伏威輔公佑已是領著殘兵,退到了揚州。(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