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危機中尋找出路(2 / 3)

技術化的世界改變了人的世界,這種改變有好的一方麵也有不好的一方麵。人通過技術實現了生產上的躍進,同時節省了時間與人力、物力等創造出更多豐富的物質,人們的生活通過技術的提升而發生變化,生活方便和豐富了。但是,技術也改變了人與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一切都在冷漠狀況中發展著;技術使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係相脫離,情感趨於冷淡。技術越發達,人越忙碌,越成為技術的奴隸。技術的方便快捷也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簡單化,機械化,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變得形式化、冷漠化。比如逢年過節,人們不再互相走動,而是通過打電話送上祝福,現在甚至是通過手機短信、網絡聊天工具來互相拜年和問候。就連人死後的拜祭都是在網絡上進行的,更多的虛擬產品,比如鮮花、食品等等禮品都是用網絡虛擬品來替代的。可以說,技術越發達越成熟,人情味就會越來越淡。人情方麵的交往越來越少,隻限於親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而更多麵對麵的交往也隻是一些商業性的業務交往。技術在毀滅人性,毀滅人的體質,現代人體質、差疾病多都是因為機械代替了人力而缺少鍛煉所致。當然,技術使人節省時間並花費最小的努力,不浪費精力並且有條不紊地活動。技術世界的表麵令人迷惑,但有異常的複雜性,它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安寧的生活,但這種生活卻支配著人的生命之軀以及外部的生活條件。

技術世界似乎毀掉了自然世界,生活變成了非自然的。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得離開自然,並且容忍一切醜陋,最終卻能夠使人們更努力地進入一切自然。當一切都變得可達到、可接近時,家園也就擴大了。現代人能夠享受元素和陽光,在空氣和光中過著一種整體和諧自然的生活,是因為人們有了新的意識。技術世界的益處不言而喻。但是,這種不言而喻在實施時卻忽略了一些更為重要的事,盡管任何事要想做到盡善盡美必須以技術為基礎,但是,對很多不可被技術化的東西也麵臨著同化的危機,技術的絕對化對於自我本真來說是毀滅性的,人們很容易被機械化,本富有人情的人們被技術變為機器人。

我們需要通過技術來供給生活必需品,而技術隻能通過學習知識來獲得。但是學習知識並不一定隻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也不是學習知識非要存在目的性。作為人,本質上就有一種求知欲,求知可以使得我們精神素養整體提高,情操可以得以陶冶,這是人之為人不得不思考的事。知識可以幫助人脫離野蠻,使人更加文明,可以使人們彼此之間思想及情感更為融洽。如果我們學習知識將其有沒有用作為最終標準,那我們就放棄了自己。有用的知識我們隻能將它視為真正知識的結果。隻有真正的了解知識,才能知道知識的本質。人隻有在不了解自己本質的時候,才會產生這種混亂的認識和現象。如果知識被絕對化,認為它隻是在技術領域中,那麼在這樣的誤解中就會滋長出對科學,甚至對其它知識的迷信。如果是這樣,那麼一個人既不能有所認知,也不能真正成為他本人。科學隻能發現或探索、理解事物最初的狀態是什麼,科學不是萬能的。

而在今天,國人普遍糟糕的精神境況並不強求有意識地為人真正的本質而鬥爭。我常常想,即使我們所遇到的人幾乎讓我們失望而又再失望,甚至是沒有價值或者是無足掛齒的,但我們還是應該有自己本質的尺度:在什麼程度上我們能夠堅持在這個混亂的精神環境中,能意識到真正的人在什麼地方,並仍然能找到引領我們不斷前進的指針。

對著鏡子問問自己:你到底是什麼?這裏要說到人的本質。什麼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就是真正的人,對於人本身來說就是真正的自己。

對很多人來說,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工作,工作成為一種機械的活動,僅僅成為物質來源的一項必須要做的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還活在迷茫中,而看不清自己,無法了解自己的本質。其實我們也能在工作中搜尋這樣一種意義:我們能夠在工作中找到一種方向感,能夠磨練人對事業專心致誌的意誌,能更有建設性地工作。即使我們不能逃脫失業的威脅,那麼,最起碼我們的本質仍然是存在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感覺這是有意義的。人不能沒有意義感,人的本質決定了意義是人活著的精神支柱。

我認為,隻有當人經曆了由愛情而有的性行為時,人的心智才會真正開啟,智慧才能打開,這就是陰陽交合的作用。一個人如果沒有這種經曆,即便他或她再怎麼睿智,其本質上還是迷瞪的。人類為什麼在性愛中有潛在的排它性?是因為人往往會把兩個人的親密結合與彼此的整個未來結合起來。這種意識深深地紮根於人的本性中,這種本性使人在通過與異性有性愛而真正意識到了自身對這種忠誠負有義務,於是放棄多配偶的性行為是積極的,這種積極說明了愛情是自私是專一的,因為它包括了自己的整個生活。當一個人第一次背叛愛人或戀人時,出軌後的感受是恐慌的,是愧疚的,感覺對不起自己的愛人或戀人,這就說明,人是明白自己的本質的。沒有嚴格的性行為,就沒有真實自我的存在,也就不清楚自己的本質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很容易陷入一種虛妄的生活狀態。

人要了解自己的本質,就應該想,我是人,我作為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的,我是人,所以我是偉大的。傳統的中國文化教育人們要謙虛,那隻是一種為人處世的一種技巧,帶有謀略性的,作為一種處世策略,這種思想也並無壞處,但作為為人之原則的時候,這種思想就是有害的,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本質,換句話說,就是看不到真正的自我存在。是的,作為人都應該這樣想:能在來到這世界為人,那我是偉大的,是肩負著自己使命和責任的,每個人隻要做好自己,就是對社會、對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有貢獻的。

誠人敬己,恭地敬天,這就是虔敬,也是自我存在的基礎。一個人在工作中很積極專一,那是在現實中必須要求的條件,但是人類對愛情無條件地專一卻是靈魂中的真理,如果沒有這樣的真理,人類就會變得極端地野蠻。人對欲望的追求使人對自身不夠嚴厲,其實人要真正的了解自己或清楚自己的本質,感受到自我存在,那就需要強有力地控製意誌,也就是自我約束的堅定的能力,隻有強力約束自己才會走人的道路,而且,這樣做是出自於自身願意擔負的責任,而不是倚靠法律和製度的力量。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高貴的人,而這個高貴的就是優秀者。這個優秀者並不單純是公認的那些有才能的人,也不是從人類學上被確定的一些種族的典型人物,這些都不能說是高貴的人。什麼是真正高貴的人?我想應該是這樣一類人——他們是他們本身,與那些百般無聊,並自身感到空虛而且逃避自身的人。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向“高貴”發動最後的進攻。這種進攻是在靈魂深處進行的,而不是在社會學和政治的領域中進行的。有一個嚴肅的問題,人的本能與政治上的專製主義者的本能聯合起來,使得人在社會秩序中的普遍低水準。不是所有人都尋求內心的獨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粗鄙性將與我們要追求的“高貴”發起進攻,而對高貴的追求,很可能在自己命運的現實進程中被消滅。

當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時候,隻剩下一點是可以確定並現實的——唯有在保持人對人的忠誠和以心換心的交流式的團結中,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使我們擺脫孤獨的是真實的自我。缺乏信仰或者幹脆無信仰直接導致了很多人精神上的空虛,隨著這種空虛的愈加嚴重,又導致了價值失序和人性的虛偽,盡管他們表麵看起來非常頌揚“信仰”,而且毫不懷疑自己不失“信仰”,但真相卻是,那些真正具有力量的、有意義的宗教仍然是“國家主義”式的偶像崇拜。表麵上很多人是道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或是穆罕默德教徒,但事實上他們所信的都並非一個單一的“神”,他們還是“拜權教”、“拜物教”、“拜新教”、“拜錢教”的信徒。因為宗教對教徒“不信他神”這“獨一”性的信仰壟斷,不論將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提出來,都有為敵之可能。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的國家,人們還在孩子時,就被灌輸以那些虛偽的崇拜,並且被強定為一種義務,“英雄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是我們在學校中所學的唯一“宗教”,即對曆史書中的英雄的無限讚美,對政府所指定並宣揚的人進行高度崇拜,甚至強令性地對國旗敬禮,一個被視為普遍而永恒、具有確實性的原理,就是像崇拜“神”一樣崇拜那些曆史偶發事件中的事件和人物。

而真理、愛以及善良、智慧在哪裏?對於我們來說,那些曆史上的偉人並不是從根本上對我們有著決定意義的人,而是那些在當代“複活”了的人。他們是對我們產生相當影響力的當代的偉人,他們也許並不引人注目,但曆史的真正進程卻依賴於他們。可是這麼多年來,並沒有偉人“複活”。在一個沒有偉人的時代,必然會成為小人泛濫的時代,加之在一個毫無信仰的時代,一切有害的精神氣候隨之複蘇並蔓延,腐蝕著我們的靈魂和肉體,繼而在這個時代出現了一群舉止行為瘋狂的人,氣味相投的人才不會對這些東西感到不快:他們招人厭惡的表現,令人討厭的自吹自擂,醜惡的發笑,失去尊嚴的悲哀,無一不褻瀆著我們原本就脆弱的精神荒原,直至成為淒涼的沙漠。

了解自己本質的人在鏡子審視自己時沒有不感到驚慌和沮喪的,因為他在審視自己形象的時候同時會審視自己內心的缺點,這對那些雄心勃勃追求出人頭地的人來說,他就對人前的自己和內心的自己相異之處尤為敏感。一個人也可以做到被承認,隻要安心於本職工作,並作出成績,為實現可能達到的目標而不斷努力,成為優秀的人,並不是要作為楷模,而是作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的人,這才是值得喜愛的人,也是一個高貴的人。如我上述,這種高貴是一種人的品質,而並不是人的身份。真正的高貴是無名的,它是人對自己的要求。如果人把高貴理解為一種人的特定的身份或一種特定的生活,並把自己和人們區分出來,那就等於歪曲了自己。所以說,每個人都能使自己高貴, 隻要他不是徹頭徹尾的弱者,就能馳騁於自己原本就有的精神鬥爭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