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4年,梁王劉武病死。竇太後聞訊整日涕泣,不吃不喝,經常大罵:“皇上果然殺了吾兒!”景帝孝順,聞之有些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姐姐館陶長公主給景帝出主意,讓景帝把梁國一分為五,劉武的五個兒子都封王,五個女兒都賜給湯沐邑,竇太後方轉悲為喜。
竇太後信奉黃老之學。景帝和竇姓宗族都必須學《老子》,並推尊其學說,因此她在世時,景帝、武帝都不敢起用儒生。劉徹即位後,太皇太後聞他好儒,很不以為然,常出麵幹預朝政。當時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魯耆儒申公來朝,並建議仿古製,設明堂辟雍,改曆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今後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這對雄心勃勃、不願受製於人的漢武帝來說是正中下懷,可太皇太後聽完卻怒不可遏,命漢武帝下令革去趙綰、王臧官職。直至她去世前,漢武帝都不再重用儒生,足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後去世,與漢文帝合葬在霸陵。遺下詔書把東宮的金錢財物全部賜給長公主劉嫖。
現代啟示錄
不要去設計別人的人生
竇太後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霸道。特別是電視劇版的竇太後,簡直就是一蠻橫無理、說一不二的主兒。一點都不慈祥,看起來很不可愛。自己不喜歡儒生,就不讓別人喜歡。想讓自己的小兒子做皇帝,就不容別人反對。在現代親子教育中,很多家長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行“推銷”給孩子,而對自己認為不好的東西則大加排斥,不許孩子接觸。這種行為,在孩子沒有正確分辨事物的能力之前,是有一定的好處,幫孩子規避了不少風險。但孩子越大,這種做法的弊端就越能暴露出來。
1.直接幹擾孩子的判斷力和自主性
如果一個孩子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去判斷、決定某件事時,因與父母意見不合,而遭到父母的粗暴幹涉或打斷,就極容易挫傷自尊心和自信心。時間久了,孩子便會對自我判斷失去興趣,甚至會“看不起”自己。在他看來,自己的決定必然是錯的,而父母也不會同意,還不如乖乖地聽從他們的安排。很多孩子無主見的性格,就是由父母的這種態度直接造成的。
2.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在青春期時,個性反叛,迫切地希望舒展自己的個性,因而特別厭惡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東西。如果父母還是一味“命令”,以“為孩子好”為理由,不懂得變通,就算是對的,到了孩子那裏也容易變成錯的。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之“逆行”。比如,家長們反對孩子早戀,確實是為了孩子著想。但有的家長對待早戀的態度卻像是“犯罪”,態度之激烈、言語之粗暴,讓人很難忍受。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接受?
3.“設計”不適合孩子
有的父母喜歡把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加到孩子身上,還有的父母則以讓孩子學點高雅的東西為由逼迫孩子“熱愛”藝術。出於愛,幫著孩子設計一條比較美好的道路。但這條路不一定適合孩子的發展。如果他喜歡蓋房子,卻偏偏讓他去彈琴。完全不從孩子的愛好個性出發,反而對孩子不利。
作為父母,幫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人生,讓他們少走彎路,並督促其成才,是應該的。但如果方式方法不對,反倒於孩子的成長不利。因此,在親子教育中,應該時刻注意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