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似道死後,南宋已經沒有精銳軍隊可用,見勢不妙的官員們紛紛逃離,連招呼都不打。謝太後沒有好辦法,隻好在朝堂上張掛榜文:“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書省即與轉一次;負國逃者,禦史覺察以聞。”其時國家已經風雨飄搖,堂堂太後麵對這種情況,隻能用這種不軟不硬的口氣來說話。唉!
德佑元年六月,發生了日食。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是凶兆,謝太後隻好削“聖福”以應天變。丞相年老多病,不能理事,陳宜中、留夢炎等人庸懦無能,每天隻能在朝堂互相指責。將軍張世傑兵敗於焦山後,陳宜中棄官逃跑,謝太後累召不來。由於無人可用,謝太後隻好寫信給陳宜中的母親,讓她勸陳宜中以國事為重。十月,陳宜中才回來。謝太後又親自寫信召夏貴等發兵勤王,信中說:“即使我母子不足念,難道不報先帝之德嗎?”夏貴等也罕有來勤王的。
當月,元兵攻破常州,謝太後遣陸秀夫等請求議和,元方不同意。陳宜中帶頭同大臣一起建議遷都,謝太後不同意,陳宜中痛哭固請,不得已而從之。第二天當啟行時,而陳宜中在倉促中沒有安排好,宮車已經駕好,天都晚了陳宜中還不來,謝太後在怒氣中下令不遷都了。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謝太後命令陳宜中出任議和特使,到元軍中談判,可以用臣禮,陳宜中很為難,太後哭著說:“隻要能保存社稷,還計較什麼臣不臣的稱呼。”不多久,元兵剛到皋亭山,陳宜中又逃跑了,文武百官也都紛紛逃走。
二月,元軍進駐錢塘,南宋全然失去了抵抗能力。恭帝和謝太後都當了俘虜,忽必烈為了瓦解南宋殘餘勢力的鬥誌,對謝太後和恭帝都很優待,封恭帝為瀛國公。謝太後有病,也允許她留在杭州養病。這年八月,謝太後來到元朝的京師,忽必烈封她壽春郡夫人。七年後,即公元1283年,謝太後默默地病死於異國他鄉,享年73歲。
現代啟示錄
學會低頭
謝太後固然是個人物。如果生逢盛世,極有可能成為一代賢後。但奈何她生在宋朝末世,國家傾頹、社稷不穩。以她一己之力如何挽救一個已經僵腐的朝廷?隻能放下身價,一次次地求告朝臣,最後也難逃被俘的命運。在謝太後身上,我們看到了“低頭”的無奈與艱辛。而學會低頭,卻是我們立身處事的必備因素之一。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某天遇到了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請教蘇格拉底一個問題:“天與地到底有多高?”蘇格拉底回答:“3尺。”這個人很不理解:“天與地之間怎麼會隻有3尺呢?我們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與地之間隻有3尺高的話,這麼多人豈不是要把天戳了很多窟窿?”蘇格拉底說:“所以,凡是身高超過3尺的人,想在天地之間長久立足,就必須學會低頭。”
低頭,是一種和解的姿態、一種謙虛的表現,更是一種可貴的度量。
1.工作中要學會低頭
對上司要謙恭,對同事要友善,對工作要認真。敢承擔責任,多學習,能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坦誠地承認,出現失誤要適時補救。
2.戀愛中要學會低頭
“妥協”是麵對愛情必須有的態度。兩個人求同存異才能很好地相處下去,而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會低頭。原諒、後退、道歉,低頭不是因為懦弱,而是想走得更遠。
3.人際交往中要學會低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棱角,不可能強求別人按照自己預期的設計“出牌”。以“低頭”的姿態傳達出對別人的善意和認可,這是走近別人的第一步。
4.向自己低頭
我們內心總會糾結著許多不足對外人道的情緒、夢想、堅持、矛盾,等等。
人固然不能沒有夢想,但現實卻“養不起”太純粹的理想。要想活得輕鬆,就得拉近夢想跟現實的距離,向自己妥協。放棄一些虛的,加入一些實的,在“虛假”間從容地爭取生活最大限度的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