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慈禧太後其人,已經被妖魔化到了難以看清真麵目的地步。她統治中國47年,她雖然隻是太後,但卻是實際上的女皇帝。執政期間,賣國求榮、窮奢極欲、專權亂政、生活腐化……好像是她把大清帝國毀了,甚至還有“亡大清者葉赫”的迷離傳說。真真假假,撲朔迷離。
慈禧太後又稱“西太後”、“老佛爺”,死後上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總共25字,為有史以來皇後死後追封諡號最長的。她姓葉赫那拉氏。葉赫是滿語,是個地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那拉氏的漢語意思是太陽。葉赫那拉氏,就是說葉赫這個家族的,或者說這個地方的太陽。葉赫的祖上,曾經跟清朝的太祖努爾哈赤打過仗。最後被努爾哈赤消滅,據說留下了“亡大清者葉赫”的神秘預言。所以就有人說,慈禧是為祖先複仇來了,毀滅大清是她的“使命”。
其實,民間一直流傳著清宮中後妃不選葉赫的祖製,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清朝曆代皇帝都有姓葉赫那拉氏的妃嬪,清初第一才子納蘭性德即是葉赫那拉氏之後。而葉赫的子孫還有不少在清廷位居要職。而且後來葉赫這個家族還成為滿洲貴族的八大家族之一。在清朝統治中國的200多年裏,葉赫家族始終具有崇高的地位。
慈禧是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的女兒。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蘭貴人,因得鹹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下了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8月,鹹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他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同年11月,慈禧與恭親王發動政變,將八名“讚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皇太後垂簾聽政。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是年,適逢慈禧六十壽辰。她覺得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了,該好好慶祝一下,於是“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因此“朝鮮事求速結”,支持李鴻章等對日采取妥協投降主張。
“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八月中日戰事愈烈,戶部上疏“請求停工程”,慈禧大發雷霆,放狠話說:“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就讓誰一輩子不高興!”
9月,中國陸海軍先後敗績,
9月27日慈禧強使主戰的軍機大臣翁同龢到天津與李鴻章會商停戰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六旬萬壽貢品”統於10月23日進貢。11月7日,日軍占領大連灣,這一天正是慈禧生日,前方軍情急電雪片般飛來,慈禧卻不為所動。在頤和園升殿受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公事皆延置不辦。
11月22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淪陷,慈禧仍不以為然,反將矛頭指向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11月26日,慈禧於儀鑾殿召見軍機大臣,此時光緒帝不在座。她就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請幹預種種劣跡,即著繕旨降為貴人”,並將瑾、珍二妃之兄禮部右侍郎誌銳遣戍烏裏雅蘇台。珍妃為光緒寵妃,並支持光緒對日主戰。當時朝廷內一些主戰官員,不滿於慈禧、李鴻章對日屈膝,於是結二妃之兄誌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推動光緒對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上奏彈劾李鴻章等不思督軍應敵,“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請旨將樞臣及北洋大臣交部嚴加議處,以存國法”。這時,正值慈禧起用恭親王主持對日議和,主和空氣甚囂塵上。慈禧選擇此時處罰光緒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於打擊主戰派及向光緒示威。12月4日,同時下令授恭親王為軍機大臣和撤銷滿漢書房,進一步加強主和派勢力,並剪除光緒周圍的主戰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