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盡在言情後花園。
95年的時候,一台“奔騰”486機器將近萬元,電腦對於查尼斯的老百姓家庭,無疑還是個稀罕物,像李東的家鄉—離石這樣的小城市,除了一些富裕家庭,電腦一般隻見於科研、教學單位,普通人很難負擔起。
舅舅此次回來,要說李東最大的收獲,其實並不是電腦,而是理清了一些概念。
舅舅問他喜歡機械嗎?李東說喜歡,不過他更喜歡自動化功能的機械,最好有一定智能的機械,就像電影中的機器人。
舅舅笑了,說道:“其實從學術角度來說,所有自動化機械都可以泛稱為‘機器人’。但你是否明白什麼叫機器人?”
李東想說就像電視電影中那樣的,可是仔細想想,好像又無法用言語準確概況它們地點,於是嘴巴張了張,卻沒有說出話。
舅舅摸了摸他的小腦袋,有些嚴肅地說道:“你不必慚愧,其實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整個國際科學界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是根據我個人對機器人的理解,一個所謂的機器人必須擁有兩大最主要的功能:一是能和外界交流,二是能夠自動根據交流的信息產生反應。”
“這反應可以是事先寫好的程序,或者機器人自己產生的程序,一句話—就是要有反應。當然,我本來就沒什麼資格來定義機器人,但是就目前的技術水平和對機器人的理解程度,我覺得最簡單的機器人也應該至少具備以上2大主要功能。像你剛才的電動小車,還有很多所謂的機器人看上去像機器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機器人!”
李東聽得目不轉睛,小腦瓜也開足馬力使勁運轉消化。
隻聽得舅舅又說道:“機器人學科是一門非常複雜的科學,要想學好它,非常不容易。不僅要善於鑽研,還要有豐富的知識麵。做機器人需要什麼知識?需要很多,比如機械、力學、傳感器、計算機技術、電動機驅動、編程通信技術、單片機以及更複雜的伺服器等等,這些統統都要學習。概況來說,就是三大方麵的知識:機械設計、控製電路、軟件編程,它們是最基礎的東西,必須精通……”
這一次蹈話,對李東以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可以說,正是這一次舅舅的說教,使李東端正了對機器人的認識和態度,從而使他在該方麵的學習找到了正確方向。
舅舅走的時候,又留下很多書籍,包括機械設計、控製電路、電腦知識、軟件編程等多方麵的教材。
其中還有一本五筆打字速成,舅舅為李東考慮的很細致,別以為這是小節,成功往往就是由很多小細節組成的,如果李東不是現在練好打字,我們可能幾年後會看到一個隻用食指在鍵盤上點來點去的程序員。
舅舅離去了,卻留下很多思考和書籍讓李東消耗腦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