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文化作為概念,其內涵深廣,其範疇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可以說文化是人類生活的表現。有學者作過如下推論:人類生活主要就是表示勞動的意義,勞動主要表示生產的意義,生產主要表示創造的意義,創造主要表示價值的意義,而價值主要表示文化的內容與範圍,所以,文化是人類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從事生產勞動的各個方麵的表現。而且,人類生活的演進,自然促進著文化的進步;文化的進步,則使人類社會生活的價值隨之得以表現。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文化不隻是思想、意識、觀念、方法的問題,更是曆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人的生存方式:每一個時代或每一個民族自覺不自覺地普遍遵守的占主導地位的生存方式構成基本的文化模式,而這種生存方式的改變就是文化模式的轉型。作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樣式,任何一種主要的文化模式都內含有兩個基本的層麵:自在的文化層麵和自覺或自為的文化層麵。文化既可以表現為自覺的知識、自覺的思維方法和世界觀、意識形態等自覺的思想觀念,也可以體現為自在的傳統、習慣、風俗、自發的經驗、價值觀念、情感等。然而,隻有少數人是自覺文化的實踐者,絕大多數人隻憑借自在文化而自發地生存。文化變革開始往往是思想觀念上自覺的激進或先進文化去造成對自發的大眾文化的影響和衝擊,如果影響不能深入,那麼變革就很難順利成功。因此,即使是先進性的文化發展和變革也要從兩個方麵展開,既要有思想解放,又要有大眾文化的變遷,需要世俗生活和生存方式的變遷以及相應的社會動員。正因為如此,在馬克思關於文化的思想中,包含著對文化特點、作用和本質的靜態與動態的兩種不同論述和概括。作為靜態,他認為,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勞動對象化的過程中產生的、以人化為基礎的、以人的本質或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實質的,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在內的一個廣義的概念。作為動態,它是人自我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根本手段、途徑和過程。
現代化是代表一種先進的曆史運動及其引發的社會變革的綜合性概念。全麵的現代化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多方麵的變遷。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性在於其主體---人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歸結為,“社會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或社會的現代化“依賴人的現代化”。文化作為人的生存方式,它的變革或轉型關係到人的再造,因而在文明的總體變遷中處於核心地位,但文化的抽象性、深層性、穩定性和保守性又使得它的變遷比文明的任何其他層麵的變化都更為艱難。對於落後民族或國家的現代化來說,文化麵向現代化發展所具有的先進性既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最具深刻性的標誌,又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開拓性的先導。
不同時代的人有其自身社會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體現出一定社會文化下的人的素質,所以,現代化就取決於這樣的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其行為模式的全麵現代化,它是文化係統或文化環境的現代化的主觀先導。而先進的自覺的文化在現代性文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通過有意識的社會動員和有目的的引導,形成社會的文化自覺,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的自覺文化。
中國社會現代化與文化變遷的內在要求
一、文化覺醒與文化運動
中國古代文化有過長期的輝煌曆史,與之互為支撐的是中國長期的農業文明。然而,近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含科技教育等)在列強等外部勢力的衝擊下陷入嚴重危機之中。中國曆史上雖然不乏外來勢力的挑戰,但此時,中國不僅又一次遇到強勢的民族殘暴,而且遇到了擁有工業文明的民族的挑戰。中國的徹底失敗說明,封建的農業文明再也難以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平行發展、和平共處。這是曆史進程中先進力量與落後勢力必然發生的生死較量,隻不過這次它是以民族欺淩的形式展開而已。這樣也就決定了中國的世紀災難。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在有了工業文明這把萬能利劍之後,已經使整個世界進入殖民體係時代,幾千年中華帝國的最終衰落必定是這種體係擴張的結果。伴隨中華帝國衰落的,必然是農業文明下的中國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嬗變,不管進程快慢,其趨勢必然是要開啟以工業文明為特征的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其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性嬗變與封建文化的衰落,就是這種必然性的反映,而且曆史背景決定了中國現代化的文化進程一開始啟動就步入中西文化巨大衝突的曆史階段。雖然文化衝突與軍事、經濟、政治衝突具有一體性,但時人對軍事、經濟、政治的認識與對文化的認識並不同步和一致。軍事落後因軍事失敗而清楚明白,且容易清醒,但文化較量上的勝負往往取決於主觀裁定,因此國人對文化落後的自醒則較為困難,非常滯後。文化自覺是文化先進性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缺乏文化自覺的現代化隻能等待被動啟動,因此,現代化的文化進程從一開始便有著認識因素的主觀性羈絆,這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相對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