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財務獨立到廣告依賴(3)(1 / 1)

耐人尋味的是,1898年,《紐約時報》也複製了便士報的成功經驗,將價格從3美分降至1美分,一年之內發行量就從25萬份升至75萬份,1905年達到121萬份,1920年更達到343萬份。當時有評論家擔心價格下降會使之流失一部分專門服務於上層社會的廣告客戶,結果是,降價的舉措反而提升了《紐約時報》在廣告客戶中的聲望,從1897年的240萬行廣告,飆升至1920年的2

340萬行。像60年前的便士報一樣,降價使得這樣一份高格調、保守派的報紙走向了廣闊的讀者群,不失格調,卻更加親民,而且經濟效益倍增。事實證明,擴大受眾群和社會影響力,就等於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話語權。同樣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時期是西奧多?羅斯福時代(Theodore

Roosevelt,1901-1909年在任),也是美國進步主義運動(progressive

movement)走向高潮的時期。這進一步說明了,美國媒體的巨大變化和進步,往往都與美國的政治進步合拍並相互作用。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一時期,1905年,在匹茲堡還出現了“5分錢影院”,以5分錢的門票吸引了大量觀眾,場場爆滿,收入也大增。一時間,全美出現了開設“5分錢影院”的高潮,極大地推動了美國電影業的發展。此後,大批電影公司成立,電影業也成為一個重要產業,明星製度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電影院和商業中心相伴而起,由於中產階級被吸引進來,“5分錢影院”時代雖然不久便結束了,但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卻隨之到來。由於歐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電影業陷入停頓狀態,好萊塢則成為電影製造業的中心,美國電影迅速擠占了全球電影市場,並從此風行世界。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歐洲人忙於戰爭時,在美國,每周卻有4

000萬人在看電影,婦女兒童的人數激增。有了婦女(最忠實的觀影群體)和兒童(最具未來意義的群體)的熱捧,美國電影業收入大增,並很快進入了有聲電影時代,繼環球(Universal,1912年)之後,華納兄弟(Warner

,1923年)、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MGM,1924年)、哥倫比亞(Columbia

,1924年)、派拉蒙(Paramount

,1927年)、20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1935年)等電影公司紛紛成立,聯手做大並強化了美國電影在全球的話語權。

廣告的崛起

真正使媒體地位和角色發生變化的是廣告業的發展與工業化的進程。在威廉?赫斯特和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時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報刊的發行量大幅度上升,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成為報刊的讀者,媒體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這樣,新聞媒介便逐漸從為權貴人物提供信息的工具真正演變成為廣大讀者提供信息的重要手段。

引起這一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廣告的崛起。1704年5月1日,《波士頓新聞信》出現了首批付費廣告,到18世紀中葉,廣告開始成為報紙收入的重要來源,不過在19世紀末期以前,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訂戶。美國報刊廣告事業的發展在19世紀70年代達到高峰,1879年,印刷業中的廣告收入上升到將近4

000萬美元,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廣告費曆史性地超過了訂閱費並成為報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達到總收入的54%以上。1908年5月10日是一個星期天,普利策的《世界報》發行了25周年紀念版,號稱有200頁之多,其中竟有116頁以上登的是廣告。

到了1919年,這個數字突破了65%,這也使得媒體開始成為一種新型企業,逐漸擺脫了政黨化傾向,真正走上了接近獨立性的企業化道路。但與此同時,媒體也開始對廣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