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LV的蛇皮袋和愛國 (2)(2 / 2)

我正在寫的小說有這麼一個情節,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一位實業家與洋貨抗爭。大家都知道,國貨常常鬥不過洋貨,翻開中國近代史,國貨屢戰屢敗,輸得一塌糊塗。然而這一次中國的實業家卻贏了,大獲全勝,為什麼呢,因為遇上了五卅運動。

五卅運動是著名的愛國運動,不知道現在還考不考學生,反正我讀書的年代,每遇上一次正經考試,考大學,現代史課期末考,考研究生,都得重新溫習。我不是個壞學生,老師怎麼說怎麼考,基本上可以還一個標準答案。

對於這場運動的一些具體印象,卻是靠讀閑書獲得。印象一,知識分子皆站在反帝愛國一邊,說起洋人來都沒好話。文人罵街那年頭最凶,有租界,官府管不了,軍閥混戰,光顧著搶地盤,也管不了。更何況還是罵洋人,官府軍閥也都憋著一口鳥氣。

印象二,民族工業獲得很好的喘息機會,愛國乃一濟良藥,抵製洋貨,危死國貨品牌頓時有了生存空間。客觀地說,國貨與愛國攪到一起,很可能會造成一種觀點,因為有了愛國運動,街上去喊喊鬧鬧,洋貨就不行了,國貨從此大行其道,東風徹底壓倒了西風。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全球經濟危機,當時的列強都有些糟糕,日迫西山,反倒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獲得了空前好的機會。不能說與今天的形勢完全相同,對於那時候的老百姓來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五卅運動的意義盡管重大,把經濟形勢的好轉,完全歸功於愛國,政治上也許正確,多少還有些勉強。

什麼樣的大學生最有出息

前些年,幾位朋友一起聊天,說起為什麼送孩子進重點中學。一位很能賺錢的仁兄道破其中奧妙,所謂重點學校,說白了,無非讓孩子加入某個高質量的團夥。學校無所謂好壞,教師能力未必相差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受團夥的影響,遠比家長和老師更厲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並不是北大清華的教學如何過硬,是這兩個團夥的水平太高。

有個哥們是77級,正經的名牌,學計算機軟件,大學畢業,又立刻去大英帝國留學,拿了劍橋的博士。這以後就在英國的著名大學混,混到一把年紀,還是覺得當教師太窮,便跳槽去全球最大的一家手機公司。現如今日子過得自然不差,地道的高薪白領,可是回國與老同學相見,發現留在國內的那些人混得似乎更好。畢竟在洋人的公司裏幹,飯碗並不是那麼鐵,壓力還是有點重。

憑他響當當的資曆,國內快快活活當個博導沒任何問題,幹校長副校長也不算意外。當年成績遠不如他的同班同學,不但幹了校長,而且還是院士,享受的是副省級待遇。放在國外這絕不可能,玩計算機吃青春飯,升級換代太快,仿佛時髦美女,風光雖然無限,卻是越老越不值錢,放鬆一點就會落伍,大意一會便遭淘汰。

這哥們可以說一連加入了幾個好團夥,首先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然後名校最熱門專業,然後留洋深造,世界名牌大學的博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此君不發達,更待何人,可惜無高僧指點,尤其是關鍵時刻,自己悟性還不夠,不會借力團夥,否則適時海歸,高歌一曲愛國主義,前途必不可限量。

我讀大學那些年,史稱“科學的春天”,無論文科理科,大家羨慕的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結果禍害了一批書呆子。南京大學中文係與我同屆有兩個班,一本科,一專科,入學時分數有點區別。專科班同學總覺得委屈,覺得受歧視,戲稱自己為“二拐子”,專科的“專”拆開來,正好一個“二”和一個“拐”。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水才看兩腿泥,加入好團夥固然重要,十個手指有長短,有出息還得看個人造化。入學三十年後老同學隆重聚會,大家突然發現還是二拐子官當得大錢掙得多。用團夥理論解釋,大家是一個大團夥,又分屬於不同的小團夥。專科班同學是南京本地人,家庭背景要強些,又先一步明白學問原來無用,先一步投身官場商場,早死早投生,出息自然也就要大了。

印象中的大連

印象中的大連還是跟足球有關,想當年萬達隊一騎絕塵,逮誰滅誰威風八麵。在去大連的飛機上就想,要是能去現場看球就好了,可是下了飛機,已把這事忘了,畢竟不是什麼真正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