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史上最純潔的 (1)(1 / 3)

浮躁的反義詞

張三兒子讀小學二年級,有一天很認真地跟爹做反義詞練習。兒子說好,張三就說不好。兒子急了,說不是這麼玩,人家說一個字,你也隻能說一個字,我說好,你應該說壞。張三說這容易,我好歹也研究生。於是兒子說黑,張三說白。兒子說正常,張三說異常。兒子一口氣說了很多,課本上有標準答案,差一點就算錯。

過了一會,兒子要求換著玩,讓張三先說,張三說紅,兒子傻了,說紅沒有反義詞。張三說有,是綠。兒子不服氣,上網查,果然是綠。張三又說了一個黃,兒子苦思冥想,想不出來,在網上查,顯示的答案是無,因此大叫,說根本沒有,你這是在耍賴。張三說,黑是白,紅是綠,為什麼同樣顏色,黃沒有反義詞呢。

現在人活得很省事,有什麼不明白,都上網去查。譬如想知道浮躁的反義詞,隻要輸入電腦,立刻跳出來一組。我試了試,搜索到以下五個,踏實,塌實,沉著,溫和,穩重。溫和似乎不太靠譜,電腦似乎也會錯。反義詞往往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一個詞的本義,現在的流行詞彙浮躁,說白了,就是不踏實,不沉著,不穩重。

“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裏平淡無聊,一切都好,隻缺煩惱”,王菲的一曲《浮躁》,簡簡單單幾句詞,活脫脫寫出了浮躁真相。為什麼會浮躁呢,因為太無聊,因為沒有真正的煩惱。我們常會為一件不能再小的破事,小題大做,十分誇張地說自己“煩死了”。

浮躁的本義是急躁和不沉穩,早在很多年前的古代,已有了這個詞彙,然而並不常用。這起碼也可以說明,古人絕對不像今天這麼浮躁,也不像今天這麼無聊,這麼沒有煩惱。想浮躁也不容易,浮躁得有本錢,反觀中國的大曆史,總是亂世居多,平平安安已是很大福份。今天很多好玩的東西,古人都沒有,因為沒有,省不少心。

當然,說古人不浮躁站不住腳,沒有依據的胡說八道。中國人的種種壞毛病,往根上挖,都和偉大的傳統分不開。世道隻要稍稍太平,衣食剛開始無憂,浮躁風氣油然而生。宋朝時,很長時間北方戰事不斷,民不聊生,隻能稍安勿躁,終於熬到有段日子不打仗,歌舞升平燈紅酒綠,民間不良壞習氣接踵而來。因此,秉性亮直的李沆當了宰相,也沒啥狠招,隻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所謂方嚴重厚,就是踏實,就是沉著,就是穩重。

浮躁還有個最恰當的反義詞,是認真。當下為什麼會浮躁,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不認真。

昆曲的氣數

一位深圳的北方人給我打電話,很羨慕地說生活在南京多好,南京是昆曲的重鎮和中心,可以經常去看場演出,聽聽昆曲。一個深圳人,一個北方佬,居然知道南京有昆曲,居然知道昆曲在南京,我知道是遇到內行了。

不相信可以隨便逮個身邊的人問問,無論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包括在南京,問哪兒昆曲最有名氣。十有八九會不知道,望文生義的會告訴你,在江蘇的昆山,因為是昆曲的發源地。早在六百年前,朱元璋在南京當了皇帝,就問過昆山的老同誌,說朕聽說你們的昆山腔很牛,你能不能唱兩句。

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從那時起,南京就成了昆曲的中心。眼見著天下太平了,朱皇帝思欲與民同樂,下詔建造“金陵十六樓”,也就是當時的國家大劇院。此後數百年,除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遇上刀光劍影,昆曲一直是南京的主旋律,是娛樂界的龍頭老大。赫赫有名的“秦淮八豔”個個都是昆曲名角,什麼湯顯祖,什麼孔尚任,還有李漁,這些對昆曲傳統劇目有突出貢獻的人物,都與南京有密切關係,湯在這寫了《紫釵記》,孔寫了與南京有關的《桃花扇》,李漁更是躲在芥子園,寫了一大堆東西。

到了1853年,太平軍浩浩蕩蕩殺了過來,昆曲的好日子突然到了頭,盛世戛然而止。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南京的近代史是太平軍進城。昆曲從此失去民間基礎,再也沒有真正的振興過,官場和商場兩頭皆不討好,逐漸成為文人的雅玩,成為教授的嗜好。南京大學的著名老教授,掰手指往前數,都好這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