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蘖禪師,是佛教禪宗史中最有影響的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的老師。不過除掉教主的身份外,他最著名的是與唐宣宗李忱的交往。題目裏“遠看初知出處高”這句,相傳是唐代禪宗黃蘖禪師和唐宣宗一同作的詩。唐宣宗,憲宗皇帝第十三子,論輩分,他是之前三位皇帝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但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小一歲,“三武滅佛”之一的唐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宣宗這個叔叔代侄兒皇位的做法,跟600年後的永樂皇帝比起來,實在平穩了很多。
據宋代人記載,唐宣宗還沒被立為“皇太叔”的時候,為避武宗之害,曾經出家做過小沙彌,其實史實恐怕未必。這個小沙彌整天跟黃蘖禪師一起賞瀑布,禪師作詩曰:“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沙彌續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黃蘖禪師看出這位後來的宣宗“非池中物”,便對他另眼相待,因為這口氣已遠非小和尚的境界。還有個他二人的段子,沙彌宣宗問黃蘖禪師,幹嗎要禮佛,禮佛就是著相,結果黃蘖禪師不答話,上去就是幾巴掌。沙彌宣宗當時雖然雲裏霧裏,結果是滅佛的武宗一死,宣宗還俗為帝,佛法大興。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有詩《寄黃檗山了心上人》:“唯有風光當一掌,至今山水語喃喃。”那“一掌”就是那個扇巴掌的典故。
當然以上那個宋代流傳的故事雖然出名,但未必屬實。不過傳說裏麵往往有其流傳的時代與文化背景在,比如佛教與帝王,高僧與將相王侯的關係,其中包含了許多有趣的談資與暗示,大概也是有佛教能常盛常新的因素所在。
唐宣宗曾為沙彌事,包含了一種佛教特有的政治國家觀念,簡單地來說就是佛教度化人的過程,有時候是菩薩直接開示,比如《妙法蓮華經》裏最出名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裏,就說過:“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如果有需要,觀音會以各種形式的化身出來說法。有時候,她需要借助俗世的人物現身說法,借助的身份就有世間的帝王、宰官。所以很多帝王也應用這條邏輯倒過來演繹,將自己比作那位出示度人的菩薩,這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古時代”(Middle Ages)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大家熟悉的舍身同泰寺的梁武帝、分舍利建塔的隋文帝。而自封“轉輪聖王”的武則天,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帝王而為佛子身,最徹底而悲情的,是一位在曆史上並不太出名的君主:南宋最後一位帝王,被稱為南宋德祐帝,也被稱為“少帝”“幼帝”“恭帝”,降元後被封為瀛國公。陸秀夫身背跳海的另一位“少帝”懷宗趙昺,因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結局,而為天下人所知——但7歲降元的瀛國公,最終被迫出家至西藏學習佛法,並客死河西,他的母親全太後也被迫為尼。藏學大家王堯先生從藏文文獻中稽考出瀛國公本事,證明這位宋德祐帝,最終成為佛法因明學的大師,被稱為“合尊”,最後被賜死在河西。藏族文獻載其“流血成乳”,表明他是被冤死的。用佛教的解釋,也可以理解為修行至極高的境界,血液稱為牛乳一樣,反正瀛國公可算一位悲情的帝王大師了。在後來元末漢族的傳說中,瀛國公成了元朝最後一位皇帝順帝的老爸。金庸把乾隆說成是海寧陳氏子,也是沿著這種傳說邏輯來的,算是種YY補償吧。
到明清時代,這種帝王而教主的風氣,依然風靡,明神宗的母親慈聖皇太後就自封九蓮菩薩,又把“九蓮”等同於觀音本尊。今天香火冠絕天下的觀音道場普陀山,實際上是在500年前慈聖皇太後的“九蓮”崇拜影響下,才從天下名山中脫穎而出的。同時,明清以來藏傳佛教界,把達賴視作“欣然僧佛”,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班禪則是“月巴墨佛”即阿彌陀佛的化身。鑒於明清以來曆代達賴實際的政教領袖地位,他們當然也是帝王說法的菩薩了。
離我們最近的幾位東方帝王教主,八世哲布尊丹巴算是比較出格的。他的名字比較長,叫“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念起來相當別扭……)。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簡稱為哲布尊丹巴,蒙文意思是“聖光明者”。這種活佛係統大家或許不太熟悉,但它是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章嘉呼圖克圖齊名的藏傳佛教的四大活佛之一,是外蒙古藏傳佛教最大的活佛世係。八世哲布尊丹巴正好趕上辛亥革命,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國的支持下宣布外蒙古獨立,任日光皇帝“額真汗”,改元共戴。但1915年在北洋政府和沙俄的斡旋下,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受袁世凱政府冊封為呼圖克圖汗,保持了自治王公的地位。1919年,北洋名帥徐樹錚將軍趁十月革命、沙俄內戰之際,率軍隊進占庫倫,取消外蒙古自治,但很快蘇聯紅軍協助蒙古人擊敗了北洋政府,奪取蒙古政權,重新立這位“日光皇帝”成為立憲君主。三年後,八世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於庫倫突然圓寂,蒙古人民革命黨政府宣布不再尋找轉世靈童,並開始限製和控製藏傳佛教信仰,立法禁止尋找轉世,該世係在外蒙古終結。蘇聯人曾立哲布尊丹巴續弦為佛母,不過影響比活佛差遠了。外蒙就是在“高位光明”(哲布的中文意思)與盧布、坦克的幹預下,逐漸分離出中國的版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作為現代蒙古最主要的政治獨立運動首倡者,八世哲布尊丹巴的名字在當代蒙古國境內卻鮮有人知,死後的遺骸現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