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什麼才是好的國學教育(2 / 2)

南懷瑾是個有爭議的文化人,吹捧者把他捧上天、尊之為“國學大師”,貶低者則斥之文化商人,不懂學術。大學文科中說過中文係不談餘秋雨、曆史係不談黃仁宇、哲學係就諱言南老。有人把他比作文懷沙之流的文人,這顯得過分了。其實南老的思想很值得國學教育者揣摩,那是一種積極的平民文化教育,作為研究者的入門,讀他的作品也不能算低。周予同先生承認孔夫子刨掉所有虛幻的光環,首先就是位教育家,我看這也適用於對南老的評價。他是位溫和、包容的教育思想者,他有個比喻很有深意,他把舊時思想中儒釋道三家作比。

孔家店是糧食店,中國人的糧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國人沒有糧食吃了,吃麵包、牛排有時候不對胃口。道家是個什麼店呢?藥店。藥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買藥吃,不生病不需要買,可是藥店不能打倒。佛家開的什麼店?百貨店,什麼都有,你高興可以去逛一逛。當然,不管開的是什麼店,發展大了久了,大概都會出現劣貨乃至冒牌貨,反過來壞了自己的牌子。

用這種態度來看待國學,實在很巧妙——前提是現在的人還認不認所謂的儒家是每天必吃的“糧食店”,反正“藥店”可用西藥,“百貨”如今也不止印度來貨了。

這幾年書商抓準民國的教科書來影印,仿佛北洋、國民政府的小學教育就有多麼成功,《圍城》裏調侃的“吃飯前,不要跑;吃飯後,不要跳”的內容,就是當時教科書裏教的,也未必高明。不過近日影印出版了一大套《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還是勾起了我的回憶。“澄衷蒙學堂”,大家恐怕不太會知道,就連它的今世澄衷中學,也是非虹口區的孩子所不能聞聽的,甚至它的創辦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家、鎮海人葉澄衷,也遠不如他的平輩盛宣懷或晚輩榮德生來得有名。但葉老先生的的確確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新式學校“澄衷蒙學堂”,得到了後人的尊重。澄衷蒙學堂於1900年花了葉公道契25畝、現銀10萬兩捐建,建成後不久,葉老先生就病故了。我有幸求學於這所現在已經淪落到野雞中學、但曾經輝煌的老校之中,談起母校,不禁莫名傷感。說澄衷校史,隻須略舉幾位名人便知它的威望。1901年,澄衷剛成立,葉氏後人聘請當時34歲的蔡元培先生來校擔任校長,盡管蔡先生隻任職了一個多月。至於學生則有李四光、竺可楨、胡適(胡適早年的日記對這段求學有詳細記載),葉氏在老家寧波所建的“澄衷”還出過邵逸夫、包玉書、包玉剛等商界名流,所以邵逸夫全球的捐樓,也是有鄉望由來的。

這套“字課圖說”是科舉末年時代,中國最流行的教科書,不僅在澄衷校內,在校外也有廣泛流傳,最有名的是茅盾小時候啟蒙也用這套教材。這套教科書的全冊,除了澄衷校史館外,據說另一套就是烏鎮茅盾紀念館裏那套了——但這些,都不是澄衷學堂的全部。葉澄衷最為人熟知的,是最早流傳於晚清小說《文明小史》裏麵的一個故事。他在黃浦江上搖舢板的時候,拾到了一個洋人的錢箱,他一直等到別人回來把錢箱還給了物主。這種往日的簡單、本分的道德操守,是這所學校、這部“字課圖說”的精神所在。如果說求學古時仁人先賢太遠,閑來翻翻民國時這套教材,不僅是孩子,或許大人也會有所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