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題目應該換成“圍半邊城”才更生動,因為有半邊姑且不論,但另半邊已經圍得嚴嚴實實了。
“圍城”這個“城裏人想出來,城外人想進去”的外來名言,據最地道的解釋,其實應該就是專講情感的俚語,就像我們說“一蟹不如一蟹”,一定跟吃河鮮無關。民國時的著名小說《圍城》裏,作者就借一個怪哲學家的嘴說過,這是來自羅素引用的一句英國古話,把結婚比作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麵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蘇文紈接著說:(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想逃出來的人是想離婚,我實在不能描摹那種情感。盡管筆者同齡人結而離、離而結的已不在少數,但是窗外人窺不到屋內景致,實在不知道想離婚的人,都在想些什麼——所以這裏隻能寫些那半邊“圍城”:想衝進去、想結婚的人。
話說,這麼描述也未必準確,這半邊“圍城”,是那些想讓我們衝進去,想讓適齡、大齡們去結婚的父母們。他們是怎麼想,甚至怎麼做的,是一些很有趣的風景。遠的不說,2014年1月14日,《墨爾本日報》頭版整版刊登了一則《給兒書》:“爸媽再不逼你結婚了,今年回家過年吧。”風傳互聯網。那位遠在中國廣州的慈母通過各種方式聯係到《墨爾本日報》刊登了這條消息勸兒子回家過年,慈母之心令人唏噓。兒子被逼婚逼得太緊躲在了大農村不與家人聯係。這種把苦澀的玩笑開上國際的例子,實在是100年後文學史必談的掌故。
但是今天看我輩的爸媽,未必比100年前那些操心逼婚的父母來得高明,未來估計也超不過這種格局——曆史在時代的大浪淘沙中未曾有過改變——不過是一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擔憂吧,甚至“無後為大”,現在開始退步成“不婚為大”了。
最近還有一個帖子讓人頗有些感慨,是一位母親與剛找到女友的兒子之間的對話,讓我們看清了那位躲在墨爾本村莊裏的單身漢之所以單身,抑或是情感性對立的存在,大概是有其來由的。
這組對話之中,母親對兒子介紹的女友的各種否定與否定之否定,句句在理,卻又句句害人,像握著一把隻有刃沒有柄的刀,彼此都是傷。《老子》說的“曲則全、枉則直”的道理,對現在這些中年婦女是不起作用的。我敢肯定上麵那位躲在墨村不肯回家的娃,必也經曆過這個階段。隨便摘出幾句對比一下古今中外的婆婆媽媽們,大概都用些什麼手段。
1.“她多大了?1987年的?比你大兩歲,娶這麼大個姑娘回來當媽啊?”
這句“老媽語錄”,誰能保證沒聽過?這位中年媽媽大概是不愛做媒——或者做媒的心態與招兒媳心態不同吧。《金瓶梅》裏為西門慶娶進大房裏五月娘的薛媒婆,在聽到西門慶說吳大娘比自己大兩歲時,插嘴說道:“妻大兩,黃金日日長;妻大三,黃金積如山。”西門慶果然大樂。這大概是“女大三抱金磚”比較早的記載。但有人要振振有詞地論證“女大三”科學的由來,我就把“第一奇書”裏這條段子拿出來;如果媒婆的話也能信,這麼認真的你一定讓家裏人都不知道了的。喜不喜歡一個女人,年齡不是問題,更不是憑據和籌碼。
不過年齡在奢侈的時候是奢侈品,但一折價比什麼都便宜。比如被羅密歐勾搭走的朱麗葉,她母親拒絕親事的時候說自己女兒才14歲,結果媒人說,比她年紀更小的人,都已經做了幸福的母親;寶黛耳鬢廝磨的時候才13歲。我們在上學時也常常聽家裏安排:年紀輕輕別談戀愛,結果……
2.“她現在在哪兒工作?在上海?在上海你想怎麼樣,是你過去還是她過來?你過去?你長本事了啊?養你這麼多年白養了?”
再舉的這條,曾經給遠在美帝的麵包小朋友看過,大概是有些感慨的。因為它實在熟悉得礙眼,想必不僅出過洋的,大城市的少男少女尋個外地的情侶大概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胡適在18歲、尚在上海讀書時候,迫於他姑婆江家的壓力,不得不考慮怎樣麵對跟江冬秀的婚事,回複自己的母親,他寫下洋洋灑灑一封長信,舉出不能回家完婚的六大理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向母親訴苦說,被逼婚這件事情弄得他形容憔悴,並本著有圖有真相的原則,寄回自己的玉照一張,以資為證。不過胡適終究沒有悔婚,而且他那位不怎麼識字的母親也不知道回複了寶貝兒子什麼,不過“養你這麼多年白養了”的話估計是沒機會出現——胡適的老爺子胡鐵花先生在胡適5歲時就過世了,否則老爺子在舊時代為悔婚發威,未嚐不會發生。
就像小說《圍城》裏那段方鴻漸要悔周家的婚,估計就是影射上述胡適先生的段子,鑒於錢鍾書先生筆下陽秋,而風流如胡先生本身也是民國各路文豪調侃的對象(魯迅先生提過民國最有名的裝逼指南裏麵,就有逢人提“我的朋友胡適之”),那段方鴻漸的遭遇,頗有些錢先生喚醒胡鐵花來教訓孩子的味道。小說中,方鴻漸在看到學校裏的自由戀愛後,想拋開未曾謀麵的“發妻”,委婉地用文言文跟父親商量,自己觸景生情至身體欠佳、到要死的份兒了,耽誤了家中媳婦,還是退婚的好。結果老爺子來信痛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