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恐龍的遠親近鄰(2)(1 / 3)

異齒龍咀嚼時的樣子可能與現代的牛羊進食很相似:都是下頜微微向後錯動。那些長而尖利類似犬齒的獠牙,可能隻有雄性才有,這應該是一種防禦武器。這種牙齒的作用是相當大的,當與進犯的肉食性動物短兵相接時,作為撕咬、反擊對方的有力武器。

異齒龍頭部之後的身體骨骼都是典型的鳥臀目構造,腰帶也不例外,恥骨與坐骨平行並相聯結。

異齒龍的脖子、前肢都生得非常短,手指粗大而靈活,第四、第五根手指很短,但前3指長而靈活,並且有爪子,因而它能夠從地下挖掘一些營養多汁的植物根,有時它還會挖蟻巢,抓蟻類來吃。與前肢相比,異齒龍的後肢相對稍長些,後肢的小腿骨、脛骨和腓骨已經愈合,這種愈合使它的下肢和踝關節部位非常穩定;加上背部的肌腱骨化,使軀幹脊柱也變得非常牢固。

異齒龍生有長長的尾巴。平時,它四肢著地尋覓食物,偶爾會兩足直立,但在遇到天敵時,它會用兩足飛奔,此時的長尾巴起著平衡身體的作用。

異齒龍被歸類於盤龍目,它是鳥腳類恐龍的早期代表之一。從侏羅紀早期開始,以異齒龍為代表的鳥腳類恐龍迅速發展起來,在下一個紀元,它們成為恐龍大家族中最為多姿多彩的分支。

侏羅紀早期的非洲大陸,幹涸的河床衝積物上,稀疏地生長著一些耐旱植物,異齒龍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裏。當時的氣候屬於大陸性氣候,異齒龍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

今天,科學家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了異齒龍的化石,在墨西哥甚至還發現了它的足跡化石。

7.杯鼻龍

杯鼻龍生存於二疊紀早期到中期的北美洲南部,約2億6500萬年前。它是一種大型弓綱動物,屬於盤龍目卡色龍亞目。它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卡色龍類與盤龍目動物,和其他卡色龍類一樣,杯鼻龍也是植食性動物。雖為食草,但因其體型過大,它不懼怕任何肉食性動物。

盤龍類不屬於恐龍,可以說它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也稱“獸形爬行動物”或“下孔類”。它是爬行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的過渡類型,特別是後期的進步種類,已與早期的哺乳動物相差無幾。由於盤龍類的四肢與杯龍類相似,但較細長,早期的盤龍的頭骨與杯龍類中的大鼻龍的頭骨相似,因此,一般認為盤龍類是由杯龍分化出來的一支。

杯鼻龍的體型巨大,但頭部小,身體呈大水桶狀。杯鼻龍身長6米,重達2噸。它具有大的肩胛烏喙骨,肱骨末端呈喇叭狀,四肢粗壯,腳掌扁平,具有大型趾爪。它可能利用趾爪挖掘植物,或挖掘棲息用的洞穴。科學家認為杯鼻龍的趾爪具有一定的動作範圍。趾爪腹側的縮突大,允許它作出強力的趾爪動作。它掌骨的關節表麵傾斜,而非垂直,有更多的表麵可供屈肌附著。

杯鼻龍的頭骨具有大型顳顬孔、大型鼻孔,可能促進呼吸,或擁有某種感應或保存濕氣的器官。杯鼻龍還具有大型鬆果孔,上頜向齒列外突出,形成喙狀嘴。頭骨的外表有著深的凹槽與裂縫。微小的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後段的牙齒具有垂直的齒尖。

杯鼻龍是羊膜動物第一波輻射演化出的動物之一。杯鼻龍目前已經發現三個種:C.romeri、C.hancocki以及C.bransoni。C.romeri的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奧克拉荷馬州克裏夫蘭縣。C.hancocki可能是從C.romeri演化而來,化石發現於德州哈德曼縣與諾克斯縣。C.bransoni的化石則是發現於奧克拉荷馬州金菲舍縣與布萊恩縣。

8.曲頸龜亞目

曲頸龜亞目是龜鱉下的一個亞目,又名潛頸龜亞目、隱頸龜亞目。它分布比較廣泛,在陸地、淡水、海洋中均有分布,包含了大多數龜鱉類,其中現存的物種大都生活在淡水中。

曲頸龜亞目除了包括現存的大多數龜鱉類,還有多數種類的頸部能成S型折回甲殼中。曲頸龜亞目雖然分布廣泛,但是大多比較集中在北半球的溫熱帶地區。

曲頸龜亞目與側頸龜亞目的不同之處在於,曲頸龜亞目回縮頭部時是S形彎折頸部後直接縮回殼內,而側頸龜亞目則是將頸部側向折回殼內。曲頸龜亞目生物的體型相差巨大,體型最大的棱皮龜甲長可達2.5米,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物種,而體型最小的斑點鷹嘴珍陸龜的最大甲長隻有9.8厘米。

在身體結構方麵,有的種類在背甲和腹甲結合處有下緣盾,大鱷龜在肋盾和緣盾之間還有上緣盾。除海龜科中某些物種外,本亞目物種腹甲與喉盾之間不存在間喉盾。本亞目物種的間喉盾、上緣盾和下緣盾在龜鱉目內均為最原始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