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我來把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吧!私塾開學是在春季,不像學校是在秋季開學的。我到了8歲,才上學讀書。王星泉先生是我的開筆先生。開筆先生在私塾時代是很重要的。開筆先生就是第一個先生,開筆先生來得好,學生的前途來得遠;開筆先生不行,那學生的前途就有問題了。所以那時候,學生都選擇一個有名望的先生,拜他為師,跟他學。“開筆”二字從哪裏來的?學生初次上學,寫字不會開毛筆,先生就教他怎樣開筆頭。先把筆頭在水裏浸一浸,再把筆頭輕輕地在硯台的墨水裏蘸一蘸;筆頭不是完全開的,大概開到三分之一就不開上去了,這就叫做“開筆”。私塾的先生是顧到學生的,從學生開筆寫字起一直到下課回家為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十六日,我上學了。那時我剛剛8歲,實足不過7歲。上學須遵守一定的禮節:
(一)祭菩薩:上學之前,先在家裏祭拜保護讀書人的文昌帝君。有的人家祭拜保護狀元的文魁星。若是你將來要中武狀元的話,那就須祭武魁星了;我不願意中狀元,所以隻請文昌帝君呢。
(二)上學:
1.到書館裏。果盒糕一盒,棒香三根,紅蠟燭一對,由二哥替我拿著,陪我走到橫街星泉先生的書館裏。
2.拜孔夫子。孔夫子被稱為至聖先師,所以先要拜他。二哥先把果盒擺在孔子神座前麵,再把蠟燭點著插上燭台,棒香點著插入香爐,然後請先生坐在神桌的左手,叫我開始跪拜。這一次的跪拜,因恐怕弄錯,是預先在家學過的,所以我沒有把跪拜弄錯。怎樣拜呢?先直立兩手合攏舉起一拜,再跪在蒲團上一拜,立起來一拜,跪下去又一拜,如是者四次,這叫做“四跪四拜”。
3.拜先生。孔夫子拜後,就拜先生。拜先生用不著四跪四拜,隻要跪著一連四拜就行了。
4.拜見同學。同學是要互相幫助的,所以必須先要認識,我就向他們作一個揖。
5.拜見師母。二哥領了我到書館後麵去拜見師母。我見了她,就叫聲“師母”,向她作一個揖。
6.分糕。先生先把蠟燭吹熄,再把果盒糕三分之一留給師母及師弟兄,其餘的糕分給同學,每人一塊。同學都吃得很高興。那天初次來上學的,不止我一個,所以我也有糕吃呢!
這種上學的情形,不是比你們的要有趣味嗎?你們初次到學校裏去,不但沒有這樣的趣味,而且還要覺得陌生、孤獨呢。我一進私塾就與同學正式相見,不到十天,三四十個同學個個都認識了。你們呢?兩三個月恐怕還叫不出同學的名字。
(三)祭祖:上學回來就要祭祖宗。我們家裏祖宗,祭沒有祭,那就記不得了。
(四)請先生吃酒:有錢的人家還要辦“先生酒”,請先生到家裏來吃,並請鄰居、朋友作陪。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請先生好好嚴格教導小孩子呢。
這樣說來,從前兒童上學是人生中一樁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生中一樁很有趣味而值得紀念的事情呢!
四、讀書的情形
先生怎樣教的?學生怎樣學的?私塾裏的教學法與學校裏的大不相同。每天上午8時左右,走到書館,就先向孔子神位一拜,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說到座位,我想到課桌椅了。課桌椅現在都是學校裏備好的,那時候我們要自己拿去的,有時還要同別的同學拚一拚。我們的書桌大概是兩屜的長方桌,用用還適宜,普通總是高了一點。椅子是不大有的。我們不是用長凳,就是用方凳。長凳沒有靠背,方凳也沒有靠背,結果,坐的時候,尤其寫字的時候,我們的背脊就容易駝了。我的背脊倒是筆直的,到今天還是一點不駝。這是什麼緣故呢?我想這是受了二哥的影響,因為他坐的時候,總是挺胸直背的。
話要說回來。我們大家坐好之後,就開始把昨天所上的一課朗讀。先生出來了,我們就一個一個地把書拿了去,放在先生的方桌上背誦給先生聽。
背書的姿勢,看起來,著實好看呢。麵朝外,背向裏,上身擺到右,把右腳放下去左腳蹺起來;上身擺到左,把左腳放下去右腳蹺上來,口裏盡管念著。這樣鍾擺式的背書,想想很有味兒。
舊書背完了,先生給我上新書。先生念一句,我跟他念一句。一節念完了,先生在一節末尾的一個字旁加一個紅珠圈,以作記號。
我把書拿回來,放在自己的桌上朗朗誦讀。若生字忘記了,可問同學,同學也不知,可問先生。大家一起上了新書,就各自朗朗誦讀。誦讀的姿勢,也是很好看的。上身擺到左邊,屁股蹺到右邊,上身擺到右邊,屁股蹺到左邊,遠望過去,好像現在房間裏計時的鍾擺,在大搖大擺。若是念得口幹,停止了,先生把戒尺別別地敲敲。我們一聽見戒尺聲又朗朗地誦讀;讀了一息,又要休息了,先生看見我們停止了,又別別地敲敲,大聲說:“讀呀,快要放學了!不讀熟,要遲放的。”我們又朗朗誦讀,到了11點半,先生說:“放學了!”我們就把書包包好,向孔子神位作一個揖,魚貫而出,各自回家了。
中飯一吃,不到一點鍾又去上學了。下午要寫大字。我們一到書館,就把書包打開,把紙兒拿出來寫。開始寫字的時候,先生把住我的手寫,同時告訴我,字要怎樣寫的,撇要怎樣撇,才會有力;橫要怎樣橫,才會不曲。先生把了幾天,大學生替先生來把我寫字了,等到我稍微有點會寫了,才讓我自己寫。寫什麼東西呢?木刻的描紅紙,上麵印著“上大人孔乙己”這些紅字,已經印好的,我用墨筆照樣描一描。這種法子,著實不差呢。
一年後,描紅字不寫了,我寫印格了。先生在紙上先寫一行,我就照樣寫幾行。這種印格大概一個月,先生給我換一換。印格學了之後,就臨碑帖了。碑帖普遍都以顏體開始的。
大字寫好之後,就把紙兒拿到先生的書桌上,用戒尺壓住,以免被風吹掉。
字寫好了,我就把上午所上的新書朗朗誦讀。那時先生用紅珠筆改字。字寫得好,加一個紅圈;寫得特別好的,加一個雙圈;寫得不對的,加以改正;寫得壞的,加一直;寫得太壞了,就加一個叉。
到了4點鍾,放晚學了。先生把字紙一張一張地發還給我們。若是“紅蛋”“吃”得多,心裏就很高興。若“甘蔗”,紅直,紅叉“吃”得太多,先生還要把我們“關晚學”呢。不論“紅蛋”,不論“甘蔗”,每天晚上,我們總當點心“吃”的。放學回家前,我們先要向孔子神位作揖。
若在夏天,天時很久,天氣又熱,下午寫字之後就對“對對”了。先生每天給我們一個對子叫我們對。一個字開始,逐漸到六七個字。譬如:
(一)“天”對“地”;
(二)“荷花”對“橘子”;
(三)“雪中送炭”對“錦上添花”;
(四)“大雨下”對“微風吹”。
對對子是作詩的初步,對對也很有味兒。
有一個關於做對子的笑話,是很有趣的,我來說給你們聽。有一個“酒仙”最愛喝酒。有一天夜裏,他想喝酒,跑到朋友家裏,門已關了,他就敲門,要進去喝酒。朋友聽見他敲門,不肯開,就出對子叫他對。結果難他不倒,還是讓他進來,請他大喝。下麵就是很有趣味的對子:
誰——我。
何往——特來。
老兄好——小弟安。
幾時回府——明日返舍。
去,不敢屈留——來,定要叨擾。
灶下無燈無火——廚中有菜有肴。
為客貪杯,斷非君子——做東惜酒,亦是小人。
夜已深,不可傳杯弄盞——天未明,正好行令猜拳。
咚咚咚,鐺鐺鐺,三更三點——來來來,斟斟斟,一口一杯。
這種做對子的玩意兒,是中國文字的特點,別國的文字是玩不出來的。
我們再說到書館裏對對子的情形。對子雖然有點難對,到底用不到多少工夫。那麼長長的半天怎樣過去呢?我們就要遊戲了。說來奇怪,遊戲是現在小學的必修科,但是在私塾裏是絕對禁止的。學生對對子的時候,先生大概是睡午覺的。所可惡者,先生不到寢室去睡而偏偏躺在書房裏。因此我們小孩子就不能任意大聲遊玩了。我們雖然沒有動的遊戲,但是也可以做靜的遊戲。
五、遊戲的情形
有兩種遊戲,我們最喜歡玩的:一種叫做“木偶戲”,一種叫做“鬥船”。“木偶戲”是一個人自己做的。你們聽見一定很奇怪,怎樣一個人可以表演戲劇來呢?我來告訴你們吧。在兩個大拇指上,畫兩個不同的臉孔,譬如一個畫孫行者,一個畫二郎神,再在指頭上戴上兩頂紙帽子,畫孫行者一隻手的食指當做金箍棒,畫二郎神的一隻手的食指當做方天戟。如此孫行者拿著金箍棒,二郎神提著方天戟,就在天空交起戰來,口裏還做出鑼鼓聲,好像做木偶戲一樣。一刹間幾十個木偶戲都表演起來了,你做二郎神捉拿孫猴子,我做“四郎探母”,他做“擊鼓罵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