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美麗的國家
我24歲那一年(1914年)7月,在上海預備赴美遊學了。
那時,美國在我心目中是一個美麗的國家,人民非常勇敢。聽美國教師說,300年前美國是一片荒涼大陸,除了土著人、紅種人之外,就是毒蛇、猛獸。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這個大陸之後,英國和法國的新教徒,就一批一批地逃到新大陸辟草萊、披荊棘,建立新城市,吸收自由空氣。不久,華盛頓揭自由旗,脫離英國,宣告獨立,建立聯邦共和。林肯主張自由平等,解放黑奴。什麼開礦築路、立學校、建工廠、辟市場,一切應興事業,都是蓬蓬勃勃,如雨後春筍,開始建設了。不久,什麼煤油出“大王”,鋼鐵出“大王”,汽車出“大王”,銀行出“大王”。什麼都出“大王”,甚至於連皮鞋也出“大王”了。
聽說人民生活程度是很高的。普通工人,每天總有三四塊錢的工資,吃的大餐,穿的西裝,住的洋房,比我們一般中國人著實要舒服得多呢!
又聽說人民的知識也是很高的,差不多沒有一個人不讀書、不識字的。文化的水準,非常之高。什麼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美術館、圖書館、體育場,沒有一個大城市是沒有的。
又聽說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多的東西都在美國。最大的大學要算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在3萬以上呢。最高的房子那時要算伍爾沃思大廈(Woolworth Building)了,有57層之高。世界最著名的瀑布要算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了。圖書收藏最豐富的,要算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了。交通最便利,鐵路最多,公路最長,恐怕也要算美國了。
聽說要發財到美國去,要讀書也到美國去,要看奇聞壯觀,到美國去,要吸自由空氣,也要到美國去。那時我一聽見這樣的一個新興的自由國家,不覺神馳心往了。所以那年畢業清華預備上美國的時候,我的心中快樂,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呢!
二、學習吃飯禮貌
在上海怎樣預備呢?環球學生會的朱少屏先生替我們辦護照、定艙位,還籌備歡送會歡送我們。在什麼花園開會的,我不記得了,我記得唐紹儀先生致歡送詞,諄諄地勉勵我們。
周詒春校長辦事非常認真。他恐怕我們年輕沒有經驗,對於吃飯禮貌,毫無規矩,就在四川路青年會教我們怎樣吃飯。他不但講給我們聽,還要吃給我們看。我們在學校上講堂聽講書,做實驗,現在在飯堂裏上“吃飯”課,學習吃飯禮貌了。我們在青年會住了一個月,周校長差不多上了一個月吃飯課,我們竟變成“吃飯學生”,周校長倒變成“吃飯先生”了。這種吃飯知識,著實有用呢!我以後到了美國,在隨便什麼地方吃飯都不覺得外行,而美國人看見我有這種禮貌,著實覺得驚奇呢!
現在我來說給你們聽吧!周校長究竟怎樣教我們吃飯的,下麵的課文隻能說是“大意如此”。
第一課坐席
周校長說,中國人讓左,外國人讓右。女主人的右手座位是首席,男主人的右手座位是次席,女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三席,男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四席,其餘類推。美國人坐起來,總是男女隔坐的,女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男賓坐的,男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女賓坐的。這樣男女賓主就可以一對一對地坐談了。但是入席時,從客廳走到飯廳,女的總是先進去,男子隻可隨後跟。若要“捷足先登”,那就要吃主人的白眼了。
同席的來賓若是很多,座位名次多是預先規定的,男女來賓可以按照名簽就座。若是同席的不多,普通總是由女主人指定座位,請來賓一個一個坐的。
但是“就座”不要坐得太快。就座也有一定的禮貌。第一,女主人坐下,來賓方才可坐,女主人還沒有就座,來賓絕對不可坐的。女主人怎樣就座的?這裏也有一點規矩,你不能忽略的。首席的來賓一看見大家站立好了,女主人正預備就座,應當立刻走到女主人的旁邊,把女主人的椅子輕輕地拉開來,對她說:“某夫人請坐。”再看她將要坐下去的時候,就把椅子輕輕地往裏麵移一移。其餘男賓一看見女主人就座,也照樣請左手的女賓坐下。
第二課坐的姿勢
“立有立的姿勢,坐有坐的姿勢。”中國人本來是很講禮貌的,現在太隨便了。外國人坐的時候,有一定的姿勢。客廳裏的椅子都是很舒服的,椅背是往外傾斜的。飯廳裏的椅子不是那樣舒服的,椅背又高又直,你坐下來,一定要把椅子移進去把你的胸挺直,把你的背緊緊地靠著椅背,這樣你的背就不駝了,坐的姿勢就對了。
第三課喝湯
喝湯有三點要注意的。第一點,頭不要往下垂。你要把湯用湯匙舀起來,放進口裏。第二點,不要作聲。中國人喝起湯來,常常發出“嗖嗖”的聲音,這是很不好聽的。第三點,湯快要喝完的時候,你若要把餘湯舀起來,不要把湯盤往裏側,若是往裏麵側,一個不當心,你就會把湯倒在衣服裏呢。你應當把盤往外側。你能顧到這三點,喝湯就有資格了。
第四課吃麵包
吃麵包是最容易做的了。其實麵包也不容易吃的。有的人非常粗魯,把麵包一大塊放進嘴裏,一口氣吞下去。這種吃相,多麼難看。你應當先把麵包放在盤子裏,用刀裂成四小塊,再塗點牛油,放在左手,一點一點地吃下去。吃好一小塊,再吃點菜,吃了菜再吃麵包,不要盡管把麵包像吃飯似的一塊—塊吞下去呢!
第五課用刀叉
鄉下人吃大餐,拿起刀來放在嘴裏,一個不當心,舌頭割得鮮血淋淋。這好像是個笑話。其實將餐刀放在嘴裏的我看得很多。吃大餐是不容易的,刀叉是很難用的。第一,餐刀絕對不要放進嘴裏去。第二,餐刀要右手捏的。第三,食物也要用餐叉,餐叉了放進嘴裏。這裏有一個問題發生了:是用右手拿餐叉,把叉著的食物放進嘴裏去呢,還是用左手?兩種方法都可以,但是要吃得文雅一點,還是用右手好。怎樣用呢?譬如吃牛排,先左手執著餐叉把牛排撳牢,右手用餐刀把牛排割開一小塊,然後右手把餐刀放下,左手把餐叉交給右手,右手再用餐叉把一塊牛肉叉起來放進嘴裏;吃完了,再用右手執餐刀,左手執餐叉,把牛排切開,照樣放進嘴裏吃下去。這是一種很文雅而有禮貌的吃法。
刀叉不是一律的。吃魚的刀叉普遍是銀子做的,比普通的刀叉要厚些、短些、鈍些。不知道的人常常用魚刀魚叉切雞割肉呢!
第六課談笑
孔夫子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外國人同孔夫子恰恰相反。他們以為吃飯是一種社交活動,非說話談笑不可,所以席間總有人說笑話、講故事。但你要注意,說笑話或講故事的時候,不要把刀叉捏在手裏。有一次,我看見一個人捏著刀叉講笑話,正講得起勁的時候,他把刀叉亂動,幾乎把旁人刺痛了。另一點你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講悲傷的事情。這個道理是容易明白的。說笑話、講故事,原來是為幫助消化,增進快樂,你現在講不快的事情,不是使飯都吃不下了嗎?
“吃飯禮貌”課就此講完。我們百餘個正待裝赴美的學生無意之中學到這種人生一日三餐不離的重要禮貌,得到了這樣一張舉世罕有的“吃飯文憑”,哪一個不興高采烈、眉飛色舞呢!
三、外國人並不個個都是好的
我們在上海上“吃飯”課,種牛痘,檢查體格,治理行裝,赴各處歡送會,忙個不停,8月15日乘招商局的自置郵船“中國號”(S.S.China)出發渡重洋了。兩天前發生一樁非常痛恨的事,使我終生不能忘的。這是一件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