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1920年開始,我就同幾位助理著手研究語體文應用字彙的問題,可惜時斷時續,沒有做得很好。並且最倒黴的就是1923年冬天,東南大學的口字房失火,把我們辛辛苦苦所研究成功的一些字彙材料,統統燒個精光!幸好助理陳紹陶君,在遭災之前,把研究所得的底稿帶回寢室中去參用,才算把這一部分東西保存下來。
字彙的研究,在外國早已有人做過了,英文應用字彙,也有幾位先生做過。好像艾爾斯(Ayres)曾根據小學生的作品以及書信、報章、文學、小說等共得字數有36.8萬字,再從這許多字當中選出1,000個,作為英文基本字彙。
瓊斯(Jones)花了很多的時間,搜集二年級到八年級的學生1,050人的作品共7.5萬篇,字數有1,500萬,根據這些文章字數,檢出單字有4,535個。安德森(Anderson)搜集35種不同職業的成人的文章計3,723篇,總共字數是361,184,單字個數有9,223個。
後來桑代克花了多年的工夫做了一本英文字彙,其中的字數約有456.5萬,單字個數計有l萬個,所研究的材料也有41種。
那麼,我們中國的字彙,過去有沒有人做過呢?做是有人做過的,但那些大都是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方便而做的,而真正有係統來加以研究,恐怕還是從我們那時候開始的。
我還記得,那時我們所研究的字彙分兩種,一種是專研究個別單字的,另一種是專門研究連詞的。比方說,“今天早晨,我進學校去讀書”這樣一句話,按第一種方法研究,就是把各個單字,照它的部屬,歸入各部中去;若照第二種方法則“今天”“早晨”“到校”“上課”等各成一連詞,可惜,連詞的部分,我們還不曾發表。
單字的研究,先後做了兩次。第一次的材料包括六大類:一是兒童用書;二是報刊;三是雜誌;四是小學生課外作品;五是古今小說;六是雜類,總共有554,478個,其中含有單字4,261個。第二次的研究,又添加了348,180個字,求出與第一次不同的單字也有458個。
說了這許多數目字,恐怕大家聽得不耐煩了,也許會更增加許多的不解。大家一定會問,這許多字查出來又有什麼用處呢?是的,你們問得很對。現在,就讓我來告訴大家聽吧!
第一,它可以作小學校編教科書的根據。我們在學校中,不是都有課本嗎?識字課本編得好不好,就要看其中所包含的字,通常用得最多的字;同時,也要知道哪些是兒童應當先學的字,哪些是後學的字,這些問題很要緊。如果把這些問題忽視了,那麼,我們讀了幾年書,費了很大的勁,卻學了些無用的字,那又有什麼好處呢?所以,學校編課本的,就得去借重語體文應用字彙了。
第二,它可以作為成人教育的工具。我們知道,中國的文盲那樣多,他們又沒有很多的時間來進學校讀書,普及教育與掃除文盲運動,每每對這個問題感到棘手。如果我們有了一部很好的字彙,那麼,就可以選出最通用的幾個單字或連詞來,這樣教起來不費時,學起來也容易。記得當時有許多千字課本,就是根據我們所作的單字彙來編的,推行很廣,對掃盲運動的幫助的確很大。
第三,可以作為編製測驗的根據。測驗,我相信大家都曾做過,因為許多學校都曾利用教育測驗來分別學生年級,了解學生學力以及改進教學的教法,甚至有許多學校,還利用教育測驗來作為入學考試的參考。但一個測驗是否編得好,用起來能否有效果,就要看它的材料是否切於實際。而字彙就可以作為編製這種教育測驗取材的根據。因為字彙的產生,就是從廣泛的文字作品中歸納出來的,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字,自然是我們所最應知道的字。雖然字彙不一定絕對正確,至少較之於主觀的杜撰是可靠得多了。其相對的正確性,是無法否認的。
三、測驗運動
親愛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自己是聰明或愚笨嗎?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把它測量出來呢?
當我們的祖宗想知道他們的孩子是聰明或愚笨的時候,不是估量估量頭殼的大小?就是推算推算生日時辰。他們總以為頭大的聰明,頭小的愚笨;時辰好的聰明,時辰差的愚笨,其實這種方法是最靠不住的。於是,有許多人以為眉目長得清秀的一定聰明,或者讀過書的一定聰明,實際上,這種方法也是一樣靠不住的。究竟聰明與愚笨要用什麼方法來分別呢?現在讓我告訴你們吧。
最先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的,便是法國的學者比納(Binet)與西蒙(Simon)。他們花了十多年的工夫,創造了一種智力測驗(mental test),專門來測量一個人的聰明與愚笨的度數,後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首創了一種新生測驗(freshman test),來測驗一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同時,在歐洲其他各國,也都有了同樣的創造,例如高爾頓(Galton)、卡特爾(Cattell)、克拉佩林(Krapelin)、亨利(Henri)和賈斯特羅(Justrow)都可以說是測驗的鼻祖。在我們中國,陸誌韋先生修訂比納—西蒙的量表,把外國的東西,改成適合本國的測驗。
各國都創造了測驗,說起來,時間並不怎樣長遠,就是最先發表的《比納—西蒙測驗》也不過是40年前的事(發表於1908年),可是發展得非常迅速,而且應用也非常普遍。歐美各國不必說,就以我們本國來說,二十幾年前南京高等師範附小就曾用智力及教育測驗來代替入學試驗,“南高”及附小也用它來代替入學試驗的一部分。此外,如江蘇省立師範附屬小學也都采用測驗。
用這種測驗究竟有什麼好處呢?是不是為了分別個人的聰明與愚笨就算成功了呢?顯然不是。測驗的用處很大,現在,略舉幾點來看看。
第一,辨別智愚。我們都知道,聰明才智,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在一百個人中,有幾個是愚笨的,也有幾個是聰明的;有幾個是特別愚笨的,也有幾個是特別聰明的,甚至也許還有低能與天才的存在,不過就大體上說來,多數人的智力總是屬於中等的。但數千年來,我們的教育,往往不管聰明、愚笨、天才、低能、中智,隻要他來受教育,總是用相同的教法、相同的教材來教,因此,教育不免浪費。有的學了半生也學不會,有的學來學去沒有多學一點,許多天才因此而埋沒。雖說在民主教育的時代,各人教育機會應該均等,但教育的題材則應做到因材施教的地步,否則,隻看“機會均等”而忽視了各人的才能,施以相同的教育,則不但對社會無益,且對受教育者個人也不會有好處。所以辨別智愚,施以相當的教育,使天才的進天才學校,低能的進低能學校,實是測驗之最大功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