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研究問題(3 / 3)

第二,甄別班次。美國密歇根(Michigan)州依照兒童的智愚,分別班級來進行教學。傑克遜(Jackson)市的測驗部(Departments of Measurement)就曾把該市的7000個小學生加以測驗,分成了4個班級:

1.混合班(ungrade classes)。這一班當中,有108個低能兒,實足的年齡自7歲半起到16歲,但智力年齡才隻有4歲半到10歲。像這些兒童,你教他普通學校的課程是沒有用的,隻能使他們養成一些動作習慣,作以後職業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預備與訓練。

2.機會班(opportunity classes)。這一班兒童的智力比起混合班的要高些,他們還有升學的希望,共有80個兒童,年齡都在16歲以上,而教育程度,均為五六年級的樣子。像這樣的兒童,也應當給他們受特殊教育。

3.輔助班(auxiliary classes)。這一班兒童的年齡並不怎樣大,不過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怎樣好,所以,特別組成一個班級,用特別的方法來輔助他們。

4.促進班(speed classes)。這一班的兒童是較為聰明的,他們的學業也比較優異。因此特別組成為一班,用特殊的教材與教法,以促進他們的學業,往往使他們在一個學期中,讀完兩個學期的功課。

這種分班教學,完全是根據於測驗的結果,不管家中沒有錢或有錢,不管他長得清秀或不清秀,隻要測驗的結果是屬於那一類的,就歸入那一班。

第三,入學考試。利用測驗來決定考生的取舍,這在前麵已經提到過。

第四,預測將來。從前,我們對於小孩子將來的職業與命運,完全是操之於偶然或者經過了很多次的改調變換之後,才能確定某一種職業,事先可以說沒有絲毫的計劃與預見,這對於小孩子本身,的確是一種莫大的損失。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種種測驗來試驗兒童,經過這些測驗後,兒童的才能大致可以看得出來,以後他應當升學或就業;假使升學應入哪一科哪一係;假使是就業,那應當就哪一門職業,事先都可以有準備與預斷。這對於兒童未來幸福的前途影響甚大。

第五,估量成績。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總想知道自己所做的成績究竟如何。做教師的亟想知道自己教得究竟好不好;做學生的也亟想知道自己學得究竟有沒有進步。這許多問題,在目前,除了應用測驗外,是沒有什麼辦法來估量的。

也許你們會這樣問:“在學校中不是有考試來評定我們的分數嗎?”其實,我可以告訴你們,這些分數是靠不住的。因為教員出題目,改考卷,定分數,幾乎是全憑他自己的主觀主見,沒有多大的客觀標準。我們假使拿一份同樣的國文試卷來讓許多國文教員來批改,結果,我敢斷言,各人所定的分數出入一定很大,有的也許要批90分,有的也許會批他60分。單憑教員批的分數,是不能看作成績的標準的。以前有一位名叫斯塔奇(Starch)的,選了一本幾何試卷,請118位教員去批改,其中有68位所批的分數是不及格的,50位批及格的分數;批得最低的分數是28分,批得最高的分數是92分,兩種分數竟相差64分。利用測驗,在分數的評定方麵,可以避免改卷者主觀態度的影響。考查學生的進步,固然可以用測驗,即使考查教師的教學、學校的辦學,以及職業的效能,也都可以采用測驗來作客觀的估量。

第六,改進教法。通常學校中,教師對他所用的教法應該要有縝密的考慮與選擇,究竟怎樣的辦法較好,怎樣的辦法較差,這都不是任意來決定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提倡“活教育”,“活教育”教學法較傳統教育教學法究竟好多少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借助於測驗。我們先把學生分成兩組,各給以教育測驗,然後,兩組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教法來教,就是說一組用傳統教法,另一組用“活教育”教法,一學期之後,再給他們一次教育測驗,看看哪一組進步大,在這兩次測驗所得的分數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活教育教法比傳統教法較好的事實來。

測驗的用途,當然不隻這樣幾點,它還可以用來鼓勵學業,評定優劣,分別才能以及度量近代人類社會生產效率的增進等。

說了這麼許多測驗的用處,我想你們一定高興來試試看。不過在試驗以前,我還得要告訴你們一下:測驗並不止一種,就大體上來分,也有兩種,一是專門來測量兒童智力的聰明或愚笨的,叫做智力測驗;另一種是專門測驗兒童的學科能力的,叫做教育測驗。在智力測驗中,有的是用於個別測驗的,有的是用於團體測驗的。前者叫做個別的智力測驗,後者叫做團體的智力測驗。教育測驗則根據學科的不同,也有算術測驗、國文測驗、外國語測驗、常識測驗等。同時教育測驗也有用之於軍事方麵或職業方麵的,用之於軍事的,便叫做軍事測驗;用之於職業的,便叫做職業測驗。

這些測驗,當我從美國回來之後的幾年間,就曾加以實際的運用與研究。1920年,廖世承先生與我同編了一本《智力測驗法》,1924年我們又共同著了一本《測驗概要》,這兩本書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當時中華教育改進社還聘請了美國的測驗專家麥柯爾博士(Dr.Mecall)到我國來,以共促測驗運動的發展,這可以說是中國測驗運動的澎湃時期。由於國內外專家的努力,測驗運動總算在中國奠下了基礎。那時候,東南大學的貢獻也很大,校長張伯岑先生不但不反對,而且竭力鼓勵我們來作新的嚐試。此外,如陶行知、陸誌韋、俞子夷、廖茂如、徐則陵、鄭宗海、孟憲承、朱君毅諸教授的參加與推動,也是測驗運動所以能順利開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