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暴風驟雨——改變世界格局的政治革命(2 / 3)

公元前43年春,安東尼在出任高盧總督的要求遭元老院拒絕後,馬上訴諸武力。他派兵搶印奪權,將原高盧總督圍於穆提那城。元老院即和屋大維一起出兵解圍,安東尼敗退出北高盧,和愷撒派另一重要將領雷必達聯合。屋大維得勝後受到元老院排擠,多次要求擔任執政官皆遭拒絕,隻好兵臨羅馬強行當上執政官。在這種情況下,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終於在公元前43年秋結成“後三頭同盟”。三方協議分治天下5年︰安東尼統治高盧,屋大維控製非洲、西西裏和撒丁尼亞,雷必達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羅馬由3人共治,東方處於殺害愷撒後逃亡的共和派布魯圖斯手中,歸安東尼和屋大維處置。這一分治協議由羅馬公民大會予以批準,並獲得“建設國家的三頭”之餃,在5年內有處理國務的全權,可見共和製已名存實亡。後三頭當權後立即對共和派展開大屠殺和清洗,以西塞羅為首的元老貴族幾乎被斬盡殺絕。

公元前4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進軍希臘,與布魯圖斯在腓力庇展開決戰,布魯圖斯不敵自殺身亡,共和派從此永遠退出了羅馬政壇。公元前40年,後三頭再次劃分勢力範圍︰安東尼統治東部,屋大維統治意大利和高盧,雷必達統治北非。屋大維坐鎮羅馬,有近水樓台之利,逐漸和元老、騎士等上層統治分子取得妥協,又以公民領袖自居,漸漸積累了雄厚的實力。

公元前36年,屋大維肅清了龐培之子小龐培在西西裏和撒丁尼亞的勢力,又解除了雷必達的軍權,隻為他保留大教長的虛餃,二頭鼎立遂變成兩雄對峙。安東尼繼承了愷撒的弱點,在東方步愷撒後塵,正式與克列奧帕特拉結婚,迷戀姿色,宣稱要把他治下的領土賜予克列奧帕特拉之子,這些醜聞為屋大維反對安東尼提供了最好的炮彈。公元前32年三頭分治協議5年期滿之時,遂變成屋大維和安東尼公開決裂的起點。屋大維以武力迫使親安東尼的兩位執政官和300名元老東逃,並讓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布安東尼為“祖國之敵”,向埃及女王宣戰。羅馬內戰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

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大戰於希臘的阿克興海角。此役雙方旗鼓相當,交戰初期勝負難分,但督戰的克列奧帕特拉卻在戰鬥最激烈時率埃及艦隊撤退回國,安東尼跟蹤而去,全軍遂告瓦解。阿克興的勝利奠定了屋大維主宰帝國全境的權勢,成為愷撒事業的真正繼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維進軍埃及,包圍亞曆山大裏亞,安東尼伏劍自刎,克列奧帕特拉被俘後仍想施展故技迷惑屋大維,但屋大維作為愷撒的繼承人並未繼承愷撒迷戀美色的弱點,克列奧帕特拉悲歎自己“無用武之地”,隻好自殺。托勒密王朝滅亡,埃及被並入羅馬。

羅馬內戰揭開了羅馬曆史新的一頁,使羅馬奴隸製從共和發展到帝製的新階段。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元老院贈予的“奧古斯都”尊號,從此以羅馬帝國的誕生結束了晚期羅馬共和國的內戰。

▲與教會聯盟:查理大帝建立繁榮的羅馬

公元 768 年,查理曼(公元742年—公元814 年)繼任法蘭克國王。公元 800年,羅馬教皇為查理曼加冕稱帝,號稱“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遂成查理曼帝國。查理大帝當政時期,西歐正處於文化荒蕪的黑暗時期。查理為 了培養宗教神職人員和消除統治者的愚昧無知,極力提倡教育,公元 787 年, 查理大帝發布公告,指責各個修道院的住持目不識丁,規勸他們學習識字。 公告說:“我與左右忠信深思熟慮,都認為有益的是,上帝的恩惠托付我管 轄的主教管區與修道院,除了維持修道院生活的秩序、進行神聖的宗教活動 外,還應當對靠上帝恩賜能夠學習的人,按照他們的才能,熱情地教他們學 習識字。正如恪遵戒律,能使道德誠實和諧優美一樣,教和學的熱忱對學習 經文也是同樣重要的。要討上帝喜歡的人們,不單要行為端正,也不要忘記 言辭正確”([美]克伯雷選編:《外國教育史料》第 103 頁)。

公元 789 年,查理大帝又發布一個公告,作為上述公告的一個補充。公告要求教會設立學校,使兒童學習閱讀。在每一個修道院中或主教管區內, 都要將詩篇、聖跡、詩歌、日曆、文法與天主教的書籍細加刪訂。這個公告, 被稱為“中世紀教育的第一個總綱。”之後,教會迅速建立起各種類型的學 校:如在主教駐地所設的主教學校、在教會所屬各牧師駐地所設的村落學校, 或教區學校以及文法學校、歌詠學校等。教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七藝” 即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七藝”是古羅馬學 校的遺存,但是,中世紀“七藝”課程都披上了濃厚的宗教外衣。“文法” 是“七藝”之首。當時給文法的定義是:它是一門科學,使人學會解釋詩人 和曆史學家的作品;它是一種藝術,使人能正確地寫作和說話。人文學科之 本就在文法。各個基督教學校都應教文法,這是因為:第一、正確寫作和講 演的藝術是通過文法而取得的。如果一個人不先學會文法,就不能理解演說 詞的意義和文字、音節的意思;第二、《聖經》中有各種修辭法,如寓言、 迷語、比喻等。不學會這些東西就不能很好解釋《聖經》。

其次是修辭。根據教師的闡述,修辭是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世俗談話的藝術。由此定義,修辭看來是一種世俗智慧,但它對教會教育也關係重大。 因為修辭可以使任何東西的真偽顯然明白。無論誰在什麼時候熟悉這種藝 術,就能準確地傳播上帝的聖言。

第三是辯證法。辯證法是理解的科學,它能使人很好的思考、下定義、

作解釋和區別真假。它不僅會而且能夠使人獲得知識。它使人懂得人生及其 本源,通過它認識善、造物主和造物三者的來源和活動。因此,牧師應該懂 得這絕妙的藝術,以便能看穿詭辯者的狡詐,拒絕其謬論。

第四是算術。算術是可以用數字測定的抽象廣延的科學,是數的科學。

上帝用數創造了世界。對數無知,就難以理解《聖經》中有引伸意義或神秘 意義的段落和句子。

第五是幾何學。幾何學解釋人們所觀察到的物體的形式。神與人及耶穌 “三位一體”就是符合幾何學的特定要求的。另外,幾何學在建築教堂和神 廟方麵也有用途。

第六是音樂。音樂是關於音調中被感覺的音程的科學。通過音樂,人們 能以最莊嚴的方式舉行每一禮拜儀式,並懷著純潔的心情服從神令。所有的 一切,都通過優美和諧的音樂表現出來。因此,音樂與基督教也是緊密相關 的。

最後還有天文學。天文學說明天穹中星體的法則。各星體隻能按照造物 主所確立的方式取得各自的位置或進行運行,除非根據造物主的意願發生奇跡般的變化,教士要努力學會天文學知識,以便確定太陽、月亮和星星的運 行路線和準確地計算時間。這不僅是為了根據事實來確定以往年代的進程,而且是為了確定複活節、其它節日和聖日,並向人們宣布節日的宗教儀式。 由此可見,教會學校開設“七藝”課程,完全是為宗教服務的,而且內 容非常貧乏,並夾雜著迷信、謬誤和偏見。至於當時的教學方法,由於書籍 奇缺,學生不能人手一冊,數學多采用口授方式。教師念書中的文字,同時 講其大意,學生逐句逐段記錄。教師有時也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

查理重視文化教育,設立學校,致歐洲知名學者前往講學,派人收集和抄寫大量古典文獻,督貴族和教會人士致力學習,這些成就被西方史家稱為“加洛林王朝文藝複興”。

▲土耳其帝國的興起:奧爾罕改製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帝國是中古後期興起的。它的建立者是遊牧於裏海東南部的一支突厥人。

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這支突厥人不斷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1242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於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繼位。1300年,奧斯曼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廷帝國的重鎮布魯薩,控製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統治時期。為了進一步擴張,烏爾汗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當時,拜占廷帝國已經衰落,羅姆蘇丹國也已經分裂。奧斯曼帝國首先占據了原來羅姆蘇丹國的大片地區,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向歐洲擴張。1331年,奧斯曼軍隊打敗拜占廷帝國軍隊,攻占了尼西亞城。1337攻占了克米底亞後,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已經占領了拜占廷在小亞細亞的全部領土。1354年,烏爾汗率軍占領了加裏波利半島。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裏亞堡,並把首都遷到這裏。1389年,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發生激戰,聯軍被打敗。聯軍的失敗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廷帝國,派出了援軍。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誌等國的聯軍。從此,歐洲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於是,巴爾幹半島逐漸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拜占廷帝國危在旦夕。

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逐漸強大起來,而奧斯曼帝國的地方割據勢力也開始抬頭。帝國內部出現了爭奪王位的戰爭,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

蘇拉德二世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戰爭停止下來,又繼續向歐洲擴張。1430年,占領帖撒羅尼加。到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開始了對君士坦丁堡的直接進攻。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持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國滅亡了。奧斯曼帝國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並遷都於此,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也被改為清真寺。

奧斯曼國家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內,從邊境的小公國發展成世界性的大帝國。它成功的原因除有利的地理環境和國際形式外,無疑應從它自身的社會政治結構的發展中去尋找。在奧斯曼國家建立初期,阿希組織曾起過不小的作用。奧斯曼國家最初幾位統治者與阿希關係密切:奧斯曼貝伊是阿希的成員,其嶽父是厄斯基色希爾附近阿希組織的長老;奧爾罕由阿希推上王位;穆拉德一世本人就是阿希的一位長老。阿希的支持,無疑是奧斯曼國家初期迅速發展的因素之一。阿希不僅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援,而且提供國家發展所必要的行政管理知識、經驗和人才。作為加齊和邊境戰士,奧斯曼人在對基督徒的戰爭中獲得了小亞許多土庫曼部落的支持。但是,加齊傳統在奧斯曼人中並沒有發展成宗教狂熱。他們並不一味采用高壓政策,而是兼用懷柔策略,吸收異教徒參加自己的事業。奧斯曼國家初期最著名的幾個統治家族中,就有埃弗雷諾斯奧盧和米哈爾奧盧等出生於基督徒的家族。他們對奧斯曼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有些是奧斯曼本部人無法取代的。

法律對梯馬爾領主和農民的權利和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梯馬爾領主必須住在領地內,負責監督土地的狀況、播種質量和農民的稅收領主必須給農民分配份地,並不能隨意剝奪其租種的權利。農民的義務是耕種土地,不能無故棄耕;要向領主交納地租、牲口稅、婚姻稅、磨坊稅等;給封建主運送糧食到指定的穀倉,修建房屋,甚至有義務招待領主的食宿(領主在同一農戶留宿不得超過三天)。法律沒有完全禁止農民停耕出走,但他應交納停耕稅並征得原封建主的同意。國家對梯馬爾的領地仍實施嚴格的監督控製:梯馬爾主人隻能將領地的一小部分傳給兒子;領地上的某些稅收仍由政府官員為國庫征收;中央政權經常調查和登記梯馬爾領地和人口。

▲創立法國共產黨:馬塞爾?加香

從1918年下半年起,由於法國對蘇俄的武裝幹涉,由於東歐、中歐革命運動的影響,法國的革命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漲。工人運動明顯的政治性和戰鬥性,是革命高漲的主要標誌。1919年5月1日,舉行了戰後第一次“五·一”節大遊行,全國有300萬人參加,僅在巴黎就有50萬人,他們高舉紅旗,高唱《國際歌》,英勇地走上街頭。政府宣布巴黎為“戒嚴狀態”,調動軍隊鎮壓。

1919年3月初,軍事當局在敖得薩槍殺了法國女共產主義者讓娜·拉布勃(1879—1919),激起了士兵的公憤,軍隊中的革命運動由拒戰轉變為公開的起義。4月5日,駐在敖得薩的第72步兵團士兵起義,與那裏的工人、紅軍戰士聯歡。他們高喊“布爾什維克萬歲!”“打倒戰爭!”的口號,趕走軍官,離開城市,把武器交給俄國工人。指揮部被迫放棄敖得薩。

戰後法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是戰後國際革命運動高漲的組成部分,它有力地支援了蘇俄人民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加速了法國社會主義運動中左派的成長,促進了共產黨的成立。

1919年3月,共產國際成立後,法國社會黨內的三派,環繞著加入共產國際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左派主張退出第二國際,加入共產國際。法國齊美爾瓦爾德左派代表團參加了共產國際成立大會,代表亨利·吉爾波在共產國際宣言上簽了字。5月8日,“重建國際關係委員會”改組為“爭取參加第三國際委員會”,創辦了《共產主義公報》。右派主張繼續留在第二國際,堅決反對加入共產國際,反對布爾什維克黨。他們參加了1919年2月成立的“伯爾尼國際”。中派站在中間立場,既反對第二國際的活動,也不參加共產國際,主張以第二國際為基礎,重建一個“國際”。1920年2月25日到29日,召開了社會黨的斯特拉斯堡代表大會,就加入共產國際問題展開論戰。中派的主張取得勝利。大會決定派出馬賽爾·加香、弗羅薩爾組成的代表團,去莫斯科進行考察,以便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6月13日到7月底,以馬賽爾·加香為首的代表團在莫斯科等地進行廣泛深入的訪問,應邀參加了共產國際“二大”,得到了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具體指導。他們二人在共產國際“二大”上同意加入共產國際的《二十一條》,並打電報給《人道報》說:“依我們看來,參加第三國際勢在必行。”

馬賽爾·加香回國後,立即周遊全國各地,為加入共產國際、支持蘇俄展開廣泛的宣傳鼓動。社會黨的各省總支部,大多數擁護加入共產國際的《二十一條》。

1920年12月25日,圖爾代表大會(即社會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正式開幕。出席代表285人,代表了4575個單位。大會的中心任務是最終解決加入共產國際問題。會上,三派代表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左派堅決主張接受《二十一條》,加入共產國際。右派堅決反對加入共產國際,竭力否定十月革命的國際意義。勃魯姆預先聲明不承認最後的表決,拒絕服從多數。他認為參加第三國際是違背“傳統的社會主義”。中派的主要代表龍格已經撕破了“中間派”的外衣,公開反對第三國際,攻擊蘇俄革命說:莫斯科所推薦的“外科手術”是“致黨於死命的,是極可詛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