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暴風驟雨——改變世界格局的政治革命(3 / 3)

1920年12月28日,共產國際代表、德國共產黨人克拉拉·蔡特金秘密地來到會場,受到大會的熱烈歡迎。她在講話中強調指出:隻有用革命鬥爭才能奪取政權。她主張要與改良主義者、中派和社會愛國主義者決裂。29日,會議主席特羅凱宣讀了季諾維也夫以共產國際名義發給大會的電報,指出要開除中派分子龍格、保羅—富爾一夥,認為“他們是資產階級影響在無產階級中的忠實代理人……共產國際與他們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季諾維也夫的電報引起了各派激烈的爭論,分裂已經不可避免。29日晚上9時,大會進行表決,讚成立即加入共產國際的計3208票(占67.8%)、反對加入的計1022票(占21.6%)、棄權的397票(占8.3%)。由馬賽爾·加香為首的社會黨多數派組成法國共產黨。代表們高唱《國際歌》,表示慶賀。大會選舉弗羅薩爾為總書記,馬賽爾·加香為《人道報》領導人。法國共產黨正式宣告成立。反對加入共產國際的少數派,宣布脫離黨的代表大會。次日,在勃魯姆建議下,在市政廳開會,保持原有黨的名稱法國社會黨。

法共的成立是戰後法國革命運動的重要成就,是第三國際在法國的一個重大勝利。

▲德意誌民族統一:閔采爾領導的國農民起義

1522 年,隨著運動的深入發展,宗教改革運動出現了分裂,農民和城市平民堅決要求在消除教皇剝削的同時,也消除一些世俗剝削,特別是封建分裂割據統治。在他們的推動下,爆發了德意誌農民戰爭。

16 世紀德意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首先表現為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然而波及德意誌大部分地區,三分之二農民卷入的農民戰爭則使這場革命達到了頂點。當時,歐洲大多數國家的農民鬥爭都還處於一種萌芽狀態,隻有在德意誌,托馬斯·閔采爾領導的農民戰爭已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要求國家統一的革命鬥爭的“主力軍”。

農民戰爭領袖托馬斯·閔采爾(約1490-1525)生於哈茨的斯托爾堡。曾就學於萊比錫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獲文學碩士和神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先後任見習神甫、神甫、修道院長和中學教師。

閔采爾中學時曾組織秘密團體,反對封建諸侯和天主教會。宗教改革運動初期,他讚同馬丁·路德的主張,積極宣傳新教教義,但比路德激進。隨著鬥爭的深化,路德倒向諸侯後,閔采爾逐漸與路德分道揚鑣。1521 年11 月,閔采爾發表《布拉格宣言》,提出與路德不同的宗教和政治主張。他呼籲上帝的“特選子民”不要一味死背聖經和“祈禱啞巴上帝”,而“要祈禱活的、會說話的上帝”,以免受騙。他在《宣言》中還聲稱:“我正在磨快鐮刀,準備收割”,準備為“至高無上的真理”而鬥爭。這實際上是號召人們用暴力革命實現社會變革。他認為,“在普通人掌權的國家裏,根據基督愛的要求,誰也不能高於別人,每人都是自由的,一切財產應當公有。”閔采爾想要建立的是一個沒有階級差別、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國家政權的一種理想社會。他的理想雖然帶有空想的性質,脫離社會實際,但為德意誌人民的反封建鬥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1524 年,閔采爾奔走於圖林根、薩克森等地區,從事革命宣傳活動,發動組織農民準備舉行全德武裝起義。在閔采爾的影響下,南德意誌地區成為農民戰爭的策源地。

1524 年6 月底,南德施蒂林根伯爵領地上的農民首先舉起義旗,並迅速傳播到德意誌大部分地區,導致了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

施蒂林根的1000 多農民軍在漢斯·米勒的指揮下占領了瓦爾茨胡特。不久,農民軍幾乎控製了整個士瓦本地區,人數擴大到數萬人。起義農民提出許多綱領性條款,其中較主要的是《書簡》和《十二條款》。由閔采爾門徒製訂的《書簡》,主張“盡可能不動幹戈,避免流血”,但如果辦不到時,隻好使用暴力,用暴力對付壓迫人民的宮廷、教堂,處死壓迫者和叛徒。《書簡》是農民戰爭中最激進的綱領。1525 年3 月製定的《十二條款》,要求減輕封建剝削,改善農民的政治、經濟地位,強調“友愛、和平、忍耐與和諧”,而不是消滅封建製度。《十二條款》是農民軍中溫和派的綱領,表明士瓦本農民軍中占優勢的是溫和派,閔采爾的激進派雖然是核心和骨幹,但居少數派。這一狀況給了封建統治者可乘之機,他們利用農民軍內部的弱點,施展拉攏、分化、離間等手段於4 月初將農民軍主力擊潰。

1525 年3 月末,弗蘭肯的農民起義,以諾德林根、安斯巴赫、洛騰堡、維爾茨堡、班堡和比爾德豪森6 個地區為中心,形成了6 支農民軍。弗蘭肯的農民起義規模最大,鬥爭最激烈。他們占領了數百個城堡和寺院,懲辦了許多農民痛恨的封建主。但是,弗蘭肯的起義者成份複雜,沒有統一的指揮、統一的綱領、統一的鬥爭目標。據史料記載,起義者們曾提出了300 多個不同的綱領。加上領導權大多為市民和騎士所控製,很快遭到諸侯軍隊的鎮壓。1525 年6 月初,弗蘭肯的最後一支農民軍——維爾茨堡的農民軍被解除武裝。

農民戰爭的第三個中心地區是圖林根和薩克森。這裏是宗教改革發源地,也是農民戰爭領袖閔采爾的主要活動地區。1525 年3 月17 日米爾豪森的平民集團和市民推翻城市貴族議會,選出實際上由閔采爾領導的“永久議會”。1525 年4 月底,德意誌的封建諸侯拚湊了一支軍隊前去鎮壓。閔采爾親自組織了一支8000 人的農民武裝迎敵。但由於缺乏武器和訓練,閔采爾本人也缺乏軍事鬥爭經驗,未能抵擋住諸侯軍隊的進攻。5 月16 日,農民軍被擊潰,3000 多起義者慘遭殺害,閔采爾受傷被俘,同年5 月27 日被殺害。

農民起義的失敗基本上宣告了德意誌農民戰爭陷入低潮。但這場農民戰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基礎,對德意誌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推動世界的進步:尼德蘭革命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尼德蘭革命,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1566 ~1609)。“尼德蘭”意為低地,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的曆史地區(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的東北部),由17個省組成,其中北部各省有:荷蘭、澤蘭、弗裏斯蘭等,南部各省有:佛蘭德、盧森堡、阿圖瓦等。該地區於1556年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所統治。自16世紀以來,尼德蘭城鄉資本主義有相當發展。北方以荷蘭、澤蘭兩省的工商業最為發達,毛織業、麻織業、造船業極負盛名,航海業和漁業的水平相當高。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出現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農村中的大部土地掌握在大富商手中。北方諸省在經濟上與西班牙聯係很少。南方諸省的手工工場也有廣泛發展。在農村,資本主義農場的經營形式也出現了。安特衛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但南方諸省在經濟上與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密切聯係。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關係的變化。北方的貴族階級逐漸與資產階級接近,變為新貴族。市民階級也在急劇分化。西班牙統治者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及其控製的天主教會推行專製主義,任意破壞尼德蘭各省區和城市的特權,勒索大量捐稅;設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新教徒。這一政策嚴重地束縛了尼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16世紀60年代初,加爾文宗新教徒多次舉行反對天主教會的武裝暴動。1565年荷蘭省督威廉一世(奧倫治的)組織“貴族同盟”,次年 4月向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瑪格麗特呈遞請願書,提出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動等項要求。這說明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再也無法忍受西班牙的統治。尼德蘭革命形勢成熟。

1566年 8月爆發反對天主教會的聖像破壞運動。同年10月參加起義者達數萬人。後由於資產階級和貴族同盟的動搖、妥協,1657年春運動遭鎮壓。同年 8月,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阿爾法為尼德蘭總督。阿爾發設“調查騷亂委員會”,血腥鎮壓尼德蘭革命者,並推行新的稅製。尼德蘭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組成“森林乞丐”遊擊隊;在北方沿海,組成“海上乞丐”遊擊隊,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年北方各省舉行大起義,解放了荷蘭、澤蘭兩省的大部。同年 8月威廉一世(奧倫治的)被推為北方各省執政。南方革命形勢也日趨高漲。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爆發起義,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機構。1576年11月 8日,南北各省代表締結《根特協定》,恢複南北統一,共同反對西班牙的統治。懾於革命的不斷深入,在西班牙增兵的情況下,西南幾省貴族於1579年1 月23日結成阿拉斯同盟,宣布承認腓力二世對尼德蘭的主權,天主教神聖不可侵犯。北方 7省和南方部分城市為對抗西南幾省貴族的背叛,於同年1月6日結成烏得勒支同盟,規定建立統一的軍隊,采取統一的稅率、幣製和度量衡製,製定共同的軍事、外交政策。同盟促使北方 7省完全擺脫西班牙的統治,為聯省共和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宣布廢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聯省共和國。由於荷蘭省在聯省中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稱荷蘭共和國。簡稱荷蘭。隨後,荷蘭在軍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鬥爭的勝利。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被迫與荷蘭簽訂《十二年停戰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獲得完全勝利。

這場革命以加爾文教為旗幟,以城市平民為鬥爭的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蘭的專製統治,在歐洲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資本主義在尼德蘭北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學成治國:彼得大帝大刀闊斧的改革

彼得於1672年生於莫斯科。他是沙皇亞曆克西斯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爾·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因為亞曆克西斯的第一妻子還為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鬥爭。有一次他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公主(《鹿鼎記》中蘇菲亞公主的原型)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攝政王位。從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穩固。

1689年的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方麵都比西歐落後幾百年。到處盛行著農奴製──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胡子剪去,從而揭開了一係列改革的序幕。這些改革主要是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軍事方麵,彼得實行義務兵役製,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麵,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準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製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麵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彼得認為俄國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製。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曆,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紙。

俄國國家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一係列大規模的改革。彼得整個在位期間都鼓勵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他的統治下,城鎮的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有了增長,擴大了影響。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於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麵來說給俄國開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鬥中占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

同瑞典作戰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後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後,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7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俄國通過戰爭吞並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巴爾幹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聖彼得堡(曾稱列寧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他的先見之明使曆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