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國的崛起——帶給我們的啟示(1 / 3)

世界曆史波瀾壯闊,大國興衰構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長期以來,不知有多少學者和政治家嘔心瀝血去探尋其中的邏輯線索,產生了多少啟迪今天的著述宏論和豐富實踐。然而,大國興衰又是難有最終答案的難解之謎,這不僅在於問題本身具有的複雜性,而且也由於世界在變化,曆史在進步,不同國家興衰的軌跡不可能簡單重複。由此而來,有關大國興衰的探討也就永遠不會過時。

▲第一個殖民地大國:葡萄牙的發家

16世紀中葉,葡萄牙海外帝國發展到鼎盛時期。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和印度東、西部海岸擁有大批貿易據點,控製了印度洋島嶼錫蘭(今斯裏蘭卡)、霍爾木茲、馬六甲、香料群島和澳門,並在日本擁有一個據點,在巴西也建立了一個立足點。在帝國之外,葡萄牙探險者的傳教士曾涉足於遙遠而神秘的越南和西藏。

葡萄牙人16世紀控製了跨越半個地球的商業航線,竭力排斥歐、亞各國商人,截斷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商業往來,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對印度洋的傳統壟斷。

人口不到200萬的小小葡萄牙,壟斷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貿易成為世界性的商業帝國,變得富庶強大,歐洲的權力中心也從意大利的城邦國家轉移到了伊比利亞國家(它的鄰國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黃金、白銀而強大起來)。

盛世之下有隱憂。歐洲其他國家眼紅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們或跟隨或繞開葡萄牙紛紛染指香料貿易,在激烈的競爭中,葡萄牙自身的問題充分暴露,很快地處於劣勢。

第一,人口過少。在16世紀初葡萄牙的人口隻有150萬,對於一個跨越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的帝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1515年,在與摩爾人的一次海戰中,一次就有4000名葡萄牙士兵喪生,隨船準備在北非殖民的葡萄牙人被俘,許多人被當做奴隸賣掉。國王曼努埃爾視為奇恥大辱,發誓一定要報仇,但人力和金錢十分匱乏,遠征隊最終沒能組織起來。這也意味著葡萄牙對北非100多年的殖民活動以失敗告終。由於兵力的不足,使葡萄牙人的殖民網絡除幾個關鍵地點外,都是以據點形式存在,根本無力控製內陸,建立直接殖民統治,同時也無力去控製主要港口以外的其他港口,這給其他競爭者以可乘之機。

第二,財富大量流失。葡萄牙大帝國在極盛時期什麼都創造了,唯獨沒有增加財富。葡萄牙對香料貿易的控製遠遠達不到獨占的程度。每年出發到印度的12艘船很多沒有回來。葡萄牙曾在16世紀初期實現了對香料貿易的壟斷,但很快地威尼斯人就表現了商人的頑強和靈活。他們經常作為私營商人跟隨葡萄牙艦隊出航。他們與穆斯林合作,在葡萄牙人控製範圍之外又開辟了香料貿易的航線,除此之外,由於紅海始終沒有被封鎖,威尼斯人先後與埃及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合作,繼續使用這條航路。

第三,國內享樂之風盛行。當大量的財富突然來到時,葡萄牙人沒有投資於生產,而是把大量的財富投入到消費之中。不論是國王還是貴族都大興奢侈之風,浪費大量財富。一名布拉甘沙公爵每次舉杯飲水時,他的宮殿裏都要奏樂致敬。到16世紀中葉,國民缺乏追求、思想頹廢的情況已相當嚴重。葡萄牙的繁榮太多地依賴香料貿易,很少有其他財富來源,一旦香料貿易出現問題,又無所追求的話,衰落就是時間問題了。

第四,平庸的國王。1521年“愚蠢又頑固”的若奧三世即位,他唯恐身後留下來的帝國比他即位時縮小,又不能正視存在的問題,隻是簡單地不願作任何的撤退。然而,事實上葡萄牙又不得不放棄北非薩菲、阿澤穆爾、阿耳卡塞爾-塞格爾和阿爾濟拉四個據點,在摩洛哥的據點僅剩下休達和丹吉爾了,這也表明大北非帝國迷夢的破滅。作為一個衰落中的帝國,若奧三世采取了完全孤立或接近孤立的政策,他寧願忍受侮辱也不願投入戰爭,也不和其他歐洲強國結成聯盟。1578年8月5日,軍隊陷入包圍,全軍覆滅,國王也喪了命。

各方勢力為爭奪繼承權鬧得不可開交,加劇了葡萄牙政治局勢的混亂。然而從血緣上講,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最有優先權,因為她是曼努埃爾的一個女兒。菲利浦二世通過武力打敗了葡萄牙國內的競爭者,於1580年被選為葡萄牙國王。葡萄牙不複存在。由於西班牙政府忙於當時歐洲的戰事,一直未曾采取任何措施來維護葡屬殖民地,葡萄牙多年經營的殖民體係趨於瓦解。從16世紀90年代後期起,葡萄牙在東方的殖民地,日益受到荷蘭的排擠。到17世紀初,英國殖民勢力又接踵而至。1605年荷蘭把葡萄牙人趕出安汶,1619年趕出雅加達,1641年趕出馬六甲。英國人在1622年奪取霍爾木茲,1630年迫使葡萄牙停止商業競爭,1654年強令它開放東方一切據點。在美洲,1624年荷蘭人便已侵占巴西。葡萄牙在東非的勢力,也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衰落。經過幾十年的沉淪,葡萄牙雖然在1640年最終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但此時的世界局勢已經大變,荷蘭的殖民勢力已經鞏固。盡管葡萄牙在1654年將荷蘭人擠出巴西,但它的東方殖民帝國早已被全麵瓦解。到18世紀初,它在東方的殖民據點,隻剩下果阿、第烏、帝汶和澳門等有限的幾處。它再也不是一個強國了。

▲貪婪的掠奪者:“黃金漏鬥”西班牙

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標誌著西班牙的衰落,1598年國王菲利浦二世的去世,說明西班牙黃金時代的終結。無敵艦隊的失敗是軍事上的失敗,但黃金時代的終結卻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有了金銀就意味著富強,西班牙之所以能成為強國,與之不無關係。但金銀的大量輸入引發了許多意料不到的問題。首要的就是通貨膨脹。大量的金銀使得金銀的價格下降,物價上漲,首先是農產品,既而是工業品。到了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了4倍多,穀價上漲了5倍。法、英、德等地區的平均物價上漲了2倍半以上。價格的上漲使西班牙製成品價格昂貴,因而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而在國內由於物價上漲速度超過了普通人的收入增長速度,造成群眾購買力下降,國內市場日益狹小。其次,就是對國內工商業的打擊。由於本國產品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不占優勢,為了掙錢,國內外紛紛把其他國家的產品走私到西班牙來,從而進一步打擊了西班牙本已弱小的工商業。

軍費開支耗空了財富。在整個16世紀和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一直打仗,意大利戰爭、與德意誌新教徒的戰爭、鎮壓尼德蘭革命、與土耳其人的戰爭、與英國人的戰爭,還有席卷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等等。一個不穩固的大國,懷著過時的夢想,擁有如此多的對手,卷入如此多的戰爭,結果是很難想像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支撐的問題。在多場戰爭的背後,就是天文數字般的軍費開支。在15世紀,歐洲開始了一場軍事革命,戰爭規模擴大、新兵器嶄露頭角,攻打堅固的城防設施需要大量的人員,這一切都使得軍費開支直線上升。1552年,查理五世在意大利、德意誌、尼德蘭、西班牙、大西洋和地中海各條戰線上同時受到攻擊,於是他在德意誌和尼德蘭出動了109000人,在倫巴第出動了24000人,在西西裏、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出動了更多的人。海軍的花費更加驚人。由於廣泛的敵人的存在,西班牙的船越造越大、數量越來越多、裝備越來越先進。在1574年,菲利浦二世擁有146艘大帆船,幾乎是十幾年前的3倍。1580年吞並葡萄牙後,敵人的增多,迫使菲利浦擴大艦隊規模。經濟的窘迫影響了西班牙的軍事能力,軍事能力的削弱也影響了財富的獲得。

西班牙趁歐洲其他國家忙於自身事務時,占得先機,取得了成功。17世紀,西歐各國力量不斷增強,他們不滿足教皇對西班牙霸權的承認,趁其沉陷於歐洲不能自拔的機會,開始了挑戰西班牙帝國的過程。競爭主要在三個地區展開:一個是歐洲本土和地中海,一個是美洲和大西洋地區,一個是東亞和東南亞。在歐洲本土和地中海,西班牙在一場接一場的車輪戰中消耗著自己的力量;在美洲和大西洋,西班牙建立的貿易壟斷製度麵臨著其他國家走私和海盜行為或偷偷摸摸或明目張膽的破壞。與腐敗的官員勾結的走私分子吞蝕著西班牙的市場,在菲利浦二世統治時期,美洲殖民地進口商品中的90%來自於其他國家。到18世紀,這個數字變成了19\/20。大西洋上的海盜給西班牙的船隻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西班牙往歐洲運送白銀的船隻是他們掠奪的目標。他們有時還攻入防護薄弱的城市,燒殺搶掠。在美洲大陸上,也出現了其他歐洲國家的身影,他們在美洲試圖建立永久居住地,從西班牙口中搶食吃,這也是對美洲爭奪進入新階段的標誌。1587年荷蘭商人在巴西出現,1621年,他們建立西印度公司,以後又相繼占領巴西繁華的聖薩爾瓦多、伯南布哥等城市。1623年,法國人和英國人分割了聖基茨島,英國的議會決定設立西印度公司。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不僅在南美洲進行殖民活動,他們還到西班牙尚未正式占領的北美洲拓殖,並以此為跳板不斷地向西屬美洲滲透。

在亞洲的競爭更加激烈。西班牙在亞洲采取的是守勢。1600年,英國人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2年,荷蘭人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他們打破葡萄牙人的壟斷,來到東方貿易。1595年,葡萄牙人保持了近一個世紀的印度洋航線的秘密被荷蘭人公布出來。1606年,葡萄牙和荷蘭的艦隊在馬六甲進行了一場海戰,戰敗的葡萄牙失去了東方海上霸主的地位。荷蘭取代了它的位置,1641年,馬六甲被荷蘭人占領,葡萄牙的東方貿易航線被截斷。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強大的殖民地,西班牙在菲律賓從此處於守勢。

西班牙在17世紀迅速衰落,1700年國王查理二世的死亡引發了曠日持久、影響深遠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爭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以外的領土喪失殆盡,直布羅陀成為英國殖民地直到今天。受法國大革命的鼓舞,西屬美洲開始了獨立戰爭,到1826年,除古巴外,各殖民地先後獨立,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終結。西班牙再也沒有恢複它的榮耀。

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成功的經驗很相似,都是比其他國家先行一步,通過百折不撓的精神,發現通往富裕東方的航道,開展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從此開始了積累巨額財富的過程。不同的是,西班牙在殖民地所獲的財富更多的直接表現為金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行為的意義是非凡的。拋開殖民掠奪的性質不談,他們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改善了人類的知識結構,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使本來相互隔絕的世界各地聯係起來,在東西方對抗中長期處於劣勢的西方從此開始對東方占據優勢,並最終奴役東方。

相對於這些絕難重複的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導致他們快速衰落的失敗教訓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兩個國家所擁有的巨額財富,隻用於消耗不用於生產,結果非但不能發展自己,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追求自己實力所達不到的目標,最終耗費了國力,盡管拚盡全力,也隻能“無可奈何花落去”。

▲殖民擴張發大財:“金融資本家”金荷蘭

荷蘭經濟繁榮的基礎是商業,尤其是船運業,也就是對外轉口貿易。本身無資源的荷蘭過多的依賴於對外貿易,說明了其經濟基礎相當的脆弱。銀行的放貸對象多為各國君主,在戰亂頻生,各國經常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貸款常常收不回來,這不能不深深地影響荷蘭的經濟,進而影響到其他方麵。

脆弱的經濟基礎。荷蘭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資源以及廣袤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雖然它成為世界霸主,但發展後勁是不如英法的。它過於依賴外貿的脆弱的經濟基礎也十分容易受到打擊。當18世紀時,西歐各國逐漸從內部混亂中抽出身來,他們采取高關稅和對本國企業進行高額補貼的辦法與已占據壟斷地位的荷蘭展開競爭。荷蘭的優勢被迅速削弱了。根據通過波羅的海門戶鬆德海峽鬆德海峽是波羅的海的門戶,荷蘭早期最有利可圖的生意是通過此將貨物運往歐洲各地。的記錄,1497年,通過的荷蘭船隻是567艘,1597年是3908艘,1697年超過了4000艘。從此以後就開始下降,1781年就隻有11艘了,以後雖有好轉,但也不到先前數目的一半。這反映了商業全線的衰退。與南美洲的貿易也於1713年被英國壟斷。曾經非常賺錢的漁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衰退。在1736年有219艘漁船,10年後就隻剩下144艘了,以後再也沒有恢複過。東印度公司的高股息政策也堅持不下去了,董事們采取金融欺詐的方式來使收支平衡。為了維持高股息,使股票保持高價位,公司往往寧可以3倍於國內的利息借債也不讓國內的人知道公司缺錢。1780年以後,它實際上已經破產了。

大量貸款成為壞賬。由於經濟的極度繁榮,18世紀的荷蘭成了全世界的大借貸國。有個形象的比喻說,荷蘭就是一個由艦隊守衛的帳房。但問題在於,荷蘭向每個國家貸款時,還意味著它必須和每個國家保持友好的關係。若與英國或法國開戰,則意味著這些國家將立即停止支付大部分的利息,因而對總體的繁榮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更糟糕的是,不管荷蘭卷入與誰的戰爭,將都意味著它在與自己的資本作戰。出於這個原因,與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爭都必須不借一切代價加以避免。但現實是,荷蘭不斷地卷入戰爭中,不僅支出大量軍費,也損失大筆的利息。法國大革命,也讓荷蘭損失了一大筆收入。

在國外大量的投資,對國內的產業而言就意味著直接的損失。生活費用在繁榮的尼德蘭要大大高於周邊國家。當各產業被迫與海運商船競爭時,產業主必須付更高的工資才能得到人手。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增加生產成本,也就意味著投入的資本隻具有較低的利潤率。但是出於投資者的本能,當在國外十拿九穩可以得到6%或7%利潤的時候,便不會以4?5%或5%的預期利潤在國內投資。這表明在整整一個世紀中,當來自國外的競爭開始嚴重影響荷蘭的市場時,荷蘭的製造商無力擴大生產以迎接這個新的競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