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國的崛起——帶給我們的啟示(3 / 3)

▲夾縫中崛起:德國

德國是當今頗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國,也是歐洲的核心國家之一。它地處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西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伴,南接奧地利和瑞士,北與丹麥接壤,一直是聯接東西歐之間,以及斯堪的那維亞與地中海地區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曆史上,德國曾產生過眾多享譽世界的哲學泰鬥、文學名宿、藝術奇才和科學巨匠,給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數次發動戰爭,企圖稱雄歐洲,爭霸世界,給歐洲和世界造成了重大的災難。恰如詩人歌德所說:“一想到德意誌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傷,他們作為個人,個個可貴,作為整體,卻又那麼可憐。”從德國曆史發展的軌跡來看,它走過的是一條分裂、統一、崛起——冒險、失敗——再分裂、再統一、再崛起的曲折前進的道路,既經曆了中世紀的強盛、近代的驕傲、今天的重新崛起,也遭受過分裂帶來的衰弱、飽受過戰敗後備受欺侮的痛苦。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但願我們能從德國曆史發展的思考中有所獲益。

德意誌特殊的地緣戰略環境對德意誌民族心理構成的影響無疑是獨特、深刻而經久的,而這種民族心理一經形成又對德意誌民族的實踐活動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貫穿德意誌發展曆史的一條重要線索。這種獨具特色的民族心理不僅為德意誌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刺激和精神動力,而且也由於其自身安全困境而承受的巨大壓力,容易產生急於掙脫和改變現實的主觀願望與衝動。所以,我們從曆史中看到的常常是一個充滿矛盾、在兩種極端選擇之間變幻搖擺的德國。就如英國著名的曆史學家泰勒曾經評價的那樣:德國的曆史是一部充滿絕對的曆史,在這部曆史中,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中庸和節製;在一千多年的曆史中,德國人什麼都經曆過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是溫和的人生。他們曾經征服了歐洲,同時自己也成為受到人奴役的無助的受害者;他們享受過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過空前的專製政權和壓迫。他們向人類貢獻了最具思想性的哲學家、最具穿透力的音樂家,然而也滋生了最無賴和最殘暴的政治家。

在近代世界曆史上,德意誌民族之所以在經曆了如此多的曆史曲折和災難以後,仍能像不死鳥一樣獲得重生,並奇跡般地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而衍生出的這樣一種民族精神,一種積極進取的、不屈不撓並且勇於爭先的民族再生力。這種民族心理或者精神中所包含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爭取民族統一和強大的民族親和力,這一點不僅為德意誌民族的曆史發展所證實,而且也在德意誌民族發展的過程裏不斷凝練和升華。19世紀初的拿破侖戰爭,特別是法俄1807年簽訂《提爾希特和約》,使德意誌民族遭到進一步分裂和近乎滅亡的命運,在這緊要關頭,德意誌民族在民族親和力的動員下覺醒了,掀起了民族解放戰爭,最終推翻了異族統治,爭得了德意誌的新生。在兩次遭受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禮之後,德意誌人民也兩次接受了國家被摧毀和民族被分裂的“正義報複”,但最終又重新統一,再度崛起,並且在經曆了多次炮火的考驗與曆史恥辱的衝刷後,偉大的德意誌人民終於尋找到了一條和平崛起的正確道路。這樣的驚醒、蛻變和重生不僅僅需要堅強和韌性,更需要勇於解剖自己和進行反思自省的勇氣。這才是一個民族尋求自強和超越的真正能力所在。

對於一個麵臨曆史性機遇與挑戰的大國而言,對與錯往往隻在一隙之間。開辟一條道路的過程並不難,難的是要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固然很難,但更難的是一旦選錯了方向,能夠反思錯誤,及時做出更正和補救,縱然羊已亡矣,然時猶未晚。甚至可以說,後麵一種能力是作為自強的大國和民族,在尋求發展和崛起的道路上更需必備的素質和意識。

維歇爾特說:“別相信千年古老的謊言:恥辱可以用鮮血洗刷掉;要相信新的真理:恥辱能用榮譽洗刷掉,用賠償、轉變,用迷失了的兒子的話來洗刷:父親,我犯過罪,今後我將不再犯罪。”唯願統一的德意誌民族能夠吸取曆史教訓,永遠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發揚其民族心理中的優勢特點,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也希望德意誌成長的經曆能夠對我們今天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曆史經驗和啟迪。

▲歐洲大陸最強的力量:好強爭霸的俄羅斯

廣袤的俄羅斯帝國以及有近70年曆史的蘇聯,在地理位置上橫跨歐亞大陸,並且正處在東西方的接合部。它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小亞細亞和地中海,西部與波蘭、德國、捷克、匈牙利等國接壤,東至烏拉爾山脈一線。盡管其發源地、政治文化和領土的重心都在歐洲部分,但它同時又占據了亞洲約1\/3的陸地。也許正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俄羅斯“特殊”的國家身份。這裏不僅成為一個眾多民族、語言和宗教長期衝突、融合的地區,而且其傳統的形成過程也體現了多種文明共同作用的結果:西北方是“東方化的希臘文明”;南方是以穆斯林為主體的民族所構成的伊斯蘭文化邊緣地帶;東南方是以蒙古—韃靼人為中介的亞洲文化伸入歐洲的前哨。正如俄國著名思想家別林斯基所說:俄國的曆史既是一部不同於西歐國家的曆史,也是一部不同於東方國家的曆史,它是一部在東西方之間探尋、徘徊,以及東西方文化在俄國鬥爭融合的曆史。動搖於東西方之間,是俄羅斯曆史最重要的特點。

俄國曆史學家柳切斯基說:“一部俄國史,就是一部不斷對外殖民、進行領土擴張的曆史。”對外侵略擴張是俄羅斯曆史上長期奉行的戰略傳統。但正所謂成亦擴張,敗亦擴張,擴張為俄羅斯帶來了稱雄世界的領土和資源等物質條件,但也造成了它內政虛弱、經濟凋敝和眾鄰疑懼的致命缺欠。

基輔羅斯受洗使俄羅斯接受了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從而與歐洲建立了聯係,獲得了一定的歐洲國際社會成員的身份,從而具備了歐洲文明的特征。但是,由於俄國長期受到東方專製文明的影響,加上地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封閉性和緩慢性,產生了俄國與歐洲國際體係的較大差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俄國的大國成長正是在這種差異性與同一性中展開的。俄國的社會性成長沒有離開西方基督教社會的基本規範,卻以獨特的國際政治社會化形式形成了俄國大國成長的獨特模式。

列寧在參與蘇聯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曾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們還要進行多少頑強繁重的工作,才能達到西歐一個普通文明國家的水平。”十月革命已經過去快90年了,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非但沒有達到“西歐一個普通文明國家”的發展水平,相反卻被斷送了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此視角下,回眸蘇聯70年曆史興衰盛亡,也許被忽略之處在於那個在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接合部文明構架”的出發點;成功之處在於布爾什維克人充分運用接合部文明形態所提供的一切機遇與條件,實現了革命轉變;而缺失之處則在於革命成功後,布爾什維克人將勝利的成果過度意識形態化,孤立地從社會形態更替的角度來提出問題和進行戰略設計,尤其是忽略了文明獨特性對曆史進程的深刻製約性,忽略了文明製約下反工業文明的傾向,以及對市場經濟與民主體製的排斥。或許,處於不同地域文明背景與傳統之下的社會發展道路總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內容和邏輯。

2002年,什?姆?蒙恰耶夫和弗?姆?烏斯季諾夫在其撰寫的《蘇維埃國家史》一書的結語中也認同這個觀點:“曆經了多年對蘇聯曆史的否定,今天終於合乎規律地在千百萬人的心中產生了一種意識:不能否定蘇聯70年的曆史。”

▲從螞蟻變成大象:“歐洲移民”美國

美國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裏,趕上並超過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並由此而崛起、發展、壯大起來。除去其“天然”具備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外,其中還有很多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鑒和學習。

必須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獨立戰爭前,美國是英國的13個殖民地,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受到英國的控製,殖民地本身的政治經濟發展受到壓製。英國為了加強自己對北美13個殖民地的統治,不僅扶持那裏封建殘餘勢力,力圖使殖民地永遠停留在經濟附庸的地位,而且還向北美殖民地轉嫁自己的經濟壓力,嚴重地損害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徹底粉碎了殖民枷鎖,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美利堅民族贏得了政治上的主權。

政治主權的獲得為美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但誠如馬克思所說,當時“從經濟上來說,美國仍然是歐洲的殖民地”。第二次美英戰爭的結果使英國實際上放棄了侵占美洲大陸的野心,掃除了美國在北美大陸開拓領土的最大外部障礙。這次戰爭使美國基本擺脫了經濟上對英國的依賴,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

美國內戰是兩種不同製度之間矛盾與衝突的結果,也是一場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戰爭。如果主權完整得不到維護,領土得不到統一,資本主義製度就難以一統美國天下,工業化就會推遲。如果美國分裂成了兩個或者更多的國家,或者北方沒有贏得勝利,美國就不可能成為20世紀世界第一強國。

必須推進和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1787年憲法中規定“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普及,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障。”用國家的根本大法來保護發明創造。1802年,美國成立了國家專利局。19世紀後半葉,各種各樣的發明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美國。1790年~1860年,美國專利局批準的專利總計為36000件,之後的1897年一年就批準了專利22000件。19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技術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能源,也給美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美國很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獨占鼇頭。

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時刻要求著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從整個世界範圍內說,這一時期,封建製度已經趨於腐朽衰落,喪失了生命力,到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是美國資本主義製度發生和發展中的兩次重大革命。資本主義製度使生產力又得到一次大解放。

必須建立順暢的法律機製

獨立之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在政權方麵隻設有國會,沒有總統,沒有最高法院,而國會本身也沒有實際的執行權力。獨立後的13個州實際上隻是一個非常鬆散的聯盟。在《邦聯條例》(1777年)之下,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而邦聯政府的權限很小,導致邦聯政府對內無法解決嚴重的經濟問題,對外難以捍衛本國利益;各州間在邊界、關稅問題上糾紛頻起,州際商品流通也無法正常進行。

1787年9月17日,美國第一部成文憲法最終形成,確立了適應於美國的總統製。在憲法的確認和保障下,國家主權由州政府轉移到聯邦政府。同時,憲法規定由各州保留的自治權利,聯邦政府不得幹涉;界定了個人、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分工,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必須爭取國際資源的支持

一個國家麵臨的其他國家由於所處的地位、環境以及利益追求等條件的不同,形成對該國的不同態度。從別國對該國的態度來看,國際資源可以劃分為順意國際資源、逆意國際資源和中間國際資源。順意國際資源對該國奉行的政策、采取的行為持讚賞、支持、合作的態度。這種國際資源有時是既定的,但大多數的情況是國家通過外交努力爭取而來的。這就需要國家注意與它們保持溝通聯係,不使它們的態度發生逆轉。

獨立戰爭期間,英美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美國從現實出發,善於利用複雜的國際關係,積極爭取法國的支持。但法國在初期卻顧慮重重。駐英代表阿瑟?李以法國著名戲劇家博馬舍為橋梁,說服了法國外交大臣維爾仁,采取了秘密向北美殖民地出口軍火的措施。美利堅立即抓住這個機會任命以博學多才而聞名歐洲的富蘭克林為駐法代表。他隨即利用老練的外交手腕,向法國政府施壓。薩拉托加戰役後,為了向法國施加壓力,富蘭克林秘密與英國展開談判,法國被迫做出讓步,正式決定開始法美同盟談判。法美同盟既使法國從暗地援美轉為公開抗英,又為美利堅開擴大外援之先聲。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了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麵對英作戰。

在爭取更多順意國際資源支持的同時,要利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盡可能地減少逆意國際資源。美國內戰觸及了英國在美國南部的利益,“特倫特”號事件又使英國對美國劍拔弩張。林肯政府采取了靈活機動的外交策略,使“特倫特”號事件得以和平解決。英國因而失去了對美國宣戰的借口,同時也打碎了南部同盟希望歐洲列強的外交承認或“武裝幹涉”的泡影,化解了林肯政府麵臨的第一場外交危機。

以史為鑒,可知興衰。美國用了100餘年的時間崛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獨立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政治上的主權;美國內戰的勝利結束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迅猛發展;西進運動開疆拓土,擴展了美國的領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能源產地以及銷售市場;門羅谘文的頒布為美國贏得了近百年的快速發展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構築了較為穩定的“後院”;美西戰爭的發動和門戶開放政策的出台是實力強大的“後起之秀”對老牌的歐洲殖民國家的“叫板”,以謀取和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應該說,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擁有雄厚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美國已經在美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