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煉金術》reference_book_ids\":[7041495382752234527]}],\"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8,\"start_container_index\":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2},\"quote_content\":\"《放下武器》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424562310147]}],\"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林肯傳》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50537634873,6997294815821958175,6846624984366844935,6959122738078370847]}],\"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林肯傳》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50537634873,6997294815821958175,6846624984366844935,6959122738078370847]}],\"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5,\"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8},\"quote_content\":\"《血字的研究》reference_book_ids\":[6812958695048088590,712451943455051265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曆史上的名人,大家都隻能看到他們風光和耀眼的一麵。但在生活中他們更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一些事情。大名鼎鼎的牛頓也曾是一個瘋狂的股民?
本章為您揭示炒股炒到虧本的丘吉爾和牛頓、撒切爾夫人大選前的一天、諾貝爾的羅曼史、斯大林的幽默等一係列曆史名人鮮為人知的名人軼事。
▲炒股炒到虧本的丘吉爾和牛頓
1929年,剛剛卸去英國財政大臣之職的丘吉爾和幾位同伴來到美國,受到了投機大師巴魯克的盛情款待。巴魯克是丘吉爾的好友,也是一位能幹的金融家,並且還是一名善於把握先機的股票交易商,被人們譽為“投機大師”、“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等名號。此番接待丘吉爾,巴魯克悉心備至,特意陪他參觀了紐約股票交易所。在交易所,緊張熱烈的氣氛深深吸引了丘吉爾。雖然當時他已經年過五旬,但好鬥之心讓他也決心小試牛刀。
在丘吉爾看來,炒股就是小事一樁。然而不幸的是,1929年改變世界經濟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美國股災爆發了,丘吉爾回到紐約的時間和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的開始時間恰巧重合。結果僅僅在10月24日一天之內,他幾乎損失了投入股市所有的10萬美元。那天晚上,巴魯克邀請大約50名財界領袖一起吃晚飯,席間他向丘吉爾祝酒時就戲稱他為“我們的朋友和前百萬富翁”了。
這樣的殘酷事件讓丘吉爾感到,炒股絕非兒戲。不過返回英國時,丘吉爾似乎還比較樂觀,他認為這場金融災難,盡管對無數人是殘忍的,但也僅僅是一個插曲,最終會過去。而且他還曾充滿想象力地聲稱:“在這個年代,成為一個投機商人該是多麼奇妙的一種生活啊”。
無獨有偶大名鼎鼎的牛頓也曾是一個瘋狂的股民。1711年,有著英國政府背景的英國南海公司成立,並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當時人人都看好南海公司,其股票價格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鎊左右迅速攀升,漲幅驚人。4月份,看到如此利好消息,牛頓就用自己大約7000英鎊左右的資金,毫不猶豫地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很快他的股票就漲起來了,僅僅兩個月左右,比較謹慎的牛頓把這些股票賣掉後,竟然賺了7000英鎊!
但剛賣掉股票,牛頓就後悔了。因為到了7月,股票價格達到了1000英鎊,幾乎增值了8倍。於是,牛頓決定加大投入。然而此時的南海公司卻出現了經營困境,股票的真實價格與市場價格嚴重脫鉤。並且在此前的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泡沫公司法》,對南海公司等公司進行政策限製。結果沒過多久,南海股票一落千丈,到了12月份最終跌為約124英鎊,南海公司總資產嚴重縮水。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牛頓也未及脫身,虧了2萬英鎊!
這筆錢對於牛頓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牛頓曾做過英格蘭皇家造幣廠廠長的高薪職位,年薪也不過2000英鎊。事後,牛頓慨歎:“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
▲撒切爾夫人大選前的一天
6點早餐。在唐寧街寓所的小廚房裏,首先她衝好一杯濃濃的速溶咖啡,喝的時候放進兩片維生素C。昨天她從國外旅行回來的很晚,夜裏隻睡了三個小時。但平時對瑪格麗特來說,睡上四五個小時也就足夠了。瑪格麗特·撒切爾一麵聽著BBC電台的廣播,一麵打開標有“ER”王室印記的紅提箱,那裏麵裝的是剛剛送來的文件。她一邊瀏覽著部長們的彙報和外交電函,一邊等著理發師的到來。
9點簡況討論會。下幾步樓梯,就到了她那“神聖”的辦公室,一夥忠實的合作者在那裏等她來開每天的常務會議。會議桌上擺滿了紙張,桌子上顯眼一點的東西隻有裝插著野花的花瓶和紅皮麵的拍紙簿。這位政府領導人身邊的幾個工作人員是:她主要的隨身秘書尼克爾·維克斯,是來自蒂卓爾的超級內閣官員,由他來權衡諸事然後起草日誌;還有外交部引人注目的外交官卡爾·布艾爾,任外交顧問;其他三位大員是從事公共事務的傑出人物。還有發言人助理伯納爾·因哈姆,他為首相等人概述早晨的新聞,大家說他是最能領會“撒切爾夫人一班人”的思想的人。自從小報尖刻地批評了撒切爾夫人的兒子馬克之後,她疏遠了包括親政府的報紙,所以隻願意聽聽因哈姆準備的“報紙摘要。”
9點30分“早晨好,首相。”一位身邊的工作人員克魯弗爾夫人送來了信函。撒切爾夫人對身邊的人都隻稱名字。撒切爾夫人對工作要求嚴格,容不得半點馬虎,對小人物也倍加注意。她這天早晨向克魯弗爾夫人問起園丁的情況,因為有一天園丁說有點背疼。
9點45分找阿莫斯特龍。登上寬敞的台階,撒切爾夫人來到部長會議大廳,找政府秘書長羅拜爾·阿莫斯特龍。這位先生服飾考究,氣宇軒昂,風度翩翩,瀟灑得體。他是瑪格麗特的心腹。他比一般部長的能量更大,控製著白廳的行政機器,對於所有決定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在情報工作方麵。
10點內閣會議。22名內閣成員來到大廳,在每周舉行內閣例會的鍍金天花板下各就各位。沒有硬紙片標記,每個人都能認出自己在棕色橢圓桌旁的位置。他們進來的時候,撒切爾夫人並不站起,而是坐著迎接他們。
11點接見。白廳的會客室十分優雅,長條沙發和靠椅都是深棕色的。撒切爾夫人在這裏接見蘇聯的副外長,一位翻譯坐在旁側。談話主題: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最近提出的裁軍新建議。撒切爾夫人的“筆杆子”卡爾·艾布爾做記錄。所有到唐寧街來訪問的人都會為這裏房間的樸素而驚奇,這套磚房朝著聖·亞莫斯公園,周圍是一種鄉間式的寧靜氣氛。
11點30分——13點準備“時事問題”。每星期三、四下午,到議會去口頭回答問題是艱難的一幕,沒有一個首相對它掉以輕心。在下議院,可能什麼方麵的內容都會被問到。因此她必須對各方麵的材料都掌握得了如指掌。這兩天,午餐托盤裏的東西都是在看文件時吞下去的。
14點首相用了15年的達莫萊轎車仍是光彩照人,它載著首相、她的貼身警衛維克斯先生以及艾布爾先生來到下議院的門口停下。來到首相辦公室裏,撒切爾夫人疊起了筆記本,娓娓不倦地開導著議員們,為將來的競選給他們打氣。首相辦公室裏,永遠燃燒著一堆紅旺的炭火。
15點下議院。撒切爾夫人坐在政府的席位上,離反對派的坐席隻有三米之遙。這是習慣性的強詞奪理爭辯會,有時甚至達到謾罵的程度。撒切爾夫人總是不動聲色地聽著。然後,她一躍而起,目光逼人:“可敬的先生至少應該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吧……”17點溫暖的官邸。首相回到唐寧街十號接受《快報》的兩位記者采訪。在倫敦,撒切爾夫人幾乎從不舉行記者招待會,她更喜歡在爐火旁發表電視講話。不,她根本沒有考慮過引退,她想再執政十年。糖茶涼了,她坦誠的談話也到此為止。
18點提名。為貝爾明哈摩的聖公會主教易人問題絞盡腦計(在英國聖公會裏,政府對重要人物的任命問題在教士會議上有發言權)。候選人分為激進派和第三世界派。首相要提出自己的方案。
18點30分款待200名農業界代表的招待會在餐廳舉行,大廳牆上掛著奈爾森和威靈頓的畫像。撒切爾夫人注意到所有的細節,從來客名單到桌麵的擺設,從飲料(從不上香檳)到花束。沒有浪費:被招聘錄用的經管人對這一點已心領神會。首相要了一杯加蘇打水的英格蘭威士忌酒,一邊慢慢地啜飲著,一邊走入群客之中。
20點30分回私人往宅。由於她那令人敬仰的家裏既沒有廚師,又沒有侍者,所以撒切爾夫人要自己動手做晚飯。她用的是冷凍的肉和碗豆胡羅卜罐頭,從不用餐後甜點。
首相的飯量很小,因為她時時都注意著自己的線條。在丈夫德尼·撒切爾看電視連續劇的時候,她在煙霧中放上一張瑪萊的唱片,在長條沙發上一靠便又工作起來。
她在鬧鍾敲響12下時才睡覺。這天晚上,她睡前看的書是《一些原材料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美國文人的生活軼事
1.霍勒·格裏利(1811─1872),散文家,報紙編輯,創辦了《紐約論壇報》。他使約翰·索爾說的一句話:“到西部去,年輕人!”成為廣為流傳的一句明言。
他以字跡潦草和不能容忍報道中的不準確而著稱。一位名叫約瑟夫·巴克林·畢曉普的記者在報道一個縣的選舉情況時有誤,說共和黨取得了一萬兩千張選票的多數。格裏利見到這條消息後,把畢曉普叫來,對他說:“傻瓜都應該知道,那個縣裏有選舉權的人總共還不到一萬兩千!”然後給了他一張字條,上麵龍飛鳳舞地寫著他被解雇了。被格裏利的怒氣嚇得直發抖的畢曉普拿著字條來找總編輯。這位總編也看不清字條上寫的是什麼,就要畢曉普繼續工作,今後要小心從事,在報道選舉情況時要記住,格裏利對北部和東部幾乎每個州、每個縣、每個城市的選民情況都十分清楚。格裏利常常把自己的雇員解雇了十幾次,而他們卻還在為他工作。
他寫在解雇條上的字太潦草,誰都認不出來,以至經常有被他“解雇”的人拿著他寫的字條到其他報社去,說那字條是格裏利的親筆推薦信。
2.埃米莉·迪金森(1830-1886)是美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詩人,20世紀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先驅,現在倍受推崇。她代表著美國詩歌從浪漫主義向消極的現代派的轉變。
埃米莉沒結過婚,一生深居簡出。由於她的家庭在當地頗有名望,因此她本人也成了一個神話般的人物。據說,她曾連續十幾年足不出戶,其間離屋最遠的一次是有一天夜裏,她在自己哥哥的陪伴下,來到院子裏眺望當地新修的一座教堂。到她家中做客的人從來見不到她,不過她偶爾讓孩子們進到她的房裏,一次進一個,她發給他們糖果或者其他小玩意,因為她很喜歡孩子。但她更經常的還是把糖果拴在繩上,從窗口吊下來,送給孩子們。每逢在家中舉行的宴會上有人唱歌時,埃米莉總是在樓上聽。如果表演使她高興,便會有一位仆人給演唱者送來一杯酒或一束鮮花,並轉達她的謝意。在她47歲那年,有一次,鄰居克拉拉·B·格林帶著弟弟和妹妹來做客。三位客人為躲在樓上的埃米莉唱歌,一曲唱畢,輕輕的掌聲好似鳥翼的翕動從樓上飄落下來,仆人進來說埃米莉將在書房裏見他們。在被走廓裏的光線隱約照亮的書房中,全身素妝(因她性喜穿白)、身材小巧的埃米莉握著他們的手,說很高興聽到他們的歌。“除了鳥兒以外,你們的歌聲是我多年來第一次聽到的歌聲。”她說得很快,像個孩子一樣上氣不接下氣。“我早就熟悉了你們每個人的說話聲和笑聲,還有你弟弟的口哨聲。”
不過,埃米莉的這種隱居似的生活並不意味著她與世隔絕,她通過書信來往結交了很多朋友。她寫詩,而且頗有建樹,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女詩人”。就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除了惠特曼以外,恐怕無人出其右。但她寫詩僅僅是為了自娛,至多隻在親朋好友中傳閱。
她去世時留下了1700多首詩,生前隻發表過8首,還都是未經她同意的。她的一個朋友塞繆爾·鮑爾斯是報紙編輯。他來看埃米莉時,埃米莉最初不肯見他。鮑爾斯對著樓上大喊:“埃米莉,你這壞蛋!別再胡鬧了!我大老遠地從斯普林菲爾德來看你。馬上下來!”埃米莉果真下來了,和藹可親,儀態萬方。
3.從本世紀的最初10年起,芝加哥逐漸成為美國的詩歌中心。在“芝加哥”詩人當中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卡爾·桑德堡(1878-1967)。
除了詩歌創作以外,桑德堡還著有六卷本的《林肯傳》並因此而獲得1940年普利策曆史著作獎。1950年,他因《詩歌全集》而再獲普利策獎。他75歲生日時,伊利諾斯州將這一天定為“卡爾·桑德堡日”。
桑德堡花了多年時間來寫作《林肯傳》,那時他住在密執安湖邊。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刻,他都會出現在湖邊的沙灘上,一邊低頭漫步,一邊聚精會神地構思。當地人說他天天如此,非常準時,甚至可以用他來對表。有幾位鄰居決定開個玩笑,他們花錢請來一位又高又瘦的演員。一天早上,他們給他戴上長胡子和一頂高帽子,穿上大衣,披上披肩,然後讓他朝桑德堡走去,他們躲在遠處,想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隻見兩人慢慢走近,又交錯而過,桑德堡抬了下頭,又低下頭去。那演員回來後,鄰居們圍住了他:“他幹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