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也沒幹,隻是看了看我。”
“什麼也沒幹?”
“他鞠了躬。”
“他沒說些什麼嗎?”
演員的眼神有些恐慌。“他說……他說的就這些。”
“他說什麼?”他鞠躬後說:“‘早上好,總統先生。’”
4.埃茲拉·龐德(1885-1972),詩人,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和理論家,意象派的領袖,曾先後鼓勵和幫助喬伊斯、艾略特、勞倫斯和弗羅斯特等著名詩人登上文壇。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因為替意大利法西斯作廣播宣傳,攻擊美國,而被美軍逮捕,從意大利押解回美國候審,後又被撤銷起訴。他的政治立場雖不可取,但他在現代詩歌發展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在西方是得到公認的。
龐德頗通劍術。有一回,詩人拉塞爾·艾伯克龍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年輕詩人應放棄無聊的寫實主義,而去研究華滋華斯。龐德對此十分惱火,便寫了一封信:親愛的艾伯克龍先生:愚蠢超過了一定限度便成為對公眾的威脅。我特此提出與你決鬥,日期視你的方便越早越好。我的助手在適當時候將拜訪你。
埃茲拉·龐德艾克伯從朋友處得知龐德的劍術十分了得,因此嚇壞了,然後他才想起,按照慣例,受到挑戰的一方有權選擇武器。於是,他接受了挑戰,而他所選擇的決鬥方式是雙方用各自沒有賣出的書去投擲對方。
▲諾貝爾的羅曼史
諾貝爾有過三次戀愛。第一次是在1851年。18歲的諾貝爾到巴黎研讀化學,他在一座實驗室工作。在一次晚會上,他邂逅了一位來自祖國的女郎。諾貝爾向她傾吐了自己的隱衷,表露了自己的失望和沮喪。這位女郎的心被感動了。她千方百計地給他以鼓勵。從那以後,兩人相愛了。不幸的是好景不長,這位女郎因突然患肺結核而暴卒。人們隻知道這位皮膚白皙的瑞典金發女郎在巴黎一家藥廠工作。
諾貝爾43歲時經曆了第二次戀愛。他登報招聘一名“女秘書兼管家”,廣告是這樣寫的:“……一位上了年紀的紳士非常富有,很有涵養,他住在巴黎……”希望找一位“……同樣成熟並懂外語的淑女充當自己的秘書兼管家。”據說,諾貝爾收到了大批應征複函,而且信中還都附有諂媚的照片。
諾貝爾在真心誠意想找工作的複信中注意到一封來自維也納的應征函,署名是貝爾塔,家庭教師,33歲,未婚,懂數種語言,隻是“管家”經驗不足。
諾貝爾熱情地回了一封信,從此,來往的書信溝通了兩人的思想,他們用數種不同的語言通信,討論彼此的哲學觀。最後,貝爾塔決定前來巴黎與諾貝爾會唔。
貝爾塔向諾貝爾坦述自己不幸的童年,諾貝爾也毫不保留地向她傾訴了一切——他的希望,理想以及目前的研究計劃,等等。但是,諾貝爾百思不解,為什麼像她這樣如此出眾的女子仍然未婚。
翌日,諾貝爾來到賓館。他給貝爾塔帶來一首長詩,這首詩道出了他的心聲,也使她看到了這位紳士多愁善感的心靈。詩中說:你說我是個謎——也許吧。
我們其實都是未解之謎,在痛苦中開始,在深沉的折磨中結束。
瑣屑卑賤的事物把我們拖向死亡,崇高的思想把我們帶到諸天之上而欺哄我們相信一個靈魂夢想永垂不朽。
貝爾塔終於開始上班了。不用說,諾貝爾付給她一筆豐厚的薪水。可是,貝爾塔並不能長久幹下去,因為,她一直怏怏不樂。她告訴諾貝爾,她正與奧地利一位男爵相愛,但男爵的母親卻嫌貝爾塔出身清寒貧賤而百般阻撓。現在,男爵對她依然念念不忘,而可憐的諾貝爾卻對此驚詫不止。他甚至對貝爾塔說:“你終究會忘記他的,或許他早已把你忘掉了。”
實際上,貝爾塔和男爵都還懷念著對方。不久,諾貝爾外出洽談生意,貝爾塔隻身留在巴黎。她接到男爵的信,而且就連她從前的學生——男爵的妹妹也給她來信,敘述她哥哥的憂傷之情。經過前思後想,貝爾塔給諾貝爾留下一封信,變賣了首飾,買了火車票趕回維也納。她嫁給了男爵,但仍與諾貝爾保持著聯係。此後,她開始獻身於“和平運動”。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中,人們不難查到:1905年,第五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作家、“永久國際和平研究所”名譽主席、《放下武器》一書的作者貝爾塔。
貝爾塔辭職後不久,諾貝爾也到奧地利旅行。一次,他在維也納南麵的一座城市逗留,打算在那裏度過周末。他應邀去朋友家進午餐,半路上他走進一家花店,遇上了賣花女郎——一位年方20的少女蘇菲·海斯。她出身於維也納中下層家庭,是猶太後裔。蘇菲的青春之美迷住了諾貝爾,攀談中,諾貝爾得知蘇菲的父親經濟上很窘迫,他要供養妻子和4個女兒,所以蘇菲不得不到花店幹活掙錢。諾貝爾承諾要幫助蘇菲,就這樣,兩人開始了交往。
起初,諾貝爾是帶著長者的感情對待蘇菲的,但從諾貝爾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很快就愛上了蘇菲。
諾貝爾寫給蘇菲的信中用了許多親昵的稱呼:親愛的小蘇菲,我最愛的小甜心,親愛甜蜜的孩子,我的小愛人……等等。有時他還將蘇菲名字的字尾略加改變,凡此種種,都表明諾貝爾已真正愛上了比他小23歲的蘇菲。
而兩人的閱曆和文化程度都相去甚遠,蘇菲並不是貝爾塔那種有智慧有學識的女子。諾貝爾精通瑞典語、法語、英語、德語和意大利語,而小“蘇菲”在諾貝爾的幫助下學了很久法語也未能掌握。諾貝爾對蘇菲幾乎是有求必應,蘇菲也就借此開始索取大量金錢,揮金如土。她賒帳都記在諾貝爾名下,甚至常常以“諾貝爾夫人”的名義出現在旅遊勝地,身邊還跟著一群盲目的追隨者。
後世的諾貝爾傳記家們幾乎都認為,“小蘇菲”很可能根本就沒愛過諾貝爾,起先隻是戲弄這位比她大23的“崇拜者”,後來則把他當成“搖錢樹”。
而諾貝爾倒是幾度欲娶蘇菲為妻。他曾把蘇菲介紹給他的朋友和兄弟們,但遭到他們一致的反對和警告。諾貝爾也曾試圖帶著蘇菲回斯德哥爾摩老家,可他母親仍然固執己見:她的孩子應娶一位身體健康強壯並能操持家務的太太。僅這一標準,蘇菲就不配。她患有貧血症,是個典型的“病西施”,這也就使人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她最喜歡在歐洲的溫泉區度假休養——用諾貝爾的錢,扮演“諾貝爾夫人”。
1883—1893年正是諾貝爾度過從半百進入花甲之年的歲月,同時也是這位發明家一生中最痛苦的時期。蘇菲使他情緒低落。1888年,哥哥魯偉去世,翌年慈母卡若琳見背。此時,蘇菲又返回奧地利,諾貝爾也遷居意大利,他極少去探望蘇菲,但還是為她在溫泉區買了一棟別墅。
這期間,蘇菲常與其他男人來往。其中有位匈牙利軍官叫卡匹瓦。1891年春,諾貝爾接到一封蘇菲的求援信,說她數月之內就要生產!諾貝爾複了一封冷淡而又略表同情的信,隻稱她為“可憐的女孩”,這與從前“我最愛的小甜心”形成了鮮明對照,同時也表明諾貝爾對蘇菲的熱情已逐漸冷卻。但他仍舊慷慨解囊,定期給她錢用。此外,他還找了一位維也納律師,在銀行存入30萬匈牙利福林的巨款,以保證蘇菲每月能得到500福林的利息收入。
1894年9月,諾貝爾首次去奧大利探視蘇菲和她3歲的女兒,那時她尚未與匈牙利軍官結婚,雖然後來終於結婚了。
1895年3月7日,諾貝爾給蘇菲發出最後一封信。此刻的諾貝爾已變得平和而又幽默,他專力於工作。但他的健康卻每況愈下,尤其是心髒。醫生給他開的藥方竟是“硝化甘油”。
1895年秋,諾貝爾又來到他最喜愛的城市——巴黎。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草擬遺囑,包括日後諾貝爾基金會和設立“諾貝爾獎”的雛形構想。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自己的別墅裏溘然長逝。同年12月29日,這位“孤獨的旅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安息於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家族墓地。
▲斯大林的幽默
一、回家鄉去
有一次,著名的歌唱家科茲洛夫斯基得知斯大林很賞識他,便向斯大林提出一個請求:“我從來沒有去過國外,所以我想……”你不會出逃吧?”“瞧您說的,斯大林同誌,對我來說,家鄉的村莊比外國要可親得多。”
“不錯,好樣的!那你就回家鄉去吧。”
二、“這家夥把大家都騙了!”
科學院院士博戈莫列茨發展了有關長壽的理論。他斷言,人可以活到150歲。斯大林本人顯然也對他的工作成果很感興趣,所以非常關心他的工作。
博戈莫列茨任何要求均得到滿足,他被授予各種獎章和稱號:科學院院士,斯大林獎金獲得者,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博戈莫列茨於1946年去世,終年65歲。斯大林得知這一消息後說:“這家夥把大家都騙了!”
三、上將、破爛和上校
一次,某上將向斯大林彙報工作。斯大林對報告非常滿意,在聽取彙報過程中兩次點頭讚許。彙報完工作後,這位上將麵露窘態,斯大林問他:“上將同誌,您還想說什麼嗎?”“是的,我有一個請求。”
“請講。”
“我在德國搜羅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可是這些東西在邊檢站被扣下了。如果可能的話,我想請求把這些東西還給我。”
“可以,您寫一份申請,我批一下。”
上將從兜裏掏出早已預備好的申請,斯大林在上麵作了批示。上將非常滿意,向斯大林連連致謝。
“用不著感謝。”
上將把批示看了一遍:“把破爛交還上校。約·斯大林”“這有個筆誤,斯大林同誌。我不是上校,我是上將。”
“不,沒錯,上校同誌。”
四、意誌薄弱的可憐蟲
斯大林周圍的人都非常怕他。一次,電影導演科津采夫為斯大林放映自己導演的一部電影。他想知道斯大林對影片的印象如何。這時,斯大林的助手波斯克利貝舍夫走了進來,交給斯大林一張字條,並打了開電燈。斯大林含糊地嘟噥了一句:“不好。”
科津采夫立即暈了過去。斯大林說:“等這個可憐蟲醒過來後,你們告訴他,我說‘不好’是說字條不好,不是說他的電影。整個西方都對斯大林同誌說‘不好’,斯大林可沒有因此而暈過去。”
他弄髒了斯大林的褲子電影事務委員會主席博爾沙科夫在為斯大林放映完一部影片後遞給斯大林一支鋼筆,以便斯大林簽字批準上映這部影片。然而事不湊巧,鋼筆不出水。博爾沙科夫麵帶愧色地從斯大林手中拿過鋼筆,甩了兩下。可他實在是笨,竟把墨水甩到最高統帥的白色褲子上。博爾沙科夫嚇呆了。斯大林看到博爾沙科夫嚇成這副模樣,說道:“喂,博爾沙科夫,害怕了?你是不是以為斯大林同誌隻剩這一條褲子了?”揭發貝利亞有一次,朱可夫從斯大林的辦公室裏出來時,怒氣衝衝地說:“小胡子魔鬼!”正在接待室的貝利亞聽到了這句話,他走進斯大林的辦公室,把這話告訴了斯大林。斯大林讓人把朱可夫叫了回來。
“朱可夫同誌,您從我辦公室出去時,說了一句‘小胡子魔鬼’,您是在說誰?”“希特勒!我還能說準呢,斯大林同誌?”“貝利亞同誌,而您又是在說誰呢?”
▲福爾摩斯的原型是誰?
19世紀中後期,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醫學部有位講師兼外科醫生,名叫約瑟夫·貝爾。平時,他在學校裏認真教課,很少有人會想到,他還是一個私人偵探!
一次,貝爾正在上課,一個中年男子闖進來,要求貝爾給他看病。貝爾問:“您是不是剛剛穿過教室西
麵的那片草地?”男子吃驚地承認了:“您怎麼知道?”貝爾回答:“您腳下有紅色的泥土。整個愛丁堡隻有那片草地上有這種黏土。”接著,貝爾讓學生們判斷該男子得了什麼病。學生們七嘴八舌,但沒有一個答案讓貝爾滿意。最後,他告訴學生:“這人的毛病在於酗酒。你們看,他有酒糟鼻、血紅色的臉膛,這都是長期飲酒的症狀。最重要的是——他的右口袋鼓鼓的,裏麵肯定是一瓶酒!”說著,貝爾從那人的右口袋裏拿出一瓶威士忌來!學生們目瞪口呆。
一天,一個渾身都是刀傷的女子死在醫院裏。警方請貝爾對屍體進行解剖,貝爾在屍體檢驗報告中以嚴密的邏輯和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該女子死於傷口感染。警方為此啟動了謀殺案調查程序。這在犯罪學上是一個創舉——此後,法醫的屍檢報告能夠使警方認定一樁謀殺案,並啟動相應的調查程序。
貝爾的名聲漸漸傳開,警方經常邀請他協助查案。
1878年的“香垂爾謀殺案”是英國犯罪史上最著名的案件之一。
香垂爾是英國名流。1878年初,他向警方報案,稱妻子因煤氣中毒而生命垂危。貝爾和警員聞訊後立即趕到現場。警方調查了一圈,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正當他們打算以“意外事故”了結這起案件時,貝爾大叫:“等一下!”隻見他先把鼻子湊到死者口邊,仔細聞了聞;然後從死者床上拿起一片沾滿嘔吐物的枕巾,也聞了聞。隨後,他一言不發,把枕巾疊起來拿走。此時,香垂爾先生的臉上露出一絲驚恐的神情。
原來,當貝爾看到枕巾上的嘔吐物時,就覺得事有蹊蹺:嘔吐並不是煤氣中毒的症狀。而且,煤氣中毒者的口中會散發出難聞的惡臭,可香垂爾夫人口中並沒有這種氣味。貝爾判斷:香垂爾夫人是服用鴉片致死的。
經調查,香垂爾先生在其夫人死前,曾買過30份鴉片。實驗室檢測出那塊枕巾上麵的嘔吐物中有鴉片的成分。幾天後,香垂爾先生被警方逮捕。
“福爾摩斯”誕生
1877年,貝爾的班裏來了一個學生,叫柯南·道爾。貝爾把這個學生選為自己的書記員,讓他跟隨自己解剖屍體、偵察案件。年僅17歲的柯南·道爾開始仔細觀察老師。
畢業後,柯南·道爾開了一家小診所,但生意不佳。他隻能靠給雜誌社寫小說來賺稿費。在創作過程中,他把貝爾變作了筆下的“福爾摩斯”。1887年11月,以福爾摩斯為主角的第一部小說——《血字的研究》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
就在“福爾摩斯”係列小說風靡歐洲之際,倫敦發生了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連環凶殺案——“開膛手傑克”案,妓女一個接一個地遇害。全英國都呼喚“福爾摩斯”能在現實世界中出現。
案發後不久,英國警方就將相關資料寄給了貝爾。警方在資料中列出了三大嫌疑犯:1、杜立德,私立學校老師;2、約翰,波蘭裔猶太人,住在凶案現場附近;3、塔布萊特,經常假扮醫生行騙。
貝爾看完資料後不久,把自己認定的嫌疑犯的名字寫在一份文件裏交給了警方。此後不久,頭號嫌疑犯杜立德神秘地自殺,連環凶殺案也告一段落。很多人認為,貝爾指控杜立德是凶手,並將消息透露給他,迫使他自殺。
貝爾一生偵破了許多重大案件,但每次破案後,他總是默默地躲在角落裏,從不張揚——這一特點也是福爾摩斯所具有的。
貝爾在講台上一直幹到64歲才退休。1911年,這位現代刑事鑒定學的奠基人在家中默默地去世。
▲大軍閥拿破侖的生活軼事
拿破侖在歐洲軍事、政治舞台上的傑出才能和輝煌業績,使他成為法國人崇拜的偶像。因此,成為皇帝陛下的秘書。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願望。但是,拿破侖的秘書畢竟不是好當的。